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269章 鹏北海,凤朝阳

书名:模拟成真,我曾俯视万古岁月? 作者:舟中落雨声 字数:0 更新时间:01-05 14:03

【此时几个丫鬟纷纷睁大眼睛,苏云也只觉得这行楷身姿宛若行云流水,行笔潇洒,跌宕有致,别具风致。】

【谢轩眼中原本的不以为意,也悄然间消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越发的阴翳。】

【只是在场众人的注意力,都被其吸引,没有注意他眼中的阴沉。】

【李书婉更是一双美眸睁大,似乎不敢置信。】

【亭中少年执笔,笔锋起落,犹如云烟缭绕,飘渺不定。】

【只有张云芝心有所感,觉今日之字较之几日之前的往昔,更添几分飘逸之姿,字笔中渐渐要生出魂魄之感。】

【你最后停笔,写下最后一字。】

【原本胡芸娘一首好诗也被夺了光彩。】

【苏云不由自主地出声赞叹:“好俊的字!”】

【他本就是一位风雅之士,能书善画,这字迹,已然是登堂入室,比他院中那些清客所书还要出色。对于这等有才情之人,苏云向来是不吝夸赞。】

【他细细端详着纸上墨迹未干的字迹,忽而眉头微皱,又迅速舒展,轻声道:“这字,似乎有几分……二先生的风骨。”】

【张云芝不由一恍神,想起之前谢观所写,又想其书院之中二先生的墨宝,细细看来还真是如此。】

【胡芸娘的脸上也满是惊叹之色,由衷地赞叹道:“果然如芝小姐所说,这字真是极好。”】

【谢轩不愿几人以谢观为中心,他在盅杯中抓出一个纸团。】

【上面写着一个“春”字。】

【谢轩不由笑道:“不知这是何人所写,上一个是秋,这又是春,真是一年四季了。”】

【众人这才慢慢从你的字迹回过神。】

【只有胡芸娘看向你放下笔,脸上没有因为几人赞扬有一丝自得之色。】

【脸上从始至终都是如同这湖边之水一般,波澜不惊。】

【谢轩沉思了一会后,自吟道:“雀儿懒修羽,白玉兰香凝,庙龙一喷嚏,旧叶开新枝。”】

【苏云也是笑道:“写的妙,也写的巧,全文没有一个春字,却已知春来报。”】

【“倒是有春来发几枝之意,一动一静倒是相得益彰。”】

【李书婉也是点头,这谢轩明显在诗词上的功底就比胡芸娘要好。】

【谢轩也是满意,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主题,算是写出了新意。】

【你默默提笔,将谢轩的诗句工整地誊写在纸上。】

【苏云见状,脸上的兴致愈发浓厚,今日这诗会的氛围日渐高涨,他自是高兴。】

【胡芸娘见状,轻笑一声,道:“要不我给大家抚琴一首,也算助助兴。”】

【苏云笑道:“有芸娘在,今日算是有福咯。”】

【胡芸娘的丫鬟闻言,赶忙抱着琴走来,小心翼翼地将琴放在亭子内的另一处桌上。】

【胡芸娘端坐于琴前,双手轻抚琴弦,一时间,空灵之音缭绕于亭中,如泉水叮咚,如春风拂面。】

【曲子悠扬!】

【一众下人也是听的如痴如醉,胡大家的琴声果然是名不虚传。】

【按照汴京男子所说,汴京十八家,都是天上的仙子落了凡。】

【捧在手心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可人儿。】

【亭中,暖炉里的碳火烧得红透,散发着丝丝暖气,驱散了秋日的凉意。秋日的下午,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偶尔有风袭来,吹动湖中波涛,泛起层层涟漪。】

【惠风和畅!】

【胡芸娘手指拨动琴弦,长裙轻摆,风资动人。】

【谢轩凝视着胡芸娘,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念头,若能得此佳人相伴一生,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一旦成为胡芸娘的入幕之宾,不仅能抱得美人归,更能一举在汴京声名鹊起,收获风流才子的美誉。】

