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九十八章 新任御史

书名: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离开曹府,张辰不由长长松了口气,虽然这种为相亲而举行的聚会他不是很喜欢,但占地三百亩的曹府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不禁浮想联翩,不知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有一座这么大的府邸呢?

张辰双手枕在靠背上,望着车窗外色彩绚丽的晚霞,他一时浮想联翩,完全将曹府中遇到的种种不愉快抛之脑后了。

牛车驶出新郑门,不久便来到了房州会馆。

“停车!”张辰连忙喊道。

牛车停下,张辰从牛车里出来,摸出一块碎银递给车夫道:“多谢了!”

“谢谢官人给赏!”车夫大喜过望,这块碎银足有一两,他今天赚大了。

“那箱酒给我送到里面去,然后你就回去吧!”

张辰交代一句便快步走进了房州会馆,他今日在曹府根本就没有吃到什么东西,肚子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走上二楼,却意外地看见了老熟人纪达。

“纪都头是才吃晚饭?”张辰走到纪达对面坐下。

“啊,见过张官人!只是在下如今已不是都头,官人不妨直接唤我表字俊康便是。”

说着纪达从包里摸出一串钥匙以及一份租契放在桌上,微笑道:“本来周东主命在下跑一趟官人的府邸,既然正巧撞见了官人,那便省事了。官人,按照周东主的吩咐,你的新宅一应手续已经全部办妥,随时可以搬过去。”

张辰惊讶道:“我分明已让自家管家前去缴纳尾款,怎么周博却替我办了?”

纪达咧嘴一笑道:“官人同样也是房州会馆的东主,周东主说了,你的事便是他的事。顺便说一句,官人的新宅很不错。”

“那便替我多谢你们周东主了。”

“在下一定转达。对了官人,这几日周东主也和我谈好了,如果官人那边暂时用不着我,我就准备接手房州会馆的副总管事,收入倒也优厚,不过在此之前,还是要征求官人的意见。”

“我明日要去御史台上任,俊康你是做过都头的,刑拿案狱皆是老手,那边应该有你的位子。”

纪达笑了笑道:“我知道每个侍御史手下都有几名辅官,但我建议官人刚到御史台时不要轻易换人,先观察几个月,然后才会明白自己该换谁,我先给周东主做事,也可以在幕后帮你出谋划策。”

张辰沉默片刻,终于点了点头,纪达说得有道理,新官上任,谋定而后动才是明智之举。

这时,伙计端来一盘包子和一壶烫酒,又上了几个好菜,张辰一口气吃掉几个包子填了一下肚子,这才端起酒壶给纪达倒了一杯酒。

“你的妻儿接到东京城来了吗?”

纪达点点头:“这是自然,周东主已经在这附近给我租了一间院子,有五间屋,我既然要尽心给官人效命,当然也要把妻儿一并接来东京。”

两人喝了几杯酒,纪达忽然道:“官人,朝廷又要招安锡义山匪军了。”

“什么?你是如何知道的?”

“月初时,朝廷颁布了青苗法,在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三路实行,岂料短短半月引起民间震动,此三路中更是有不少农户聚众抗击官府,声势不小,恐怕久必生乱,朝廷眼下是焦头烂额分身乏术,要尽快结束剿匪战事......”

张辰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他心里自然清楚这青苗法是怎么一回事。

历史上王安石的变法之所以失败,并非是由于他的理念不对,而是变法的步伐迈得太快太大,且施政手段过于激进,加上他毕竟人在中央,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在政事堂颁布的政策是一回事,最后落实到地方上又是另一回事。

譬如青苗法规定凡州县各等民户,在每年夏秋两收前,可到当地官府借贷现钱或粮谷,以补助耕作。

这项措施本是为了抑制兼并,在青黄不接的时候救济百姓,以“低息贷款”取代以前民间的“高利贷”,但实际执行中却出现极大的偏差。

就如同最初实行的河北路、京东路、淮南路三路,地方官员们都是老油条,当他们看到青苗法中开了官府借贷的先河后,纷纷将此视为敛财的新路子,于是强行让各地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暗中随意提高利息,加上官吏为了向朝廷邀功,竟然额外又添了名目繁多的勒索。

新法颁布短短半月,三路便有不少农户破产甚至妻离子散、家破人亡,闻之令人惊心不已。

......

次日天不亮,张辰便早早起来了,今天是他正式赴任的第一天,昨日御史中丞司马光派人来通知他,吏部的手续已经替他办好,让他一早去御史台上任。

“三郎,曹娟是谁?”用早饭时,祖父张仲方忽然低声笑问道。

曹娟?张辰愣了一下,这是某个官员的名字吗?但这个名字他好像有点熟悉,但一时想不起来了。

“翁翁,你在哪里听到这个名字?”

张仲方捋须笑道:“你昨日带回的包里,不是有一幅画和一本书么?柳娘这孩子一时好奇便过去瞧了一眼,她对我说上面有这个名字,是她送你的书和画吗?”

张辰顿时笑了起来,原来是“曹嬛”,想必是自己的小妹字还认不全,结果看成了曹娟。

曹嬛不就是曹家那个小女书呆子吗?

张辰笑了笑,便将昨日在曹府写对联之事简单说了一遍。

“是曹家一个八九岁左右的小娘,嗜书如命,曹府都叫她小书娘,我写的对联被她选中,书和画就是她的谢礼。”

“她才八九岁吗?”

“最多十岁!”

张仲方呵呵笑道:“我倒感觉这个曹家娘子没这么小哦!三郎莫不会被曹家哄了吧?”

