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人在大明写日记,老朱家都破防了

作者:四月除夕 | 分类:其他 | 字数:0

46.“真会出这些难题给你爹!”

书名:人在大明写日记,老朱家都破防了 作者:四月除夕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8:45

这打出去,自然是指的从中原大地赶出去了。

看自家爹双目烈烈,很有决心的样子,马蓁蓁也慎重点点头,将肉嘟嘟的小脸儿绷的极紧:“那爹有没有信心,将元大都收回?”

“当然!”朱元璋大声应道。

“躲了敌人的都城,把他们打回到草原上,再在北方定都,修建长城,永远的将他们挡在关外好不好!”

“当然极好!”朱元璋毫不犹豫应道!

马蓁蓁奶声奶气,却异常坚定:“那爹就去劝朱大帅,咱们新朝的京师,就定在元大都好不好!”

“好!”朱元璋顺嘴答道。

可说完,他便反应过来,轻咳一声:“不是,蓁蓁啊,定都不是这般草率的……”

“可是应天离北方也太远了吧,便是南宋,也未定都在这般靠南的地方。”马蓁蓁眨着大眼睛,语气天真无邪,话却说的格外扎朱元璋的心。

南宋……

那他、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新朝就像是南宋一般啊!

“北方那~么大的土地,难道都不要了吗?放的久了,会不会又被人抢走啊。”马蓁蓁继续说道。

朱元璋:……

有、有道理。

不过……

他掩饰性的再咳:“蓁蓁啊,现在、现在江南都还没打下来呢,说这个是不是有点早啊?”

别说打元朝了,他这会儿打陈友谅都费劲……

马蓁蓁大眼睛忽闪一下:“那先给他定个目标嘛!”

“将元大都抢过来,做自己的都城!这,就是咱们大帅的目标!”

马蓁蓁小手一挥,五短身材已经颇有大将风范。

朱元璋笑起来,伸手将马蓁蓁搂在怀里:“好好好,将元大都抢过来做自己的都城。”

他一时也分不清,这到底是小女儿的戏言,还是仙女儿的意思。

只是这会儿抱着孩子,朱元璋却逐渐想的入了神。

若他打败陈友谅和张士诚,又北征大元,建立新朝,又会是怎样的风景?

朱元璋很喜欢紫金山。

刘伯温也说过,这块地方依山靠水,风水极好。

当初刚打下应天时,这个地方还叫集庆,那时朱元璋进城转了一圈,就看上了紫金山这块地儿。

如今他的大营就在这里,正在练的水师,造的大船,都在不远处的玄武湖。

他的将领,他的士兵,也都生活在紫金山附近。

他的妻儿也都在应天城中安居乐业,如今这个城市,越发繁荣起来。

这难道不能作为一个都城,不能做他新朝的京师吗?

朱元璋扪心自问,却也知晓,确实太偏南了。

而且,像是马蓁蓁刚刚随口说的那般,难道北方的地,打下来,也都不要了吗?

南方才子多,一朝文臣若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他这国,还能算国吗?

北方……

江南……

朱元璋也左右为难,忍不住抱紧马蓁蓁,又在她后背上轻轻拍了一下:“真会出这些难题给你爹!”

马蓁蓁哼哼唧唧,心中也知道让她爹去说服朱元璋这事儿实在困难,当即就使出拍马屁大法,哄的朱元璋心情舒畅,终于将此事一口应下。

其实说难,也不算太难。

自古以来都有陪都的传统,基于地理位置和军事防御的考虑,另外立一个城市为陪都,作为都城的补充。

互相协调,各有侧重,这样的格局才能让朝廷走的更长远。

“元大都,可以作为陪都。”朱元璋如今觉得,这般便是个极好的办法了。

马蓁蓁却瞪大眼睛:“为什么不让应天做陪都!”

朱元璋:?

他失笑:“这怎么可能。”

马蓁蓁仔细看她爹,见他神情虽淡然却认真坚定,便也知道今天只能道到这儿了。

也行吧,至少暂时,将南北都城的概念种进了她爹的心里。

之后她再慢慢的劝,各种潜移默化的磨着,等她爹认可北平做都城更合适之后,便可以更好的去劝朱元璋了。

此事尚早,可以缓缓图之。

与水泥、炸药一样,有了开始,剩下的便只能是努力和等待了。

吃过晚饭回到天书观后,马蓁蓁喝了药就睡下了。

倒是这一晚,她梦到了曾经的过往。

那是学到明朝时,老师开了一堂小型辩论课,主题便是辩论永乐移都是否正确。

正反两派也好分,直接按籍贯分了南北。

一个班十几个人,辩的风生水起,唾沫横飞间连下课铃声都没听到。

马蓁蓁身为北方人,又享受到了北京为首都的福利,自然力挺朱棣。

而那场辩论最终也没有个结果,便是马蓁蓁她们这一方将洪武三十年的南北榜案拿出来证明定都南方的弊端,却依然无法解答对方的提问。

开封也可选择,甚至运河路过的济宁,都比北平更合适君王居住。

北平太过靠北,几乎就挨着抵御外敌的长城,又距离富庶的南方太远,财粮运输都很困难。

朱棣迁都燕州,自是带着个人情绪的。

但后来事实证明,迁都对于当时的大明来说,确实是极其正确的选择。

而运输上的困难,完全可以靠相近的天津港来补足。

正好,大明的海运可以发展起来,若诸位帝王都能重视海运,便也不会出现海禁越发严格,最终闭关锁国这样的事情……

或许,到时候,便是大明依旧会灭亡,女真依旧,但也有可能一切都会改变也未可知呢?

马蓁蓁想的远了,呆呆看着屋顶半晌,才深吸一口气,唤出日记系统。

之前那福船的图纸还被她妥帖的收着,那是这个朝代适合海航的船型。

“如果陈友谅不是非死不可就好了。”马蓁蓁嘀咕着,这次在日记上写下的却是【论海运的重要性】。

只是才写了几个字,马蓁蓁就意识到,若要发展海运,第一步还是要定都北平。

否则只南边这么一片地方,除非对外贸易,海运也无甚用处。

而想要对外贸易,还要先打倭寇——明朝倭寇盛行,以至于朱元璋的“海禁”一开始便是为了封闭倭寇的。

禁止民众私下出海交易,便是怕倭寇越发壮大,但后来这海禁的措施被后辈越发曲解,才成了那般封闭的政令。

“还是先写写倭寇吧,这一点打张士诚的时候要注意一些。”

马蓁蓁下了决心,才点改了一句话,青寻便走了进来:“小姐可是醒了?要起床了哦。”

“无垠大师等下要来为小姐检查身体。”青寻温声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30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