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红色莫斯科

作者:涂抹记忆 | 分类:历史 | 字数:0

第688章 险象环生

书名:红色莫斯科 作者:涂抹记忆 字数:0 更新时间:01-09 03:45

险象环生

德军的轰炸刚刚结束,笼罩在马马耶夫岗上的硝烟还不曾散去,德军的地面部队就在十几辆突击炮的掩护下,向南岗阵地发起进攻。

敌人的进攻刚一开始,索科夫就得到了观察哨的报告。他放下电话后,问西多林:“参谋长,我们还有多少炸药包?”

西多林每天战斗结束后,都要亲自统计炸药包的数量,此刻听到索科夫问起,便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还剩下五十多个。”

“什么,才这么点?”索科夫听到这个数目时,顿时吃惊地问:“这么点炸药包,最多只能发射两三轮。有没有联系红十月工厂,让他们继续为我们提供炸药?”

“师长同志,昨天您回来之前,我就曾经和彼得厂长谈过此事。”西多林苦笑着回答说:“彼得厂长说,厂里的炸药储存量不是无限的,我们这段时间已经从厂里领取了三十吨炸药,无法再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炸药。”

西多林在说完这番话之后,发现索科夫的目光一直盯着桌上的电话,猜到他可能会给彼得打电话,谈领取炸药一事,连忙又补充说:“师长同志,你几个小时前给彼得厂长打电话,让他们为我们仿制两万枚德式手榴弹,恐怕也需要不少的炸药吧。就算您现在给他打电话,恐怕他也不会给我们提供炸药了。”

没有足够的炸药包,要没法再用前两天的战术继续对付敌人。因此索科夫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吩咐西多林:“参谋长,我想山顶的环形阵地,已经在敌机的轰炸下面目全非了。你立即给斯塔尔恰中校打电话,命令他把阵地推到正斜面的棱线位置,居高临下地抗击敌人的进攻。”

斯塔尔恰中校接到命令后,立即命令刚刚从坑道里钻出的指战员,在靠近正斜面的棱线上,利用弹坑修筑新的防御阵地。然而一条完整的战壕还不曾挖好,进攻的敌人已经冲到了山脚下。

看清楚山脚下敌人所穿的制服后,阵地上的苏军连长不禁暗吃了一惊,因为这不是前两日被飞雷炮炸得鬼哭狼嚎的罗马尼亚军,而是久违的德军。他们拼命地吹响了哨子,向自己的战士下达了射击的命令。

在尖厉的哨音中,进入了阵地的苏军战士朝正沿着山坡冲上来的敌人开火了。居高临下的战士们向下倾泻着弹药,封锁着敌人前进的道路。但山坡上的德军士兵,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兵,机枪手很快就选择了合适的地形,建立了机枪阵地,用密集的火力掩护其他的士兵冲锋。

德军士兵利用机枪的掩护,猫低了身子,快速地从一个弹坑翻滚进另外一个弹坑,利用地形逐步地接近山顶的阵地。而山坡上的苏军指战员,为了消灭山坡上的敌人,不得不从掩体里探出半边身子射击,结果就成为了德军机枪手射击的目标。

随着山顶的火力被压制住,德军士兵快速地冲到了苏军的阵地前,一场白刃战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展开了。得知德军冲进阵地的消息,斯塔尔恰果断地下令把另外两个连队投入了战斗,赶去支援正在与敌人拼刺刀的部队。

苏军在拼刺方面的水平,是远远高于德军士兵的,别看他们人数要比德军少,但他们利用娴熟的拼刺技术,弥补了这种差距。正当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斯塔尔恰派来的援军赶到了,原本就打得比较吃力的德军,见到苏军的生力军赶到,哪里还敢恋战,慌忙仓促地退下了山坡。

停在山脚下的突击炮,等自家的士兵一退下来,就立即用炮火轰击山顶的苏军阵地。虽说由于角度的问题,突击炮发射的炮弹大多数都没有命中目标,但还有几发炮弹准备地落入了苏军的简易战壕,爆炸的气浪把炸点附近的战士从地上拔起,高高地抛向空中,又重重地摔在地上。

看到在山脚下耀武扬威的突击炮,战士们有些急眼了。苏军连长赶紧给斯塔尔恰打电话,向他报告说:“团长同志,敌人在山脚下停着几辆突击炮,正在不停地炮击我们的阵地,需要用飞雷炮摧毁它们吗?”

