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58章 青州一统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2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当迁移百姓被楚军劫走的事情发生后,徐人哀恸惊惧之余,也算彻底放弃了这个计划。

而不用迁移两百多万百姓,原本用来支撑这个迁移计划的大量船只,也很快被分流开来,转到去了无盐城和青平郡。

乐安郡这边,算是完了。

此时不趁着乐陵城还在坚持,还有些时间的机会,尽可能的转移无盐城和青平郡的大军。

那么等楚军攻克了乐陵城,百余万大军空出手来,怕是连这两处的徐军想要撤走,都是个问题了。

因此大量船只聚集在了两处地方,开始日夜不休的转运兵马人口,尽可能的趁着楚国大军赶来之前,将两地的人转移走。

在无数徐国船只日夜忙碌下,短短五天内,等楚军攻克了乐陵城时,无盐城的徐军又撤走了十五万人。

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大量原本用于转运乐陵郡人口的船只抵达后,无盐城这边运输徐军的船只数目大大增加。

见此情况,徐国水师将领干脆下令,以上千艘船只排成一列,用铁索连接,变成了一条河面渡桥。

三千余艘船只紧密靠拢,排成了三列,中间的缝隙以木板填充,就组成了一个平坦宽阔,宽达八丈大桥。

大量徐军,通过这座船桥,轻松迅速的就渡过了大河。

效率比起原先一艘一艘的船只,排队进入港口,再等待徐军上船,然后满载离开,由下一批船只进港,快了不知多少。

哪怕附近有楚军进行骚扰,依旧通过五天时间,转移走了十五万人。

算上先前撤走的兵马,无盐城方面的徐军,已经有将近三十万人逃了出去。

按现在已经经过加强的撤离效率来看,最多再有二十天,便能将无盐城防线的剩下七十万人,全都给撤走。

不过撤走的人越多,剩下的兵马也就越少,防线拥有的力量也就越弱。

届时,徐人想像现在一样,严密的阻拦防守楚军,也是做不到的,到时防线必然会出现疏漏。

楚军若是抓到这个机会,进行猛攻的话,徐人想要从容逃走,也是不可能的。

这剩下七十万人,最后还能逃走多少,真的很难说。

但只要能再逃回来一半,那对于徐国来说,便是赚大了。

能从无盐战场撤回六七十万人来,哪怕这些人只有该处战场,巅峰时的一半人,也是一个巨大胜利。

已经丢了整个青州,以及青州上面三千万人口的徐国,此时能从青州地区,撤离任何一点兵马人口,都是为日后的大战,进行的宝贵积蓄。

因此。

已经逃回故都琰城的徐国君臣,在重新安顿了朝廷之后,一开始发动整个本土的力量,拼了命的接应河南的徐军撤离。

为的就是在一切尘埃落定前,尽可能的抢救出更多的人口兵马。

这是一场时间赛马,资源博弈。

……

神武四十三年,九月。

豫州那边,总算有消息传回来了。

经过两月的商量,期间爆发了无数争吵妥协,唐许郑晋四国,总算达成了盟约。

四国宣布,彼此摒弃前嫌,放弃过往仇怨,结成盟友,共同抵御一切,进犯四国之敌。

豫州地界上的四国,算是就此结成了一个利益小团体,组成了军事同盟,应对外部压力。

只是他们说是抵御敢向他们进犯的敌人,没有明确出敌人是谁。

但天下人都看得清楚,对方针对的,就是楚国。

因为现如今的九州各国,梁魏赵已灭,徐国刚刚吃了一场败仗,势力彻底退出了青州。

没个几年时间休养,徐国是没有能力动兵了。

所以,纵观豫州周边,此时唯一有实力,也有能力,还有那个意愿对外侵略的,也就只剩下个楚国了。

四国军事同盟,对抗的是谁,一目了然。

不过四国虽然同盟,但心底里也很虚。

他们没敢指名道姓的说楚国,而只是虚空打靶,说针对敢侵犯他们的敌人,不敢摆明车马跟楚国硬抗,就是个明证。

徐国刚刚惨败。

这个一手促成他们四国和解的准盟友,在楚国打击之下,可谓败得彻彻底底。

原本还想着在青州地方,能有一个帮着他们牵制楚国的势力,好好挡自己的压力。

此时看来,也是个奢望。

只剩自己一方,本就处于弱势的四国同盟,在少了一个强大盟友后,自然更没底气和楚国硬扛了。

若不是楚国不可能放弃统一中州,彼此有着根本上的利益矛盾,攸关生死存亡。

怕是四国联盟,早就派遣使者,上赶着跑来楚国臣服觐见了。

打不过,就加入,哪怕做个小弟,也总好过输了一切。

可惜。

如今已经掌控了大半个中州,扫平了大半强敌的楚国,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放弃彻底统一中州的机会,接受这种妥协式的藩国朝贡制度,给未来留下巨大隐患的。

