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65 3.22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同样,能从京城安然脱身的各位王爷也不是善茬,文昌帝上位也有其运气成分在。实力和运气并存,文昌帝也算是众望所归,可惜这个‘众’,并不包括他已成年的兄弟在内。当初要是各皇子肯拼尽全力奋力一搏,皇子固然死伤难免,最后鹿死谁手却还得两说。

各位王爷都是人精,看着成年的兄弟几乎都是同样的打算,自己拼了,没准好处落在其他兄弟身上,谁都不愿意吃这个亏,文昌帝就是钻了这个空子,一举上位。王爷们见事不可为,果断带着人手撤离京城,文昌帝不是不想斩草除根,只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他不会不知道,明知如此,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兄弟安然离去,他的心头在滴血,却丝毫没有办法。

文昌元年,五月末,意识模糊的仁泰帝拖拖拉拉大半年,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京城丧钟长鸣,白幡林立,不管悲伤还是幸灾乐祸,所有人脸上一片哀戚之色,装也得装出个样子。

作为先皇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进京为先皇送行。问题是,他们敢去吗?他们不敢,这样僵持下去对他们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先皇的过世使得文昌帝的兄弟不得不发力,头七还没过,各地便战火四起。

季宣和收到征兵令时,安王起兵才没几日。西林县靠近边陲,离硝烟挺远。亏得之前甘肃边境的草原部落损失挺大,不然甘肃就要面临腹背受敌的糟糕状况。

百姓很容易被煽动,不管是谁起兵,至少要找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不然不是正义之师,打起仗来就落了下乘。安王也不例外,借口很好找,仁泰帝还在时,文昌帝就趁危登基,不忠不孝不仁不义全都占了,安王自是要为先皇讨一个公道。

其他皇子借口都差不多,只不过是动动嘴皮子的事,现成的借口谁不会用?

文昌帝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身边官员谋士很多,随便想个理由就能讨逆。战事一发不可收拾,周边几个实力明显不如锦朝的国家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趁着锦朝内斗发动偷袭,他们要更待何时?一时间,锦朝疆域内到处都是硝烟,战区内百姓苦不堪言。

战争一起,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停止,不是他们不想住手,而是一旦停火,最先遭殃的就是他们。乱世人命不值钱,将士只能守卫一方,他们顾不到的地方,百姓们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西林县离战线比较远,打仗的消息一时传不到百姓耳中。这样的时日不会长久,最终这些消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被百姓获知,只是或早或晚罢了。

季宣和作为西林县知县,是最早一批得知此消息的人。征兵令一出,离百姓知道甘肃起战事的消息也就不远了。

西林县位于甘肃中部偏北,只北边面临草原部落的威胁,其他三面一时半会还攻打不到这里。一旦西林县城都被攻占,估计安王离败落也不远了。甘肃比较偏远,文昌帝有些鞭长莫及,安王面临的压力比起封地离京城较近的几个兄弟要小上很多。不说散落在各地的藩王,文昌帝也不好受。他既要面对各地的叛乱,部分由他控制的边关还要面对其他国家的趁火打劫,可谓是忙的焦头烂额。

到了这种时候,谁还管先皇的后事?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宜都先暂停,等到战事稳定时候再来告慰先皇的在天之灵。

西林县附近的青云卫所兵力被抽调了一半,剩下一半还是考虑到草原部族在一边虎视眈眈,安王才没有动。安王不可能抽调边关的兵力,像西林县这样离边关有些距离,离战线又远的地方就成了他抽兵的最佳场所。

征兵的事刻不容缓,季宣和不敢耽搁,马上派人去落实。这批招募的兵丁用来补充青云卫所被抽调的兵力,西林县有近一千的名额。西林县是中县,上回草原部族偷袭就损失了一部分丁口,如今总人数不足十万,一下子要抽调近千壮丁,压力不可谓不小。

亏得青云卫所负责附近三四个县的安全,不然要是全由西林县来补充卫所被抽调的兵力,那就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了。打仗打的是什么?还不是靠将士、武器和粮草,有一样出问题,这仗就很难打了。

新招的兵丁不能直接上战场,必须先经过正规的训练,不然也就只有成为炮灰的份。这是真刀真枪上阵的时候,安王约束力够强,各卫所指挥使不敢在这个当口还想着吃空饷这回事,招兵那都是实打实的,之前的缺口也尽数补上。

眼下不是和平时期,多报一些名额不打紧,现在各卫所指挥使自是希望手下的兵丁越多越好,兵士多了,也就意味着他们实力的增强,也就能多一分存活的本钱,谁都不会和自己的小命过不去不是?

征兵的事不用季宣和亲自办理,他只要分配好差役负责的范围就好。百姓一听到上面要征兵,一个个人心惶惶,多少年没这么大规模的征兵,突然间听到这个消息,不少百姓都蒙了。有安生日子过,谁愿意过那刀口舐血、随时都会丢命的战乱生活?

