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221章 丰收之时,囤粮太仓!

书名: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4:03

【你颁下谕令,于博州、许州之地,广兴屯田。】

【一场充满热闹气息的春末播种,轰轰烈烈开始了。】

【两州还有不愿被调走流离失所之民,被你重新收拢,聚拢于许州划分的土地,开始屯田。】

【昔日因北风政令之故,弃之不顾的沃土,被再度开垦,焕发生机。】

【摧折道路,从新畅通。】

【许州之地,重新修建新城,铸造粮仓名曰“太仓”。】

【张种率领着将士,筑水坝,开水田,养鱼育虾,更于博州广袤草原之上,放牧牛羊。】

【二十万大军还开始军中备赛,看谁一亩田产量最高,田间热火朝天。】

【转眼又至金秋。】

【天高云淡,气爽风清!】

【你与陆羽,漫步于许州水田之畔,稻谷已经长在膝盖出,稻穗压弯了腰。】

【许州平原,北风闻名的粮仓,被精心划分为一块块整齐的农田。】

【但见稻穗金黄,连绵不绝,麦浪起伏,军卒也是忙碌在田野间,脸上笑容满面。】

【一片秋收之喜!】

【博州地处北地边缘,草原广袤,你遂于此地修建四大牧场,又从燕地迁徙牛羊无数,更遣商队运来大批茶叶,以供军民之需。】

【如此,新鲜牛奶与醇厚茶叶,皆得以充盈库藏,皆存于“太仓”。】

【二十万大军,分批轮作,一部分忙于农事,一部分则厉兵秣马,组织训练。】

【六个月时光,转瞬即逝。】

【你与陆羽并肩而立,身后紧跟着封海平与谢灵。】

【一老农正弯腰劳作,忽闻圣上驾临,急忙从泥浆中拔出双腿,不顾衣衫狼狈,急匆匆地小跑过来。】

【皮肤黝黑老农连忙道:“张种,参见陛下,各位将军!”】

【他来到田坎上,恭敬地行礼道。】

【你微笑着点头,望着眼前这片丰收的景象。】

【这平原上的稻谷足足收了五日,才勉强收完,可见其丰收之盛。】

【张种在其中出了大力,无论是选中还是播种,移栽,都是他亲力亲为。】

【“张种,这次你功不可没,你想要什么赏赐?”】

【那黝黑老农闻言,连忙擦了擦手上的黑泥,连称不敢:】

【“不,不,不!】

【“陛下已经给予老农的够多了。”】

【“我们家从太爷爷那一辈起,就是田里生活的人。爷爷是大户的佃户,父亲也是也是佃户,差一点媳妇都没取上,到了我这一代,竟然被封侯,这简直是祖坟冒青烟!”】

【言语间,老农黝黑的脸庞上流露出惶恐与自得之色。】

【多少男儿,千里觅封侯!】

【一个田间老汉扛着锄头,在烈阳高照下,竟然做到了。】

【你点了点头,语气温和道:“那就为你著书立传,将你的农事经验悉数记载,让你之名,流芳百世。”】

【老农一听,激动得浑身颤抖,尤其是“流芳百世”这四个字,对他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

【他连忙跪下,声音哽咽:“多谢圣上隆恩,老农此生无憾了。”】

【“去忙吧。”】

【张种本就小心谨慎,见在场都是大人物,更是不敢怠慢,如芒在背。】

【听到你的吩咐,他连忙告退。】

【封海平适时递上了这几日太仓记录的折子,粮食总量八万石以上,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而且还没有完全统计上来。】

【打仗尤其是远征,最考验的便是后勤。】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此言非虚,若要举十万之众远征,便需先有七十万家百姓停止农业生产,专门供给军需。】

