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37章 兴盛、会师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2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这大梁城有些残破了。”

新任大梁尹宋瓒和梁郡守李长宇,骑马走在街上,穿过了一条条街巷,看着那啊,被拆除了不少的屋宇街道,不由摇了摇头:“也小了不少,得扩建一些。”

宋瓒原先的官职,是巴陵少尹,也就是巴陵尹的副手,官居从四品。

这一次大楚准备迁都大梁,京畿移往此处,便继续一个有着丰富处理京师事务的能吏出马。

于是,担任过巴陵这座人口三百万大城少尹宋瓒,就被选中,紧急连拔两级,升任了从三品的大梁尹。

可谓是破格提拔了。

至于原来的巴陵尹,旁边的梁郡守李长宇就是了。

这位也是官运亨通,借着这次北伐的运势,在北边大量郡县需要新官员赴任的情况下,由从三品的巴陵尹直升正三品的梁郡守,算是正式步入封疆大吏的范畴了。

而类似两人的事迹,在楚国境内,可谓是不断发生。

毕竟这两次北伐,楚国算上完整和不完整的郡,一共拿下了十六个。

等于是一下空出来三十二个高级文武官位,如果算上次一级的辅官,那数量就更多了,高级官位直接破百。

这么多的位置,比原来楚国所有官位,翻了一倍还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中。

你说说,有了这么多位置,对于楚国一众眼巴巴望着,在现有位置上熬了不知多久,想要继续往上爬的官员们,是多大的诱惑。

大量的官员,就借此机会,完成了低级官员向中级官员,中级官员向高级官员,辅官向主官,地方官向京官的阶级蜕变。

宋瓒和李长宇,就是楚国官员内部,晋升浪潮里的两个幸运儿。

“扩建的事情不急,大梁城到底是以前的天下第一城,巅峰的时候,城内外居住了两百万人,底子还是不错的。

虽然这两年的战争,因为围城的缘故,有不少民宅被拆除了,用来当做木石物资。

但剩下的屋子,整理一下,还是够百万人住的。”

李长宇听了自己这个昔日下属的话,能理解对方新官上任,急切想作出一番功绩的心思,可现在确实不是大兴土木的时候,不由摇头说道:“朝廷这次发来大梁和梁郡的楚民,总数也不过一百二三十万。

其中有八十万人,要分到梁郡地方各县,能安置到大梁的,顶多不过四十万人罢了。

就这点人,城内随便收拾收拾,就能安置下来了,哪还要再行扩建。

现在梁郡初下,梁国未灭,青州未定,陛下来年的精力,肯定是放在第三次北伐上的。

届时又是数百万大军的调动,不知要靡费多少钱粮,征发多少的人力。加上移民之事,哪还有余力来供我们修缮大梁,扩建新城。

我们当务之急,是为陛下稳定大梁和梁郡,让迁徙来的楚民在此扎下根来,成为北伐大军的稳定后方。

只需做到此事,你我二人,便就功劳在身,日后部阁有望了。”

李长宇意味深长的看着宋瓒,提点着这个后辈。

作为同为京官出身的两人,又先后担任了大楚的都城尹,他二人可谓是天然的政治盟友。

尤其是现在,宋瓒经过破格提拔后,品级已经比起他这个封疆大吏,也只差了一级了。

两人都是三品官,迈入了朝中高官的行列。

而高官在往上,除了封疆大吏外,就只有京城各部,来自于阁中宰相了。

京城首官、封疆大吏,固然威风八面,独掌大权,让人艳羡。

可一地一城之首,又哪比得上天下之首?

唯有坐到各部尚书、各寺衙正卿的位置,掌管一国方面之权,乃至进阁拜相,直接掌管一国之权。

方为大丈夫,不负这官场走一遭。

各寺衙正卿,不过从二品衔;各部尚书,不过正二品衔;入阁宰相,还是正从一品衔。

李长宇现在已经是正三品了,宋瓒则是从三品。

两人距离以上的部阁高官,也就只差了那么一线而已。

若是能抓好现在的机会,在天子眼前努力表现一下,拿个好印象,再凭着这份功劳,想要直升中央,那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大好前途就在眼前,功劳唾手可得,李长宇怎么可能不上心,不重视?

所以看着宋瓒想要搞事,平生波折,立刻就站出来阻止了。

他们两个一个是大梁尹,一个是梁郡守,管理的区域都在京畿,彼此间的联系,可谓紧密无比,不分彼此。

就如宋瓒方才说的,想要修缮大梁城,并且进行扩建,这修缮的钱粮哪里来,征发的民夫从哪来?

还不是从他治下的梁郡出吗?

不然指望其他郡守,谁乐意自己出人出钱,给你一个大梁尹挣功绩,真当我是冤大头吗?

有那人力物力,我留着发展自己地方,自己捞功绩不爽吗?