虽然以陆渊寿命,花个上百年,也有那个信心,慢慢解决这种隐患。

可此时,最多不过再费一两年功夫,损失一二百万兵马,就能彻底解决问题。

何必再把事情拖到以后,给自己漫长岁月中,平添烦恼呢。

因此,这豫州四国,陆渊打定了。

没得商量。

……

时光荏苒,转眼又是一月过去。

到了九月末时,青州的战事日趋平缓,渐渐停歇。

无盐城的徐军经过一个多月的撤退,最终在九月中旬时,只剩下三十万兵马的时候,再也无力维持防线稳定。

楚军突破对方拦截,直接夺取了无盐城后方的港口,彻底断绝了无盐城后逃之路。

城中守军绝望之下,进行了一次反攻争夺,结果被早有准备的楚军,大败而归,领队夺路的徐国先天主帅,更是被陆渊分身当场阵斩。

大军惨败,主帅身死,余下二十万徐军,不由大为惶恐。

这时,青阳子也率大军赶来,眼看楚军兵马越来越多,这些徐军再无抵抗之心,最终选择开城出降。

乐安郡就此平定。

无盐城攻取之后,未过几日,青平郡那边又传来好消息。

撤了一个多月后,青平郡的徐军在迁走了境内大量百姓后,剩下一些兵马,同样面临着无盐城的徐军窘境。

余部十数万人,在主力去了之后,被楚军青平行营百万大军包围,坐困孤城之下,也选择了投降。

而这时,一直被楚军围着的东平郡寿张城,也再坚守了数月,一直没看到援军后,选择了开城出降。

城中三十万兵马,五位徐国先天,顺势就被楚国接收。

之所以这般容易,主要还是因为城中的五位徐国先天,其中有四位来自徐州的蛮夷。

这些人,去年才刚刚投靠了徐国,根本就算不得核心嫡系,对徐国的忠心程度,自然谈不上有多高。

而且城中的徐军兵马,也大半出自这些蛮夷部落,本就属于徐国杂牌,根本不被人看中。

徐国对于这些人,也没多少信任。

不然也不至于,寿张城被围了这么几个月,徐国方面一直都下意识的认为,这边的守军已经投降,从来没派人过来确认过消息。

也没有什么救援行动。

其中核心逻辑,就是不信任那些蛮夷,不认为这些人,会为徐国效死力。

毕竟,搁一年以前,徐国和这些蛮夷,可是杀了几十上百年的。

这里面的血海深仇,哪有这么容易消解?

这最终就便宜了楚国。

一下接收了三十万大军和五位先天,陆渊麾下的实力进一步丰厚,相较于九州剩余各国,更有碾压态势了。

寿张城投降,河南最后一股徐军势力也被剿灭,楚军顺利取得了东平郡的掌控,这个拼图完整,算是正式一统青州,完成了北伐目标。

而此一战,楚军不仅夺得了青州,还在这个过程之中,通过西昌之战、蛇丘之战、无盐之战、乐陵之战、寿张之战、青平之战等六大战役。

前后加起来,消灭了徐国将近两百万兵马,十九位先天宗师,几乎一举消灭了徐国六成的军事潜力。

徐国方面,虽然在大战的后期,通过紧急迁徙,往河北徐州本土,又迁回了差不多一百万左右的百姓,还有一百五十万左右的大军。

但即便算上这些人,整个徐国徐州,人口总数加起来,也就刚刚一千一百万人,堪堪保证了霸国标准线而已。

不过得益于撤离的兵马较多,徐国国中的成年男丁,数目还是不错的,人口结构颇为合理,算是元气犹在。

若是再行动员,按照户出一丁计算,徐国还可再出两百万兵马,加上逃回去的十七位先天宗师。

徐国实力,依旧不容小觑。

其处在大河之北,堪称楚国心腹之患了。

好在经过青州惨败,徐国不仅丢了大半兵马和人口,就连国中本土,也因为几次救援青州,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今年整个神武四十三年,徐国都是在战争动员之中度过的,国中进行的耕种生产,堪称寥寥。

之所以能一直支撑下去,是和楚国一般,靠的还是往年积蓄,这才勉强供应住了大军消耗。

但楚国休养了三十年,打到现在也精疲力尽,不得不缩减兵马,主动控制战争规模,好节省钱粮。

徐国连年战争,此前两年,又拼了命的输送钱粮,支援梁国。

今年自己又这么一番折腾,就是有再大家底,也扛不住了。

因此按照皇城司送来的情报,陆渊与国内众臣,经过商讨分析后,基本就已经确定。

按照三年耕种,就有一年积蓄的标准来看。

徐国需要三年时间,才能有大军出动一年的钱粮积蓄。

但徐国这次迁回了大量河南百姓,人口超过百万人。

这些人的安置,又要耗费大量钱粮,这又是一个不断放血的项目。

所以最少五年之内,徐国是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外进行干涉了。

对于北边徐州的威胁,楚国可以暂且放下,留待扫平豫州之敌后,再行处理。

不过谨慎起见,在结束了伐徐之战后,陆渊还是在徐国原本占有的青州三郡上面,留下了六十万大军,设立了一个徐州行营,行营总管为青阳子,还给他配置了九位先天作为部下。

从这个行营名字就能看出,这路行营应对的敌人,就是北边的徐国。

有六十万大军,十位先天在,靠着大河天险,还有此前梁国、徐国留下的一系列重城防线,哪怕徐国倾力来攻,徐州行营也足可以抵御了。

而且除此之外,东平、乐安、青平三郡,再夺取下来,并且稳定之后,陆渊也开始陆续往这三郡派遣官员,建立各级官府,还有地方的郡府县兵民团制度了。

等三级地方兵和地方民团搭建完成,每军地方,最少也能有三万兵马和一位先天坐镇。

这些人加起来,又是十万兵马和三位先天。

青阳子统管徐州行营,在敌国入侵的时候,也有权调用这些地方兵马,实力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有这双重保险在,北面徐国的威胁,就进一步被减轻了。

