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66章 人心思降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0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乱,全都乱了。

整个豫州战场,在楚军动手的那一刻开始,就乱成了一锅粥。

备受天下人瞩目的楚国第四次北伐,以一种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如奔驰失控的战车一样,撒了欢的推进着。

楚军二月出大梁,三月攻玉璧城,开始了北伐第一战。

一切到这里,都还显得正常。

直到玉璧一日城破,被楚军拿下之后。

此后楚帝陆渊率领的楚军,就像开了挂一样,一月间,连破高阳、平阳、河西三郡,一口气就将唐郑布置在豫州西境的百余万主力,给一朝荡灭。

及至四月,又在杀灭了唐军主力之后,掉头向东,打入了许国的土地上。

在这里,同样复刻了此前在唐郑之事。

一日破重城,旬内破一郡,一月破一国。

只是一月时间,楚军就杀穿了许国龙泉、文城二郡,接着又马不停蹄,攻破了晋国绛郡,顺利返回楚国仙云郡,与那边的青云子率领的大楚南面行营顺利会师。

事实上,在陆渊率领这次横穿四国,连破六郡的胜利之师抵达绛郡前,他就已经神念联系分身青云子,让对方率军在南面配合大军行动了。

毕竟,一口气杀败了郑唐许三国,横穿了近万里路途,赶了两个月的路,就算再是铁人,也累的够呛。

更别说,楚军一路攻城拔寨,所破城池郡县颇多,为了保住这些战果,沿路都要安排人马驻守看管。

这么一路安排下来,等到了晋国绛郡的时候,陆渊手中就只剩下二十位先天,以及三万左右的兵马了。

坦率讲,这点实力,想要攻破晋国精心打造的东南防线,还是有点吃力的。

所以这个时候,陆渊就果断发挥自己特长,呼叫分身支援了。

反正都是自己,也不算欺负人了。

总之,南面行营的配合下,仅是五天时间,绛郡晋军就被楚军歼灭,此地也被拿下。

而晋国所主导的豫州东南防线,也在绛郡告破的那一刻,宣布破灭。

晋国也在失去了绛郡之后,只余国都北解城所在的北乡一郡。

至此,到了这一步,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楚国与豫州四国的战争,楚国基本已经取得胜利了。

因为四国原本在豫州北部、东部区域,也就占据了十郡之地。

可这一战下来,豫州北部,楚军先是拿下了高阳、平阳、河西三郡。

紧接着,又打穿了许国龙泉、文城二郡,晋国绛郡。

后面等楚国后续的中路、西面、唐国三路行营主力大军开来,北部剩下的郑国益都、平昌二郡,以及许国主力所在的北固城区域,许国在豫州剩下的最后一郡,宜阳郡,也紧跟着被楚军后续大军拿下。

许帝以及许军主力,也被楚军围在了北固城。

现在整个豫州东部,只剩下宜阳郡的北固城,以及晋国北乡郡,不在楚军掌控之中。

豫州北部,也就只剩下一个郑国帝都朱虚城,因为聚集了六十余万郑军主力,以及九位郑国先天的缘故,是个铁钉子,不好下手。

楚军这边,也因为不想付出太多伤亡,所以也就只是围着,没有攻城。

如今在朱虚城下,已经汇集了楚军西面行营所有主力,一共有百万大军,十员先天,将此城牢牢包围。

以西路行营之力,将此城拿下,或许还有些难度。

但将城中的郑人围死,不放走一人,却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看住了城中郑人,接下来,就只需等其余楚军主力,在豫州其它战场取得胜利,再大军回师。

届时小小朱虚城,想要拿下,还不是轻而易举之事。

豫州北部、东部十郡,也就只有一郡两城,没被楚军攻取了。

但那也不过是时间问题。

等楚军慢慢发力,拿下这三处地盘,并不用费多大力气。

豫州四国的败亡,已经到了倒计时。

而楚国统一豫州,也已是唾手可得,轻而易举之事了。

接下来,只需等待两三月,等楚军消化控制了迅速打下的地盘,后续主力大军入驻豫州各地之后。

新一轮的楚军攻势,也将继续发起。

那时,便是彻底统一中州之刻了。

不过,或许也不用等那么久。

……

平昌郡,朱虚城。

正当陆渊在豫州纵横无际的时候,一场汹涌的暗流,也在这座郑国帝都之内酝酿着。

当楚军陆续拿下益都、平昌二郡,朱虚城还没彻底被包围前,外面楚军歼灭唐军主力,杀入许国,接连击败许军的消息,就已经传入了城中。

城里面的那些个郑人,是知晓外面的情况的。

天下其余旁观的人,都能据此推断出,楚军已经赢得了这场豫州大战的胜利。

那些直面楚军压力,掌管着一国朝政的郑国高层,又怎么会看不出来呢?

