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45章 梁国二帝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正当陆渊在西昌城下,为了徐国的铜墙铁壁头痛时。

远在数千里外的东莱郡。

被围在了咸安城内的梁国新帝,梁明玉也在为了城外那声势浩大的楚军,感到忧心忡忡。

“那些叛逆,贼子!”

咸安城头上,梁明玉带着贺拔元等大将,看着城外已经扎起了联营,楚军和梁军旗帜混合飘荡的营寨,忍不住一拍城头,痛心怒骂。

不怪他如此生气。

任谁看到自家兄弟带着外人,一起来抢自己祖传的家产。

同时自己家里的那些奴仆,不但不帮着抵抗,反而还跟着为虎作伥,心中都会如此愤怒的。

而此时梁明玉面临的局面,便就是如此。

楚军百万大军浩荡而来,境内又有数十万梁军作为附庸,旬月之间,就丢了胶东郡。

帝都所在的东莱郡,南部以及东部,也尽皆沦陷。

此等险恶局面,几乎霎时将梁国推到了灭国边缘。

作为兵变登基,称帝才两三月的梁明玉,还没得意多久,就受此重挫,心中怎么能不怒不慌?

“陛下勿气。”

旁边贺拔元,听到自家皇帝生气,出言宽慰道:“现在胶东郡的二十万边军,已经撤了回来,赶到咸安。

而咸安城中,也有三十万雄军坐镇,此已经有五十万大军,和五员先天了。

并且燕将军,在收到陛下传召后,也已经紧急从胶西郡赶来勤王。

他那边也有二十万大军,两员先天,其中燕将军更是享誉天下的名将。

等三路大军齐汇,我大梁在咸安城,便就有七十万大军,七位先天,实力可称雄厚。

城外楚军虽多,但顶多也就是我两倍之众,其中还多有降卒叛逆,皆是乌合之众。

我等坐拥坚城,以逸待劳,足可御之了。

待楚军在城下,撞得头破血流,锐气丧尽之后。我大军便可出城,以精锐之众,破其疲惫之师。

到时大败楚军,此时丢失的胶西、胶东等郡,只需派一二使者,便可尽收回来。

甚至失陷的山阳、任城等郡,也可出兵夺回。

而陛下登基之初,便立下此等不世之功,中兴大梁,兴复山河。

那时国中上下,谁敢言陛下不是正统,谁敢不遵从陛下之命?”

这个时候,军心士气最为重要。

贺拔元深知此时国境沦陷,到处都是败兵败绩,楚军兵临国都,城内已是人心惶惶。

所以越是这个时候,作为皇帝主帅,就越不能表露出害怕恐惧来。

不然你作为主心骨都如此慌张了,下面那些跟随你的人见了,那还不更加害怕。

原本还有些的心气,也会一股脑的丧了去,彻底没了和楚军抵抗的勇气。

届时想再聚拢人心,可就没现在这么容易了。

故而,哪怕明知自己描述的宏景很难实现,可贺拔元还是捡好的来说,尽可能的描述的更美好。

为的,就是给城内的人,更多的希望和信心,让他们坚持抵抗下去。

而效果吗?

看着周围听自己所说之后,上到皇帝,下到普通士兵,都好上许多的脸色,贺拔元心中就微微点头。

尽管他也不知道,众人表现出来的神情,有几分真,几分假?

但明面上的面子功夫,做足了就行。

上层人是怎么想的,不重要。

只要能迷惑下面的那些普通士卒百姓,不让他们被楚军的威势吓破胆子,敢继续打下去就行了。

聪明人不好糊弄,但愚昧的下层人,还是很好骗的。

所谓鼓壮士气,就是如此了。

“贺拔卿说的不错,朕有此雄城,外面还有两路援军,后方还有徐国支持,楚军区区一路行营兵马,又有何惧哉!”

