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195章 边境国都,君在前民在后!

书名: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4:03

!

“这便是燕京么?“

宇文璃浅轻声呢喃,眼中闪烁着难以置信的光芒。

宏大,恢宏!

眼前的这座巨城,超越了所有他过往的想象,即便是那遥远韩国的帝京,在此刻也显得略逊一筹。

南边正城门竟有六座之多,商队如织,每一队人马皆需耐心排队,方能缓缓通过,其货物吞吐量之大,可见一斑。

四条宽阔官道并驾齐驱,每条道上又细分十二道车径,车马络绎不绝,马蹄声、车轮声交织成热闹繁华的景象。

拉车的马匹不一,也有单独骑马的侠客,倒是不一而足。

宇文璃浅边上侍女的小嘴缓缓张开,惊讶之情溢于言表。

她原以为,韩国的古都,历经四朝国君的精心扩建,已是世间难寻的雄城,却未曾想,眼前的燕京,竟更加地气势非凡。

“还真有十匹马拉车啊!”

侍女目光紧紧跟随着一辆刚刚掠过的华丽马车。

前有两匹骏马开道,中间三匹稳健行进,后头更是有五匹雄马并力拖拽,气势不凡,彰显着主人的身份。

路上并不新鲜,果然是北地多豪客。

侍女第一次见有些惊讶,这等阵战之下,自家的马车竟显得有几分寒酸与不起眼。

燕京南门!

四国使团,亦需依序静候,齐聚于门前。

韩国鉴于佳康城之事,自是无异议,欣然从命。

乾元与大庆两国,亦是毫无推诿。

唯有大楚之才子,面露不悦之色。

“燕地此举,有失礼数之嫌!”

“吾等四国使者远道而来,理应礼遇有加,城门大开,以彰其盛情。”

车队如长龙,推进缓慢。

进城的车队也是不急,倒是井然有序。

南门口还有不少人城内酒楼的店小二,带着热腾腾的饭盒在车队边走动。

乾元的武隆自干脆从车厢内步出,目光并未停留在繁忙的商队上,反而对燕京的城池构造产生了些许疑惑。

燕京城墙虽是宽阔,但其城墙却修建得低矮,竟不及望神洲那般巍峨。

作为北风之下的重要门户,此等大城理应筑有高墙深壑,尤其是处于边境地带,更应加强防御才是。

武隆环顾四周,只见燕京周边散布着众多规模较小的城池建筑,它们错落有致,构成了燕京的外围防线。

正南门,商贾车队居多,人流如织,一片繁华景象。

他注意到,燕京周围地势平坦开阔,少有高地作为自然屏障,唯有南门外十多里处,有一片丘陵山野。

他点了点头,若要攻占这座大城,最佳的策略莫过于突破南门,并以此为契机,迅速占领那片丘陵山林作为据点。

进可攻退可守!

这样一来,既能控制燕京的南大门,又能利用丘陵地形的优势,为后续的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撑。

这么说来,似乎这燕京的军事防备一般。

宇文璃浅轻移莲步,自马车上缓缓而下,其姿色出众,瞬间吸引了周围商队众人的目光。

他们纷纷侧目,暗自赞叹,世间竟有如此佳人,即便是燕地这盛产美人的地方,宇文璃浅那一身自然流露的贵气,也足以让人心动不已。

人群后又是一阵惊呼!

因为在这张漂亮的脸之后还有一张更漂亮的脸。

谢灵萱在其后,也走下了马车。

她一双美眸带着点吃惊和怀念,她小时候在北方长大,南下避难,他对这片土地自然有这记忆。

想不到才三十年过去,和她印象之中完全不同。

谢灵萱身旁的表妹苏月亦是满脸不可思议,她曾听闻江南人常言燕北苦寒,但这一路行来,所见所闻却与传闻大相径庭。

富足,悠闲,安乐!

尤其这座比京都还要大的多的都城。

宇文璃浅和武隆等人,有了在江中小岛的交流后,有了默契自发的走在一块。

大楚的使团只是远远而望,并不走来,倒是显得特立独行。

宇文璃浅似乎也知道这位乾元的亲王,是个闲不住的主。

“王爷,那边有什么奇异吗?”

武隆指了指远处的丘陵道:“那是个好地方?”