【因为运粮的人和牲畜在路上也要消耗粮食,还要准备好返程的口粮。】

【一个民夫,推车装上粮食,来回都是消耗粮食,剩余的部分才能供给前线的士兵。】

【一个民夫能送到前线的粮草是极其有限的,大约二十多人做运粮的民夫才能供的起一个前线士兵的粮食。】

【所以战争最终打的就是,人口战和经济战。】

【好在,如今在这场丰收之后,加上原本就有的存粮、牛羊牲畜,以及博州丰富的水产,足以支撑四十万大军度过寒冬,撑到明年的春季。】

【粮食问题得以解决,那么接下来就是怎么拿下原崇城。】

【原崇城内,合计五十万大军屯驻,虽然他们早有存粮,但五十万张大口,每日的消耗更是惊人。】

【更何况,乾元支援的八万大军,他们的吃穿用度全都要依靠北风供给,这无疑又增加了后勤的负担。】

【陆羽忽然用石子从手中扔出,正好击中了正在天空中飞翔的麻雀。】

【他一笑,道:“哥,你看这只鸟好肥!”】

【麻雀最是喜欢吃稻谷,这只被击中的麻雀显然也是刚刚饱餐了一顿。】

【你笑了笑,道:“秋长鸟肥,正是如此。”】

【这时,谢灵开口问道:“圣上,我们把粮食都放在太仓,是不是太过于明显了?”】

【燕北军的粮食都放在许州的太仓,每天一车车的粮食络绎不绝运进“太仓”。】

【只要是懂一点兵法之人,便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粮草乃是大军的命脉。】

【燕北军如此堂而皇之,暴露出粮草所在。】

【其中用意便是诱周天成出城,可是如此简单的计策,真的奏效吗?】

【你看着太仓方向,如今还有车队往太仓城中输送粮食。】

【“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明明征善战,却向敌人装作软弱无能;本来准备用兵,却伪装不准备打仗。】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我们的粮仓就在太仓,这是无可置疑的,从不曾掩饰。”】

【封海平心中暗自思量,如今燕北军的粮仓重地便设于太仓,那里不仅囤积着霍海所率二十万大军的粮草,还有从燕地运来的辎重。】

【一旦有失,后果必将损失惨重,他们这次北伐必定失败。】

【如此大张旗鼓,谢灵心中虽有些担忧,但燕王多年的决策与眼光,早已证明其不会出错。】

【封海平却忍不住担心另外一方面,问道:“若是周天成依旧死守不出,我们该如何应对?”】

【太仓之地,我们有重兵把守,他们敢轻易出城吗?】

【这六个月来,留在治水西岸的哨兵虽然不足三千人,但周天成却一直迟迟没有出兵打掉。】

【甚至,只有几骑探子出城打探消息,大军别说数万,就是三千都未有出城。】

【宴城那本到是相反,乾元的亲王武隆时常和霍还率领的大军有摩擦。】

【原崇城却如同一颗老树,这六个月看着他们耕种、丰收,却依旧一动不动。】

【你却不着急,看着眼前的庄稼,缓缓道:“春季种下种子,收获在秋天。让种子再长一会儿,它们需要时间来成熟。”】

【你笑了笑,又补充道:“或者,我们可以给他们添一把柴火,让局势更加热烈一些。”】

【面对此种情况,你决定……】

1.在太仓城的八万大军中每十天组织一次军中会议,燕北军中层将领都要出席。(提示:有可能出现大溃败,损失惨重!)

2.不组织会议,任事情发展。(提示:北上之事,可能会被拖到来年解决。)

3.在太仓城的五万大军中每十天组织一次军中会议,燕北军中层将领都要出席,每次会议暗中有人调换离席,重返职务。(提示:有可能推进北上进程。)

4.亲自参与。(3/3)

大鼎上微微一颤,上面出现幽蓝色字幕。

俞客看着上面四个选项。

排除最后一个,亲自参与。

他强烈建议,不能选择的选项就不用出现。

俞客心中刚刚起了心思,选项之上的第四个选项便消失不见。

“这么智能!”

搞的他都想叫一声。

“阿鼎,阿鼎,在吗?”