梁明玉也清楚眼下形势,所以此时一听贺拔元说的话,立刻就明白了自己这员大将的心思,此时也跟着说道。

周围的一些心腹大臣,此时见两位大佬都如此了,自然不会不识趣,纷纷配合着鼓气。

“陛下说的不错,徐国乃一州霸主,这两年又北收蛮夷,编得百万雄师。

如今其举国南迁,重心移至青州,连国都都搬到了乐陵,可见其对此地的看重。

现在楚国猖獗,竟然一下对我大梁和徐国动手,真可谓目中无人。

现如今我两国联手,据兵五百万众,比之楚人还要声势浩大。

此次定要大破楚军,挫其锋锐,叫那南人看看,我北地也是有豪杰的!”

“不错,现如今在豫州之地,郑晋许三国,也在联手共讨唐贼。

以三国之众,灭唐只在旦夕之间。

等他们消灭了唐国这个楚贼盟友,便会抽出力来,援助我梁国。

那时又是数百万大军来援,别说守住咸安城了,就是夺回旧都大梁,也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

众臣纷纷出声,也不管事实如何,就指着一个方向去吹。

反正就是欺负下面的人消息闭塞,不清楚天下大势,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来。

众人也是看明白了。

自己这些兵变新党,已经自绝于梁国旧党,双方血海深仇,是没法和解了。

现在那些旧党之人,勾结了楚国。

此时杀将过来,就是奔着打破咸安,剿灭自己等人来的。

他们要是守不住咸安城,不仅此时到手的荣华富贵没了,就连家族老小,也难以保全。

这种性命攸关的情况下,自然个个卖力,竭尽所能了。

而在一众皇帝将相的鼓吹下,关于今日议论的话题消息,也在上层的有心推动下,迅速朝着中下层传去。

城中守城将士,以及城内百姓听了,原本还极为慌张的心,总算安稳了许多。

至少。

由原本的绝望,认为咸安城肯定守不住,自己身家性命难保。

变成了或许能守住,楚军不一定能打进来。

这心思的转变,虽然依旧称不上大好,但也已经胜过先前许多了。

最起码,有了这点心气,贺拔元就有着自信,这座咸安城,能试着守一守了。

‘楚贼,先前联合魏人,灭我家国。现在又来夺我新的基业,此仇此恨,不共戴天。’

贺拔元望着城外楚军旗帜,眼眸中闪过一抹愤恨和杀气。

他们这些周人和楚人之间,那可是五十多年的仇恨了,从陆渊还是长沙王的年月起,就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梁子。

现在有着机会沙场而战,他只想着报旧国之仇。

至于投降,心中根本没升起过这种念头。

要么守住城,活下来,继续在梁国享受富贵。

要么就城破身亡,以报陛下之恩,以全旧国之情。

除此之外,再无其它。

……

城外,楚军大营。

黄玄带着一众楚军、梁军将官,此时也正观望着咸安城防。

作为陆渊分身黄玄,自然继承了本体多年的领兵经验。

此时通过观望城外梁军营寨,以及大军调动,敏锐地察觉出了梁军士气低落的现状。

此时便与众将分说,笑道:“伪帝势穷矣。”

“大楚天兵在此,谁人能不畏惧?”

身侧,一穿着青色帝袍,相貌俊朗的中年人,此时讨好的说道:“梁明玉区区篡逆之贼,杀兄噬弟,这才僭称帝位,号为国主。

可其暴虐之行,又怎能堵得住天下悠悠之口?

