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五章 贬官出京

书名: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次日清晨,天子赵顼在一群宫女内官的陪同下,在雪浪亭中临摹字碑,这是李白的《上阳台帖》。

赵顼挥毫泼墨,兴致勃勃,已经写了快半个时辰,他手有点僵冷了,这才放下毫笔,从宫女手中接过紫金双龙暖炉。

一转头,赵顼发现钱晋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自己身旁,他笑问道:“你看看朕的书法还有哪些不足?”

钱晋探头看了片刻,谄媚道:“奴婢感觉官家的笔力越发高深了,以前奴婢还能说个大概,现在却描绘不出来了!请官家恕奴婢愚钝!”

“哈哈哈,你这张嘴啊,倒是会说,不过也不要整天讨好朕,多办点正事!”

赵顼说到这,见钱晋手中有份奏卷,便问道:“一早就来找朕,你有什么事吗?”

“回禀官家,这是陈升之的申诉书。”钱晋将陈升之的申诉书呈给天子赵顼。

赵顼没有接申诉书,冷冷问道:“他说了什么?”

“他只是解释自己并没有结党,王珪的说法完全是污蔑,无中生有。”

“哼!”

赵顼不屑地哼了一声:“每个人都会说自己清白无辜,结党之人又有几个敢承认自己结党的?”

“官家,其实卑职觉得用派比党更恰当一点。”

“哦?陈升之又是什么派?莫跟朕说他是变法派,这个朕自然知晓。”

“不,奴婢觉得,他其实是暗藏的太后派!”

响鼓无须重锤,只要点中要害,也同样可以一剑毙命,钱晋只说了“太后派”三个字,便将陈升之定性了。

果然,赵顼的脸色立刻阴沉下来,他重重哼了一声,转身便向亭子旁边的暖阁内走去。

钱晋慌忙跪下磕头:“奴婢该死,打扰官家兴致了!”

“你退下吧!朕想独自安静一下。”

“奴婢告退!”钱晋起身慢慢退了下去。

赵顼在阁内沉吟良久,便令一名内官道:“去朕的御书房,把桌上的一份弹劾书取来,另外再去把王相公也一并找来。”

“官家,要找哪位王相公?”

“王珪。”

“奴婢遵旨。”

要知道天子平日召见的王相公可都是王安石啊!内官抱着一阵惊愕飞奔而去,不多时,参知政事王珪在内官的引领下匆匆来到了暖阁内。

王珪心中又是激动又是紧张,他心里有数,今日能不能彻底踩倒陈升之,就在此一举了,他深深行一礼道:“臣王珪参见陛下!”

赵顼正在细看王珪的弹劾书,他扬了扬手中的弹劾书问道:“你罗列了很多罪名,但证据呢?具体事实在哪里?你以为凭这份弹劾书,朕就会罢免宰相?”

王珪早有准备,他取出韩忠彦的举报书,呈给赵顼道:“陛下,臣并非无的放矢,臣的弹劾依据来自于这份举报书,请陛下过目!”

赵顼接过举报书看了看,挑了挑眉道:“韩忠彦?韩琦的儿子?”

“陛下英明。韩忠彦曾任军监所主簿,故而陈升之在军监所的所作所为他都十分了解,他的举报详实可靠,有据可查,故而臣认为‘陈党’证据确凿!

他们借口反对北伐,实际上是反对天子施政,名义上为大宋社稷,实际上是为一己私利,这种为利益而生的朋党危害极大,若不铲除,会误导百官,更会误了陛下的变法大计!”

王珪的话句句刺中赵顼的心思,赵顼又想起钱晋的话,这并不是为了社稷,而是两宫之争的缩影,赵顼心中恼恨之极,但又有点犹豫,他一时沉吟不语。

此时王珪又拿出了十五人的名单呈给赵顼:“陛下,这就是陈党十五人,他们常常聚会在军监所,闭门商议破坏北伐之策,请陛下下旨将这些乱臣捉拿下狱,臣愿亲自审理此案,给陛下一个明确的交代。”

王珪的目的已经不是罢相那么简单,他要以追查“陈党”为名,彻底将异己者一网打尽,这是一个独揽大权的绝好机会。

赵顼提起笔却迟疑着没有批准,就在他刚要落笔之时,远处忽然传来一个焦急的声音。

“让开!谁要拦着孤!”

紧接着传来侍卫的阻拦声:“请殿下留步,现在不能打扰陛下!“

赵顼放下笔喝问道:“是什么人?”

“启禀陛下,是安定老郡王,他说有重大冤情要紧急禀报陛下,非要闯进来不可!”

赵顼心中奇怪,便道:“请他进来!”

安定郡王赵从式不管不顾地奔了下来,许是因年老差点没缓过劲来,气喘吁吁道:“老臣......请......请陛下,刀下留人!”

“皇伯,你在说什么?朕不明白你的意思。”

“陛下,你不可受奸人蒙骗啊!陈升之是正直之人,郭逵更是忠心耿耿,昔日更是大败西贼立下奇功,他们哪里会结朋党,分明是有人诬陷!陛下,他们都是受天下人敬仰的忠臣,为社稷安稳而反对北伐,陛下若将他们下狱,死于奸臣恶吏之手,会坏了陛下的名誉,请陛下三思!”

赵顼盯着眼前苦口婆心的老者,忽而想到这位老郡王向来与太后交好,愤怒瞬间战胜了他的理智,大吼道:“简直是一派胡言,来人!将安定郡王拖出去!”

