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276章 功在不舍,礼部病虎!

书名: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4:03

【梧桐满面皆是喜悦之色,少爷的学业之事终于解决。】

【如今,少爷已可步入学堂,研习圣贤之道。】

【“夫人之意,待到明年开春之时,少爷便可与府中诸位少爷一同前往学堂。”】

【“只是,宗族一些旁支亲戚都是求到夫人这里,夫人也不好拒绝,把家中子弟尽皆送来院中学堂,今年招生名额已满。”】

【“为少爷求学之事,夫人也是不辞辛苦,特地为少爷觅得一处学府,乃是汴京李家所设,彼处尚有空缺。”】

【梧桐闻言,面上微露惊异之色,欲要反驳:“可院中分明……”】

【你已然出声打断,恭敬言道:“有劳母亲费心了。”】

【菡萏审视少年一番,见其面色依旧平静,微微颔首。】

【夫人早有吩咐,若谢观面露愤懑之色,此读书之机会,便将收回。】

【“自然,读书所需之束脩之礼,夫人已为观少爷备妥。”】

【言罢,菡萏目光掠过院中摆正堂中,母亲之灵位赫然在目。】

【“观少爷,倒是颇有孝心。”】

【言尽于此,她便转身,翩然离去。】

【梧桐脸上已布满愤怒之情,难以掩饰。】

【“这实在是欺人太甚,谢府之中,大院学堂便有四五个之多,却常常招生不满,学堂之上更是旷课连连。”】

【“诸如玉少爷、原少爷之辈,皆是家中聘请的私教,何须踏入学堂?更别说还有二院学堂与宗族所办之学堂,养的清客和先生不知道多少吃空响。”】

【“如今读书却要去那李家,谢家在北,李家在南,相距甚远。且家中子嗣若不在本家读书,定会遭人耻笑,被怀疑是什么心性不良,品行不端之人。”】

【你却没有太大的反应,只静静品味着菡萏最后那句似有若无的提点。】

【这位袁夫人,心中似乎还对母亲抱有怨恨?】

【分明是你们亏欠于母亲!】

【梧桐见你沉默不语,连忙宽慰道:】

【“少爷,你也莫要太过伤心,如今夫人已准许你读书,日后便可参加科举,一展抱负。”】

【“少爷,你如此聪慧,日后定会出人头地,光耀门楣。”】

【你微微一笑,言道:“终归是件好事。”】

【你再次步入院中,继续修炼“靠桩”之法,此番竟多坚持了一个呼吸的时间,却也气喘吁吁,浑身酸痛。】

【随后,你静心凝神,观想脑海中的“斩鬼剑”,头晕脑胀,你也咬紧牙关。】

【一日修炼,只是进步些许,你却不感气馁,你起步比别人慢,更要耐得住苦,下得去功夫。】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

【如此往复,修炼不辍。】

……

……

汴京,这座天下首善之都。

城东之处的玉衡街,靠近皇宫附近。

能在此地购置宅邸者,皆是显赫一方、富甲一方之人。

毕竟,汴京之地,寸土寸金,随便一处郊外都是天价。

黄昏时分,华灯初上。

玉横街上的酒楼与各式十三洲地道小吃逐渐热闹起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这便是初来京都之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繁华与热闹。

茶馆、勾栏瓦肆、达官显贵之府邸,以及长乐坊中的青楼、烟花柳巷之地,酒楼林立,鳞次栉比。

待到夜幕降临!

汴京没有宵禁。

青楼勾栏之中,帘幕轻卷,扬州瘦马、教坊女子、角妓等佳人竞相亮相,吸引着持折扇的公子哥儿搂着娇艳的穿梭其间,老鸨更是卖力吆喝。

此外,更有赌场遍布其间,赌桌上纸醉金迷,骰子、斗鸡、斗鹌鹑、摊钱等赌局五花八门,天南地北之奇技淫巧,皆汇聚于此,令人大开眼界。

一掷千金在汴京屡见不鲜。

晚上最繁华处不在城东而是城西的西厢楼。

司马亭孤身一人,看着街道弄巷飘荡起油腻的香味,大人拉着裹着大红色冬袄的小孩,欢声笑语笑着走在青石的街道上。

来往行人如织,有江湖客背刀行走,有拉着骏马的年轻人,有两三成群的读书郎赏着夜间的花会。

此情此景,任谁观之,都会赞叹这是盛世之景。

然而!