如今大楚义旗一举,国人纷纷来投,背弃伪帝,便证明人心之所向。

朕有将军相助,想来不要一二月,便可入主咸安,诛灭伪帝,重整大梁山河了。”

这帝袍中年人,便就是楚国扶持的林秋皇帝,梁明章。

作为傀儡,这位梁帝显然很有自知之明,知晓自己的一切是谁给的。

此时对于自己那位弟弟,可谓是半点没有留情,满是愤恨怨气。

对于楚国,则是讨好尊崇,极尽吹捧之能事。

而他这么一说,周围归顺而来的其它梁国之人,也跟着讨好起来。

“陛下说的不错,有大楚天兵在,破咸安不过反手之间而已。”

“这些年来,大楚东征西讨,所向披靡。

征我梁国,两战破大梁。

举兵向西,魏人奔朔方。

挥师向北,徐人惊东平。

踏马向东,郑人跪求和。

此战功之赫赫,自古以来,闻所未闻也。

现区区咸安伪帝,据蕞尔小城,便试图妄抗天兵,自寻死路尔。”

“说的是,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梁明玉小儿,不知学我等归顺大楚,保全性命。反倒为帝位所迷,举兵顽抗,真是利令智昏,自取灭亡。”

众多梁人吹捧起了楚国,听着那些阿谀之词,黄玄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其他楚国将帅,心中得意之余,看着那些梁人,眼中也忍不住闪过些许轻蔑。

梁明章等梁国君臣,对此自然有所察觉。

但尴尬之余,却依旧没止住吹捧。

没办法,面子归面子,但小命还是自己的。

为了日后富贵,此时拉下点脸面算什么?

“好了,诸位,不必如此。”

终于,还是黄玄有些忍不住了,止住了这些话,然后认真诚恳的说道:“想要击破咸安,还少不得陛下相助,也少不了诸位梁国英杰帮忙。

咸安坚固,城中兵马众多,若是强攻硬打,损失不在少数。

正如诸位所说,如今我大楚兴兵,天命所归,大势所趋也。

现在青州一统在即,天下安宁有望,我等将士有用之身,还得留在日后收拾疮痍山河,而非浪费在攻城之下。

这天下,死的人够多了。

能少死一点,便少死一点。

诸位在城中,可还有认识之人,能否劝说他们带兵来投?

若是城内有人能弃暗投明,本将全都既往不咎,不仅不罪,反而有赏。

今后大家都是楚人,何必在此打打杀杀。

能多劝降一些人,便能多活一些人,这也是你我之仁德了。”

