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68 3.22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甘肃地形狭长,和相邻地区的接壤范围比较大,防卫起来并不那么容易。好在甘肃多山地,能直接出入的地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再加上周围也都是和安王一样的势力,倒省却了安王不少麻烦。甘肃需要直接面对的也就是南部那一带,那是文昌帝的管辖范围。

因着甘肃不是文昌帝主要对付的地方,安王应付起来游刃有余,已经连下几城。安王没有一气而下,巩固现有的地盘比继续攻占城池更为重要。安王知道自己的势力比不上文昌帝,逐步吞并融合各城百姓更为重要,战线有了纵深之后,更有利于他调兵遣将。

说起来,文昌帝也挺悲催的,他虽然占据了锦朝最繁华的腹地,但周围盘踞着对他虎视眈眈的一众兄弟,战线被拉的太长,导致他只能集中兵力应对较近的几个势力,其他地方就有些松懈。同样是先皇的儿子,即使城池被攻陷,百姓对所谓的‘叛臣逆子’接受度很高,毕竟都是皇子,谁上位对于百姓们来说都是差不多的,谁也没比谁好上多少。在各位王爷的宣扬之下,文昌帝上位也不见得有多光彩。

因此,各地战火多在各为其主的两方军队之中产生,愿意舍命坚守城池的状况极少发生,多数只是象征性地防守,一旦最前线的将士不敌,后方的城池大多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摧枯拉朽地一座一座被攻占。并不是官员不想防守,而是若没有将士驻扎在城池内,在百姓们敷衍地配合下,光靠衙门和巡检那点子人手,又能防守多久?

这点上,不止文昌帝,他的兄弟们也是一样的待遇。百姓对于谁坐上皇位真的不那么关心,只要是文昌帝的兄弟,一样都很名正言顺。这也亏得安王他们都很善待百姓,不然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要是知道城池被破,他们的性命也将不保,那谁还会不与城池共存亡?

百姓看着好糊弄,真关系到了自己的性命安危,负隅顽抗那都算是轻的,借着厚实的城墙这一地利之便,就算没有军队坐镇,也得挠下敌兵一层血肉。锦朝内讧,和外族入侵不可混为一谈。如今的锦朝不是末代皇朝,兵强马壮的,饶是连年受灾,其底蕴仍在。况且这些灾难并非锦朝独自遭受,其他周边的国家也一样未能幸免。在同等的外部环境之下,锦朝领先的国力就不是其他国家可以相比拟的。若没有这场内耗,估计没个百八十年,他们想要追上都望尘莫及。

安王说是要稳固后方,留给他的时间却并不多。若他不趁着文昌帝一心对付近处的兄弟这个有利时机,多占些城池,等以后文昌帝空出手来,增兵远地,他再想扩大势力范围难度就大了。

文昌帝此时也有些骑虎难下,兵力多数集中在离京城最近的几处地方,远一些的地方他就无法顾及,如此一来,难免顾此失彼。一些地方文昌帝占了上风,别的地方形势就不容乐观。不是他不想改变,而是他的那些好兄弟,封地多在边关,可想而知,兵力都非常充足,别看他占了锦朝最肥美的腹地,总兵力并没有他的兄弟们加在一起的兵力多,这也是文昌帝为什么没有率先动手的缘故。

若不是仁泰帝薨逝的不是时候,文昌帝必会先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几处,然后慢慢蚕食其他兄弟的封地。可惜,世上不如意之事占了十之八~九,他错过了最佳起兵的时机。一步晚,步步晚,再想弥补,所费心力那得是之前的好几倍。

将士同百姓不同,不战到一定程度,他们是不会向对方投降的。由此那些有军队驻守的城池,攻城一方不花费巨大的代价,根本就拿不下。兵不血刃的背后,代表的就是将领的临阵倒戈,至于其中的猫腻,那就不用详说了,奸细、贪生怕死……有着无数种可能。

同样是锦朝的兵士,武器装备都差不多,人员组成也相似,文昌帝想要拿下近处的兄弟并非易事。边关屯兵众多,一开始文昌帝还能仗着兵力的优势,直下几城,越到后面,反扑力度越大。有着强大守军的城池,百姓也不像一开始那样可有可无。驻守的军队会逼着百姓贡献力量,不从立即就死,看着悬挂在自己面前的大刀,百信们岂敢站着旁观?纷纷投身其中,一座座城池满负荷运作起来,真心不是那么容易陷落的。

再说,文昌帝也不是高枕无忧。近处的兄弟,他是可以狠狠欺压,其他地方可就遭殃了。文昌帝原本想着速战速决,谁成想最后形成了拉锯之势,这边占优,那边就得失利,着实让他头疼了很久。最后他还是按照既定的方针,近紧远松,犹疑不决更不能成事。