张辰微微一怔,忙笑眯眯道:“翁翁说笑了,今日是孙儿第一日上任,可别迟到了。”

吃完早饭收拾停当后,张辰便骑马出发了,而一直为孙儿人生大事发愁的张仲方,心中却对此事充满了兴趣。

只见他拄拐走到张辰的房间,一眼便看到了案上那幅画和那本书,书是《李太白集》,也就是李白的诗集,翻开第一页,一行娟秀的小字出现在眼前:小妹曹嬛回敬兄长张辰赠联之谊。

素昧平生就居然称兄道妹了?应该写“东京曹嬛感张官人赠联,故以书礼谢之“,这才是正常的回谢吧!

张仲方嘿嘿一笑,这句话中含义不简单啊!

还有这幅山水旅图,远山隐约,江水东去,一间茅屋掩映在山道中,门口旗幡上飘着一个“酒”字,整幅画虽然没有一个人,却让人感觉到一个长途跋涉的旅人看到酒馆时的欣喜,这种意境可不是一个十岁的小娘子能画得出来。

张仲方的嘴角露出一丝笑意,难道自家孙儿的桃花运真要来了吗?

他心中忽然对这个曹嬛充满了极大的兴趣,说不定这个曹家小娘或将成为三郎的正妻了,可是自己又怎么才能打听到这个曹嬛的底细呢?

就在这时,门口传来胡伯的声音:“老东家,可有事要小人帮手?”

张仲方连忙走出房门道:“老胡,你家那口子今日忙吗?”

胡伯一头雾水道:“贱内也在府中做事,每日倒是都差不多吧!也谈不上很忙,老东家可是有事要交代?”

“倒也不是什么大事,能不能请你们一个忙?”

“老东家尽管吩咐,要我们做什么?”

“这几日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想让你们帮我打听一个人。”

胡伯一下子有了兴趣:“老东家要打听谁?”

张仲方犹豫一下,低声说道:“一个曹家的小娘子,因是女眷,所以我想着让妇人前去方便一些。”

......

大宋朝廷官署的布局有些奇怪,并不是所有的朝廷部门都在皇城内,相当多的朝廷官署修建在皇城外面,和各种商铺混在一起,类似五寺三监、太晟府、太常寺、左藏库等等,另外御史台也不在皇城内,而在西角楼大街南面,紧靠著名的开封府,另一侧的隔壁却是家茶馆。

御史台占地约一百二十亩,由青石修砌一座高台,高台上三座完全一样的楼阁呈品字型分布,这三座楼阁便是御史台的三院,台院、殿院和察院。

在大宋很长一段时间内,御史只是寄禄官,没有实权,不理御史台事,监察事务实际由门下省给事中、拾遗等官充任。

而在当今天子登基后,御史台才渐渐重新恢复了应有的权力,目前御史台的主官是御史大夫,这个职位一直空缺,即使有任命,也是一个和御史台无关的虚官。

御史台的真正主官是御史中丞,从三品高官,目前由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担任,前任御史中丞便是政事堂的执政之一王珪。

在御史中丞下面又有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部门,其中台院有侍御史六人,殿院有殿中侍御史九人,察院有监察御史十五人。

另外各院还有主簿、录事、主事、令使、书令史、亭长等等职务若干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僚监察、审核体系。

三院中,以侍御史的品阶最高,权力最大,他们负责纠审核百官,具体分为兴举百官、入閤承诏、弹劾、审问、公廨、杂事等等,六名侍御史各司其职。

在台院的二楼内,御史中丞司马光为张辰举行了一个小小的欢迎仪式,台院的五十余名官吏排列在大堂上,司马光神色平和,对众人介绍张辰。

“张御史是我大宋栋梁,虽然极为年轻,但其卓越的才能获得天子肯定,得以破格提拔,相信他完全能胜任御史之职,为天子分忧,请诸位同僚欢迎张御史正式加入御史台。”

大堂上响起一片不大不小的掌声,司马光又给张辰介绍了其他五名侍御史。

“这位是周御史,在御史台已为官二十年,资格最老,目前掌兴举,这位是李御史,负责入閤承诏,这位是莫御史,主管弹劾......”

众御史都十分客气,和张辰一一拱手见礼,不多时,欢迎仪式结束,众人也都各自回了官房。

司马光又笑道:“我虽为御史中丞,但我身负编纂《通鉴》(资治通鉴)之责,故而除了大事之外,平日也不太会过问御史台,可能也没有时间指点你,有什么不懂之处,可以多问问其他同僚。

实际上,你们的职事都很独立,权力很大,甚至连我都无法过多干涉,最多只能提提建议,你多谨慎一点就没有问题了。”

一番推脱之辞听得张辰默然无语,沉吟一下,张辰问道:“不知下官负责哪一块职事?”

“没有人给你说吗?”

张辰摇了摇头,司马光笑道:“我还以为你已知道呢,之前负责审问的唐宪调走了,你就是接任他的职位,主管审问。”

司马光一招手,走上来一名三十余岁的官员:“这位是台院主簿朱沦,他负责台院的日常事务,张御史以后有什么需要,直接找他就是了。”

说完,司马光便点头匆匆走了,他把张辰交给了主簿朱沦来具体安排。

朱沦,苏州人,身材中等,十分精明能干,仁宗朝同进士出身,此后一直在御史台任职,从九品的主事一步步升为从七品的台院主簿,主管台院和察院的内部事务,另外还有一名主簿则负责殿院的内部事务。

朱沦拱手对张辰淡淡道:“卑职拜见张御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941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