宇文璃浅却有些不解。

远处丘陵上种着秋菊花,如今正是盛开的时候。

看着金黄遍地,颇为喜人。

北地只有生耐寒的花卉,牡丹,杜鹃花,南方不多见。

“王爷,也懂花中趣味?”

这位王爷也懂这种雅趣,看起来不像。

武隆摇了摇头道:“若给我三万人马,再配以两个营的弓弩手,驻守此地,便可轻易截住过往商队,又可凭此丘陵为据,挖壕设陷,进可攻退可守,即便是下马步战,亦是优势在握。”

宇文璃浅闻言,无奈一笑,原来这位王爷眼中的“好地方”,竟是如此。

杜诲也是走了前来,听后已是忍俊不禁。

公主和将军,有理也说不清!

周边几支商队的成员们,目光不时地落在四国使团的成员身上。

武隆身着的蟒袍,更是成为了众人瞩目的焦点,纷纷猜测这些人外地人的身份定是非同小可。

武隆本人却并未在意这些目光,他的注意力完全被燕京的城墙所吸引。

他环顾四周,眉头紧锁,对这座都城的布局产生了深深的疑惑。

“为什么燕京的城墙如此低矮,而且位置还如此靠近边境?”

武隆深知一国之都的选定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第一是水利,一座大城不可或缺,除开交通就是生活。

大庆的都城,那里有着“八水绕京”的美誉。

北地乃是天下几条大渎的发源地,不仅便于南下大庆、韩楚等国。

水利自然不却。

第二便是国家战略上安全、经济、人口战略,这些都是都城选址时必须考量的关键。

从安全角度来看,大多数都城都会选在四面环山或水、易守难攻之地。

韩国的都城,东西南三个方向都有宽六十丈的护城河环绕。

北面更是紧邻大名鼎鼎的天然屏障——太平河。

燕京的地理布局确实让人感到奇怪,它位于一望无际的平原之上,缺乏地险,且紧邻边境,使得北风能够轻易长驱直入。

更令人不解的是,城墙的建造也显得颇为低矮,这在如今军队装备精良、拥有投石车等重型攻城器械的情况下,几乎可以说是“不设防”的状态。

武隆皱眉思索,不太合理。

一国之都的选址会考虑到居中位置,以便更好地辐射全国,促进经济交流和人口分布。

然而,燕京却似乎并不具备这样的优势。

武隆自然不会傻傻的认为,燕地是随便找的一个位置。

无论是陆沉还是燕王府的那一群幕僚都是不简单之人。

突然!

武隆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风水”。

国都的选址和布局往往与风水学密切相关,认为好的风水能够带来国家的繁荣昌盛。

武隆虽有涉猎,但是对于他这种半吊子来说,也看不明白

于是!

武隆转向身边的谢淳安,这位可是其中行家。

他急切地问道:

“谢大人,您快看看这燕京,是否真的是一块绝佳的风水宝地?”

谢淳安闻言,抚着胡须嘴角勾起一抹淡笑,他下车之际,早已将周遭地势尽收眼底。

“那可能要让王爷失望了!”

“此地绝非风水上佳之选,风水之道,精髓在于背倚青山,面朝碧水,或阴阳和谐,相辅相成。”

谢淳安缓缓道来,他本就是鬼谷出生,精通奇门遁甲,阴阳八卦,更是善望气。

“回想我们途径的佳康城,坐北朝南,坎离相对,龙脉源自西北群山,水随龙行,形成顺水之局。左右两水交织,明堂开阔,五曲水悠然入海,更有船只点缀其间,既为近砂,又似朝案,水主财,左右砂手高低相宜,佳康城必定繁华昌盛。”

武隆闻言,点头赞同,佳康城的繁华景象确实印证了谢淳安所言非虚。

谢淳安话锋一转,继续道:

“而我们所路过的望神洲,亦是风水宝地中的翘楚。它位于九山之南,治水之北,山水皆阳,自古便有‘重阳’之美誉。”

“曾有高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建议在此北方建造宫殿,以呼应天上的紫微宫。治水被比作银河,横桥则象征鹊桥,各座宫殿与星座遥相呼应,四周通道纵横交错,重阳宫居中而立,宛如众星拱月,屏藩帝都,气势恢宏。”

