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四百一十八章 新移民(三)

书名: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6:47

夕阳下。

移民邮轮也缓缓停靠在戈壁城的人工湖中。

被朋友叫起来的胡卢,正在甲板上,看着大运河与尼罗河交叉而过。

从甲板上眺望,尼罗河仿佛一条碧绿色的丝带,漂浮在陆地之上。

而大运河则仿佛一道海蓝色的利箭,笔直地穿透尼罗河下方。

“好庞大!”断指嘴巴微张。

考德翁布运河枢纽工程确实非常庞大,那两座架空桥船闸,加上另外两条沟通尼罗河和南部运河的上下船闸,让人有一种渺小感。

尽管架空桥还没有建设完成,但从上面行走的施工人员,就可以感受到,这这个工程究竟是多么庞大了。

人类行走在上面,就如同蚂蚁在一栋大别墅中那样。

邮轮抛锚固定之后,大约1400名移民在当地人事司的带领下,陆续离开了邮轮。

此时邮轮还剩下大约3000人。

与此同时,邮轮也在戈壁城获得了各种补给,包括新鲜的蔬菜水果和牛羊肉。

“阿卢,要不要下去逛一逛?”断指跃跃欲试地问道。

“下去?也好。”胡卢点了点头,他也想念陆地的厚实感,这十几天的坐船,让他双脚走路都仿佛踩在棉花上,总有一种轻飘飘的感觉。

和自己所在的小队长申请之后,俩人就被允许下船。

带着几十块钱,俩人就下了船。

港口区域并没有多少人流,直接用员工卡刷了一辆电动摩托车,俩人开着电动摩托车,从港区进入商业区。

十几分钟之后,他们就来到了商业区。

俩人没有去找餐厅,因为这个时候刚好是下班高峰期,很多人都会在这个吃饭,现在餐厅肯定爆满。

他们又不饿,没有必要去挤。

而且俩人也不知道这边的消费水平如何,如果太贵了,那他们会选择回船上吃免费的套餐。

走街上,本地人的比例不小,但同样是移民的人也很多。

至于如何判断本地人和移民,其实非常简单,以为人种特征很容易判断,特别是五官柔和的东亚人种,和当地明显的西亚人种,一眼就可以看出来。

路过了好几个街边餐厅,断指有些好奇:“好奇怪,为什么这边的米饭反而比大饼更受欢迎?”

胡卢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确实挺奇怪的,我记得培训的时候,教官说埃及人主食是大饼和面条。”

而俩人看到的情况,却和教官描述的埃及有些不一样。

其实他们的教官并没有说错,在戈壁城不远处的考德翁布城,那边的主食就是大饼和面条。

他们只是将戈壁城以为是传统埃及地区,才会产生这种错觉。

其实考德翁布那边,普通人吃大饼和面条的比例也在减少。

原因非常简单——经济利益决定了消费形式。

现在整个埃及区的大米生产量越来越庞大,加上智人通过移民,将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饮食习惯带过来。

很多之前在尼罗河河谷平原搞小麦种植的农户和农场主,发现搞经济作物更赚钱,就大规模改种经济作物。

用澹水耕地种蔬菜水果,然后购买便宜的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这就是很多人的选择。

毕竟本地天然小麦粉的生产成本明显高于调制面粉和海稻大米,那些收入不高的普通人,可以用脚投票。

不习惯吃大米?

不会学习吗?智人的互联网公司有专门的美食app,有大量厨艺教学视频。

就算不会做煲仔饭、蛋炒饭、手抓饭之类,咖喱饭和白米饭总会吧!

更何况,还有大量私营餐厅会主动学习。

没有错,埃及是存在私营企业的,这主要是集中在服务业和手工业上,这也是智人修改了以前的吞并方案,改为逐步蚕食。

很多比较传统的中老年埃及人,就是这些私营企业的主力。

而埃及年轻人却很少从事这方面。

原因也非常简单,老人观念很难转变,他们还是想维持以前的生活模式。

而年轻人却不一样,传统餐饮业和服务业的劳动强度太高了,产值却非常低。

很多小餐厅的继承人都不想干,小餐厅现在很难请到普通员工,这导致他们只能使用家庭成员作为员工。

干过餐饮业的人都知道,这其中的各项工作也是非常麻烦,采购、备菜、清洁、服务之类,工作繁琐的同时,又难以使用机器替代。

而且各种福利不能说没有,但也近乎于无。

和智人的福利比起来,简直是一个天一个地,年轻人根本不会留在传统的私营企业。

因此现在埃及的私营企业越来越难以招到员工,只能靠老一辈的中老年人苦熬硬撑。

然而时代的浪潮不会为此而妥协,更不会为此而产生恻隐之心,这些私营企业迟早要被智人消灭。

……

胡卢在街道上,看着人来人往的员工,虽然可以看出人种差别,但很多人在交谈过程中,却使用各种各样的语言。

这种情况在智人内部很普遍。

阿语、普通话、泰语、英语、印地语混杂其中,甚至胡卢还偶尔可以听到安南语。

然而这种看似混乱的语言,似乎并没有影响交流和社会稳定,这里的一切都井然有序。

如果胡卢听得懂那些语言,就可以发现智人内部的言论交谈,显得有些肆无忌惮,各种各样的话题都可以聊。

这是因为新人类不需要压抑自己的很多想法,只有说出一切,才可以在交流中相互理解。

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向需求部的提议,很多人都提了千奇百怪的需求和提议。

每个人的提议和需求存在差别,但当基数放大到10亿之后,却又会存在很多有相同的情况。

胡卢作为新移民,还没有完全融入智人的社会体系,对于很多事情都感到不可思议。

前段时间教官让他们填写个人需求的时候,他就没有太在意,随随便便就填写了。

然而后面需求部却派人过来核查,在听到自己提出的需求,很有可能会被纳入生产计划之中,胡卢就赶紧重新修改了一部分需求。

之前他的需求非常奇葩,很多也明显不切实际,对此需求部的核查员倒是没有不允许,只是让他将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调到未来愿景之中。

这件事让胡卢感到不可思议,但他仔细写的常服、鞋子帽子之类,公司确实按照他的条件,在临近出发之前,送到了他手上。

对于一个一直不受重视的普通人而言,突然获得这样的重视,对于他心态的转变,有非常明显的正向作用。

在收买人心方面,智人公司可是非常专业的。

很多人为什么来到智人生活一两年,就感觉离不开智人了。

就是因为在这里,他们感觉自己才像一个人,而不是机械的零件,更不是富人的器官和血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732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