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测字天师

作者:万里秋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二十六章 千古文章

书名:大明测字天师 作者:万里秋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7

人参民间俗称棒槌,所以萧风上句说人参,下句说棒槌,从文学角度毫无争议。

但萧风明明可以说文官这棵人参,偏偏说文官这根棒槌,让跟在徐阶身后的那些文官无不怒目而视。

徐阶也是十分不满,但他又不能跟萧风就文官是该叫人参还是该叫棒槌的问题辩论太多,否则就显得太小气了。

“好,就算萧大人的道理是对的。可若以人比之天下,天下如一人,那文官自然是人的头脑,武将就是人的身体。

请问萧大人,人是应该头脑管身体呢,还是应该身体管头脑呢?”

高啊!堂上文官顿时都打起了精神,恨不得给徐阶叫一声好!

想不到这些年来一直只说三个字的徐附议,竟然如此能言善辩!

徐阶顺着萧风的道理,承认了天下如一人,但他不去说阴阳虚实,而是用了更浅显直接的比喻!

文官如人头脑,武将如人身体,这个比喻任何人都不能说不对吧!既然如此,谁该管谁,那不是不辩自明的事儿吗?

萧风看着一片笑意的文官,和一脸茫然的武官们,微微一笑,叹了口气,对安青月小声说了几句话。

“若是安全之时,自然是头脑管身体,可若是危险之时,就要靠身体来管头脑了。”

徐阶摇头道:“强词夺理,就是危险之时,也是头脑判断危险,分析如何应对,身体才能执行的!”

萧风笑了笑:“既然是危险,就未必会给你从容的反应时间,而且越是危险的时候,就越不容人想得太多,要靠身体的反应才行。”

徐阶连连摇头:“荒谬,荒谬,身体的反应自然是头脑思考的结果……”

就在这时,悄悄走到徐阶身边的安青月刷的一声拔出了钢刀,徐阶吓得向后一跳,安青月却又把刀收回去了。

“这刀怎么这么涩呢?该找个磨刀师傅磨一磨了。那几个看热闹的,往后退,再往前挤把你们抓起来!”

徐阶被这一下吓得心脏直跳,全身发软,此时回过神来,怒吼道。

“安青月,你干什么?”

安青月委屈地看着徐阶:“维持秩序啊,大人你不知道,这些看热闹的百姓十分胆大,给点好脸儿就敢往堂上挤!”

徐阶还要说话,萧风诧异道:“徐大人,你慌什么?安青月只是顺天府的捕头而已。

别说你没犯法,就是犯了法,以你首辅的身份,安青月也不敢动你啊!那得有圣旨才行!”

徐阶怒道:“老夫当然不怕,只是她忽然拔刀,老夫吓了一跳而已!”

萧风笑道:“哦,大人你不怕,却跳得那么远。你不是自称头脑管身体吗?

难道你的头脑没告诉你的身体,不需要躲闪,安青月根本就威胁不到你吗?

她又不是疯子,这大庭广众之下,你们又无冤无仇的,她怎敢对当朝首辅动粗呢?”

徐阶深吸一口气,知道自己落入了萧风的陷阱,这个事儿还真是不好掰扯了。

若是按头脑分析,自然是不用怕的。可事情发生的太快时,头脑来不及反应,身体就先做出反应了,这是人体的自保之道。

人都以为思维很快,其实是一种误解。能被称之为思维的,都是很复杂的过程,再快也是有限度的。

所以小学时写作文,不管是拦火车还是拦惊马,又要低头看看红领巾,又要想起一大堆的英雄人物,理论上是根本来不及的。

看完红领巾,想完英雄人物,还来得及做的事儿,绝不会是拦惊马或拦火车,最多是扶老奶奶过马路。

若果想得再多一点,等想完了,没准老奶奶自己已经颤颤巍巍的过完马路了也说不定。

“萧大人,就算有危险之时,身体会比头脑先反应。这也不能打比方到大明天下吧。

大明天下何其大也,比一个人要大太多!真有危险也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哪里需要用得到这么快的反应速度呢?”