如果是前两天,斯塔尔恰肯定会毫不犹豫地同意连长的这个请求,但此刻,他只能无奈地说:“连长同志,我们的炸药包数量已经不多了,假如为了消灭敌人的几辆突击炮,就把炸药包消耗光,那么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遇到敌人的进攻更加凶猛时,我们用什么武器来对付他们?”

“明白了,团长同志。”连长听斯塔尔恰这么一说,便知道对方不打算用飞雷炮,来对付德军的突击炮,只能硬着头皮说:“我会想办法干掉敌人的突击炮。”

斯塔尔恰结束和部下的通话后,觉得应该把此事向索科夫报告,看他有没有什么解决的办法。想到这里,他立即拨通了索科夫的指挥部。

“我是索科夫!”当听筒里传出索科夫的声音后,斯塔尔恰立即对着话筒说:“师长同志,山脚下的突击炮正在轰击山顶阵地,战士们请求用飞雷炮干掉敌人的突击炮。”

“不行!斯塔尔恰中校,我们不能把宝贵的炸药包,浪费在这种没有意义的地方。”索科夫在电话里对斯塔尔恰说:“你用过飞雷炮,应该知道它是没有什么准头的。要想干掉敌人一辆突击炮,至少需要花费七八个炸药包。我们目前暂时没有办法搞到炸药,来制作新的炸药包,因此剩下的炸药包要省着用。”

见索科夫果然不允许使用飞雷炮,斯塔尔恰在心里暗暗叹口气,试探地问:“师长同志,既然不能使用飞雷炮,那我能派人去炸掉敌人的突击炮吗?”

“派人去炸?”索科夫听到这里,不禁冷笑一声,随后说道:“斯塔尔恰中校,战士们只要一离开阵地,就会被无遮无拦的山坡上,被敌人的机枪打成筛子的。到时不光无法炸毁敌人的突击炮,反而会对部队的士气产生不利的影响。”

“那我们该怎么办?”斯塔尔恰谨慎地问道。

“敌人的突击炮是准备用来对付工事的,”索科夫若有所思地说道:“只要让战士们躲在战壕里,突击炮对我们就无法构成太大的威胁。”

得到了索科夫的指示后,斯塔尔恰立即命令棱线附近的战士们都隐蔽在简陋的战壕里。同时,他派人在后方二十多米的地方,重新挖一条战壕,准备等敌人再次冲上山坡时,把部队撤到这里暂避锋芒。

德军的突击炮轰了一阵后,见山顶没有进行任何还击,便停止了射击,让躲在突击炮后面的步兵,重新发起新的进攻。有了刚刚失败的教训,德军这次的进攻要谨慎得多,他们先是建立了十几处机枪火力点,用密集的火力开始朝山顶射击后,步兵才猫着腰小心翼翼地展开了进攻。

由于遭到了德军机枪火力的压制,山顶阵地上的火力很弱,根本无法阻止德军向山顶靠近。德军士兵利用弹坑和尸体,巧妙地接近了山顶阵地。当他们距离山顶还有二十几米时,都停了下来,拿出一枚手榴弹,拉了弦朝上一抛。没等手榴弹落地,他们已经从弹坑里跃出,朝着山顶猛冲过去。

数十枚手榴弹落在战壕里爆炸,把躲在里面的苏军战士炸得苦不堪言。爆炸声刚刚停歇,德军已经冲到战壕的边缘,端着冲锋枪就朝着战壕里乱成一团的苏军战士扫射,使他们像秋天的稻子一样,成片成片地倒下。