仁泰帝只是个守成之君,别的不说,唯有一点,却是锦朝其他皇帝都比不了的,那就是他生了一堆好儿子。仁泰帝之前的皇帝也有子嗣众多的,却没有哪位圣上能有他那样儿子众多,质量又都上佳的。仁泰帝身体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了晚年,他为了自己能从始至终享受高高在上的皇权,始终没让哪个儿子占据上风,这也是导致皇子割据的最大原因。要是仁泰帝稍微注意一点,在意识模糊之前,安排好一切,那就不会出现如今这样糟糕的状况。

锦朝再强大,若内耗久了,这种优势就会慢慢消失,真到了那时,再想后悔莫及就晚了。悬在头上的这把利剑众位皇子都心知肚明,只是他们现在也是身不由己,眼下的难关都难以度过,谁还管以后如何?

自从发生了草原部落入侵之事后,安王将边关重新认真仔细搜寻了一遍,保证无一疏漏,势不让敌国再钻空子。托安王的福,这一年多来,西林县再没碰到过大军压境这样让人始料未及的状况。那些漏网的敌兵,也早已被肃清,西林县百姓才能如此安居乐业。

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往前推移,西林县百姓们也习惯了战争期间后方城镇相对安逸的生活。打仗后勤非常重要,粮草不是一时三刻就能筹集的,武器装备成了首要选择。西林县的匠户已经被征调,只有完成了军队下达的任务,才能自己接西林县百姓们的私活。

外面打的再激烈,西林县百姓们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唯一与以往不同的就是生活受到了战火的影响,闲着没事干的人大批量增加。一日两日尚可,长此以往却不是回事,太闲了容易滋生事端,季宣和可没那个闲心管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这些日子,他正在琢磨如何安排闲置的劳力。

原本被他搁置的方案,又重新跃上了他的脑海之中。西林县荒地很多,只是都在荒郊野外,离人类聚居地有些距离。季宣和原想着打仗了,这些事情该当顾不上才对,谁会想到受战争影响,劳力会大量闲置?

季宣和首先考虑的是城内百姓,村民有存粮的习惯,比起城内百姓,糊口反倒是比较容易。如今是夏初时节,山野田间到处都是野菜,粗粮混着野菜,好歹能糊弄过去。城内百姓则不然,出城找吃的不容易,最近的岷山是西林县城百姓最常光顾的地方,那里的野菜一冒头就被人摘走,想要找到足够吃的,就只能往深处走。

这不,现在家家户户基本都有闲置的壮劳力,没活干,只能到山野间寻找生计,不说山外的猎物野菜,就连那些柴草都是手快有,手慢无,可以想象其中的竞争有多激烈。深山不好进,百姓多是成群结队,野物猎到不少,受伤在所难免。如今的情况是这样的,一般的猎物乏人问津,只有那些比较稀罕的野物才受人欢迎。并非卖不上价,而是有价无市,大量人进山,导致猎物供大于求,卖不出去。

不光是西林县这边如此,周边县镇都是半斤八两,想要将猎物卖到其他县镇也不现实。最终只有腌制起来供自家慢慢消化,粮食如此昂贵,他们没道理将辛辛苦苦猎到的猎物给贱价卖了,还不如留着自家吃,再不济攒着以后也好换些口粮。

山林里猎物就那么多,真正的深山老林,普通百姓轻易不敢往里闯,蛇虫鼠蚁太多,防不胜防,在粮食尚能糊口的情况下,没多少人敢豁出性命以命博命。

战火一起,货物流通就极为缓慢。西林县盛产的物资卖不出去,其他地方便宜的货物也送不进来。亏得锦朝还处于小农经济,各地基本上能做到自给自足,流通不畅带来的影响没有现代那么大,日子不如战前滋润,倒也不影响日常生活。

野物都不好卖,家养的自也没能好到哪去。不过家禽家畜也有个好处,那就是价格比猎物便宜,百姓偶尔还能买一些解解馋。季家庄子和西山庄子都养了大量牲畜,往日来钱的营生,现在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好在这些就算不好卖,留着自家吃也不算浪费。

虽说没几人不想吃肉,但真到了生活难以为继的时候,还是粮食更为重要。总不能餐餐以肉为食吧?再说也没几家吃得起肉,亩产高的粮食自然就成了百姓们的首选。

季宣和挑拣一番,选了离西林县城最近的几块荒地,打算组织人手去开荒。这回可不像西山庄子那样,谁开出来的荒地就归谁,办理田契的费用可以缓一年交,事急从权吗,这种例子以往就有,季宣和倒不担心触犯了律法。荒田本身就有免税三年的优惠,百姓不去开垦荒地,一则是因为这些荒地有些远,二则是契税不低,很多人不敢冒险。田地不是开出来就能有收获的,一个不慎,血本无归那就太糟糕了,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财富付之一旦,谁都难以承受。 166阅读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