对于龟缩在城中的梁军,黄玄并没有强攻的打算。

现在梁国南面丢了营陵,东面丢了胶东,国土直接少了一半。

此时西边的胶西郡,也有本尊派遣的另一个分身青阳子,率兵攻取。

这样,梁国又丢一郡。

就连帝都咸安所在的东莱郡,南面和东面,都已经被楚国占据。

梁明玉势力控制区域,也只剩下咸安城,以及咸安后方的三四个府了。

就这么点地盘,想要供养梁国七十万兵马,显然是个奢望。

对方打不了久战,战争拖的时间一久,都不用楚兵动手,梁军自己就要先饿死了。

第一次北伐时,南阳、河南魏军的窘境,此时也在咸安梁军身上上演了。

反观楚军这边。

南路行营背后靠着整个楚国,不仅兵力源源不绝,粮草供应,再有着陆路和海运的便利以下,也足以保证充足,没有短缺之虞。

坐拥如此优势,黄玄傻了,才会派兵强攻咸安城。

他不仅不会攻城,接下来还打算继续分兵,让人将咸安城外的梁国其它几个府县,也全都陆续拿下。

黄玄要彻底围死咸安,把它变成一座孤城,将这座梁国帝都,与外界彻底隔绝开来,断绝一切物资输入城中的可能。

这样,以一座城池,供养城中数十万居民,和城内外七十万大军,上百万人的消耗,足以拖死对方了。

以梁国这些年窘迫的内政情况,咸安城中根本没有多少储粮。

只要围城两三月,对方就会陷入断粮的绝境。

到那时,黄玄只需要在城外深沟高垒,将此城彻底围死。

城中缺粮的梁军,想要活命,就只能突围而出。

而此时,楚军早已修好营寨,建起防事,占据着防御优势,等着敌人来攻了。

攻守易形之下,就是饿的头脑发昏的梁军,付出两三倍、甚至更多的伤亡代价,来强攻楚军的防线了。

那个时候,只需稍稍用力,楚军便可大破梁军,取得这场咸安战事的胜利。

正是对于战局有这么清醒的认知。

所以当受到胶西那边,燕云庆率军回援的消息后。

黄玄不仅没有派兵前去阻拦,反而特地让开了道路,准备放这股援军进入咸安城。

这为的,就是让咸安城的人口更多,尽可能的消耗对方的存粮。

此时对于楚军来说,城中的敌人越来越多,不仅不是自己这边的劣势,反而是优势。

别说七十万敌人了,就算百万人,黄玄也不带怕的。

‘现在,就等燕云庆这个梁国名将,彻底入瓮了。’

盘算了一下自己的计划,黄玄心中默默想着。

他想将梁国这场战事,毕其功于一役。

现在胶东、营陵方面的梁军,要么已经投向了楚国,要么已经被赶向了咸安。

剩下的,就只有胶西的燕云庆部,还在外面了。

若是对方不来咸安,那么等这边打下咸安城后,还要再费精力,跑去胶西郡围歼燕云庆,这又是一番功夫,平白多费钱粮时间。

所以能一次解决所有敌人,总好过分几次去解决。

城中的伪帝梁明玉,此时传旨将燕云庆召回,不仅不是个麻烦,反倒还帮了楚国的忙。

这位兵变上位的梁帝,说起来,还真是个好人啊。

没对方,楚国今年想那么轻松解决梁国,还真做不到。

可惜了。

因为和梁国旧党达成了利益妥协的缘故,梁明玉是非杀不可的。

不然像这种好人,黄玄还真不介意,留对方一命,给他个富家翁的日子,让他在乡下好好活下去。

“将军放心,我在城中还有不少族人,此时可传信对方,那他们出城来降。”

“我也有不少部下旧吏,在城中为官为将,此时可书信一封,让他们举旗反正。”

“宗室之中,肯定也有不少人,不服梁明玉。朕可让人联系他们,或也能唤来一些人。有大梁宗亲出降,此消息传开,定能打击城中军心士气,动摇人心。”

正当黄玄心中盘算着破咸安之策的时候,听了他要求的梁国君臣,也纷纷出谋划策,积极响应。

“好好好!”

黄玄见此,不由大喜:“有诸位相助,破此城易尔!”

梁国之事,此时可定矣。

……

同一时刻。

扬州,岭南,南海郡。

南海城头,楚军的旗帜飘扬,城中战鼓声响动,响彻天地。

紫云道长老,大楚南海郡镇守,抚南将军玄鱼,站在城楼,看着城外再次聚拢而来的海寇大军,眼神不由忧虑。

“这些海贼,人马越来越多了,照这样子,城外怕不是有三十余万海寇。我这南海城都如此情况,真不知岭南其它各处,形势又如何恶劣了。”

望着城外海面上,那遮天蔽日,浮满了整个海湾的海寇船只。

哪怕以玄鱼的心性定力,也不由微微吸了口凉气。

这些从南海岛域泛海而来,近几十年肆虐于南海的贼寇,随着南极毒火的逼近,是越来越疯狂了。

尤其是这两年,随着楚国北伐,大量兵马人口,开始由南向北迁移。

岭南、西南这一片区域,更是迁走了九成九的人口,只留下了一些重城据点附近的居民,用以生产粮食,保证城中守军供给后。

那些听到消息的海寇蛮夷,就如闻到腥味的鲨鱼,开始蜂拥而至。

原本被赶在海上的海寇,此时甚至敢登上岸来,深入岭南之地,在楚国放弃的那些城池村镇上落脚,开始重建国家了。

到了现在,更是聚兵而来,开始对南海城这种重镇动手。

楚国南方的情况,已到了极恶劣的境地。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