原本豫州四国联合,看着声势浩大,兵强马壮;而楚军看起来,也确实是强弩之末,陷入了疲态,没以前那么强了。

这给了四国众人一个错觉,那就是这一战,或许可以打一打。

楚军,也未必不可胜。

而只要胜了,楚军的不败神话被破,那么他们如今的权势富贵,就可以继续保住。

自己家族,也可以在豫州这片地界上,继续作威作福了。

正是抱着这个侥幸念头,所以当楚军北伐前,皇城司的探子细作在四国活动,想要联络各国世家大族、官员将校,让他们在楚军杀来时,里应外合,起兵反正。

面对这个要求,这些以往和楚国秘密交好的人,全都或委婉、或直接的表达了拒绝。

很显然,这些家伙,在面对自己利益时,还是选择了偏向原本祖国,站在了和楚国的对立面。

也由此,虽然两边没有彻底撕破脸,但楚国和这些四国利益阶层,关系也迅速冷淡了下来,算是彻底没了什么情面。

这些人,也失去了最好的,跳离自己祖国这艘破船,登上楚国这座巨舰的良机。

可世事变迁,打脸来得太快。

四国世家大族,前脚才拒绝楚国招揽,后脚楚军就击败了他们祖国,席卷整个豫州,取得了此战的胜利。

现世报来的如此之快,实在让人瞠目结舌,反应不及。

但不管他们心中,如何大骂四国将校士卒废物,竟然让楚军这么轻易的就杀败。

楚军已经到来,并且还围了朱虚城。

大军压境的危机笼罩在了头上,这些才拒绝了楚国橄榄枝的人,就不得不思索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如何让自己、让自己家族,在城破后能活下去,甚至在活下去之余,保留自己在大楚新朝的一定富贵了。

可先前的拒绝之语,不过过去三四月,此时还历历在目。

城中郑人高层相信,楚国肯定是没那么健忘,会忘记此事的。

而此事,只要楚国还记着,那城破之后,楚军对他们的清算,就绝少不了。

毕竟,他们不过是一群山穷水尽,没了任何利用价值的人。

楚国没有丝毫理由,放过他们,还与他们分享胜利之后的权利。

除非,他们能做出什么,让楚国不得不放下过往仇冤,还进行赏赐的大事来。

那样,楚国为了给天下人做个表率,才会宽赦过往。

他们才能在这场浩劫之下,保全自身,并且继续拥有富贵。

在这种想法之下,朱虚城内的一批郑国公卿高官,很快汇聚一堂,开始密谋大事。

……

朱虚城,庆国公府。

作为国内四国公之一,庆国公高氏一族,向来是郑国之中最顶级的豪门,富贵与国同休,代代不绝。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顶级阀门,拥有泼天富贵,在给予自己富贵的郑国将要灭亡时,也不得不开始思考着。

自己待的这艘朽船要沉没之前,该如何保全自己,以及自己家族的富贵了?

于是在其他人的劝诫下,当代庆国公高明胜,便召集了自己相好的一些公卿,以及城中掌握着关键兵权的将官,开了这么一场小会。

“诸位,现在我郑国面临什么情况,大伙心中都很清楚。

同时楚军在豫州的进展如何,我们也都明白,对方统一豫州之势,已经无法阻挡了。

这郑国,是保不住了。

我等被围在了城中,想要逃走,多半也是不可能了。

而且这整个豫州,整个中州,都被楚人掌控着。

我们就算想逃,又能逃到哪里去呢?

值此危急存亡之刻,我等为了自己身家性命,为了家族绵延,为了宗庙香火,也该是时候考虑一下,将来该何去何从了。

不然等朱虚城一破,楚军入城,我等尽成齑粉,举族尽灭也。”

庆国公高明胜,并没说什么虚的,开篇就说明了眼下的恶劣形势。

就如他所说的,眼下危急存亡,没空玩什么表面功夫了。

不快点想个办法,大伙不仅自己要死,全族数百上千口人,也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

“国公,当今之时,我等已经先恶了楚人,没能在最好的时候投靠过去,已然失了先机。

现在想要赎自身之过,保全家族富贵,也只剩最后一个机会了。”

人群之中,有那早已下定决心,已经和庆国公通过气的人,在对方话出口后,立刻出面接道:“为今之计,想要活命,也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献上朱虚城。

在楚军动手之前,先行投降。

这样,即便不能继续保全富贵,但我等活命,还是可以的。

甚至楚人若是想做些面子功夫,给天下人竖个榜样,那我等或许还能得个一官半职。

此后在新朝,也算有些权贵,不算彻底没落了。”

其他人听闻此言,各个面色异动,有不忍者,有羞愧者,但同样也有心动者。

看到有人开头,很快就有那心思改动的人,出口跟随。

“国公,李大人说的不错,现下正是最后一个改换门庭的机会,这要是错过了,可就万事皆休了。”