萧风摇头道:“徐大人你这就不讲理了。大明天下虽然比一个人大太多,但大明天下的头脑也比一个人慢很多。

你也说了,大明天下的头脑就是你们这些文官,看看每日朝堂上的争论不休,看看推行一件事的反反复复。

若大明天下真是一个人,那这个人的头脑反应速度,绝不会比你刚才面对安青月时快。”

徐阶冷笑道:“哦?那萧大人倒说说看,大明天下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需要身体比头脑先反应呢?”

萧风惊讶地看着他:“这还用说吗?鞑靼寇边时,是大同总兵先打的仗,还是内阁先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指挥呢?

倭寇在沿海烧杀抢掠时,是当地官兵先奋起反抗,还是等着内阁思考后再发出命令呢?

有些危险来得慢,头脑自然可以从容思考,想出对策;但变生肘腋之时,靠头脑只怕早已来不及了!”

徐阶知道这个话题上自己又输了一局,他老谋深算,不在一个坑里蹲太久,免得得痔疮,立刻转换话题。

“自古道‘兵凶战危’,又道‘佳兵不祥’,可见都以武夫之事为不详之事,君子不为也!

既然萧大人说文武并重,为何不见古人对读书一事有这样的评价呢?”

萧风笑了笑:“徐大人这是两个问题,我先回答你第一个吧。

武夫之事,君子不为,这是谁说的,只是你徐大人的金句吧!

君子不但重视武学,而且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你的读书明理!”

徐阶嘲讽道:“就算‘武夫之事,君子不为’是我说的,可你说君子重视武学,又有什么依据吗?”

萧风摇头叹息:“你这读书人读的,连老祖宗都忘了。我问你,孔子修复周礼,君子当习六艺,六艺是什么?”

徐阶的心沉了下去,感受到了刚才儿子头上的闷棍有多么沉重,但他也不能说不知道啊!

“君子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

萧风笑道:“君子六艺中,射和御本都是武夫的本事,书和礼是文人的本事,乐可用于伶人,数可用于工匠。

可见自君子眼中,本事就是本事,并不存在哪种本事是高贵的,哪种本事是低贱的,只看用在何处罢了。

怎么如今的读书人眼皮子就这么浅了,除了自己的礼和书之外,其余的本事一律都看不上眼了呢?

徐大人说说看,是孔圣人定的六艺不对,还是现在的读书人数典忘祖呢?”

徐阶自然不敢说孔子定的六艺不对,所以他只能在萧风的话里找漏洞。

“我并没有看不起射和御的本事,只是君子之学也要有先有后。

先读书明理了,再学射御之术,方可为君子。若是只学射御,不读书明理,就会变成街头的恶霸,剪径的盗匪!

这正说明六艺虽都为君子之学,但也有高低之分!”

萧风笑了笑:“若是不读书明理,就会变成街头的恶霸,剪径的盗匪。那三字经为何要说‘人之初,性本善’呢?

读书明理就会成为君子,那请问,为何大明每年都要处置那么多的贪官污吏呢?他们难道没读过书吗?”

徐阶一时张口结舌,半天才想出回应的方式。

“‘人之初,性本善’,但身边那些坏人会教坏他们的!读了书,就可以坚定内心,不会被人蛊惑了!

至于贪官污吏,那是他们本性不好,虽然读书也无法彻底扭转。但若不读书,贪官污吏只会更多!”

萧风虚心的请教:“既然‘人之初,性本善’,那么那些在身边蛊惑他的坏人是怎么来的呢?

他们若不读书,则他们‘性本善’,一直长大应该也是善良的;若是读书,就应该更明理而善良啊?

贪官污吏的本性不好,不是‘性本善’吗?这本性不好又是怎么来的呢?请徐大人指教?”