【胡芸娘这些年于西凤楼中积攒的钱财,即便是按照四六分的账目来算,其数目之巨,也足以令人咋舌。】

【西凤楼中那些声名远播的姑娘们,皆以卖艺为生,守身如玉。除了待价而沽,更是因为西凤楼背后站着汴京的贵人。】

【九大族的长辈们早已耳提面命,告诫族中子弟,在西凤楼中切莫滋事生非。】

【汴京十八家之中有三位已经委身他人,其余都是名花无主。】

【若是有她们垂青,名利双收也。】

【此时!】

【苏云伸出手从盅杯拿下一个纸团。】

【翻看其上写着“明月”二字,他倒是一笑,已胸有成竹。】

【咏月,是千古不变的话题,不知道多少文人骚客寄以咏志。】

【“这明月是谁所写?”】

【他看向剩余三人,张云芝,李书婉和胡芸娘,心中猜测是谁人出的这题。】

【苏云在亭子内履步,走出七步后,看向湖中之倒影的婆娑,眉头舒展开来。】

【“有了!”】

【他缓缓道:“谁执云中月,应逐琉光来。临湖弄姿态,青樽酒未开。”】

【张云芝闻言,也是轻轻点头,心中暗自称赞。她深知苏云的才情,在汴京都是有些名声的,此诗一出,他们五人中,苏云的诗作应该是最为出色的。】

【谢轩更是赞道:“苏兄大才!云中月与琉璃光彩相映成趣,真是世间美好之物的绝佳写照。难怪书院的先生们都夸苏兄有诗才!”】

【胡芸娘也是微微一笑,道:“云公子此诗,就算是在汴京的中秋诗会上也定能夺得三甲之资。这临湖弄姿、青樽未开的意境,真是令人陶醉。】

【她打趣道:“还请问云公子,这临湖照影的是沉鱼落雁的女娥还是醉玉颓山的男子?”】

【苏云听后却并没有太理会二人的称赞,他的目光始终停留在李书婉身上。】

【他想知道,这位才情出众的女子,自己钦慕的女子对自己的诗作有何评价。】

【李书婉面色沉静,低头复诵着他方才所作之诗,仿佛在细细咀嚼其中的韵味。】

【苏云仅仅目睹这一场景,脸上便满面春风,喜不自胜。】

【何其有幸,竟能得见心仪女子吟诵自己的诗篇。】

【张玉芝窥见苏云的神情,心中暗自思量,倘若这位苏府公子知晓今日书婉踏入谢府,实则是为了与谢原的相亲之约,不知他会是何等反应,想来定是极为精彩。】

【苏云出身显赫,身为苏氏第三代中二房之长孙,地位尊崇。】

【其祖父苏景,书院四先生,如今位居中书令,亦是当朝丞相,权倾朝野,与后宫太后更是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

【正因如此,当李家察觉到苏云对李书婉的“深情厚意”后,首要之念并非攀附权势滔天的苏家,而是选择了避开。】

【在这权力的漩涡之中,有人渴望借此一步登天,有人则选择绕道而行。】

【于是,才有了李书婉与谢原的这桩亲事的撮合。】

【让女儿早点嫁人,断了苏云的念想。】

【胡芸娘奏乐一曲后!】

【你把苏云的诗作写在纸张之上。】

【苏云走近一看,眼中还是惊艳之色。】

【“汴京的文人都说,居汴京大不易,这一手字足以够丰衣足食绰绰有余。”】

【他不由对你的印象大有改观。】

【李书婉也是从盅杯中拿出纸团,展开是两个字“落花”。】

【苏云见此,脸上笑意满面道:“书婉,此题正是我所写,倒是巧了。不过,这题目宽泛得很,书婉你可随意发挥。”】

【李书婉微微沉思片刻,道:“既然云公子已有珠玉在前,我便只想出四句绝句。”】

【苏云自无不可道:“书婉你偶得一两句,自然是天成,既不限格式自然一两句也可。”】

【“是诗也好,是词也罢,就算是只有残句也可。”】

【李书婉缓缓道:“连理枝头花正开,妒花风雨便相催。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

【苏云眼前一亮,惊喜道:】

【“愿教青帝常为主,莫遣纷纷点翠苔。可是啊,花又怎么可能一直盛开不败呢?花有凋零时,人亦有悲欢离合,世间万物皆是如此,难以圆满。”】

【“诗词之美,不在文字本身,而在其营造之意境深远。”】

【苏云闻言,连声称赞道:“真是极妙,有了此诗,明日我们草堂诗社的名声必定是打出去了。”】

【苏云再次回味,心中感慨万千,尤其是李书婉方才诵读之音,宛若杜鹃泣血,哀婉动人,令他心疼不已。】

【此诗一出,就算是胡芸娘也是颇为同情。】

【别说李书婉这样的高门贵女不能操之命运,何况自己出身在烟柳的女子,身世浮沉雨打萍。】

【心中更是生出无力之感。】

【李书婉的贴身丫鬟小蝶闻后,眼眶泛红,忆及小姐与谢家的婚事,心中满是无法左右的无奈。】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府中的老爷和主母最是疼爱小姐,为什么会匆匆要定下婚事。】