几名侍卫大吃一惊,要知道赵从式今年可是六十三岁了,哪里经得起拖拽?但天子既开了口,也只能闭眼冲上前,小心翼翼地将赵从式架起来,强行拖了出去。

只听见赵从式仍然在拼尽全力大喊:“陛下,刚刚暂停北伐就兴大狱,听信奸言打击忠臣,陛下你何以服天下?”

赵顼气得浑身发抖:“这老家伙,胡言乱语,胡言乱语!传旨,安定郡王君前失仪,着即刻出京返回房州,今后无召不得出房州一步!”

王珪早已吓得跪下,低声道:“臣对陛下忠心耿耿,绝不是诬陷忠良,请陛下明鉴!”

赵顼虽然被这位伯父的一席话气得半死,但赵从式的最后一句话倒提醒了他,自己刚刚暂停北伐就将陈升之下狱问罪,这会显得自己心胸狭窄,打击报复臣子,确实对自己名声不利,要知道自己可是登基不到三年,将来更是想搏一搏进太庙的位份啊!

而且韩忠彦的举报也是一面之词,并没有确凿证据,仅凭一个主簿的举报就把他们认定为结党营私,于情于理都有点说不通,至于所谓的陈升之乃太后一党,更是存疑,要知道陈升之可是王安石的密友,变法派的二号人物怎会与墨守成规的太后搭上关系?

想到这,赵顼对王珪挥手道:“这件事朕再考虑一下,你先退下吧!”

王珪知道天子动摇了,他心中大恨,但又不敢表现得过于明显,过于急切,只得含恨道:“请陛下三思,臣告退!”

......

中午时分,皇宫内传出了旨意,以陈升之等十五人聚众结党、行为不当之罪问责,特免去陈升之宰相之职,贬为邓州知州;免去韩绛枢密副使之职,贬为湖州通判;免去郭逵一应军职,责令其退仕回乡;免去张辰侍御史之职,贬为巴东知县......

如果说韩缜叛逃事件只能算一枚大炮仗的话,那宰相陈升之等十五名官员被贬黜就是一枚猛然爆炸的震天雷了,整个朝野和东京城都为之震惊,这是继仁宗朝年间打击庆历党人后,大宋朝廷第二次打击涉及到朋党的案件。

据说这次还涉及太后和天子的权力之争,十五名陈党成员中,涉及一名宰相、包括枢密副使在内五名枢密院官员、太常卿和宗正寺卿两名皇族成员、一名大将军、两名龙图阁学士,三名尚书省侍郎和一名侍御史。

御史台的气氛略微有些压抑,张辰正在官房内收拾私人物品,他刚刚接到了贬职令,从正六品的侍御史一下子被贬为从八品的小县县令,官阶也降为从八品的承奉郎,着实令人心情郁闷。

这时,纪达走过劝他道:“官人看开一点吧!朝廷贬黜是很正常之事,当年范文正公施行新政时,宰相被贬为知府,最后更是不幸病逝在地方任上,人生起伏莫过于此!不过官人还年轻,我相信总有一日,官人定会重新回京出任要职。”

张辰淡淡一笑:“无妨。我已经有心理准备,没有下狱办成党案,我觉得已经是天子的仁慈了。”

“官人说得对,毕竟天子也要考虑自己的名声,还要考虑王安石王相公的想法,毕竟官人和陈相公可都是变法派啊!”

张辰笑道:“烦请俊康帮我找张地图,我想看看这什么巴东县在哪里?”

“在大江边上!”

杨惟拿着一份地图走进来笑道:“我听说过那里,属于归州,乃是个很富裕的鱼米之乡,真宗朝名相寇准也在那里当过知县。”

张辰一怔,居然一下子贬到湖北去了,不过还好,那里听起来不像是个穷乡僻壤的山沟沟,这样家人也不必跟着自己受苦。

纪达在一旁笑道:“我们两人也决定跟随官人去归州任职。”

“你们没必要,只是我被贬黜,并没有影响到你们,我会求王中丞安排好你们,而且杨书令明年就要转官了,跟我去当幕僚损失太大了。”

杨惟眨眨眼笑道:“若官人将来又被重用,我们也会获得更好的前途,所以这个机会我们当然不会放过。”

张辰苦笑一声,历史的轨迹已经走偏了,对于今后自己的命运,他实在难以笃定,若是从此难以翻身,那他们二人的损失就大了。

不过张辰见二人心意已定,只得点点头答应了。

张辰收拾了东西走下楼,只见王陶和一群御史台的官员都在楼下等着送别自己。

御史中丞王陶快步走了进来,张辰连忙上前行礼,王陶叹了口气,把新的任职书递给张辰。

“这是巴东知县的任职书,吏部和审官院答应你可以在五日后离京赴任,我给王禄解释你要成婚,他说其他官员明天就要走,你和郭太尉的情况特殊一点,他可以在职权范围内宽限几日,最多也只有五日。”

“感谢中丞的厚爱,卑职铭记于心。”

王陶拍了拍他肩膀,小声道:“你不要灰心,我们都知道是什么原因,在地方上如果有什么需要我帮忙,你尽管写信过来,我会尽力相助,我在天子面前还是能说得上话的。”

张辰默默点头,王陶虽然是个不太称职的御史中丞,但待自己却极好。

张辰又向其他同僚施一礼:“张某走了,请各位保重!”

“保重!”

众人依依惜别,望着张辰坐上牛车,牛车缓缓而去,离开了御史台。

这一天是熙宁三年二月十一,张辰遭遇了人生第一个最大的挫折,罢免侍御史,被贬黜为巴东知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