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人在大明写日记,老朱家都破防了

作者:四月除夕 | 分类:其他 | 字数:0

251.当朱元璋变的不再封建

书名:人在大明写日记,老朱家都破防了 作者:四月除夕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8:45

“赏赏赏。”朱元璋摆摆手,大方的多。

也是元都被攻下,元朝皇宫里的东西虽然不咋多,但也还算不错。

徐达是个老实的,将元皇宫库房里的东西运回来不少,朱元璋现在手上宽裕了许多,赏赐也能拿的出东西了。

这会儿他得了马蓁蓁一块怀表,也不吝啬,使人去取了一些漂亮的小玩意儿送给她。

但马蓁蓁带来的又何止一块怀表。

还有比琉璃都要透明的瓶子,有鸟羽毛织起的布匹,还有花纹复杂的毯子……

最后,马蓁蓁神神秘秘拿出一个小盒子。

“这又是什么?”朱元璋好奇。

马蓁蓁咧嘴一笑,直接将盒子打开,正正对准朱元璋的脸。

朱元璋:????

朱元璋:!!!!

他不敢置信的看了又看,回过神来后又捂着脸催促道:“快拿走,拿走。”

什么玩意儿啊,将人照的纤毫毕现的,太吓人了。

而且,他、他怎么长这个样子啊?

活了四十年了,第一次看清楚自己的脸,朱元璋多少还有些不习惯。

那镜子被朱元璋一推,正巧对着马氏,也把她给吓了一跳:“这是什么?”

“这叫水银镜,是不是看着很清楚?”马蓁蓁却很是自恋的揽镜自照。

嗯,还好她长的像她娘。

十一岁的小姑娘,水灵灵的花骨朵一般,介于女孩和少女之间,怎么看怎么可爱。

马蓁蓁对着镜子做了个鬼脸,之后咯咯笑个不停。

“蓁蓁在高兴什么呢?”朱标的声音由远而近。

他也是和马蓁蓁一样,进门后才发现朱元璋在这里。

顿了一下,朱标无奈行礼:“父皇。”

“快快!给他看看!”朱元璋被马蓁蓁这一路打岔,已经忘记刚刚打朱标的事情了。

他现在就想看看朱标瞧见自己会是什么模样。

一定很有意思!

马蓁蓁便听话的一转镜子,笑眯眯的看着自家大哥。

朱标不解的看向马蓁蓁,之后愣住。

他抬手摸摸脸,又摸摸鼻子,最后对着镜子笑一笑:“我长的像娘。”

“胡说!你明明像爹!”马蓁蓁瞪大眼睛,“我才像娘呢!”

朱标有些不乐意:“我这鼻子,眼睛,嘴巴,都像娘啊。”

“可你脸型像爹!”马蓁蓁说道。

朱标无法反驳,摸了摸他和他爹一样的圆脸单子,叹了口气。

朱元璋:?????

不是,这小崽子不害怕也就算了,这对话怎么回事?

都是他的种,长的像他难道不应该吗?

怎么还像是让人很失落似的?

“怎么啦?怎么啦?老子也是一表人才,风流倜傥好吗!不然你们娘也不会对我一见钟情!”

朱元璋说着,转过镜子看着自己,又摆出一个威严的表情,还自我肯定似的点了点头。

这回有了心理准备,他倒是瞧了这镜子许久,又笑起来:“这样稀奇古怪的玩意儿,也就蓁蓁你会喜欢。”

马氏却正在摸着那毛毯,只叹道:“这个好,这个乍暖还寒时正好盖,秋天也可以披着。”

“嘿嘿,咱们厂子今年秋天也做一些!”马蓁蓁扬起一个笑脸。

而且,她还准备把价格打下去!

做老百姓都用得起的好毛毯!

马氏觉得可以,还夸了马蓁蓁几句,这让朱元璋又不乐意了:“没事儿就回去吧,你们娘还忙着呢。”

“娘还看账本吗?那职业学院毕业了几个专门学看账本的,要不给娘送来试试?”

马蓁蓁也只是随口一说,马氏却来了兴趣。

这后宫管起来又琐碎又麻烦,她现在也不缺这点儿权利,原想下放给其他嫔妃,但看来看去,没一个靠谱的。

朱元璋却哼哼唧唧道:“后宫不许外男出入。”

“……都是女的。”马蓁蓁无奈了。

不过这么一提,马蓁蓁倒是想起一件事:“爹,科举制度你想好了没?”

“还没,看看再说吧。”朱元璋又说道,“我瞧着,你那技术学校真不错,多开几间,有落榜的可以转去学别的。”

马蓁蓁:……

她原本还想这样建议呢!

没想到她爹现在这么开放,竟自己就想到了!

不过,马蓁蓁还真想把职业学校细分一下。

比如应天刺绣学院(专门类别的学院,支持种麻养桑),应天农学院(专门研究怎么提高产量,让老百姓吃饱肚子的),应天医学院(第一医院的储备人才,神医和太医做教师)。

然后玉腰现在也带出来几个徒弟了,马蓁蓁还准备开一个新东方厨师——啊呸,是应天厨师技术学院,不教大菜,只教小吃。

这样放出去,不管人在哪里,总归有一门手艺,如何也饿不死的。

但马蓁蓁还是坚持:“不管学什么手艺,或者继续读四书五经,总归都要启蒙识字的。”

启民智,认字是最基础的。

老一辈的不愿意学也就算了,六年义务教育……三年吧,三年义务教育总归要有的。

实在不行,一年也可以,识字算数学完,就可以分流到不同的学校了。

朱元璋来了兴趣,和马蓁蓁讨论起来,马氏也时不时插一句嘴。

朱标也有自己的想法,这一家四口关于大明朝的教育事业,好好理论了半晌。

最后,朱元璋还是觉得,不能人人都读书,不然都去挣钱去了,荒田谁开?农田谁种?

读书,在这个时代必须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

马蓁蓁想想也是,启蒙班便还是象征性的收些银子,也省得什么人都去,倒坏了规矩。

还有科举制度,马蓁蓁叹道:“只怕会选出些书呆子。”

“我也在想。”朱元璋皱紧眉头。

那边马氏已经打了个哈欠,明显是困了,马蓁蓁连忙说道:“娘你先休息,改天咱们再聊。”

“行,明晚叫上小五小六,到我这里来用饭。”马氏笑道。

马蓁蓁和朱标应了一声,一起离开了坤宁宫。

路上,朱标与马蓁蓁说道:“我也看过元以前的科举制度,似乎并无什么破绽。”

马蓁蓁看着他。

唐代每次录取进士不过二、三十人,宋代便是有了增加,也不过四五十人。

但是啊,大哥啊,咱们爹开的科举,可是要一榜录上二三百人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891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