徐阶心里暗暗叫苦,知道若是再承认‘性本善’这个问题,真的就越说越艰难了,干脆咬咬牙,不破不立。

“‘人之初,性本善’说的并不是绝对的,是说大部分人。自然还有一小部分人本性是‘恶’的。

这些本性为恶的人虽然很少,但若不读书,长大了就是坏人。若是读书,长大了可能为善,也可能为恶。

读书明理挽救了一部分本性为恶的人,剩下没能挽救的,自然就变成贪官污吏了!”

这番话另辟蹊径,从必败的死胡同里夺路而出,不但文官们纷纷喝彩,就连武将们也都暗自佩服。

不亏是当朝首辅,不愧能在严嵩身边屹立多年而不倒,徐附议当真是有本事的,竟然能和萧大人五五开!

萧风恍然大悟:“明白了,明白了,那按徐大人所言,‘性本恶’的人本就是一小部分。

这一小部分再读书明理后,又变好了一部分。所以最后剩下的贪官污吏,肯定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了。”

徐阶欣慰地擦擦汗,连连点头:“正是这个道理,正是这个道理。”

萧风也欣慰地笑了笑:“那就好办了。本来内阁就一直在讨论,当今外患暂时平息,正是对内修政的良机。

因此应该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反贪风暴,对全国的官员体系进行一次彻查,将贪官污吏斩于马下!

但我一直有疑虑,担心贪腐的官员规模太大,清查力度太大,会影响朝廷的差使,也让官员人心惶惶。

因此我一直是有些犹豫态度,今天有了徐首辅的话,我就放心了,实在是我想多了。

如此,就请徐首辅代表内阁上书万岁,请旨反贪吧!”

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什么?

徐阶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堂下的文武百官也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呆愣愣地看向萧风。

这好好地说着文武尊卑的问题,怎么就扯到反贪上去了?

还要轰轰烈烈?还要反贪风暴?你姓萧啊,又不姓古!

徐阶震惊了半天才开口:“不不不,老夫何时建议过要搞什么反贪风暴?老夫我……”

萧风诧异道:“怎么,内阁难道没有讨论过查处贪官污吏的问题吗?”

徐阶不能否认,因为内阁工作中,不可能不提到贪官污吏的问题,否则要内阁是干什么的?

“讨论过的,但是……”

“难道徐首辅没有说过贪官污吏要严查,要让百姓看到朝廷反贪腐的决心吗?”

其实徐阶最近还真没说过,但现在堂下众多百姓瞪大眼睛看着呢,自己身为首辅,能说没说过这么正气凛然的话吗?

“说是说过的,但是……”

“难道徐首辅不是因为担心反贪风暴涉及面太广,会影响朝廷差使才犹豫的吗?难道还有其他原因吗?”

徐阶心想确实是这个原因啊,我还能有什么其他原因啊?就算有其他原因,我他妈的能说有吗?

“不错,正是因为担心这个,所以……”

“难道徐首辅今天不是明确表示,因为大部分人‘性本善’,只有一小撮人‘性本恶’吗?

难道徐首辅不是明确说,这一小撮人再经过读书明理后,仍然变成贪官污吏的,只有一小撮中的一小撮吗?”

“……确实如此,但是……”

“贪官污吏既然只是一小撮中的一小撮,那无论反贪风暴如何猛烈,自然也就不会影响到朝廷的差使。

而清白的官员们肯定是清者自清,泰然自若的,自然也就不会人心惶惶。这不是徐大人的意思吗?”

“这话虽然没错,但是……但是……但是……”

这次萧风没有再截断徐阶的话头,让他“但是”了个够,直到看他“但是”不出什么来了,才微笑道。

“徐首辅,堂下这么多百姓看着呢,就请你表个态吧,查处贪官污吏的事儿,你到底请旨还是不请旨?”

