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幻梦新朝

作者:祥麟公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6章 青衫入侯府

书名:幻梦新朝 作者:祥麟公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2

东方明今天起得很早。

他本想早点去东市买一套衣服,西域都护府地处边塞,百姓人口极少,以牧民为主,自己那两件羊皮袄勉强还算能看,但来到这繁华的长安,就显得有些寒酸了。

可是当他整理昨天王莽送来的东西时,除了粮油等生活必备品外,意外发现还有几套衣物鞋帽,而且尺码就像量过他的身材,给他度身定制的一样,不禁喜出望外。

他挑了一身深受当时武人喜欢的青色缇直具衣,外面披了大氅;又试了试崭新的丝履,走起来居然极为舒服,只是造型让他有点皱眉,不自觉的想起了现代的寿衣,想了想还是换上了自己常穿的一双牛皮靴;随后对着镜子想把一头散发梳好包起来,可是努力了半天还是乱蓬蓬的,赌气把梳子一扔,仍然披散在身后。

对着铜镜看了看,自己觉得还行,满意的点点头,锁上院门,一路打听着往新都侯府找去。

长安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拥有着三十多万人口,可是对东方明来说,这种城市规模也就差不多是个县级水平,而且城里的大部分面积被未央宫、长乐宫和光明宫三座宫殿占据,道路也修的宽阔,打听好地址,没费什么劲,就来到了位于城南的新都侯府门前。

看着眼前这座侯府,东方明心里点点头,看来王莽还真是个生活简朴的人,这座侯府的规模不大,就连听风赏雨楼周围的那些贵族的豪宅,恐怕有多一半都要比这座侯府气派。

他向门口的门军报了名,没一会儿,侯府两扇中门大开,王莽和刘歆从里面迎了出来。

王莽手下不养门客,平时深居简出,自从受封新都侯以来,这座侯府开中门迎客的次数可以说屈指可数。

在门口客套了一番,东方明跟着王莽和刘歆走进侯府。

汉代百姓大都畏官,换作一般的常人,从边塞来长安,第一次踏入侯门相府,总是会有些心慌拘谨,生怕有些行差踏错,惹得位高权重的主人不高兴。

可一身穿搭不伦不类的东方明却如同闲庭信步,举止倜傥,既不失礼,也没有半分的矫揉造作,毕竟在后世花圈,王莽这座侯府实在没什么东西可以让他惊讶的。

见过世面的气质从来都不是装出来的,是真名士自风流。

王莽和刘歆心中暗暗诧异。在他们看来东方明虽然有点本事,就算来历不详,看他现在这身别扭的打扮,也不过是个西域来的乡巴佬,即使是一般的富家子弟,乍进侯府,也大都低眉顺眼,不敢东张西望。可此刻东方明一边走一边举止极为自然得体的四下环顾,哪有半点乡巴佬的气质。

他们哪知道在这位东方先生心里,虽然他们贵为王侯,也不过是就是两个二千年前的乡巴佬。

于是三个乡巴佬就这样走进客厅,分宾主落座。

仆妇端着一个黄铜盆走了过来,半蹲行了一礼,然后服侍他们净了手,又有人奉上三盏香茗。

咳嗽了一声,王莽率先开口。

“东方先生昨日休息的可好住得可还习惯,府上还有什么短缺吗”

“劳侯爷惦记,一切都好,也不缺什么。”

“那就好,先生这次来长安,下一步行止如何打算”

东方明微笑道:“在下才疏学浅,来到京城只为求学而来,想进太学读书,只可惜出身微末,无人举荐。”

王莽心中一动,这本是方才自己和刘歆商量的第一步计划,没想到没等自己提出,对方却已经存着这个想法。

“这到不难,刘歆先生此刻兼任太学博士祭酒,明日让他给先生录上名字就是。”

东方明没想到如此顺利,心中暗喜,盘算着现在要不要向这个过几年就要当皇帝的人套问一下天谕阁的情况,不过转念一想,对方对自己如此客气有求必应,肯定也对自己也别有所求,还是先把段会宗给自己的那封推荐信拿出来看看情况。

一边想着,从怀里取出那封信双手递给王莽。

“多谢侯爷成全,这是段老都护给您的信,请您过目。”

王莽双眉一挑,接过信展开观看。

段会宗在信里大大夸奖了东方明一番,说此人武艺高强,见识不凡,而且还会很多异术,尤其提到了以东方明之才若是进入天谕阁或许可以解开天书之密,请王莽酌情处理。

王莽心中很是震撼,段会宗一生严正刚毅,若是东方明没有真才实学,他绝不会如此夸奖。而且没想到段会宗把天谕阁的事已经告诉了东方明,天谕阁乃是留侯张良所创,自从汉武帝下旨雪藏之后,已经是皇家之秘,不光是百姓,就是朝中也极少有人知道,段会宗既然向东方明透露,必然事出有因,弄不好此人真能解开那卷天书,如此一来,自己和刘歆订的这个计划不但能救王昭君,甚至可以一箭双雕。

他把推荐信递给一旁的刘歆,随后开口说道:

“没想到段老将军对先生如此器重,将我汉室的天谕阁之密都告诉了先生,我也就不隐瞒了,敢问东方先生可曾见过天书”

东方明摇了摇头。

“段老都护向我提起天谕阁时,语焉不详,至于天书,我更是从没听闻。”

王莽一脸严肃,看着东方明,诚挚的说道:

“天谕阁不比太学,乃是我大汉皇室圣地,阁中祭酒虽然可以出阁选材,但还需太学首肯,天子御批,对入阁之人,审查极严,刘歆先生与阁中祭酒熟识,倒是可以在其中穿针引线,玉成此事,只是在这之前,本爵不得不问问先生的来历师承。”

这番问话在东方明的意料之中,来长安这一路上他把自己对孙建编的那套来历反复推敲完善,增补了不少细节,自觉已经没有了太多破绽,此时见王莽问起,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把那套鬼话搬了出来,足足说了有一炷香的时分。

这次东方明编的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王莽和刘歆听得悚然动容,只觉得他那位恩师一定是位了不起的世外高人,可惜仙去,颇为遗憾。

直到东方明说完,王莽和刘歆对视一眼,似乎都没听出什么破绽。

王莽叹了口气,唏嘘不已。

“不想东方先生虽怀大才,命运却是如此多舛,更令人惋惜的是令师已然羽化,我等俗人竟无福一见。”

这时,一旁的刘歆开口道:“以先生之才,想来通过天谕阁几位祭酒的考核应该不难,只是一节,先生这身世若想入阁,天子御批那关恐怕要生出不少枝节,我倒有个拙见,可以省去不少麻烦。”

王莽开口道:“刘先生既有良策,快快请讲。”

刘歆微微一笑,看着东方明说道:

“先生复姓东方,却是极巧,正好我与我朝老前辈东方朔同姓,东方家族在孝武皇帝时曾盛极一时,可惜老前辈故去后人才凋零,近百年来逐渐式微,又没有世袭爵位,此刻过的颇不如意,此刻若是由侯爷出面,能让东方先生在东方家的家谱上挂个名字,所有的事就可以名正言顺了不过此事事涉人伦,不知道东方先生是否愿意委屈一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845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