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33 3.17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老太太他们人都已经接到家里了,季宣和并不在乎吃食上这点小钱。他原想着让老太太他们先住在季家,等潘明杰过来时再寻宅子搬出去。

老太太却没同意,这些日子足够她了解外孙郎的情况,知道季宣和小小年纪就支撑着一大家子,她一把年纪了,哪能占这个便宜?所以第二天就让大媳妇出门找落脚的地方,已经拖累外孙了,再不能连他夫家都要带累。

田氏手上的银子,不足以在康平县城置办一套像样的连铺子带后院的宅子。这个邵云辰早就知道,他本想直接贴补,老太太不愿意,说就当是先借给他们,等以后有了银子再还。用大女儿的嫁妆已经亏了外孙,再用外孙的,那真有些不知好歹了。

邵云辰没再多说,人都是有自尊的,老太太一把年纪了,最好还是按她的意思做。

在康平县城住了几日,季宣和夫夫就准备回杨家埠。那里有作坊,有庄子,还有甄老夫子在,他们出去几个月,得回去看看。

走之前,邵云辰问季宣和,要是表兄潘宏力想考学,能否跟甄老夫子进学?这种小事,季宣和哪有不同意的。

康平县城,季宅第三进堂屋。

老太太一家人都聚在一起,邵云辰斟酌之后才开口:“外祖母,我和宣和几年前请了位先生,学问很好,表哥还有意进学吗?若有这个意向,在甄老夫子底下学个几年,不说举人进士,至少考个秀才应当问题不大。”

“云辰,你说的是真的?”还不等老太太说话,田氏先开了口。事关唯一儿子的出路,哪个做娘的会不上心?

“大舅妈,是真的。表兄,你愿意吗?”潘宏力不小了,这事情还是得他自己乐意才成,邵云辰可不想好心办坏事。

“表弟,我愿意的。”潘宏力听到这一个好消息,眼睛都亮了。他们还在云州府时,他已经开蒙几年,之后到了荣金镇,他虽然没再进学,却跟着父亲学习四书五经,干活的间歇也不曾忘却温故知识,就是想着有朝一日去碰碰运气,兴许能考上童生,继而考中秀才。

“那成,不过这样的话,你就得跟我回杨家埠,我跟宣和大部分时间都待在那。”邵云辰笑了,他自己空有学问,却没有这个机会,宣和呢,又志不在此,如今遇到有志考学的表兄,他不介意帮上一把,“那外祖母,大舅妈,你们给表兄收拾下行礼,我跟宣和明天一早就走。”

时间已经不早,邵云辰说完就回了自个儿屋里,留老太太他们为潘宏力收拾随身物品。

“宏力,这几年是我们耽误你了,这次有了这么好的机会,你自己上点心。”潘宏力临睡前,老太太仍不忘谆谆教导。

他们在荣金镇时,省一省,让潘宏力进私塾的银子还是能拿出来的。只是潘宏力人虽小,却很懂事。他不想全家省吃俭用,就为了供他一个学子。况且,即使不上学,他也能跟着父亲学上一些。父亲虽不是秀才,至少也考中了童生,教他还是够的。

翌日一早,季宣和夫夫就带着潘宏力乘着马车向杨家埠急驰而去。

康平县城虽好,两人在杨家埠住惯了,离开几个月,倒甚是想念。

“你们两个小兔崽子,自己倒是爽了,把老夫一个人留在这,你们好意思吗?”一进门,甄老夫子连形象都不顾了,哇了哇了抱怨了一堆。

绉氏在边上捂着嘴乐,甄老先生也好意思这么说,这几个月他的日子过得甭提多逍遥了,天天往村子里凑,一帮子老头子待在一起,谈天说地,哪有半点不开心?

“先生消消气,给您带了云雾茶,还要不要了?”季宣和买的当年的好茶都留着给二舅喝,他自己也只喝去年的陈茶,连带甄老夫子也只能如此。这云雾茶比较清淡,适合老年人喝,路上碰到,就顺手买了。

“你小子还算有良心,得了,几个月没进学,不会把之前学的都忘了吧?”甄老夫子乐呵呵地接过学生的孝敬,挥手打发两人下去,“都耽误那么久了,明天上午照常开课!”