顿时西林县全都乱套了,不是没人想过逃兵役,只是逃得了一时逃不了一世。况且除了城镇之外,各个村子基本都是几个家族聚族为村,有个别村子更是单姓,一家跑了,这被抽的丁就要其他人顶上,想逃跑可没那么容易,这种时候,村人相互之间盯得很紧,谁都不想被别家拖累。再说逃跑又能逃到哪去,除非钻进深山老林不再出来,不然眼下战火纷飞,跑哪里都不会安全。

如今还算好的,抽调的兵丁不用直接上战场,若安王顶不住,那直接抓壮丁充当兵士,到时的惨况想想就让人不寒而栗。

近一千兵丁看着不少,分到各个村子,平均下来每个村子还不到十个,倒还勉强能让百姓接受。季宣和只是把名额分配到村,至于抽调谁家的壮丁,那就由各村自己决定。他只需要核实人员名单即可,只要符合抽丁要求,抽到谁家他不会管,那些不符合要求的,他也不说什么,只是让该村重新选人,想要滥竽充数或找人替代的,一个一个都被打发回去重新选择。

季宣和愿意相信底下的差役,只是他也不得不防,若差役和村长他们串通一气,妄图蒙混过关,这就有些让人痛恨了。权力被人分薄,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季宣和随机抽取了几个村子查验,见没发生这种事,他就不再管,任底下人放手施为。

很快,近千兵丁就招募完毕,到了交付的日子,青云卫所陈指挥使直接派人将这些新丁领走,这些人命运如何,就握在陈指挥使手里,旁人想再介入难度很大。

征兵令一下,谁都知道要打仗了,屯粮成了风潮,但凡有点余钱的,都想使劲往家里搬粮。季宣和早有应对,他在刚收到征兵令时,就和西林县城的各粮商谈妥,限价限量销售。西林县百姓可凭借户籍,五户为一队,互相作证,一次最多购买七日口粮,想再买就等七日后再来。外乡人,能回原籍的尽量回原籍,实在没办法回的,季宣和让人在西林县城内东南西北,各设立一个供应点,选出一些百姓统一做饭做菜,外乡人交钱凭路引就餐。

西林县城只有一个声音,粮商们也愿意听,季宣和的对策才能这么快就实施下去。不然,要换了其他的县城,不是光凭知县一声令下,商户就会甘心听命的,没准还会官商结合,沆瀣一气,发一笔战争财。西林县城有季宣和坐镇,也该当是百姓们的福气。

战事一起,甘肃与外界的联系就被切断,想从其他地方弄到粮食,就要看安王手段高不高明了。

甘肃地多人少,照理来说每人应该能分到不少田地,实际上却并非如此。人都喜欢群居,在不受到外部冲击的情况下,村子只会越建越大,如此一来,人均田地只会越来越少。古人大多比较恋家,轻易不会离开从小生长的故土,这就导致离村子较远的地方大片土地荒芜。这些荒地只有等人口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被人开垦。

西林县就是如此,人烟稀少的地方就有不少土地荒芜。所以,就算西山庄子离县城不是很远,因着土质不好,也会大面积抛荒,直到季宣和赴任,才让这片土地发挥应有的作用。

原本,季宣和打算慢慢发展,要么从各村抽调一些穷困人家,选择一些荒地建立新的村子,要么像西山庄子那样,雇佣人手直接开荒。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现在西林县头上笼罩着战争的阴影,这事短时间内不做考虑。

战事起,一切都以实用为主,很多铺子的生意都大不如前,季家几个店铺也逃不过这茬。杂货铺还好,东西很杂,总有些物品是百姓们需要的,生意还能维持。布庄生意明显低落不少,这也正常,百姓们攒着银子买粮,衣服只要还能凑合的,谁都不愿意出钱买。季家工坊也是如此,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销量大减,工坊收益堪堪能维持工坊众人的生活。

云记布庄存货不少,现在这种时候,只有清仓的份,想要再进货,起码也得等到库存处理的差不多的时候。再说,季家还有云记织坊可供货,光销售织坊的布料就能维持。织坊同样生意不怎么样,自征兵令一出,织坊只有之前定下的契约,其后订单急剧减少,其他商家都是和季家一样的打算,回笼资金比较重要,布料只有等差不多卖完才会同织坊下单子。

战火没有波及西林县,百姓们的生活却已经受到了影响。街道上冷冷清清的,若非必要,百姓都不会上街。只有粮铺前排起了长队,百姓们扛着一袋袋粮食匆匆回家。现在还没有人缺粮,抢粮的事情暂时不会发生,季宣和就没有派人特意维持治安。

不过这事不得不防,县衙总共就那点人手,光西林县城就够他们忙活的,村子估计管不到,训练一些人手便非常有必要。这事还是预先防备为好,不能等到事情发生再来应对。 166阅读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