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 分类:同人 | 字数:0

132 3.22

书名:带着写手系统从末世到古代 作者:梦之草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19:38

其他人听了杨老三的话,都闭嘴不说了。他说的没错,事实确实这样,他们没有门路,又团结不起来,碰上那些奸诈的粮商,只有被他们剥削的份。

话说到此,决定已不难下,杨老汉最终拍板定下,新出的粮食都卖给东家,还不能滥竽充数,必须将不好的挑出来,免得东家看了觉得品质不好而不收。

有了杨家带头,杨柳村其他几家佃户也纷纷照做。

邵云辰其实看不上这点收益,他这么做,不过是想让佃户多赚点,就像杨老三说的那样,真要钻到钱眼里,必不会按照分成结算价钱,没有哪家会如此。

有人种出亩产五六百斤的水稻,玉米产量更是夸张,亩产最少的田地都有六七百斤,最高甚至能达到近千斤,见过的没有一个舍得移开眼睛,一个个都想方设法要买这些佃户的粮种,以便明年也能分一杯羹。

杨柳村个别几户粮食亩产翻番的消息很快传遍周遭,没亲眼见过的人大都不信,却千方百计打听消息来源的真实性。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探探消息不过费点时间,万一消息属实,他们要是错过来年,捶胸顿足都不足以形容他们的懊丧。

杨家从丁口来看,在杨柳村排名非常靠前,奈何祖祖辈辈都靠田吃饭,人口一下子膨胀,赚钱能力跟不上人口发展速度,导致家境愈发贫寒,和他们真正交好的也就那么几户人家,其他人自是能不沾身就不沾身。

和杨家走得近的几家,这回可真是沾光了,明年春播时的良种一早定下,到时候不说赚个盆满钵满,至少家里可以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了。

负责宁庄的张庄头,看着堆得满满的粮仓,一张满是褶子的老脸上像是要笑出花来,从第一批粮食入仓开始,嘴角就没见他平复过。

民以食为天,翻番的产量足以让某些人不顾一切。

季宣和考虑到这一点,最主要是为了省心,少赚点他不在意,要是为此引得众人觊觎,进而让与自家相关的人丢了性命,这就有违他的初衷了。

由此,季宣和同邵云辰商量决定,将良种晒制完成后,立刻卖给庄子附近的农户,还有剩的,就直接放到二舅家粮铺售卖,方便得很。

文卓成大部分产业都分布在各省,远一些的地方赶不上农时,所以最终种植新品种的田庄并不算多。他看着各庄子管事递上来的账目,脑中想的却是大外甥和他大妹一家的事,眉头皱得死紧。

清官难断家务事,这事还真不好办。良种是给还是不给呢?给了对不起大外甥,不给,又说不过去。

最终,文卓成还是决定直接把良种放粮店里卖,限制了每家购买的数量,他大妹家能不能买到,纯看天意。

现在外头已经传的沸沸扬扬,到处都是有关良种的事。有人信,有人不信,不少粮商都打出了自家粮种品质优良的牌子,还有些黑心的,甚至直接就说他们家的粮种就是那高产粮种。

直到中央官府派人肃清,这种乱糟糟的情况才得以遏制。

百姓不明真相,只是道听途说,传言虽然甚嚣尘上,到底没有亲眼所见,也就跟着瞎凑合,大多就看个热闹,真正盯着良种的是那些消息灵通人士。

安王的皇庄同样分布甚广,好在他提前做了安排,在锦城附近购置了不少田庄,其他一些过远的庄子,占据比例不多,他所提出的七成皇庄,已经是能赶上农时的极限,再远,铁定得误不少农时,本就是北方,成熟时间长,如今气候仍然严寒,耽误农时过久,不说收成多少,能不能有收获都还是个未知数。

安王那么多庄子,粮食丰收时,难免被庄子附近的农户看到,这种事无论如何瞒不住。比起季宣和他们,安王才是被骚扰最多的人。谁让他官最大,不烦他烦谁?

当然,能和安王扯上关系的,除了锦安郡少数人之外,就只剩下其他四郡王爷。自己臣下他可以随意应付,其他四郡王爷可不是那么好打发的,一阵扯皮下来,各自得到相对满意的价格,才算分配完良种的份额。

安王卖出了近五分之三良种,相当于只比其他郡多了一倍有余。他将这些良种分发下去,部分能种两季的,立即就能用上,下一季收获之后,等到明年就能大范围种植。一想到这些,安王之前同四郡王爷商谈价格时偶尔产生的不愉快,也尽皆消去,前景可期啊。

良种的事,不可能保密,初级锻体术却必须抓在自己手中。安王心中明白得很,这个可是好东西,比各种秘方级别还要高。不是所有将士都能学,兵卒只能学口诀的一部分,效果自是没那么好,却能有效的阻拦外人的窥伺。不是心腹,学不到全本。

