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幻梦新朝

作者:祥麟公子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25章 东方明与东方朔

书名:幻梦新朝 作者:祥麟公子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4:42

此刻的汉朝天下堪称盛世,连着十年风调雨顺,民富心安。可那都是那位千古明君汉武帝的功劳,此刻的朝廷虽然有着自从开国以来最安定和平的局面,却也有着开国以来最为腐败的官场和一个极为荒唐的天子。

作为一个既喜欢女色又喜欢男宠的皇帝,在还未继承帝位的时候,就已经沉湎于酒色,登基之后更肆无忌惮,反正有太后王政君和几个舅舅替他操心政务,自己乐得清闲,每天就是和自己的表弟兼男宠富平侯张放吃喝玩乐,两人经常一起微服私访,汉成帝在外出游玩时居然假称自己是张放的家人。

这些事终于引起了朝臣的不满,也惹来了太后王政君的震怒,再加上几个舅舅的煽风点火,太后就将张放以莫须有的罪名流放。汉成帝不堪思念之苦,多次召张放回京团聚,之后又迫于压力把张放放逐。

就在天子心里苦闷无聊的时候,淳于长出现了。

淳于长是太后王政君的亲外甥,二十来岁就当了黄门郎,官职虽然不高,但是可以出入于宫廷之中,往来于显贵之间,看到汉成帝苦闷,竭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千方百计地接近和讨好成帝,渐渐取得了成帝的信任。

为了讨好成帝,他想方设法说服了太后王政君,把赵飞燕立为了皇后,满足了成帝的心愿。

当时太后的几个哥哥也就是淳于长的舅舅们在朝里权势熏天,刚开始崭露头角的淳于长又开始讨好自己的舅舅们,有了成帝和舅舅们的扶持,淳于长的仕途开始平步青云,先被拜为列校尉诸曹,不久又迁为水衡都尉侍中,后来又升为卫尉,关内侯。

直到今年二月,又被封为定陵侯,并掌握着皇宫的禁卫部队两万南军的调度权。

随着老臣们的先后故去,面对着此刻大权在握的淳于长,朝中的正直的官员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虽然势力薄弱却正直廉洁的新都侯王莽身上。

王莽一大早从长乐宫回来,虽然一夜没睡,却依旧神采奕奕。

他快步在前面走着,身后跟着纶巾鹤敞的刘歆,一路来到侯府书房之中。

“陛下已经传旨,册封蝶儿为和硕公主,赐姓刘,进太学学习汉文化,暂时留在长安。”

听完王莽的话,刘歆跪坐在木枰上淡定的看着他问道:“昭君如何安排的”

王莽叹了口气说道:“暂时住在长乐宫,留在太后身边,等蝶儿的公主府修好可以让她搬过去。”

刘歆看着王莽微微一笑。

“侯爷恐怕是自欺欺人吧昭君与蝶儿不同,蝶儿本就是前任单于的女儿,来长安探亲受封没有任何不妥,可昭君身系两国干戈气运,若是不死本该下嫁现任单于,如今天下皆知昭君已故,倘若被匈奴左部知道她此刻身在长安,匈奴王庭必然颜面扫地,边境的太平还能维持吗如今朝中缺兵少将,一旦开战,何人去领兵厮杀”

王莽脸上浮起一片阴云,沉默了很久,开口问道:“依先生之见呢”

“侯爷不听我劝阻,执意要接昭君还朝,如今局面已是复杂无比啊太后此刻答应昭君还朝,是因为昭君的真实身份是侯爷的亲姊,太后的亲侄女,一时难以舍亲情罢了,可一旦有人将利害摆在太后面前,依太后素来杀伐果断的性格,昭君恐怕性命难保。”

刘歆这番话令王莽眉头紧紧皱起。

“先生可有良策”

刘歆缓缓站了起来,表情严肃。

“想救昭君,我虽然没有万全之策,但是缓兵之计倒是有一条,只不过若是此计不行,还希望侯爷能放下儿女私情,以社稷大局为重如今大司马王根病危,天下兵权即将空悬,定陵侯一直虎视眈眈觊觎大司马之位,侯爷若是因为昭君之事牵连其武和天下苍生便要大失所望了”

王莽听完,双眸霍然收缩,脸上显出了痛苦的神情,再次陷入沉默,过了许久,坚决的摇了摇头。

“非是我不听先生劝阻,若不是因为我姊,哪里有我今日的富贵,当年她孤身出塞,太后心生怜悯,这才将劝说先帝让我父子重返京城,此刻若为了荣华富贵,割舍了骨肉亲情,我与禽兽何异”

刘歆听完,愣了半晌,一声长叹。

“看来是我枉做小人了,侯爷真乃仁义之主也罢,那就先说这缓兵之计,如今能保昭君平安的,就只有那天谕阁了。”

王莽听完一脸错愕,说道:“天谕阁自从被孝武皇帝雪藏之后,虽然在我朝地位超然,但阁中几位祭酒只是潜心研究留侯张良遗下的三卷天书,很少过问世事,如何能救我姊”

刘歆走到案几旁,并没有直接回答王莽的问话,而是轻轻拿起那张放了一夜的帛纸,眯着眼看着关于东方明的履历。

“侯爷觉得此人如何”

“颇为古怪,来历不详。”

刘歆放下帛纸,转头说道:“自从孝武皇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在暗中重新建立稷下学宫,多年来与儒家处处作对,游说各地藩王,致使政令难出长安,侯爷可知道如今这稷下学宫的大先生是谁”

王莽不知道刘歆为何忽然提起稷下学宫,摇了摇头。

“若是据我猜测,这位稷下学宫的大先生就是当年天谕阁的第二任阁主,东方朔”

此言一出,王莽霍然抬头,一脸震惊。

“先生莫开玩笑,东方朔去世近百年,孝武皇帝亲自撰写了祭文,怎么可能还在世间”

刘歆摇了摇头,目光深邃。

“我也知道这事匪夷所思,我十几岁入山修道,回朝后又在天禄阁潜心研究历代手书与先秦古籍十余年,期间看过东方朔很多手稿,今年正月岷山崩塌,我去蜀郡视察灾情,无意中遇到一个阴阳家的弟子,从他那里看到了稷下学宫大先生的手书,我回到天禄阁反复对照,和天禄阁中所藏的东方朔手稿笔迹一模一样,再加上一些佐证,这才有此猜测”

看着有些茫然的王莽,刘歆继续说道:

“这只是我的猜测,还不敢断言,只是现在要以此为由,送昭君进天谕阁,解昭君眼下之危,而这关键人物,就是这个东方明。”

王莽更加茫然,用询问的眼神看着刘歆。

“侯爷博览群书,想必也知道东方朔的经历,不觉得与此人颇为相似吗且不管他与东方朔有无关系,只说此刻要救昭君的计策,陛下多年来龙体欠安,东方明与东方朔同姓又自称隐士门徒,传说东方朔为瑶池弟子,而且据我所知昔日昭君与复株累单于也到过瑶池一行,有此四点,只要这东方明愿意配合,必可让昭君成功托庇于天谕阁中。”

汉成帝龙体欠安、东方明是隐士门徒、东方朔是瑶池弟子,王昭君去过瑶池,这看似毫不相干的几件事却让王莽眼睛一亮,看着刘歆,似乎明白了他的用意。

这时有家人进来禀报,说有位自称东方明的公子在门外求见侯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25206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