【如同晴天霹雳一般。】

【此事也鲜有人知,颇为隐秘。】

【然而,李书婉却显得异常淡然,面上未露出丝毫哀伤之色。】

【盅杯之中,最后一个纸团孤零零。】

【场中只剩下张云芝一人。】

【胡芸娘轻声细语开口道:“芝小姐无需去翻看了,这最后一个,想必便是我的了。”】

【“上面写着琴棋书画四个字,选择一个为题便可。”她轻声揭晓。】

【四人听后,皆有所沉思,这“琴棋书画”是如今学士几乎必修之事。】

【张玉芝思考了片刻后,摇了摇头,说道:“前面轩公子和胡大家已经奠下了佳作,还有云公子和书婉的珠玉在侧自惭形秽。我就不以拙作丢人现眼了,也好留下些颜面。”】

【当然这只是自谦之话,四人皆是不信。】

【张云芝亦有诗篇传扬,于汴京才名远播,怎会连一首以“琴棋书画”为题的诗词都作不出来。】

【张玉芝话锋一转,目光落在亭中那位执笔未发一言的少年身上。】

【“云芝虽无佳作,但观公子于小院中苦读多年,倒想听听公子的所作。”她温婉地说道。】

【众人的目光纷纷聚焦在你身上。】

【你已搁下笔,微微抬起眼眸,眼神平静。】

【你已经懂这位张小姐的意思,她是在为了给你扬名。】

【若是你作诗在此,无论好坏都会提及谢观之名。】

【谢轩眼中神色复杂,沉声道:“只怕不妥,观弟尚未启蒙,恐怕连《诗经》都未曾读全。”】

【“启蒙?”众人面露疑惑,难以置信地望着你,能写出如此字迹之人,怎会是个尚未启蒙之人。】

【谢轩笑吟吟问道:“是吧,观弟?族兄可有说错。”】

【张云芝微微蹙眉,反驳道:“启蒙与否,与学问并无直接关联。三先生虽至今只是秀才之身,但其才华难道就不及举人?”】

【你望向谢轩,语气平淡无奇:“确实如族兄所言,我至今尚未启蒙。”】

【谢轩脸上闪过一抹得意之色。】

【“观弟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外,至于诗词之道,张小姐就不要难为了他了。”他轻描淡写地说道。】

【谢轩他是绝对不会让谢观之名,留在此次诗会。】

【李书婉听后,脸上露出一丝惊讶。她深知,在大家族中,子弟往往五六岁便已启蒙,寻常百姓家也顶多不会超过七八岁。而观谢之年岁,怕是即将及冠,竟还未曾启蒙,这着实出乎她的意料。】

【她环顾四周,蓦然发现,无论是谢轩、苏云,还是她自己,身后皆有丫鬟仆人随侍。就连胡芸娘这位西凤楼的花魁,身边亦不乏仆人伺候。】

【唯独你,孤身一人,形单影只。】

【再细观你身上的衣袍,质地普通,与苏云、谢轩的华服相比,自然是不能比。即便是与亭中的一众下人丫鬟相比,也显得不如。】

【似乎是少年气质太过于出彩,她才一直忽略此事。】

【几年前那一桩谢家旧事后,这位留下来的“私生子”,在谢家一直是处境颇为困难。】

【到了如今还未开蒙,既在意料之中,又有情理之外。】

【苏云并不在意,既然张云芝不作,那么已经有两首诗足矣能让明日的诗社不坠风头。】

【李书婉此时开口道:“观公子,云芝姐姐有此请,还请不要拒绝。”】

【面对此事……你决定。】

1.同意此事。(提示:有可能获得转运之机会。)

2.拒绝此事。(提示:不好不坏,没有影响。)

3.亲自参与。(0/3)

大鼎之上的字幕缓缓定格。

俞客看着三个选项,后面的提示,同意此事就会转运之机。

他没有任何犹豫的,直接选择。

1.同意此事。(提示:有可能获得转运之机会。)

【此时!】

【亭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露芽与几位丫鬟匆匆而至,还未至亭前便高声喊道:“观少爷,老太君请您进鸿景院赴宴。”】

【谢轩闻言,神情一愣,脸上一股怒气涌现。他难以理解,谢观这个私生子的存在,有什么资格踏入谢鸿院的正厅。】

【你已行至桌旁,执笔在纸上缓缓书写。】

【张玉芝同样惊讶。谢观,这个平日里几乎未曾踏入大观园、备受冷落的少年,怎会突然被老太君召唤至谢鸿院?更何况,今日谢家二爷回府,又有诸多贵客临门,实乃一件接一件的大事。】

【众人尚在略显惊愕之中,你已写下数行诗句,轻轻放下笔,施了一礼,便转身走出亭外,只留下一个背影。】

【“谢观,告辞。”】

【胡芸娘回过神,再凝视着桌上的纸张,不由念出声道:】

【“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苏云望着桌上的诗句,目光已然瞪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362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