季大夫人听着管事的禀报,这脸色就没好过,待到听说她家只买到极少的良种,整个人散发出阴沉的神色,脸上寒意阵阵,挡都挡不住。

将人挥退之后,房内传出了瓷器破碎声,亏得她还能克制,没在管事面前发火,不然这贵夫人的形象就不保了。

欺人太甚,简直是欺人太甚。那小畜生就算了,居然连二哥都不向着她,这将她的面子往哪搁?她倒是要去问问,二哥这么做是为哪般。

季大夫人收拾好仪容,怒气冲冲奔赴文卓成家,没想却吃了一记闭门羹,她二哥竟然不在。不光她二哥,连她二嫂也不见人影,只几个侄媳妇在充场面。任她有再大的气,也撒不到侄媳妇身上。真这么干了,可真得把侄子都给得罪光了。何况,这事跟他们没多大关系,文家掌着话语权的是她二哥,文卓成发话了,小辈们哪个敢不听?她就不信以后也堵不上,吃了杯茶,便匆匆返回家中。

文卓成早料到此事做不到两全,他也没想到大妹家运气不算糟糕,却也没好到哪去,正巧赶上最后时刻,良种还是入了一些,不过很少。得知这一情况,他早有预料,一听到大妹来了,赶紧走后门躲了出去。文二夫人倒不是刻意躲避,她正巧有事出去了,这倒省了她同大姑子的斗法。

季宣和听说此事后,心中那个畅快啊,他不想为这些不相干的人费神费力,对付他们他都嫌麻烦,却不介意有人膈应他们,特别是当这个人还是他二舅时,这份高兴劲更是成倍增加。

一个是他妹妹,一个是他外甥,从亲缘来看,文卓成应该同妹妹更加亲近,谁让季大夫人太作死,在外甥和妹妹之间,他选择站在外甥这边,却也顾念着亲情,没有将事情办得毫无回旋余地。这不,季大夫人还是买到一些良种了。

对于二舅的做法,季宣和是赞同的,都是自己亲人,没到老死不相往来的程度,要真为了一方而对另一方置之不顾,季宣和反而会感到寒心。

对于季大老爷夫妇,季宣和不是原身,若真心待他,他也会以真心回报,谁让他们眼中完全没有他,反而看不得他好,这样的父母,季宣和哪里会放在眼里?不伺机报复,不是他做不到,而是他不屑这么做,他倒是要让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越过越好,他们却什么光也沾不到,这对于季大老爷夫妇而言,必会比吃了黄莲还难受。

现在就怒气旺盛,不知道他们以后会不会气得肝疼?季宣和如此不厚道的想到。

除了安王之外,居然还有三家得到了良种,赶在第一批种植,权贵们稍微一想就能明白,其中必然有一家是良种的提供者,这事很好查,稍微一问就能得知。

季宣和能过得如此安逸,还得归功于安王。他在卖良种给其他四郡王爷时,就表明不要去打扰季家。碍于交易,靖王他们只得约束下面官员,不要去招惹季宣和。

季宣和乐得清闲,日子过得甚为满意。他家的良种已经售卖完毕,剩下那些不卖,他自家也是需要的。

想起这些,季宣和就不由想到大儿子季宁悠,年纪虽小,却已经懂得交际,他的那些小伙伴通过他,向他家购买良种。卖给谁不是卖?季宣和没有弗了儿子的意,爽快的答应下来。

有了这一层关系,季宁悠的人缘更好了。对此,季宣和同邵云辰都很满意。官宦家的孩子,从懂事起就懂得怎么同人打交道,纯粹的友谊很难找到。这也不是什么坏事,父母交好的,孩子们也会走在一块,共同利益能够让人走到一起。

要说季宁悠的小伙伴中谁最受益,那当然要数唯一的寒门子弟了周江。他家不算很贫穷,但要负担他的笔墨纸砚等物,加上衣食住行,饶是不收束修,这日子仍然过得紧巴巴。因着儿子和季家搭上关系,顺便把自家田地的良种都解决了,他家阖家上下都高兴得合不拢嘴。

这可真是大出他们意料,原本为了供他上学堂,其他几房人多少都有些微词,这下是一个个都夸赞江哥儿有能耐,会来事,多少人想要而不得,他家这么轻松就得到了。亏得当家人还有点自制力,阻止了儿孙们去外面炫耀,这为他家免去了不少纷扰。

季宣和就教了三个学生,安王世子不用他管,另两个学生他也不能当陌生人对待,两个皮小子从他那儿要了不少好处。

同样的,他的同僚,只要求到他头上,季宣和都同意了。亏得交好的同僚不算多,交情一般般的其他官员,又很少能抹得开面子,不然他家这点良种还不够众人分的。因此,最终放到文卓成家粮铺售卖的并不多。

看着同僚们带着家丁,喜滋滋地从季家买走良种,季宣和也喜笑颜开。他在末世待了十几年,锦朝虽然也少不了勾心斗角,可同那动辄杀人见血相比,这些就有些微不足道了。能给人带来好处,彼此同乐,这样的生活才是他所向往的。

可惜了,以他的际遇来看,在锦朝最多再待个几十年,再久就只能隐姓埋名,或者改头换面,不然无法解释他为何如此长寿。 166阅读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