“不错,现在大楚天兵横扫豫州,郑晋唐许四国兵马,皆不能抗。

楚国统一天下之势,已经明朗了。

我等再继续顽抗天兵,除了自寻死路,在史书上留下沐猴小丑的名声之外,绝无其它好下场了。

天下大势,就在眼前。

非我等不忠,实是明时务,行天理,顺应天势罢了。”

“继续抵抗楚军,唯有死路一条,我等是时候我该早做打算了。”

众多人纷纷开口一些,原本我不开面子,矜持的人,也不由跟着附和了。

见众人都达成一致,庆国公高明胜心中微松了口气,自己总算不用摔杯为号,让在附近埋伏的刀斧手出来。

在投降前,再做一番杀戮清理了。

统一了想法之后,他欣喜之余,也有些为难道:“既然诸公都认为投降可行,本公也认为,此乃大势,不可违逆。

但投降是个什么样的章法,诸位可有想法?

是劝诫陛下一起投降,还是我等私下开城,与楚军联络?”

此问一出,堂下当即有人道:“当然是我等自行开城,联络楚军了。”

这话开口,堂内众人皆惊。

因为若按此话行事,那就开城献降之功,可就只属于他们,郑国皇室就分薄不到一点半分了。

届时,他们或许能保全,可皇室一脉,怕就是要面临一个举族皆灭的下场了。

这样对待自己的故主,甚至在场还有一些人,与皇室有着联姻。

此种行径,当然让人反感不忍。

然而说话的人,敢这般说,自然预料到了众人反应。

不等众人反驳责问,他就先说道:“国公,诸位同僚,耳等想想,若是由陛下带头,开城投降,这献城灭国之功,城中哪个最大?

还不是陛下,还不是皇室诸人。

毕竟,他们可是为了活命,主动献出了一国,哪怕这个国,只剩下一座城池,可也是功劳极大的。

那时,陛下或许不失公侯之位,皇室诸人,富贵也有保障。

至不济,也能在城中乡下,当一个富家翁。

而我等,只不过是在陛下光辉之下,被遮掩的亡国之臣。

都是因为我等无能,不能辅佐明主,这才导致郑国灭亡,为楚所有。

这样的亡国之臣,这样的无能之辈,有无半点功绩在身……

试问诸位,如果换做你们是楚国天子,是楚国群臣,又会给予我等什么优待?

怕不是一官半职都别想分到,甚至连身家性命都无保障。

诸位免不了被楚人盘剥,祖上基业献出大半,甚至最后一无所有,连命都保不住。

这种结局下场,诸位愿意看到吗?

此种事情,要是真出现,那我等此时投降献城,又有何意义?”

这一番番分析,一句句反问,如同一把利剑,刺进了众人心中。

把血淋淋的现实,告诉了所有人。

那就是。

拥戴天子出降,自己没多少好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

这绝不是众人想看到的,也不是他们这次举行投降会议,所想要的目的。

于是在这番话说完后,众人全都沉默了。

一些想要开口反驳斥责的人,也张了张嘴,不再说话。

庆国公高明胜,也是神情动容,眼神闪烁。

看到众人,被自己说的哑口无言,那人继续道:“所以我等若是想保全性命,甚至是想挣得几分功绩,好在新朝捞个一官半职,延续家族富贵。

那么这场最后的投降献城之功,就绝不能让出去,不能让给陛下,让给皇室。

只有陛下无道,不明天时,一味顽抗大楚天兵。我等迫不得已,无奈之下,绑了陛下开城献降,才能突出我等的功劳。

这座朱虚城,还有城中的七十万大军,四十万百姓,才是我等的功劳,是我等向大楚献的投名状!

才能用这些,从大楚手中,换取官爵名位,才能保全富贵,才能延续家族。

虽然如此做,难免要背负骂名,成为不忠之臣,为世人所指责。

可这也是我们唯一机会了。

而且要是陛下还在,皇族还在,那我等投靠大楚之后,故主犹存,我等是要效忠楚主,还是效忠大楚?

是听旧主的话,还是听新主的话?

试问大楚天子,又如何相信我等,我等又如何洗白一切,在大楚重新来过?

唯有将事情做绝,不留一切后患,这样纵然骂名不断,可也表明了自己态度。

楚帝固然不相信我们这些背叛旧主的人,但也会认为,我等成了孤臣,或许可以用来做些脏事,这也算有些用处,不会被轻易抛弃了。

再有先前功劳在,大富大贵不敢说,保全家族,却也可以做到的。

话已说到这份上,该何去何从,诸位以为呢?”

堂中一片寂静。

这人已将话说的很清楚了,所有利弊,甚至未来发展,都给出了一条方向。

他们只需按着这条脉络去做,未来保护自己富贵,应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可那到底是背叛旧主,是卖主求荣,甚至卖的还是自己亲戚。

这艰难抉择放在面前,不是谁都能毫无心理阻碍的,做出卖主之事。

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无耻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