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60章 防区调整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处理完了军队整编,和北疆的事情后。

时间已经到了入冬十一月。

这个时候,距离过年,也没多长时间了。

同时楚国上下,也随着年底将至,开始忙碌起来。

民间百姓们,在忙赚更多钱,好在冬天买足年货,使自己过个好年。

刚刚从战争平息的区域百姓,则趁着这难得的机会,收拾着自己仅存不多的家底,盘算着该怎么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

官府朝堂上的官老爷们,也在忙碌的清算着一年功绩得失,好为年底的审核评定做准备。

陆渊也在和一众大臣们,清理着今年旧账之余,不得不抽出空来,看着来自南边扬州的报告。

或者说,是一份来年移民计划书,以及求援信。

今年派去五十万兵马和五位先天增援,又让飞霜道和紫云道剩下的所有先天出手,虽然也缓解了一些压力。

可本土那边的局势,依旧不容乐观。

扬州那边需要防守的区域,实在太大、太广、太长了。

举个例子。

扬州有三个防区,一个是东海海疆,防区涉及沿海的广陵、临海、建安三郡,海岸防线长达万余里。

一个是岭南战区,包含南海、郁林、九真三郡,地广万余里,需要部分地方,不知有多少。

最后一个是西南战区,这个就更大了,全部面积加起来,足有七八郡,相当于半州之地了。

以上三个防区,不论哪一个,都大的没边。

放到中州这边,基本就相当于陆渊初次北伐时,一下子开辟了关内战场,河阳战场,东郡战场,梁郡战场,青州中部战场,以及豫州战场。

唯有以上六个战场加起来,战区规模,才能和扬州正在进行的战争比较。

当然。

楚国不是中州各国,南边的海寇蛮夷也不是楚国。

两边在扬州的实力,比起陆渊北伐时面对的各国,都有相应的削弱,所以战争的规模也没那么大。

经过陆渊两次加强后,楚国在本土的兵马数量,已经增长到了两百五十万大军。

先天宗师方面,扬州两大仙门提供了八位先天,陆渊派遣回去五位先天。

算上原有的二十一位先天,扬州本土的楚国先天人数,也达到了三十四人的规模。

而海寇蛮夷现在入侵扬州的兵马,合计也就五六百万人,先天宗师大约也在三四十人的规模。

两边都没倾尽全力,战争的规模也没到白热化的程度。

不过南极毒火,正在迅速逼近着。

扬州最南端的九真郡,已经能看到些许毒火苗头了。

那些被楚国堵在更南边的海寇蛮夷,更是不用多说,此时甚至就已经和毒火相邻,随时遭受着死亡威胁了。

这种情况下,这些迁徙而来的蛮夷,自然也就被逼急了。

根据派回扬州本土的分身,传回来的情报。

今年下半年起,海寇蛮夷向北入侵的人数,已经在慢慢增多。

增长幅度,几乎是以每月五十万人增加。

这才短短半年,西南岭南的蛮夷兵马数量,就从原本的三百万人,膨胀到了如今的六百余万,增长接近一倍。

除此之外。

虽然得益于楚国严密的防守,还有后方支援的迅速,此时西南、岭南各城,暂时还没有被攻破的例子。

但在岭南区域,尤其是九真郡区域,已经有大片被楚国放弃的府县城池,被那些迁徙而来的蛮夷占据。

这些南边来的移民,直接就在楚国控制不住的土地上,安起了家来,就地进行了生产。

而楚国在九真郡的据点城池内,虽然有兵马驻守,但在数以百万规模的蛮夷迁徙潮流下,也仅仅只能做到自保而已。

甚至楚国在九真郡的据点城池外,都已经被大量的蛮夷兵马包围,被堵在了城中,连城门都出不去。

不独是九真郡。

在岭南其他区域,甚至西南一些区域,都有大量蛮夷渗透进来,开始在各处楚国放弃的区域定居。

具体有多少府县被蛮夷定居,两地的楚军也不清楚。

蛮夷实在太多了。

西南岭南的楚军,只能控制自己驻守的城池附近区域,辐射范围最多只是一两府而已。

超过一两府的距离,那就处在了楚军的视野盲区,在安全点之外,根本不在掌控之中了。

而以楚国西南、岭南地区,一郡最多只有两座据点城池的情况,每郡辐射区域,顶多就三四府左右。

也就是说,这两片地区里,一个郡内,楚军只能保证三到四府的安全,剩下区域就处在失控之中。

而一旦失控,以如今情形,基本也就默认被蛮夷掌控了。

是以,南疆一郡,现在的情形,是楚国掌控三分之一区域,海寇蛮夷掌控三分之二区域。

双方之间的实力,已形成了较为悬殊的差距。

更让人忧虑的是。

那些北迁蛮夷,接手了楚国原本开发了三十年的地盘,哪怕以他们的文化技术,很难全部都利用上。

但只靠着基础的水利设施,这些人哪怕把种子往田里一撒,都能保证一个丰收。

稍稍用心耕种,就足以养活千万之人了。

有了粮食,这些蛮夷,也就在扬州地面上,扎下了根来。

到时候以此为基地,步步蚕食,怕是不要十年,整个西南、岭南都要丢去。

甚至连处在腹地的扬州各郡,都会遭到渗透,被那些蛮夷入侵。

届时,这场南蛮北来的戏码,也将上演到最高潮的篇章。

“虽然我统一中州,扫平各国,最多只需三年,便可完成这番伟业。

而那些蛮夷,这时不过在西南、岭南之地,刚刚站稳脚跟。

我再举天下之力而来,对方绝无可能抵抗。

可对方逐年增强的力量,对于扬州的渗透,却也是实打实的,不能忽视。

我可不想因为一时轻视疏忽,导致出现问题,再后悔莫及。

所以稳妥起见,这南疆之地,确实需要进行一些布置了。”

