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测字天师

作者:万里秋风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七章 鞑靼寇边

书名:大明测字天师 作者:万里秋风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47

天气越来越热了,夏天快到了。

清晨的薄雾很快就会被太阳刺破,只在凌晨时的黑暗里还有些缠绕的意思。

大同厚重的城墙上,两个瞭望的士兵正在打着瞌睡,有一搭没一搭的说着话,避免进入真正的睡眠。

远处,黑暗中有些更黑的东西,正在静悄悄的移动着,速度很快,但动静很小。

直到大同城外的第一声惨叫响起,大同城外的村镇顿时陷入一片火海,无数骑兵在奔驰,村民在逃散,离城近的拼命的往城门这边跑过来。

两个士兵瞬间瞪大了眼睛,一个疾步冲向旁边的钟鼓楼,另一个则冲着临近的岗哨拼命挥舞胳膊高喊:“敌袭,敌袭,快通知将军,鞑靼人来了!”

沉闷的钟声响彻大同,兵戈如雪,盾甲如林!

鸟啼青山自然醒,蝉鸣绿树伸懒腰。

无债一身轻的萧风休息了一天,睡个好觉后,带着巧巧在院子里搞基建。

动静不小,隔壁顺天府王推官的女儿还踩板凳扒着墙头看了看,见院子里新奇的东西,跟巧巧探讨了一番。

王小姐比巧巧大两岁,正是女孩转少女的阶段,理应矜持。

但王推官工作繁忙,在家时候少,妻子疼爱,管教不严。何况推官官不大,也没养出那么大的小姐脾气。

“巧巧,那个竖着的杆子是什么?”

“老爷说这叫单杠!”巧巧扶着单杠,骄傲的说。

铁匠铺打这东西的时候,很是费了点口舌,还到兵部衙门备了个案,确定不是管制型武器,才给打的。

但手艺还不错,好好保养,绝对能用到孙子辈。锻炼攀爬、跳跃、平衡,单杠是绝对的神器。

虽然爬树也能起到类似的锻炼效果,不过萧风想像巧巧一个小姑娘,跟着自己爬树,总觉得不合适。

沙袋吊在了旁边的树杈上,是巧娘缝制的,用的世面上买的最结实的粗布,三层布里一层棉,再装上铁砂。

棉花是必须要放的,太硬的沙袋虽然可以锻炼拳脚的刚性,但锻炼的时间一长,对骨骼其实伤害性很大。

萧风知道古代练武手法中有很多是伐生之术,训练手段其实不如现代搏击学先进。

不过内功这件事,现代基本失传了,科学角度也解释不了,他决定有机会一定要学。

巧娘上街买菜回来,带回了街上的传闻。

“老爷,他们说大同打起来了,鞑靼人围着大同,打的很凶,城里粮食都涨价了!”

萧风愣了一下,随即淡淡一笑:“知道了。”

西苑,谨身精舍外议事大堂。

嘉靖今天极其罕见的走出了谨身精舍,坐在大堂上,听着臣子们的争论。

内阁首辅严嵩沉稳的一言不发,以他的身份,不需要第一个站出来,这事自然有直接责任人。

兵部尚书丁汝夔知道自己是逃不掉的,昨夜接到紧急军情时,也做好了准备。

“臣以为,俺答狼子野心,不可轻视。当调集周围卫所之兵,辅以禁军为援兵。以大同城为依托,一面坚守,一面伺机出战。”

嘉靖不置可否,这是他的一贯风格,你们先吵吵着,到最后哥再总结。最好是都不用哥总结,你们自己就吵吵出结论来了。

至于结论是对是错,能在这里有资格吵吵两句的,都是当世人精,再错能错到哪里去?

只要我看不出明显的错来,就不会表达意见。这样一来,将来错是你们的错,对是我的圣明。

果然出来吵吵的人马上就出现了。

户部尚书潘璜表示反对:“大同守军骑兵不多,适合坚守。若是调集周围兵马前去支援,不说别的,粮草就难以为继。”

潘璜倒并非是反战派,此人历任各部侍郎、尚书,经验丰富老道,因此更多是就事论事。

丁汝夔很不满,兵部管打仗,户部管钱粮,天经地义,你现在拖老子后腿,还理直气壮!

“万岁,臣以为潘尚书此言差矣!鞑靼人屡次寇边,予取予求,视我军如无物。没年都劫掠财务、百姓无数。

我大明子民,沦为蛮夷之奴仆,让人泣血痛恨。若我军不抓住时机,痛击一次,只怕这种情况会无休无止!”

丁汝夔如此激烈是有原因的,他连写了《备边十要》及《退虏长策》,上奏折想跟嘉靖商量商量怎么和鞑靼人打仗的事,但嘉靖却毫无反应。

后来他才得知,这些心血,都让严嵩扔进废纸篓去了。可他还不敢告状!

这些年,大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在嘉靖面前告严嵩的状,那就是找死,所以丁汝夔只能忍了。

可鞑靼人这么一次次的打下去,自己这个兵部尚书早晚成为最大的背锅侠,因此他只能奋力一搏,希望一胜遮百败。

丁汝夔的政治嗅觉还是很灵敏的,虽然他不知道,在本来的历史上,自己明年就会成为严嵩的背锅侠,给拉到西市咔嚓了,但他现在就感受到了危险。

嘉靖微闭着眼睛,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严嵩也是不动如松,君臣俩就像在比赛木头人一样。

赵文华出来了,作为严嵩的嫡系,他很会替严嵩把握节奏。虽然打仗和工部看似不相关,但由于打造攻守武器需要工部的参与,因此他发表意见也很正常。

“丁大人所言有些偏颇。我大明天朝上国,自有屈人之兵的气势。坚守不出,让敌人无计可施,也是上策。

下官在工部,颇知如今朝中银钱匮乏。这且不说,工部在各地修建,骡马所用粮草,也常常匮乏。

若调集大军,人吃暂且不说,调集大军草料也不是一两天的事。难道马靠一路放牧吃草去打仗吗?”

丁汝夔大怒,但知道赵文华的表态其实是代表了严嵩,不好大骂。另一方面,赵文华所说,也并非全是强词夺理。

骑兵最重要的其实不是人吃的粮食,而是马吃的粮草。千万别把这两件事混为一谈。

普通的马可能吃草就能活下来,但要想让马干活,就必须加料。战场冲杀的战马,更是需要最好的料。而最好的马料,就是高粱。

高粱不是主粮,在各地都是为了酿酒和喂马配比着种的,种的最多的地方也就是山东。

若是平时,尚可慢慢收购,慢慢转运。但此时兵临城下,兵马调动何其快捷,哪有时间等着你收购运输?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现在马上有人跑到山东去收高粱,山东离大同路途遥远,也是万万来不及的。

因此丁汝夔语塞,此时一个众人都很陌生的人站了出来,人高马大,声如洪钟。

“凡是当尽力而为,争吵何用?鞑靼人一人双马,来去如风,哪次也不会给我们太多的准备时间。

难道我们因此就永远闭门不出,任由他们在城外烧杀抢掠吗?城墙之外,难道就不是我大明的江山子民了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497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