“先生,这是我表兄潘宏力,想跟着一起进学,您看?”邵云辰拉过站在边上的潘宏力,介绍给甄老夫子。

“教一个是教,已经教了两个,再多来一个也不废什么事。这个不会也不考学吧?”想起这事,甄老夫子就有些小忧伤,两个学生资质都不错,一个与仕途无缘,一个却没这份心,再来一个这样的,他估计得愁白了头发。其实甄老夫子的头发已经白了一半,好在他只是心里想想,不然,季宣和准保又得噎他一回。

“这点放心,先生,我表兄目标最少也得考个秀才功名才成。”邵云辰为人厚道,轻易不会拿夫子取乐。

“行了,宣和、云辰,你们忙你们的。”甄老夫子说完便不再搭理季宣和夫夫,他面向潘宏力,说道,“你是叫潘宏力,对吧?你留下,我看看你学问做得如何。”

潘宏力比邵云辰还大,季宣和夫夫没什么好担心的,两人招呼着即墨邱成,将一路上买的各地特产搬回后院。

等将这些琐事处理完毕,两人一起出门去巡视季家产业。季宣和去查看作坊,邵云辰则去看庄子。两人一路同行,直到庄子前才兵分两路。

季宣和走到作坊门口,门房认识他,立即殷勤地将他迎了进去。

作坊院子内晒了不少海产品,鱼虾蟹都有。除了这些干货,作坊还生产海鲜酱,产品不再单一,抗风险能力就能提高一筹。

院子味道比鱼市好上许多,这是季宣和特别要求的。杀鱼的地方要每天冲洗干净,环境好了,上工之人也能好受一些。

作坊不再是原来那么三五人,在季宣和夫夫踏上寻亲之旅时,邱伯就致力于发展壮大作坊。新添加的都是杨家埠村民,多数为姑娘媳妇子,男子只有少少几人,红花之中点缀着几片绿叶,看着还算入眼。

为了避嫌,大部分工作时间,男女是分开的。少数时候,也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倒也没惹出什么乱子。

邱伯这次没有跟着季宣和夫夫一起回来,他得帮着田氏找房子。季宣和饶有兴致地听着作坊管事晏维慢慢介绍着,一点也不嫌烦。

晏管事是云记布庄的二掌柜,现在成了作坊的管事,对他来说就是高升,他如今是干劲十足,想在主子面前好好表现一番。

因为每天收到的海鲜数量不同,雇佣的村民并不用每天上工。晏管事根据众人的表现,货源少的时候,就择优上工,只有收到的海鲜数量大,才会将和作坊签订契约的村民都请来。工钱并不是按日算,而是按各人的产出计价。做得又快又好的,酬劳就多,上工的机会也更多。

对此,季宣和表示赞同,吃大锅饭最不能要,有竞争才有活力。

“现在天气炎热,货物尽量在变质前制成干货,若一时忙不过来,就多请几个人。”季宣和在日头下站了这么一会,就热得有些难受。看完作坊各道工序之后,他就出门去寻邵云辰。

今年天气还算不错,只是雨水有点少,地里有些干,多浇几回水却也无妨。这点辛苦,村民还能承受,只要不是辛苦一年,到头来却颗粒无收就成。

张庄头领着邵云辰四处走走看看,作物长势都不错。现在这个时间,浇水不合适,庄户们只在田地里拔草除虫。

“现在河里水位如何?”邵云辰看着长得郁郁葱葱的庄稼,感觉整个身心一片舒畅。

张庄头:“还成,只要保持现在这样,河水支持到秋收绰绰有余。”

邵云辰路过庄子上的水渠,看着潺潺而流的渠水,眼睛格外明亮。当初修的水利并非白费功夫,现在这个时候就起到了作用,庄户们提水近便多了,这能为他们省下不少工夫。

宁庄占地两百亩,邵云辰不可能全都看一遍,他只要每种作物都看一眼,就足够了。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是邵云辰看的最后一种旱作物。等会,他会转道水田,那里种了水稻,还有小香米,就在河边上。

宁庄靠着河,可惜的是,河流并未穿庄而过,而是沿着庄子西南边,途径杨家埠,再往前几里才汇入大海。

河流不大,杨家埠附近并没有像长江口那样形成冲积平原。

当邵云辰转往水田时,远远看见季宣和,他加快步伐,笑着说道:“烈日当空,你怎么过来了?”

