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二十四章 决意北伐

书名:大宋第一奸臣 作者:鮀城十二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24

张辰连忙催马上前,抱拳行礼道:“卑职参见曹老将军!”

“张官人啊,这是你第一次上朝吧!”

“正是!不过一些基本的规则卑职已经知晓。”

曹仪看了一眼张辰腰间的银鱼袋,笑着点点头,既然知道把获赐的银鱼袋挂上,说明他是知道规则的。

曹仪又道:“昨日我那个孙女又给你添麻烦了。”

“节假日我很愿意带她逛街,只是平时不太方便。”

张辰含蓄地告诉曹仪,要管束好孙女,不要再让她闯御史台了。

“是啊!其实我府上管得很严,凭她一个人是出不了府门,昨天是她兄长曹休擅自带她出门,昨天晚上我已经狠狠将他责骂一顿,保证不会再有下次了,另外,官人为她花的钱,我会如数补还。”

张辰微微一笑:“给她买点东西是我的心意,不要谈钱的事情了。”

曹仪颇为歉然,他想了想道:“这个月十八我有个家宴,都是一些亲朋好友来参加,人数很少,不知官人能否赏脸?”

张辰稍稍犹豫一下,还是点头答应了:“既然老将军开口,张辰怎敢不来!”

曹仪呵呵一笑:“走吧!别耽误朝会了。”

张辰向他抱拳行一礼,催马继续向宣德门而去......

到了宣德门,除了宰执可以坐轿继续前行外,其他官员都必须下马步行。直到过了北廊,这里有宰执下马牌,顾名思义,宰执也要下马步行了,不过穿过北廊便是大庆广场,这里是上朝的临时等候区。

现在距离上朝时间大约还有一刻钟,大庆广场内站满了等候上朝的官员,足有千余人之多,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各自议论着什么。

虽然张辰能获得王禄等变法派的青睐,但他在朝廷中的人脉还很弱,在朝廷大大小小的各种圈子中,他暂时还游离在外,比如刑部侍郎马防、大理寺卿黄升这些有一面之缘的高官,看见张辰时也不过笑着点点头,然后继续和身边人闲聊。

“张御史!”

终于有人叫他了,张辰一转身,却见是顶头上司王陶跑了过来。

“真不好意思,昨日正好不在,没想到今日居然有临时大朝,没有能及时通知你。”

“无妨,赵主簿已经告诉我了。”

“他只是告诉你今日要上朝,却没有告诉你早朝的内容。”

张辰一怔:“莫非早朝和卑职有关?”

“也不是直接和你有关,和御史台有关系。”

王陶向两边看了看,将张辰拉到一边低声道:“天子决定要加强监军,准备设第二监军,负责监察军队后勤物资,准备把这个职权交给御史台。”

“为什么会有这个想法?”

“天子备战征辽,而军队消耗向来甚巨,朝廷准备募兵二十万,需要的各种兵甲物资、粮食军饷难以计数。尤其是当下,你也知朝廷在王安石的主导下实行变法,引起河北路乱民......

总之,局势不安哪,我听闻盐、酒、茶、粮食都要涨价了,还有王珪建言天子,打算推出熙宁“当十”的大钱,这倒也附和王安石提出的‘不仅要开源,还要节流’的说法,于是变法派监察军队后勤物资的提议就出来了。”

张辰暗暗叹息,如今大宋正在变法,时代的改革浪潮对于经济体制和百姓生活的冲击本就巨大,而盐、酒、茶、粮食是基础物资,它们涨价,其他物价必然会全面上涨,百姓以后的生计必定更加艰难。

变法派提出监察军队物资的建议倒是有可取之处,可王珪出的又是什么馊主意,居然还要推出熙宁年间的”当十”大钱,他知道仁宗朝曾推出过“当五”钱,这种不管不顾直接筑造货币的粗暴手段,往往是掠夺民财最直接的方式。

“让御史台监军后勤物资,已经明确了吗?”

“御史台参与肯定明确,否则今天怎么会让侍御史也列席大朝,不过听说枢密院和兵部也要求参与,但没有最后定下来。”

就在这时,大庆殿上的景阳钟敲响了,文武百官纷纷站队,张辰早发现了台阶前有品阶线,官员们可以对照自己的官阶站队。

张辰找到了六品官阶线,已经是队伍的最后了,今日只增加了六名侍御史,除了张辰外,其余五名侍御史已经早早站在位子上,张辰不好意思和同僚争位,他只得站到最后,俨然成了整个早朝的最后一名。

这时台阶上方传来殿中监官员高喝:“进殿!”

王安石当之无愧为文官第一名,排名第二是首相陈升之,第三是执政王珪,而武官排名第一照例是掌枢密院事吕公弼,第二应该是枢密副使石方凛,但如今石方凛挂帅出征不在东京城,于是拥有太子少保头衔的曹仪便排位武官第二,不过武官数量偏少,只有文官人数的一半不到。

而张辰不知道的是,文官队伍中还掺杂着一人,便是前番被削爵圈禁的清河侯赵世恩,昨日他突然接到天子诏令,由于他曾经参与过剿匪战事,故而许他参议今日朝会。

文武两列队伍无声无息地向台阶上走去,在台阶两边各站着两名殿中侍御史,他们目光锐利地注视着所有官员,但凡官员有仪表不全、不整或者不守朝规,诸如迟到、喧哗、随意站队等等情况,他们都会记录下来作为弹劾依据。

大宋的皇宫比起隋唐而言,气势还是差得太远,不仅占地面积小,而且宫阙都不甚宏伟,大庆殿作为大宋皇宫主殿,无论进深、高度都远远无法与隋唐皇宫主殿大兴殿和含元殿相比,张辰已经无法站在最后,队伍只能分成几排,最终张辰站在第三排的末尾。

大殿上方挂满了灯笼,将大殿照如白昼,殿内十分安静,只片刻,有侍卫高喝:“天子驾到!”