陆渊心中思忖,思考着破局方法。

明年就要开始四次北伐,虽然他这边,前阵子刚进行了俘虏的整编吸收,从五百余万俘虏中,拣选出了一百二十万精锐,编入了禁军序列。

使得手中可用的兵力,一下子变的充裕不少。

但这些人马,都是要用作明年北伐的,早就有了去向,无法抽调。

这里说一下,在今年冬天完成了对俘虏的整编工作后,鉴于现有形势,陆渊又对各路行营,进行了一些调整。

其中北地四个行营,雍州行营八十万兵马,十位先天的编制不变,行营总管为黄欣。

这路行营的主要目标,依旧是防备西边的西域异族,顺便招诱北边的兖州蛮夷,屏蔽楚国西境安全。

新设的冀州行营,编制二十万大军,总共五位先天,行营总管黄林。

这路行营坐镇冀州,主要任务是从西面,威胁钳制徐国,保证楚国北境安全。

同时在完成这个主要目标之余,也和雍州行营一样,负责从与其接壤的兖州招诱蛮夷。

还有一个以乐陵城为核心的徐州行营。

这路行营,原本有六十万大军,十位先天。

可随着黄林控制冀州,能够从西面威胁到徐国,在这处区域,就牵制了徐国大量兵力。

徐国为了保证本土安全,为了应付已经越过了大河,进入北地的冀州楚军,不得不将大量的兵马,安置到了自己国中西境,以防备楚国的进犯。

这种情况下,徐国能用在大河南境的兵力,便少了许多。

如今徐国境内,在结束战争后,受限于粮草不济的因素,举国兵力维持在了六十万左右。

其中十万人坐镇国内,用以维持治安。三十万人安排在西境,防备楚国冀州行营。还有二十万人,则布置在南境,借着大河,与楚国的徐州行营,隔河对峙。

区区二十万人,自然难以对楚国的徐州行营,造成什么威胁。

楚国在青州北境的压力,因为冀州行营的出现,瞬间减缓了不知多少。

因此,鉴于此种情况,陆渊自然而然的,就对于原本负担着对抗整个徐国的徐州行营,进行了调整。

徐州行营六十万兵马,被裁减为了三十万,东平、乐安、青平三郡,各驻守十万人。

行营的先天宗师,则削减为四人,每郡分配一人,行营总管青阳子,则单独加强到乐安郡的乐陵城。

如此,三十万兵马,四位先天,就是楚国在青州北境,应对徐国的主要力量了。

这看起来,是有点少。

但考虑到楚国在乐安三郡内,还有九万郡府县兵,以及三位先天宗师,还能动员大量的地方民团,征召民间力量入伍。

所以仔细算来,这青州北境的防备力量,在有着北边冀州行营配合的情况下,其实已经不弱了。

最起码,哪怕徐国全力动员,也难以撼动两路行营的西、南夹击。

关于徐州的威胁,差不多就这么应付了。

以上雍州行营、冀州行营、徐州行营,此三大行营,就是楚国的中州边境防备兵力了。

加起来,一共用去了楚国一百三十万兵马,十九位先天。

除了这三大营以外,刨去已经归属于地方郡县防备力量的郡府县兵,补充了那些降兵中的精锐后。

陆渊手中的禁军,还有五百三十七万兵马,先天宗师八十六人。

不过,去年楚国招诱蛮夷,从兖州、冀州,收得了六位蛮夷先天。

赵国灭亡,又有一位赵国先天投靠。

梁国灭亡,最后共有十位梁国先天降服。

徐国北撤,最后也有七位徐国先天投降。

海云阁降服,也有六位先天。

所以去年一年,在中州北地,楚国就新得先天宗师三十人。

算上这些人,陆渊手中的直属先天宗师数量,就有一百一十六人之多。

除此之外,楚国控制的中州二十三郡,现在每一郡,都安排了先天宗师作为郡都尉,郡府县三级,各一万的郡兵、府兵、县兵,也都已经就位。

这些地方力量,加起来也有二十三位先天宗师,六十九万常备地方兵马。

不过中州新定,遍地都是被楚国灭亡的敌国遗民,再加上楚国不断迁移本土人口而来,移民和本地人之间,也时常爆发矛盾。

所以这些地方兵马,基本只能用来维持地方治安,如非必要,陆渊是不会抽调它们出来,参加对外战争的。

郡府县兵对内,禁军对外。

这是长沙国建立起,就制定下来的国策,至今已经执行快五十年了。

陆渊并不打算违背,楚国也没被逼到那个份上。

因此这些地方力量,主要还是用来稳定楚国中州现有疆域,不会参加到对外战争中。

明年四次北伐,征讨豫州,只需五百万兵马,一百位先天宗师即可。