“你都不在乎,我就更不在乎了。”季宣和知道,出嫁男比一般男子更注重形象,邵云辰都不怕被晒黑,他季宣和又怕什么。

来时忘了带凉帽,下回让即墨注意着点。

好久没在骄阳下行走,不光是季宣和夫夫,连即墨邱成一时都没想起这茬。

“看完了?”田埂很小,季宣和只好走在前头。锦朝规矩比较多,季宣和自己可以不在乎,却不能不为邵云辰着想,小心无大错。

“差不多,只剩水田那边。”邵云辰半眯着眼仰头看了看天色,艳阳高照,气温虽高,却还不至于热得让人受不了。饶是如此,走了这么一会,邵云辰内衫已经微微汗湿,黏答答的滋味并不那么美妙。

庄子建在宁庄近中心处,水田位于宁庄西侧,走过去得花小半刻钟。这样的天气,要是气温再低些,就非常适合游园踏青。

即墨邱成忘了带遮□□品,其他的倒是做得很到位。在季宣和感到口渴时,邱成适时倒了杯凉开水给他。锦朝人都爱饮茶,季宣和不想成日和茶水为伍,平时还是喜欢用开水解渴。

邵云辰也受了季宣和的影响,真渴了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白开水,这算不算是夫唱夫随?

庄子上水田不多,小香米占去五亩,水稻就只种了十几亩。江南一带,这个时候早稻已经陆续成熟,正是收获的季节。杨家埠这边却还早着,起码得等上一两月才能开镰。

小香米虽只种了五亩,却耗去了相当于能种六亩田水稻的种子,可见其娇贵的程度。小香米在众多高档次粮食中排名靠后,种植难度已然如此,其他更加精贵的粮食,百姓更是望而却步。

那皇室达官贵人想吃去哪里弄?朝廷有规定,勋贵官宦富商都有一定的配额,依品级或富裕程度,从高到低依次递减。

季家还达不到最低要求,不需要上缴,也就无需为此忧心。季府邵府和二舅家都符合规定,每年需要额外上交朝廷优质粮食。去年各地都遭了灾,这种比水稻还精贵的粮食十不存一,朝廷酌情减免,只将剩余的优质粮食给收了,凑够皇家人享用后,将剩余优质粮食发放给勋贵官宦,商户在锦朝虽不低贱,在这种时候却得靠后。

去年能吃到优质新粮的商户没有几个,当这些不能用银钱买到时,就成了身份的象征。不是没有人看上其中的利润,只是想想它们的娇贵程度,就没有几个人敢种了。

优质粮食之所以精贵,就在于它的稀缺程度。普通水稻一亩田少说也能收个两三百斤,越是精贵的优质粮食,亩产越低,即使是风调雨顺的年头,一个照顾不慎,也可能蚀本,遇上灾年,那是妥妥的能要了普通百姓的老命。优质粮食种子价格昂贵,百姓们赔不起。

季宣和有三百多亩田,他都不敢随意种植娇贵的优质粮食,邵云辰拿来尝试的不过是排位靠后的小香米,还只种了五亩,就算亏也亏不了多少。

像种这种优质粮食的勋贵官宦富商,最怕的就是别家都丰收,只有他们不仅没赚到,还亏了。这种时候,朝廷可不会为一家开特例,该他们上缴的数目一粒都不能少,交不上就用银钱抵。所以,每隔几年总有那么一两家因此而家道中落。

朝廷这么做,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锦朝上层人士大肆聚敛财富。

在杨家埠住了那么些年,季宣和对自家庄子也颇为了解,他率先一步到达河边。

风轻轻拂过,裹挟着河流的水汽,令人顿觉热意稍减。

小香米和水稻不是一个品种,很好分辨。季宣和第一次见,都能轻易区分。小香米稻杆比水稻要高,叶片也更加细长,颜色绿中带着点红,稻穗狭长,稻粒也是如此,只有水稻稻粒的一半大,长度却是其一倍半,靠近了能闻到一股极淡的香味。