回过神的战士不甘示弱,也举起枪还击。被子弹击中的德军士兵,要么仰面往后倒去,顺着山坡咕噜噜地滚下去;要么,就是一头栽进了战壕里。

正在后面挖掘战壕的指战员,见德军又冲进了棱线附近的战壕,便纷纷放下手里的工兵铲,挺着刺刀勇敢地冲上来。他们打算利用娴熟的拼刺技术,把敌人再赶下山坡。

就这样,苏德双方围绕着靠近正斜面的棱线阵地,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德军刚刚冲进阵地,就被潮水般涌上来的苏军战士,用刺刀赶了出去。没等苏军站稳脚跟,敌人又在突破和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又冲了上来。

在一个小时的战斗中,双方就有近三百人倒在了这狭小的区域内。战壕里外堆满了双方官兵的尸体。

德军的轰炸刚刚结束,笼罩在马马耶夫岗上的硝烟还不曾散去,德军的地面部队就在十几辆突击炮的掩护下,向南岗阵地发起进攻。

敌人的进攻刚一开始,索科夫就得到了观察哨的报告。他放下电话后,问西多林:“参谋长,我们还有多少炸药包?”

西多林每天战斗结束后,都要亲自统计炸药包的数量,此刻听到索科夫问起,便毫不迟疑地回答说:“还剩下五十多个。”

“什么,才这么点?”索科夫听到这个数目时,顿时吃惊地问:“这么点炸药包,最多只能发射两三轮。有没有联系红十月工厂,让他们继续为我们提供炸药?”

“师长同志,昨天您回来之前,我就曾经和彼得厂长谈过此事。”西多林苦笑着回答说:“彼得厂长说,厂里的炸药储存量不是无限的,我们这段时间已经从厂里领取了三十吨炸药,无法再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炸药。”

西多林在说完这番话之后,发现索科夫的目光一直盯着桌上的电话,猜到他可能会给彼得打电话,谈领取炸药一事,连忙又补充说:“师长同志,你几个小时前给彼得厂长打电话,让他们为我们仿制两万枚德式手榴弹,恐怕也需要不少的炸药吧。就算您现在给他打电话,恐怕他也不会给我们提供炸药了。”

没有足够的炸药包,要没法再用前两天的战术继续对付敌人。因此索科夫在经过短暂的考虑后,吩咐西多林:“参谋长,我想山顶的环形阵地,已经在敌机的轰炸下面目全非了。你立即给斯塔尔恰中校打电话,命令他把阵地推到正斜面的棱线位置,居高临下地抗击敌人的进攻。”

斯塔尔恰中校接到命令后,立即命令刚刚从坑道里钻出的指战员,在靠近正斜面的棱线上,利用弹坑修筑新的防御阵地。然而一条完整的战壕还不曾挖好,进攻的敌人已经冲到了山脚下。

看清楚山脚下敌人所穿的制服后,阵地上的苏军连长不禁暗吃了一惊,因为这不是前两日被飞雷炮炸得鬼哭狼嚎的罗马尼亚军,而是久违的德军。他们拼命地吹响了哨子,向自己的战士下达了射击的命令。

在尖厉的哨音中,进入了阵地的苏军战士朝正沿着山坡冲上来的敌人开火了。居高临下的战士们向下倾泻着弹药,封锁着敌人前进的道路。但山坡上的德军士兵,都是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兵,机枪手很快就选择了合适的地形,建立了机枪阵地,用密集的火力掩护其他的士兵冲锋。

德军士兵利用机枪的掩护,猫低了身子,快速地从一个弹坑翻滚进另外一个弹坑,利用地形逐步地接近山顶的阵地。而山坡上的苏军指战员,为了消灭山坡上的敌人,不得不从掩体里探出半边身子射击,结果就成为了德军机枪手射击的目标。

随着山顶的火力被压制住,德军士兵快速地冲到了苏军的阵地前,一场白刃战就这样在不经意间展开了。得知德军冲进阵地的消息,斯塔尔恰果断地下令把另外两个连队投入了战斗,赶去支援正在与敌人拼刺刀的部队。

苏军在拼刺方面的水平,是远远高于德军士兵的,别看他们人数要比德军少,但他们利用娴熟的拼刺技术,弥补了这种差距。正当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之际,斯塔尔恰派来的援军赶到了,原本就打得比较吃力的德军,见到苏军的生力军赶到,哪里还敢恋战,慌忙仓促地退下了山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22278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