好像每一次模拟,这尊造型古朴的大鼎都会进化。

看着上面的三个选项,综合来看。

要是不组织这种“军中会议”,事情可能拖到明年去了。

事情早点解决当为最好。

要是组织会议,就必须要“暗中部署”,会议开始暗中让其起来回其岗位。

排除第一个选项,有可能出现大溃败的情况。

那么只有一个选项。

俞客也没有纠结,直接选择。

3.在太仓城的八万大军中每十天组织一次军中会议,燕北军中层将领都要出席,每次会议暗中有人调换离席,重返职务。(提示:有可能推进北上进程。)

随着你的选择,模拟继续。

【你注视着封海平,缓缓言道:“自今日起,太仓城中每隔十日,军中需举行一次集会。”】

【“燕北军之中百人以上伯长,皆要到场,把这件事悄然扩大出去。”】

【“至于此事的具体安排,要办的精细些,便交由水银来负责操办。”你接着吩咐道。】

【封海平闻言,仅听了个开头便已心领神会。】

【谢灵亦是眼眸一闪,显露出若有所悟的情形。】

【此时,陆羽随意弹指手中石子,精准地击中了一只正在田间小心翼翼觅食稻谷的麻雀。】

【他笑着提议:“兄长,今晚我们不妨炖一锅麻雀汤如何?”】

【你望着北风原崇城的方向,缓缓道:“好,那我们就来炖一锅麻雀汤吧。”】

……

……

原崇城,城主府内。

又一场军中会议正在紧张地进行着。

离第一次燕北军退去已经过去了六个月。

回想起那时,燕北军在治水两岸分兵两处,本是天赐良机,可以让原崇城趁机出击,打乱燕北军的阵脚。

然而!

周天成和拓拔术朝等军中高层却决定不予追究,担心其中有诈。

发展在如今,现在看来就是白白错过了一场大好机会。

让燕北军平安无虞地撤回了许州和博州,随后传来的军中情报,陆沉要在两州屯田!

起初,众人都以为这又是无稽之谈!

想不到一个月之后!

燕北军竟然真的风风火火地开始了耕种,把原本荒废的田地重新开垦了出来。

虽然北风早在三年前就下令荒废了这些农田,并转移了百姓。

但两州毕竟是北方的粮仓,平原广阔,土地肥沃,只需要半个月的梳理,便又恢复了些旧日的景象。

转眼之间,已经过去了六个月。

这六个月里,燕北军在许州和博州屯田种粮。

而原崇城,却如同一只蛰伏的巨兽,一直在观望,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行动。

多次会议,也只是议而不决,最终只能按兵不动。

如今秋收之后便不是农忙,他们突袭又没了可乘之机。

眼睁睁地看着燕北军已顺利收获满仓稻谷,迎来一场丰收。

殿内依旧保持着两列阵势,一侧是周天成的心腹将领,另一侧则是由拓拔术朝率领的北风朝中“都查”官员。

主位上,周天成端坐如山。

周永已起身禀报:“周帅,刚接获消息,此次燕北军收获的粮食,足以支撑他们度过今年,甚至明年春季的粮食也无忧。”

闻言!

有老将愤慨道:“许州之地,每年产出的粮食通过漕运,足以供养整个京师。”

“博州更是北风境内水产最丰饶之地,如今却白白让陆沉捡了便宜。”

拓拔术朝听后,也不禁陷入沉思。

若粮食真能支撑到明年春季,那么今年燕北军恐怕仍不会撤军,待明年开春,又可重新播种。

原崇城中,每名士卒每日需消耗四斤米粮,五十万大军,再加上宴城的八万乾元精兵,每日所需的粮草辎重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这些,都是北风多年来辛苦积攒的家底。

皇兄拓拔术遗在后方,统管国内财务与原崇城的后勤调度,深知打仗到最后,拼的就是国力。

初以为陆沉远征,后勤线冗长,损耗必巨。

出乎意料的是,陆沉竟采取了屯田之策,一举解决了粮食的大问题。

陆沉此人,果然非同小可。

周永续禀:“燕北军四十万大军的粮草皆囤于太仓,且四周布有八万重兵严密守卫。”

“运粮队伍络绎不绝,往太仓运送,绵延不绝,望不到尽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