因此,除非是皇帝亲自下命,要扩建大梁城。

否则就宋瓒一个大梁尹,哪来的资格动用天下物力,为自己谋利。

甚至,这事还不能他主动提,不然哪怕皇帝采纳了,他这个首倡者,也是得罪人的。

各地受到利益损害的官员,都会怨恨宋瓒,这对于对方未来在官场上的发展,可是大为不利的。

孤臣虽然受皇帝喜欢,经常拿来当刀子,对官场进行整治改革。

可若是能有选择的话,有哪些个人愿意当孤臣的?

在官场上,振臂一呼,无数同僚响应,做个清流领袖,这不爽吗?

不过在这年月,清流也确实不好做。

皇帝的刀子,可比文人的嘴,利得多了。

但就算做不成清流,做个八面玲珑的官场不倒翁,混个几朝元老,这也是极好的。

“李公所言甚是,职下初登高位,险些被欢喜蒙蔽了心神,做出错事了。”

宋瓒能做到如今位置,自然也不是个蠢的,被稍稍提点,瞬间就醒悟了过来,连忙向自己的老上司行礼道谢:“李公乃我前辈,这些年随公任职,瓒受益良多,心中不胜感激。

今后李公但有所命,书信一封,瓒绝不推辞。”

对于自己老上司的想法,宋瓒当然看得出来,这时就借着由头,表达了自己亲近的意思。

官场嘛,互结朋党,经营派系,本就是常理。

现在李长宇官运亨通,只要做好这任郡守的差事,一个侍郎位置是少不了的,眼看着就要升入部阁了。

有这么一位前辈在,等日后自己资历熬够了,想进朝廷发展的时候,对方拉自己一把,可不就轻而易举了吗。

“哈哈,慎言。”

见自己老下属如此识趣,李长宇哈哈一笑,随后又提醒道:“我等都是陛下之臣,为的是替天子办事。大家都是听陛下的话,哪有听命于我的。

切记,以后这话不许说了。”

宋瓒连连点头:“李公说的是,我们都是为天子办事。”

李长宇嘴角微笑,摆了摆手:“好了,这大梁城看也看过了,你我心中都有数,现在该去进宫面见陛下,述职问策了。”

两人都是刚从南方巴陵调来,进入大梁还没两天,报到之后,等了三日,今日才是入城面圣的时间。

他们知道,那等的三天时间,就是给他们观察自己辖区的时间。

这三天时间里,自己就要总结出一套治理方针来。

先别提这方针靠不靠谱,一套可行方案,你是得要拿出来的。

不然天资如何信任你,能够治好这大梁,治好这梁郡?

方案有问题,日后可以在实施过程中,慢慢修改。

可要是拿不出方案,这就纯粹是态度和能力问题了。

今日面圣,不给个满意答卷,这到手的位置,都可能要跑了。

想当官的人,多了去了。

之所以轮到他两人,来当这梁郡守和大梁尹,也只是他们合适而已。

可合适,并不代表没有人能取代,这点必须要有逼数。

大楚积攒了近五十年的内功后,所培养的英才,不计其数,早不是当初那个打下地盘,都没人来做官的偏远小朝廷了。

如今的大楚,可是堂堂正正的天下第一强国,甚至很快就将是九州唯一大国了。

这大势,如旭日高升,所有被裹挟在这光芒中的人,都跟着一起攀升到了天穹。

滚滚气运聚拢而来,如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带着楚国的国势,一日胜过一日。

就如这李长宇和宋瓒,哪怕想结党营私,却也不敢荒废国事,反而要继续努力办事,为大楚的崛起添砖加瓦,不断奉献。

这就是一个上升期的大国,对于人心思潮的影响。

所有人都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并为了这个希望,愿意为之努力奋斗。

……

就在李长宇和宋瓒赶来面圣的路上,陆渊也收到了又一个好消息。

原本领军在山阳郡,与青玄子对峙交手的梁国名将燕云庆,在收到了大梁城破,梁帝殒命的消息后。

连夜就率军撤离了山阳郡,不敢在此有丝毫停留,生怕受到来自梁郡方向楚军的夹击。

青玄子早就知道了大梁的消息,对此早有预备,提前察觉了燕云庆的举动。

于是在梁军撤离的时候,率军突袭拦截。

五十万山阳郡的梁国大军,对此根本猝不及防,正在撤离的兵马被打的大败,被杀数万人。

余下大部还未撤离的梁军,也被楚军死死纠缠,难以安稳退去。

现如今还有四十万左右的梁军,被看死在了山阳郡,燕云庆领着他们在那里拼死挣扎,寻找着撤离的机会。

不过,山阳郡到底还没有被完全围死,主军也只是控制了该郡的西面和南面,北边和东边,还是处在梁国和徐国的控制之下。

所以,这四十万梁军如果真的想撤的话,还是能撤的。

只是在撤离途中,会付出多少代价,这可就难说了。

毕竟,青玄子带着几十万楚军,在后面跟着。

你要是据城而守,或者和楚军列阵而战的话,那或许不会落于下风。

可要是主动放弃了这些优势,选择仓皇而逃的话,楚军可不会放弃,痛打落水狗的机会。

这么一路追过来,将那四十万梁军杀个片甲不留,都是寻常之事。

先前燕云庆想偷偷撤离的时候,可不就是吃了这个闷亏吗?