司马亭曾亲历剑南道,深知这繁华下埋藏着多少白骨。

去年剑南道大旱,幽州更是出现了人食人的惨剧,更是妖魔肆虐,生灵涂炭。

江南道亦不例外,夜夜传来哀泣之声,新坟旧冢交错,哪里还分得清。

他自江南道而来,沿途所见,黄河改道,灾民遍野,哀鸿遍地。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

司马亭轻叹一声,缓缓走过玉衡街,最终在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府邸前停下脚步,轻轻敲响了门环。

这座府邸的府门并不宽敞,门口甚至未设门当石兽,显得颇为简朴。

城东之地,多为汴京本地人,他们自有一种超越其他州道的优越感,常以“京爷”自居,遛鸟、斗蛐蛐,一掷千金者不在少数。

因此,城西的府邸往往门槛高耸,府邸宏大,门口装饰更是富丽堂皇,以彰显主人的身份与地位。

然而,即便如此,此地之人也不敢在这座看似“寒碜”的府邸门口放肆。

原因无他!

这座唐府,正是当朝礼部尚书唐子昂的居所。

也是司马亭的授业老师。

门扉轻启,一位身着粗布衣裳、身材健硕的老者探出头来,一见是司马亭,顿时惊讶道:

“司马将军,您怎么来了?”

司马亭微笑着打招呼:

“陈叔,好久不见。”随后,他施施然走进了府内。

府内陈设同样简单,并无名贵之物,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朝中一品大员的居所。

司马亭的目光在府内一扫,忽然注意到了陈叔的气息,不由惊讶道:

“陈叔,您已经跻身第六境了?”

陈叔闻言,脸上绽放出了开怀的笑容。

“我们这些老骨头啊,是比不得你们这些年轻人了。我跟着老爷,都活到七十岁了才摸到这第六境的门槛,比不了将军龙精虎猛,而立之年未到就入了上三境。”

“一转眼武夫的大限眼看就要到了,上面的风光,怕是无缘再见了。”他语气颇为感慨。

武夫九十岁,便是人间大寿,这道寿命的屏障,如同天堑一般横亘在天下所有武夫面前。

司马亭没有接这个略显沉重的话题,转而问道:

“老爷子现在在哪里?”

“哦,老爷此刻正在书房呢,中书省的那几位大人也都在。”陈叔回答道。

司马亭闻言,眉头微微一皱,脚步不由自主地停顿了一下。

中书省的大人们这么晚还留在老师府中,恐怕不是为了寻常之事。联想到最近黄河治理的棘手问题,他心中已经有了几分猜测。

“先不忙去禀报,等他们聊完吧。”司马亭沉吟片刻后说道,“陈叔,带我去膳房对付一口吧。今日去谢家,有女儿家在,不敢多吃,怕吓着人家。”

陈老闻言,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不知道是哪家的姑娘被司马将军瞧中了,那可是真有福气了。”

陈老,昔日仅是师尊座下侍读书童,司马亭自小就认识,还指点过他武学。

提及那位师尊,司马亭心间除了满腔敬仰,更藏着一份难以言喻的神秘。

自幼伴其左右,聆听教诲,他年纪越大越看不清这位老师。

师尊与四先生之间,既是师徒,亦是挚友。

尤为奇异的是,师尊看似只是普通人,未涉武道之途,亦不通神魂修炼之法,仅以一介凡人之躯,行走于世。

然则,昔年曾有上三境的武道强人,妄图行刺杀之道。

正午的马车之内,外界无从窥探,唯见一抹指光,武夫的头颅,竟在那轻轻一指之下,如朽木般爆裂。

老师以一介布衣,竟能稳坐朝堂六十年风雨不倒,任凭世事如棋局局新,他自岿然不动。

夜幕降临,晚膳过后,司马亭静候于唐府一处古色古香的书院之内,心境平和,丝毫不显急躁。

摸了摸手中谢观给写的关于“仁人志士”的体悟,想必老师也会惊喜。

约莫一个时辰的光景,两道身影缓缓步入,司马亭即刻起身,语态恭敬至极:

“老师!”

“义举,你来了!”