随即乐声响起,在悠扬的乐声中,只见天子赵顼在宫娥和侍卫的护卫下从丹陛侧面走了进来。

赵顼在龙椅上缓缓端坐下,目光威严地看了众臣一眼,众臣一起躬身行礼:“参见陛下!”

赵顼脸上露出一丝疲惫的笑意,摆了摆手:“诸卿平身!”

众人平身,大殿内鸦雀无声,赵顼缓缓道:“今天是临时朝会,朕请各位大臣前来,是要商议重大事件。”

赵顼语速很慢,声音虽然不大,但大殿前部都能听见,虽然大殿外侧难以听见,但张辰耳聪目明,他站在最后也能隐隐听见赵顼的声音。

“自大宋立国,收回燕云十六州便是一直是我大宋国策,虽经各位先帝、大臣以及千千万万将士的不懈努力,始终未能收复我汉家失地,燕云十六州一直被异族侵占。

而今时局剧变,西贼战败自顾不暇,辽人伪帝暴虐无道,北地民不聊生,可谓气数已尽。正是我们收回燕云十六州的良机,年初我们已和西贼停战,西贼业已臣服于我大宋,西线威胁解除,那么我们便可集中兵力北伐,此事朕已考虑了,能否在我们身上实现先祖伟业,就看我们有没有这个勇气走出这一步......”

张辰险些还以为自己听错了,不曾想今日临时朝会竟然是讨论北伐?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上,宋神宗的死对头可一直是西夏,哪里真对辽国动过手?

莫非是因为自己这只小蝴蝶横空扑棱了几下翅膀,导致年初西夏大败,宋神宗真起了北伐的念头了?而且看这架势,名义上虽是讨论,但实际上赵顼应该是心意已定,最多只有方案甲和方案乙的区别罢了。

远处传来钱晋高亢而尖锐的声音:“请参知政事王珪献策!”

这时,大殿的群臣再也忍不住,开始低声议论起来,所谓献策就是拿出方案,既然北伐已经到了拿出方案的程度,那么所谓的朝议不过就是走走形式,让天子的北伐更加合法罢了。

这时,王珪突然从群臣中走出,躬身向天子赵顼行一礼道:“臣王珪愿献北伐计划。”

赵顼惊讶地点点头:“哦?王执政有计划?便向百官说说吧!”

王珪取出一幅卷轴,缓缓展开,胸有成竹地高声对群臣念道:“自大宋立国,收复燕云十六州便为国策,然历经百年,君臣奋战未果,燕云十六州依旧沉沦,而自明君登基,便屡屡登高北眺,胸怀收复汉家江山之宏图大志,励精图治以待天时。

今辽人君暴臣虐,朝堂混乱,民心不附,境内小族不堪压迫,奋战抗争,而至西贼败于石州,国力已衰,臣服于宋,可见辽人气数已尽,天赐良机予大宋,臣王珪,集政事堂诸同僚之心血,特制定本策,其策一:备战策,共六条十八策......”

王珪在那里读得慷慨激昂,但无数大臣都皱起了眉头,这王珪原本不是反对北伐的么?如今竟然带头唱起了高调,显然是借此献媚挽回天子对他的好感,而他的对策也引起了公愤,提出了官民共负北伐重担,显然是要损害百官的利益,或者是削薪,或者是取消诸多补贴。

至于适当提高粮食、盐、铁、酒、茶的官价,甚至发行当十钱,这就是直接掠夺民财来筹措军费了。

王珪读完,赵顼平静地问道:“关于王执政的北伐之策,诸卿可有异议?”

这时,王安石走出列道:“陛下,臣略有点疑问。”

赵顼第一回有些不满地看了王安石一眼,这几个月来两派斗争激烈,虽然赵顼也乐见其纷争,但在北伐之事上,赵顼却不希望出现派系斗争,如今原本反对北伐的王珪松了口,没想到支持备战的王安石却提出了异议。

但赵顼还是克制住心中的不快,微笑地问道:“先生请说!”

王安石当然不会反对北伐,他只是反对王珪的献策。

“陛下,臣并非反对北伐,只是觉得王执政在对策上还是略显粗糙,某些地方有待商榷。”

王珪却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冷冷道:“哪里不妥,还请直言!”

“比如,你提出筹集军费五百万贯,那么这五百万贯是怎么算出来的,据臣所知,上回我们攻打西贼,共耗费军费六百三十万贯,其他兵甲、物资、粮食还不算,难道攻打燕云十六州还不如年初的宋夏之战?臣就怕打到一半时,忽然发现钱粮俱尽,北征就无法继续下去了,岂不是误了朝廷大事?”

王珪一时语塞,旁边的蔡确连忙救场道:“五百万贯军费只是前期募兵费用,朝廷已决定募兵二十万,至少要五百万贯,后续军费远不止这么一点。”

“原来如此,那么这份北伐计划就制定得有点草率了,这可是大朝,王执政应该拿出一份完善的计划才对。”

王珪被王安石公开批判,他的脸一阵红一阵白,着实有点下不了台。

这时,赵顼叹了口气道:“计划细节可以继续完善,但朕已决意北伐,先生是否对此有意见?”

“臣对北伐没有意见!”

“其他大臣有不同的意见吗?”

大殿内雅雀无声,就在这时,大殿门口处传来一个清冷声音:“陛下,臣有话要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22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