大几万人,丢在了撤离的路上,平白给楚军送成了无数功劳。

所以直接撤退,应当是不太可能的。

根据青玄子分析,燕云庆更大可能,是主动留下一部分人来断后。先守住后路,然后等主力部队撤走后,再带着后军逃离。

按这个办法来,梁军还是能撤走二十来万人的。

虽然比较巅峰时的五十万人,仅有一半兵马。

可这种大败之时,能保住一半人马,就已经不错了,哪还能奢求其它?

对于此事,陆渊也是较满意的。

能吃下山阳郡一半梁军,已经挺可以的了。

毕竟他的主要精力,也并不是在山阳郡上。

这个梁国突出来的部分,本来就注定要被放弃,楚军等着去接收就可以了,不必在此耗费太多兵力。

相对于此,陆渊更希望东路行营,把精力放在东边的营陵、胶东二郡上。

在八月中旬,和楚国谈好了条件的梁国使者,紧赶慢赶间,总算返回了郑国的朱虚城。

然后向郑国皇帝,提交了两国和议的结果。

虽然对于陆渊提出的种种苛刻要求,感到极为憋屈,但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郑帝还是接受了这些条件。

于是在履行了条约,和楚国完成了对海阳郡的交割后,见楚军真的撤兵休战了,神武四十二年八月十七这天,郑帝郑廉正式传位太子,自己则宣布退位。

随后新上任的太子,在即皇帝位后,也立刻派出使者,把自己的嫡长子送来楚国,作为人质。

而在郑国执行了楚国的各项条件后,原本的豫州行营,也正是开始改组。

在留了九十万大军,驻守当地的豫州四郡后,黄玄重新组建了阳夏行营,领着剩下的六十万大军,就杀向了胶东郡。

只是胶东郡当地,也有七十万梁军驻守。

黄玄的兵马虽然更为精锐些,先天宗师的人数也更多,但梁军占据防守优势,也足以抵消这些差距了。

所以在差距不大的情况下,人数更多的梁军,自然在胶东战场上取得了优势。

黄玄的阳夏行营,虽然在那里打开了些许局面,但也只是占据了一府数县,连破开个口子都算不上,更别提深入该郡了。

想来也是。

想靠六十万人打下一郡,尤其是该郡后面,还有梁人的源源不断支持,这确实是个天方夜谭。

因此在了解了详情后,陆渊便下令,让豫州方面,把俘获的郑国俘虏、降卒,共计七十余万人,调往胶东郡。

有了这部炮灰的补充,多少也能协助黄玄,取得一些战果了。

最少,打下胶东郡南部沿海区域,完成向东突破的目标,应当是没多大问题的。

只要做到这点,阳夏行营的任务,也就算完成了。

黄玄那边没了问题,剩下的就是青玄子所在的东路行营了。

东路行营这边,这段时间以来,也取得了不少战果。

上个月全取任城郡,现在又即将夺下山阳郡,收获也算极大了。

不过相较于这两处的胜利,此路行营真正的目标,还是向东打通营陵、胶东两郡,与东边的阳夏行营取得联系,让两路行营成功会师。

这个本来就是去年第一次北伐的目标,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使得去年未能达成目的。

今年第二次北伐,各方进展极大,不仅豫州方向,取得了重大战果,在青州这边,梁国也被打的大残了。

尤其是在大梁取得大胜后,梁国更是一蹶不振,失去了最后一股机动力量。

此时正是趁势进取,夺取营陵,和黄玄在胶东郡会师的大好良机。

因此,在大梁这边战事结束后,陆渊除了让青玉子领兵北上东平郡外,在梁郡这边留了一部兵马防守后,就又调了五十万大军,补充给了东路行营,用以接替防守该路行营掌控区域的治安。

而东路行营的本部兵马,则被聚集起来,凑了八十万人,从任城郡方向,向东杀进了营陵郡。

梁国在营陵郡的守军,只有五十万人,其中先天宗师更是只有三位。

在经过连年战争后,原本先天宗师七十余人的梁国,也在不断的战争中,损耗尽的底蕴。

到了今年第二次北伐时,梁国的先天更是只剩下了四十多人。

而这些先天宗师,又分别集中在了梁郡,山阳郡,以及胶东郡三个战区中。

但如今,这三个战区,要么被楚军歼灭,要么被楚军进攻,自己都自顾不暇了。

这种情况下,其它方向防区留守的先天宗师,自然就极少了。

营陵郡就是如此。

所以此时面对东路行营的进攻,纵然本郡的守军兵力足够,可在高层战力上,却陷入了极大的劣势。

两边才交战数阵,梁军便被打的大败,东边的防线直接破开了一个缺口。

楚军得以长驱直入,杀进了营陵郡的腹地。

而本地的梁国守军,则只能在接连的惨败后,不断向北退缩,主动让开了南部防线,以及防线里的府县。

短短十余日间,东路行营就完成了目的,一路向东突破,杀到了胶东郡。

也正是这时,黄玄靠着炮灰堆砌,也打通了向西的道路。

两路行营成功在两郡边界上,取得了会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