司马亭,字义举,此字乃师尊亲赐,寓意深远。

回应他的是一位气质平平的老者,身着寻常衣物,发丝略显稀疏,皮肤泛黄且松弛,但仔细端详,仍可窥见年轻时必定是位俊俏男子。

老者一双眼睛已经看起来没有什么精神,负着手慢悠悠走来。

唐子昂已是耄耋之年,马上就要百岁大寿。

唐子昂在大齐朝中也被称为“病虎”,“病太岁”,倒不是说他身有疾病,而是他在朝堂之上总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模样。

这些年来也少有发表政建,甚至礼部的权利也是逐渐交出。

“见过司马将军!”

在唐子昂身后还跟着一儒生打扮的中年人,虽不穿官服,一身儒衫也是穿的磊落。

身形有些消瘦,脸色枯黄,似乎是早年生过大病落下的,半边脸看起来颇为僵硬,不过眉宇之间倒是一派沉稳之色。

司马亭自然认识此人,他便是中书省的陈鲁,现任中书省检校官。

近些年来,陈鲁名声鹊起,一年中连升几级,其出身平民,与老师唐子昂的身份背景颇为相似。

尤其是今年年初,他陈奏的《治安疏》更是针对大齐的民生问题,提出了改革时政、长达数万言的主张。虽然苏相并未完全采纳,但这份奏疏仍在内阁传阅,引起了诸人的关注。

难道他拜入了老师门下?

不然也不会相谈到这个时辰,要知道在汴京有着内阁的“悬镜司”。

是苏相转门设置的特务组织,朝堂之中的官员一日的出行几乎都是有记载。

这种特务组织在古来是专门服务于皇家的,现在皇权庞落,被苏相所用。

今日陈鲁在老师府中,苏相肯定已经得知。

然而,此时陈鲁的面相却显得愁苦不已,与往日那个沉稳干练的形象大相径庭。

司马亭心中的疑惑更甚,他记得前几日朝堂之上,关于西边战事,陈鲁提出的出兵朱崖郡的方案已经被采纳,这几日应该“春风得意”才是。

唐子昂已经坐在椅子上,笑眯眯地看着司马亭和陈鲁,缓缓开口道:“还不是为了治理黄河一事。咱们陈大人啊,和九大姓的几位大人物可是吵得不可开交,差一点就要动刀子了。”

“要不是老夫手脚麻利,今晚咱们师徒怕是要去悬镜司的狱中探望他了。”

陈鲁闻言,面露无奈之色,道:“老上师,你就不要如此取笑我了。只是这些九大姓不食肉糜,他们根本不理解百姓的疾苦。”

司马亭自己找了个座位坐下,这几日他为了婚事去朝中批了条子,因此并不知道朝堂上发生的这一番波折。

他原本和陈鲁并不太亲近,但心中却对陈鲁的为人颇为敬佩。

此人极其不喜欢九大姓之人,尽管九大姓中有不少人看中了他的前途,愿意和他交好,甚至用马车送去金银,都被他拒之门外。

他还在门口立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打烊一年”,一时间传为汴京的趣事笑谈。

唐子昂打趣道:

“咱们的陈大人今日可是硬汉子,九大姓在朝中势力庞大,你如此与他们针锋相对,怕是明日又要出风头了。”

“正巧,你对面之人就是九大姓司马家的老三。。”

陈鲁看了一眼司马亭摇了摇头。

“司马将军,在剑南道所立下的功绩,我早有耳闻。绝非是与那些只顾私利门户私计、不顾百姓死活之人。”

“陈鲁身为朝臣,自当以百姓的福祉为重。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而置百姓的生死于度外,那我还有什么颜面站在朝堂之上?”

“如今,黄河水灾的形势比大隋战事更为紧迫,但苏相却似乎一直将注意力放在西边。这怎能不让人心生焦虑?”

司马亭倒是想起这位陈鲁乃是剑南道水灾之时家破人亡,一家十人只活下他一口。

听到此处,老人眼神之中闪过一丝精光。

陈鲁长叹一口气。

“今日这李家老二公认反对治理,说是黄河改道是此地百姓不忠不孝此乃是该有的天灾。”

“那诸葛家更是居心叵测。他们声称若要治理黄河,就需将灾民集中起来。这样一来,人多势众,一旦有人振臂一呼,岂不就要挑动天下反?这种险恶用心,实在令人发指。”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129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