家中剩余的四亩田小香米种子,其中一半都被季宣和夫夫煮着吃了,香味比此要浓郁许多。季宣和不大喜欢,他还是觉得白米味道更好。主食吗,越是没味道的越是符合大众口味,像这些优质粮食,都是各有各的特色,稀缺的并不代表味道就比别的好。

张庄头他们已经精心照顾了,小香米长势还是不能和边上的水稻相比。花上几倍的心力,得到的结果却是如此,怪不得朝廷需要强制摊派。

照如今的情况来看,一亩田小香米总价值应当会比水稻高上一些,只是照顾一亩小香米费的劳力,照顾两亩水稻都够了,实际上综合一算,种小香米并不划算。

季宣和不大爱吃小香米,邵云辰口味和季宣和很相似,他也不是很喜欢。看来,这五亩田小香米只能拿来卖或送人了。

市面上有卖各种优质粮食,只是价格够高,品质又是挑剩下的,季宣和夫夫一时没想着尝试这些,就没提,邱伯也就没有采买。

邵云辰起了这个心思后,便想着以后挑些他和宣和都喜欢的种上几亩,也不往外卖,只供自家人享用。就算种不成,不过是损失几亩田的种子罢了,不会对季家造成多少损害。

水田是邵云辰的最后一站,看完之后,他打发走张庄头,和季宣和慢慢沿着河岸踱步。河边没那么热,两人就没有急着往回赶。

身上粘乎乎的,到家后,季宣和好好清洗一番,才又变得神清气爽。

离家几个月,回家后的第一顿饭算是洗尘宴,绉氏段妈妈两人做了好几个拿手菜,用以犒劳几人。

潘宏力小时候也曾享受过,自从离了云州府,生活才每况愈下。这一顿午饭,与在云州府时不能相比,比起他之后的吃食,却是要好过太多。他想着往后要叨扰表弟夫夫许久,便没有拘谨,该吃吃,该喝喝。一顿饭下来,宾主尽欢。

潘宏力被安排在前院客房,就在甄老夫子边上,一老一少也能做个伴。潘宏力是要考学的,这样安排也方便他随时向甄老夫子请教。

因着目标不同,潘宏力上午同季宣和夫夫一起上课,下午,甄老夫子还单独为他多开一堂课。潘宏力知道后更加珍惜眼前的机会,整天与书为伴。

季宣和看着这样可不行,强拉着他每天傍晚去庄子上跑马。考科举首要问题是身体要棒,不然几场考试下来,人都得去掉半条命,身体再糟糕一点,中途被抬出考场都有可能。

对于表弟夫的好意,潘宏力欣然接受。他也是因着年纪不小了,一时有些着急,才会对做学问这么上心,等习惯之后,便想开了。这么些年都过来了,能在科举一途上走远点,那是最好,万一这条路走不通,他就歇了这个心思,安安心心回家帮父母操持生计去。

潘宏力一心投在学海之中,季宣和同邵云辰则忙着处理账目。两人一走几个月,攒下的账目都得好好清理一遍。

三家店铺,加上一个作坊,几个月的细账撂在一起,也颇为壮观。

这些账目一时半会看不完,季宣和并不急于一时。他先翻开作坊和海鲜干货铺子的账目,这两个是新开的,他得看看里面的利润如何,再决定什么时候将海鲜干货铺子开到京城去。

出海风险高,每天能捕到的海鲜数量又不能确定,作坊能收到的海产品也就时多时少,因而卖家预定的数额就不能过大,不然到时候交不出货,季家岂不是得赔钱?

看账目需要耐心细心,季宣和在现代时候哪用管这些?到了锦朝他不得不掌握这个技能。就说作坊吧,海产品种类繁多,每天的日帐就有好几页,一眼扫过去,满目都是鱼虾蟹,看得让人眼花缭乱。

季宣和本就是个半宅男,如今更是能沉得下心神。看帐他是同邱伯学过的,不然想无师自通,难度不是一点半点。

季家产业都在季宣和眼皮子底下,各个管事掌柜想要糊弄都不成,账目做得很清晰明了,季宣和看得也快。若账目稍微有些出入,只要不是刻意为之,能自行平帐的,季宣和只是罚钱了事,心思坏了的,他就绝不纵容。