“现在我有五百三十七万兵马,一百一十六位先天,这已经足以满足四次北伐需求,甚至有些超出了。

所以这些兵马里,可以适当抽调一些人出来,用作它处。”

陆渊想了想,有了决定。

“四次北伐,五百万兵马就够了。多出来的三十七万兵马,正好用来作为中州四万里海疆的海防兵力。

那些东海海寇,这些时日来,愈发嚣张了。

不断骚扰我中州海疆,必须进行遏制,海陆行营的组建,是时候提上议案了。”

虽然靠三十七万人,想要防备四万余里的海疆,很是勉强,甚至可以说到处疏漏。

但考虑到,楚国在地方上,已经建立了完整的郡府县兵体制,中州每郡地方,也都还有先天宗师驻守。

有这些地方兵马在,再加上正在筹备的地方民团乡勇制度,配合海路行营的禁军主力,倒也勉强能布置起一张严密的海防网络了。

完全杜绝东海海寇威胁,这不现实。

但打击对方嚣张气焰,保护沿海安全,防止海寇渗透到内陆腹地,靠着这张网络,还是能够做到的。

目前,楚国还在一统天下的路途上,大量精力放在了统一事业,暂时无暇顾及其它。

能应付一下海寇威胁,倒也差不多了。

想要完整解决对方,还得等日后统一了整个中州,再行计议。

“事情就这样定了,海路行营组建,兵马就暂时额定三十七万人。

先天宗师配备十个,正好我大楚控制的中州沿海九郡,每郡都能分到一人。

剩下一个先天宗师,为行营总管为黄玄,他本人就负责统筹全局,调度沿海诸郡和行营各方,机动打击海寇。

有着这些,东海海疆,暂时是没问题了。”

确定了这方安排后,陆渊对于中州海面的威胁,暂时也就放下心来。

然后便把思绪,放到了先前思考的扬州本土上去。

中州这边的布置,已经完成。

扬州那边,也要进行调整。

“首先是最南端的岭南、西南防线。”

陆渊看向扬州地图中,那靠南方位,几乎占据了扬州一半的西南、岭南地区,不由沉吟。

现如今,西南、岭南地区,除去特意留下来,进行屯垦,用以供应地方驻军的少数百姓外。

当地大量的居民,早在两年前,就已经陆续迁到了中州之地,现在已经安定了下来,开始正常的生产了。

所以这两大区域,基本就只是军事单位,没什么普通居民了。

原先,陆渊在当地设置了两道防线,一是想要作为屏障,阻挡海寇蛮夷的入侵渗透。

二是想要继续占据当地,以获取名义上领土的气运。

可现在。

第一个目的,就因为蛮夷的大量渗透入侵,各郡地方防线兵力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阻拦清理,便宣告了此个目的的半失败。

第二个目的,也因为大量蛮夷填补了楚国放弃的区域,所以名义上占据地盘提供的气运,也紧跟着大为削减。

此时所能提供的气运,只剩下原有的不到三成,也差不多聊胜于无了。

“既然现在充当缓冲区防线、还有提供气运的作用,都几乎半失效了。

那么这西南、岭南之地,一些区域,也是时候进行放弃了。”

陆渊手指在地图上划过,最终西南区域,南诏国故地、大理国故地、剑川、赤黎、昆海三国故地,岭南区域,九真、郁林、通海三郡,宋国故地。

以上总计八郡的地盘,都被他重重一划,彻底割开。

“这些区域,都距离我大楚在扬州本土的核心地区,相隔太远了。

如那九真郡、大理等地,距离巴陵都城,相隔有四五千里之遥,沟通不便,支援困难。

继续防守下去,除了损耗兵力,消磨钱粮外,根本毫无意义。

也是时候放弃了。”

陆渊决定放弃以上区域,然后收缩防线,把前线撤下来的兵力,放到后面离本土更近,资源更迅捷简单的区域。

正好,今年一年,本土那边的建安、黔中二郡,地方人口已经迁徙的差不多了。

两郡已经空了出来,刚好可以让前线撤离的兵马,在当地进行驻扎防守,搭建新的防线。

这两郡,不仅靠近楚国的核心腹地,后方支援简单。

更是地形多山,险要颇多,防守起来也更轻松些。

楚国大量兵马,集中于此。

比起原本广洒各地,处处都想要,处处成筛子的情况,要好上不知多少。

就这样决定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