武隆听得津津有味,这些关于风水与天文的知识让他倍感新奇与兴奋。

他回想起乾元定都时的情景,亦是汇聚了众多阴阳家大师与国子监。

最后敲定“成乾”,说是龙脉汇聚所在。

女帝武缨在国内的影响力虽强,但在推动迁都这一重大决策时,依然遭遇了不小的阻碍。

乾元帝国本是和北风一样,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

而南方,则是百年前融合进来的外族之人聚居之地,经过时间的推移,如今已没有明显的外族之分。

北方的老贵族们依旧居住在北风,认为自己是草原的儿子和圣山的后裔。

加上!

国都设在北方更符合他们的利益,因为这样能让他们在本地培养大量势力,巩固自己的地位。

当女帝提出迁都的提议时,这些贵族们纷纷站出来反对。

女帝想要迁都的原因也是以为这些贵族。

国家推荐或者科举选拔的人才,备受乾元北方本土官僚集团排挤,到朝野的官员根本得不到重用,新派和旧党之争,国家陷入内耗。

迁都也是一种对贵族变形的打压。

面对这一困境,女帝武缨本欲采取强硬手段。

乾元的内阁学士提醒,当前正处于变法关键时期,不宜过度使用武力,以免引发更大的动荡。

治病不宜下猛药!

公孙平溪献策,让女帝带着一众乾元贵族南下游玩,所有费用由朝廷承担。

果不其然,贵族们贪图享乐,纷纷响应,浩浩荡荡地南下,告谢女帝恩赐。

在南方游玩期间,女帝武缨当场宣布了迁都的决定。

此时,已经南下的贵族们由于身处异地,且已享受了朝廷的优待,面对突如其来的迁都决定,虽然心有不甘,但也无可奈何,最终只能同意迁都。

莫非这位燕王也是如此?

那座燕王府并没有想象之中平静,下面早就暗潮涌动。

各大势力和集团之间,迁都不符合他们利益,导致眼前情况。

武隆摇了摇头,觉得也不太可能!

陆家军乃是陆沉一手缔造。

各地的大部分官员都是后面启用。

之前的北地乡绅地主,都在北风南下之时纷纷逃离,或者被北风抄家。

不像其余四国,都有国内的贵族士族势力。

燕地就像一个在废墟之中重新建立的国家。

新的制度,新的官员体系。

武隆想到这里,看着这如同滔天巨兽的燕京大城。

武隆不禁感叹,燕京能在短短二十年间从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崛起为一个大国,这对陛下来说,无疑是高于其他三国的威胁。

杜诲听后,出言解释道:

“王爷,却是不知啊,这定都在燕京,乃是那位终南山燕王,亲自定下。”

武隆有点不可置信道:

“燕京定为都城,竟是燕王一手促成?”

他不信陆沉有这般昏聩,做如此不靠谱的决心。

杜诲点头,道:“当年定都之时,呈上终南山的折子里,多倾向于南方几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城池,燕王却都没有选择。”

“燕王提起笔,在北方花了一个圈,这个圈就是我们如今站的地方。”

“在之前大庆的都城残恒上,短短十年间一座大城拔地而起。”

宇文璃浅也是有些疑惑。

“为什么燕王会选这里了?”

杜诲提到此事,脸色倒是一动,脸上露出笑意。

“随着定都之事,还流传出燕王当时所说的几句话。”

谢灵萱这些年多关注北方和那座终南山。

自然是知道那句话,如今听来还心潮澎湃。

宇文璃浅未曾耳闻,他之前求学大楚少有燕地之事,笑道:

“先生,你就快说吧!”

杜诲缓缓开口道:

“肃清万里总齐八荒,绥静四方。”

“君在前,民在后。君轻民重,王侯将相死社稷!”

历经二十余载烽火连天,北地屡遭侵袭,常见君主南逃,朝臣弃城而走。而燕王在位,却毅然将国都立于边陲。

且城墙不筑高垣。

“以土木之城垣为防线,实不如以万民之心筑就之长城。”

武隆听后,只感觉这位修道的燕王,已有吞吐天地之志,包藏四海之心。

PS:做了一个鲲虚界地图,放在后面大家可以看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858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