季宣和如此,邵云辰也不轻松。他要管理两个庄子、暖棚以及盐田,还得处理季宅内帐,他名下的云记布庄账目也需要他过目。

两人接连忙了好些天,才将积攒了好几个月的账目处理清楚。

今年这半年多的收益不比往年,比起去年却是要好上太多。加上又多了作坊和海鲜干货铺子这两个营生,总收益还会更上一层。

夏天东西不好保存,作坊要耗费大量盐,盐田出产直接拉到作坊上,成本比别个要低。季家没有渔船,不然从生产到销售全包了,利润将会最大化。季宣和想着等以后有条件,可以考虑试试。

处理完所有事物,季宣和夫夫又清闲下来。

季宣和盘算着,他需要拥有多少家业,才能在不降低如今生活水准条件下舒适度日。至少像去年那样一有风吹草动,收入堪堪高于支出那肯定不行。更何况随着他日渐长大,支出只会越来越多,他虽无多大野心,唾手可得的好日子,谁还会嫌弃不成?

既想要清闲过日子,又想要高收益,两者之间的度很难把握。

季宣和近日都在想这事,吃,大部分他自家庄子上都有;穿,棉麻这边不缺,绫罗绸缎只能去买;住,宅子有两座,乡下县城各有一个,想清静就住杨家埠,要热闹可以住康平县城,好的家具摆设之类可以慢慢置办,这些不急;行,马车和马都有。

光这些,没有人情往来,开销并不是很大。可就这样,一年下来,怎么也得花个几百两。听着似乎很多,每月平均下来,也就三五十两,这些很多吗?一点也不多。

甄老夫子束修收的少,几乎就是意思意思,季宣和夫夫哪能占这个便宜,甄老夫子的吃喝比照两人,基本上他的待遇等同于季家唯二的两个主子。甄老夫子也当得起这样,他不同于普通的西席,无论是学业上,还是生活上,两人都获益良多。

甄老夫子从没讲过他之前的生活,季宣和却能看出来,他以前的日子一定精彩纷呈。很多事情就不能深想,有了这个念头,季宣和才发现,来季家好几年,甄老夫子都只在杨家埠转悠,去康平县城的次数屈指可数。

季宣和没有探究底细的**,那么多年过去,依然是风平浪静,没准甄老夫子是喜好乡下的生活。季宣和如此说服自己,至于信了几分,就只有他自己清楚。

季家算上潘宏力,如今总共有十六人,其中主子四个,下人十二个,每月光下人的月银支出都得好几两。这还没算邵云辰外祖母一家,自从季宣和夫夫回了杨家埠,邵云辰外祖母就没让外孙出钱,都是他们自己开火。

每月几十两的开支,吃穿住行不过只是寻常,想要每天燕窝人参的吃着,这点银子就只够塞牙缝。季宣和二舅去年送的二百年份的人参,药铺里卖几百两银子,就算不吃年份这么大的,弄个三五十年份的,那也得花几十两银钱。

银子不容易赚,花起来却快得很。季宣和想想自己这样的小家,开支就极为庞大,再一想季府光主子就有二三十个,一年下来,还不得派出几千两月银?再算上以百计的下人,呵呵,这数目加起来可就有些吓人了。

这还没算夫人小姐的四季衣裳、首饰之类,也没算老爷少爷的笔墨待客用度,想要维持偌大一家子的光鲜生活,投入的银子就绝不能少。要是一家子没人精通庶务,当家夫人又不擅管家,估计这个家很快就得败落。

云记布庄具体账目由季宣和统管,邵云辰只看收支总账。同样的,邵云辰负责的庄子之类,总账也得给季宣和留一份,毕竟这些是季家的产业,作为一家之主的季宣和必须清楚。

夏天是蔬菜成熟的旺季,这几个月蔬菜卖不上价。邵云辰负责大棚事物已有几年,对这些自是一清二楚。每年,季家大棚都赶在蔬菜旺季来临前,卖出最后一批反季蔬菜,之后就分批种上生长期长短不一的作物,争取要么比别人更早成熟,要么就赶在冬日上市。

如此这么一规划,大棚收益顿时提高了不止一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