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 分类:科幻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九章 深海雷场

书名:智人 作者:岭南仨人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6:47

20年,11月5日。

风平浪静的西北太平洋。

一艘潜艇悄无声息地航行在这一片海域之中。

而该潜艇距离阿美利卡的关岛基地,只有137公里。

这是一艘排水量2000吨左右的中型潜艇,隶属于吕宋海军序列的鲨鱼大队,不过其序列在正式文件之中是不存在的。

甚至连吕宋海军的内部,很多军官都不知道这支潜艇部队的存在。

这主要是为了避免泄密,加入鲨鱼大队的士兵,虽然不用改造成为兵人,但都要植入生物芯片,成为新人类。

新人类就是智人公司内部已经植入生物芯片的员工,这些人并没有全部被纳入蛛网管理者的序列之中。

因此李青叶赋予了这些人一个通用名称——新人类。

新人类包括植入生物芯片的普通员工、蛛网管理者和兵人。

现在吕宋军队内部的新人类数量,正在迅速攀升之中,洪沙瓦底那边也一样。

显然智人公司对于普通自然人,信任度是非常有限的。

特别是在军队内部,随着智人公司越来越多秘密武器的入列装备,泄密的风险也在增大。

自然人的不可控因素太多,肯定是不能用的。

比如这艘潜艇中的水兵,就全部都是新人类,没有一个自然人,泄密的可能就被压低到最小。

这艘潜艇是青花鱼级的升级版——金枪鱼级潜艇,该型号的潜艇,延续了青花鱼级的设计理念,除了隐蔽性之外,其他性能稀松平常。

而此时这艘潜艇的任务,就是过来这边埋雷。

只见潜艇停泊在一片平均水深240米左右的海底,打开了底部的舱室,将一个小一号潜航器投放下去。

潜航器缓缓的下沉,直到触碰到海底泥沙表面,荡起一片轻微的泥沙,周围的海洋动物,也被这突如其来的不速之客吓了一跳,纷纷逃离潜航器周边。

潜艇表面的信息素发射器,发射出一道信息素指令。

很快那个潜航器表面,有大量的转基因寄生虫冒出来,这些转基因寄生虫类似于蠕虫和蚯蚓,用口器吞噬周围的泥沙,然后将泥沙向周围吐出。

通过这种方式,潜航器就一点点陷入泥沙之中。

只要3天左右,潜航器就会彻底被泥沙掩埋起来。

而这个潜航器内部,配备了4枚重型氧气鱼雷和10枚水雷,携带的信息素和声呐探测系统,可以有效监控半径50~80公里的海域。

这相当于在这里,建设了一个秘密的海底发射井。

在其监控范围之内,刚好覆盖了阿美利卡海军的一部分航道。

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激活这个潜航器,将这一片海域变成一个雷场。

而且这些潜航器之间,是可以通过信息素,实现互相交流,虽然交流的信息量有限,但用于传递指令还是可以满足的。

加上智人公司的海底光纤监控网络,也在沿着周边海域蔓延。

比如此时的帕劳群岛附近,鲨鱼大队的另一艘金枪鱼级003号,就在该海域执行秘密任务。

看过太平洋海底地形图的人,都会发现吕宋群岛的东侧,就是著名的吕宋海沟和吕宋海盆。

特别是吕宋海沟,其深度五六千米,对于海底光缆的铺设,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布置海底光缆的时候,如果可以绕开海沟,就应该尽量绕开,虽然海沟也可以布置光缆,但万一断裂了,维修起来非常麻烦。

而为了绕开吕宋海沟,智人公司选择从吕宋岛北侧海域和马鲁古群岛北部海域,分别设立两条主要海底光缆。

此时金枪鱼003,正在布置的海底光缆,就是从马鲁古群岛附近绕过来的南线。

金枪鱼003从底部打开舱门,将一个潜航器投放下去,这个潜航器和装备鱼雷水雷的潜航器大小差不多,其实就是从同一个基础模块发展起来的。

整个潜航器大概有50吨左右,为了避免水压的压迫,内部采用了近乎实心的设计,在加上深海鱼的身体构造设计。

该类型的潜航器,其可以承受的极限水深,大概在3753米左右。

之前老式的海底光缆铺设方式,已经被智人公司淘汰了。

老式铺设方式需要船只配合,而且需要船只在附近停留一段时间,在自己的海域中施工还可以,公海也勉勉强强可以使用,但是一旦靠近其他国家的海域,或者热点公海区,就显得不合适不安全了。

因此智人公司更新了新技术。

这种技术叫做海底定向生长技术。

具体操作非常简单,先在海底勘探出一条适合布置海底光缆的路线,然后每100公里左右,设置一个节点。

而潜航器就是投放在节点的核心部件。

但潜航器将自己埋入泥沙层深处之后,内部的定向生长系统就会激活,开始向固定方向生长珊瑚光缆。

至于如何确保珊瑚光缆不会长歪了,其实也非常简单,那就是信息素诱导。

因为在前期的海底地形勘探过程中,会在已经确定的路线上,投放一种重量150公斤的生长锚。

生长锚就是缩小版的潜航器,可以扎入10~15米的海底泥沙层中,然后不断释放信息素,诱导珊瑚光缆向固定方向生长。

通常这种生长锚,会每间隔1000米布置一个。

珊瑚光缆会在深度10~15米的泥沙层中,以每天300~500米的速度生长。

这种生长速度,其实要得利于转基因珊瑚虫的快速钻土能力,特别是在松软的泥沙层中,其几丁质组成的口器,可以迅速吞噬周围的泥土,从中获得需要的一部分原材料,构造出直径10~12厘米的蜂窝状珊瑚管。

而另一种转基因珊瑚虫,则会在这些珊瑚管中,开始生成一条条光纤晶体。

这种生物光纤组成的海底光缆,不仅仅可承载的信息通量非常高,而且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

那每一个生长锚和生长节点中,都储备了不在少数的营养物质,也是促进珊瑚虫快速繁殖和构造光纤晶体、保护壳的重要因素。

通常情况下,生长节点的营养物质储备,足够构筑长度400公里的海底光缆。

现在海底光缆只是两个节点之间的连接,还没有从线状变成网状,因此剩下的营养物质,就是一种储备,可以用于后续的线路扩展和线路维修。

而为了保密,每一个生长节点都设置了自动毁灭系统,一旦出现什么意外,可以第一时间将节点彻底销毁。

其实现在海底的安全性还可以。

特别是水深超过2000米的海底,除了开采石油的海底钻井平台之外,潜艇也很少会下潜到1000米以下的海底,同样船舶抛锚的锚地,也很少在深度超过500米的海底进行。

这样一来,只需要避开钻井平台,一般不会被发现或者破坏。

反倒是浅水区域的海底光缆,在安全性上要差很多。

谢谢各位亲的支持(ω`),感谢书友“你走开啊我不听我不听”、“书友20171210191315735”、“书友20220913025414498”的打赏。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93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