徐阶茫然地转过身来,面对满脸惊恐和尴尬的同僚们,面对满怀期待的百姓们,他的嘴唇哆嗦了半天。

“老夫……本官自然要请旨,请旨……严查贪官污吏,让百姓看到……朝廷的决心……”

百姓们一片欢呼之声,此起彼伏,他们当然不会欢呼徐大人如何如何,而是直接欢呼万岁圣明。

嘉靖在后堂一直在闭着眼睛思考,萧风此时忽然要反贪,时机是否合适。

其实对反贪这件事儿本身,大明皇帝从来都不怎么犹豫。

从朱元璋到朱由检,从头到尾,大明杀死的贪官人数是其他朝代的好几倍。

嘉靖犹豫的不过是时机对不对罢了。所以萧风先指出如今外患暂时平息,正是反贪的好时机,戳中了嘉靖的心里。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文官集团是否支持,若是没有他们的支持,皇帝想反贪也很难推进。

现在徐阶已经被萧风逼着表了态,那……那就干呗!

外面百姓的山呼万岁,何等真诚,何等好听,朕什么也不用干,只要让他们放手去干,就可以了,这事不错啊。

徐阶脸色惨白的面对着欢呼的百姓们,尴尬的点点头,不敢看同僚们一张张难看的脸,迅速转过头来,怒视着萧风。

“反贪之事老夫已经同意请旨了,现在回到咱们说的主要事情上来!你只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还没解释呢!”

有读者大人留言说,旁白太多了,对话不连贯,导致后面看到对话时,前面的都忘了,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太不像话了!

诚恳地接受批评,为了保障各位读者大人的阅读体验,我决定……将前面的问题重新给大家回忆一遍。

徐阶说的两个问题是:

第一个:“自古道‘兵凶战危’,又道‘佳兵不祥’,可见都以武夫之事为不详之事,君子不为也!

第二个:既然萧大人说文武并重,为何不见古人对读书一事有这样的评价呢?”

萧风说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一路掰扯到逼着徐阶请旨反贪,将这个最得罪人的事儿扣在了徐阶的头上。

第二个问题他确实还没回答呢,现在徐阶怒火中烧,逼着萧风解释第二个问题,希望能扳回一城。

萧风笑了笑:“徐首辅学识渊博,怎么和你儿子一个毛病呢?你儿子想不起太祖的诗,你也想不起来?

你不记得太祖就有一首诗叫《骂文士》的吗?你说,太祖能不能算是古人啊?”

徐阶老脸一红,他当然知道这首诗,可这首诗并不是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写的啊!

那是他要饭的时候,被一群读书人看不起,才写来骂人家的。而且这首诗写得实在粗俗,非常符合朱重八当时的文学水平。

叽叽喳喳几只鸦,

满嘴喷粪叫呱呱。

今日暂别寻开心,

明早个个烂嘴丫。

对这样一首大作,徐阶自然是没法从文学角度做出什么评价来的,只好含糊以对。

“太祖当然算古人,可太祖当时还在寒微之时,偶然遇到几个不好的读书人,所以写诗嘲讽,不能说是对所有读书人都有意见。”

萧风点点头:“就算如此,‘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是不是说文人误国的?”

徐阶想了想:“这算是一句,不过时逢乱世,一个文人尚能忧国忧民,似乎也不能说是误国吧!”

萧风点点头:“那么‘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不是古人说的呢?”

徐阶忍不住嘲笑道:“萧大人记性不太好啊,你在和犬子对话时,已经用过这句话了。

怎么,是实在没什么可说的,又搬出这句来了?有失格调啊!”

萧风淡然一笑:“我反复搬出这句来,就是想告诉徐大人一个道理。

一个文人能自省,是多么难得的事儿。

徐大人,历史上骂武夫的文章确实多,骂文人的文章确实少,徐大人不妨想想,这是什么原因呢?”

徐阶心想这还用说吗?你这是自己作死啊!当下昂然道。

“公道自在人心!武夫乃祸乱之源,故而骂武夫的文章多!文人乃治世之本,故而骂文人的文章少!”

萧风哈哈大笑:“错!公道虽在人心,笔杆子却握在文人的手里!

文章既是文人写的,自然是骂别人的多,骂自己的少!

这么简单的道理,徐大人都不敢说出口,还要拿古今文章来证明公道自在人心,你这不是欺负老实人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527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