因此,做好了这些布防后,陆渊也率着大军,开始返回大梁帝都,在冬季到来前,结束了这次北伐。

楚国第三次北伐,至此,宣告落幕。

……

返回了大梁之后,陆渊也没能得歇。

北伐之后,楚国取得了大量成果,与之而来的,自然是大量的事务,接踵而至,急待他这位皇帝处理。

首先,最重要的,自然是北伐俘获的大量俘虏,还有投降的那些杂牌军的处理。

这是楚国灭梁败徐,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胜利。

胜利之下,则是高达一百七十万的梁国俘虏降卒,以及高达一百二十万左右的徐军俘虏降卒。

这总计加起来,将近三百万人的俘虏降卒,已经成了青州境内,最大的不稳定因素。

跟个火药桶一样,不妥善处理,很可能会爆炸。

楚国这边,也没太多的钱粮,去养活这三百万人。

现在随着梁国灭亡,徐军败退,楚国在九州地界上,唯一的敌人就只剩下豫州四国了。

这股敌人实力虽强,但相较起前三次北伐,楚国面对的敌人来说,却也算不得什么。

毕竟,这四国相加,总人口不过六七千万,极限征丁下,能动用的兵马最多一千万人,而且还不可能持久。

正常状态,哪怕是战时,四国兵力,也只维持在四五百万人而已。

至于先天宗师,四国全部加起来,也就在六十人左右。

对付这个敌人,虽然有些棘手,但也算不得多难。

在来年战争中,陆渊没打算在豫州战场上,投入太多兵力资源。

五百万兵马,以及一百个先天,就是第四次北伐的总兵力了。

这也是楚国打了三年战后,国中后勤物资,所能支撑的最大兵力数目了。

是的,这次北伐,楚国打算走精锐路线,打算以质压人。

以楚国优中选优挑出来的五百万精锐,还有掺杂的大量分身的楚国强大先天,哪怕只是面对同等兵力规模的豫州四国,相信也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反正陆渊是不信,对方四国拼凑出来的杂牌军,能挡得住自己集天下之力,所凑出的精锐。

而打算走质量路线的话,之前那些炮灰手段,自然就用不上了。

正好。

如今梁国被灭了,徐国也被赶回了徐州本土,青州范围内再无敌手。

在这片地界上,楚国也可以安心发育,恢复饱受战争摧残的地方府县了。

尤其是梁国故地,梁国已灭,原本梁国境内的梁国百姓,如今也成了楚人,是陆渊治下子民。

这种情况下,再像此前梁国还在的时候,把梁人当做炮灰来使用,就有些不合适了。

现在已经没了梁人,只有楚人。

陆渊把原本的梁人,现在的楚人,当做炮灰,损耗的是自己的力量。

而且把那些梁人俘虏消耗干净了,就等于楚国现有青州地方上,最后一批精华人口,被他直接给摧残掉了。

这对于地方生产的恢复,打击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不利于青州日后的恢复治理。

同理,徐国俘虏那边,也是一样的道理。

徐国已经被赶回了徐州,其青州三郡内的三千万人口,也已经成了楚国子民。

而楚国这是俘虏的大量徐军,基本也就是出自这青州三郡。

这些人消耗干净了,死的可是楚国治下百姓的父子兄弟,损耗的是楚国的力量。

以前梁魏赵徐等国还在,为了取得战争胜利,陆渊对于付出日后地方潜力,用俘虏的人命来堆出胜利,自然是愿意的。

可现在诸国已灭,大战已经取胜,这种低效益、低收益的模式,当然不可取了。

因此,思考过后。

对于这次北伐俘获的三百万俘虏,还有此前几次北伐中,剩下的一些俘虏,总计五百万人,通通都被陆渊释放了。

让这些人返回家乡,在地方进行生产建设,所产出的价值,远大于五百万个纯消耗性的俘虏。

战争,还是让专业的人来吧。

楚国养了这么多大军,当然不可能白费钱粮,现在正是用他们的时候。

至于那些被强征而来的百姓,哪怕名义上是军队,在战场上发挥的作用,也远比不上真正的军队。

在地方生产耕种,才是他们的责任。

统一了青州,占据了三分之二中州的陆渊,此时思考事情的模式,已经朝着真正的九州之主而去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敌国的百姓,也是我的百姓。

哪怕此时不归于我,但等消灭了敌国后,自然也就归于我了。

此才为天子胸襟,王霸气度。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