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291章左右横跳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回大王,楚、南海自建国起,便互为奥援,彼此依靠,此乃十年之旧谊也。”

也不知道那南海国使节,是没看出陆渊话语中隐含的质问,还是他刻意忽略了过去。

此时面对陆渊略带讽刺的话,这使者依旧坦然道:“今我南海新王即位,我王思及先王在世时,楚、南海两国情谊,常常大为慨叹。说当初若非三家合力,何来我等今日之基业?

因此我王即位之后,国内稍平,便派外臣前来出使楚国。

让我一起共申两国旧谊,再续先王之志,与大楚盟好。”

这一番避重就轻的话,直接就将两国间的主要矛盾,给彻底忽略了过去。

陆渊听完这话,差点就气笑了。看着这家伙还想再湖弄自己,语气顿时冷了下来道:“再续先王之志,与我大楚盟好。这话说的真是好听。

可孤记得,当初我与严望秋结盟之时,他可是答应过的。

两国开立之后,南海年年向我大楚输银三百万两,粮二百万石。而我大楚则为南海提供军事保护,为其阻挡来自外界的危险。

同时两国共同进退,一起面对外敌。

此项盟约,十年以来,直到你国先王去世前也未曾违背。而我大楚也在这些年里,不知为南海挡下了多少明刀暗箭,拦住了多少豺狼虎豹。

如今已是三月了吧,南海国应当输送给我大楚的钱粮何在?

而且孤王要是没记错的话,就在上月,你国新王就接受了宁国册封,像那位金陵天子纳贡称臣。

我楚、苏两国,与宁国向为敌国,至今也未和好。你南海既称我两国之盟好,此时却投向宁国,这是欲背我二国而投向敌国吗?

严望秋才死去每两月,你南海新主,就做出这种种背盟之举,到底意欲何为?

做出了这些举动之后,还有何颜面来寻我说重申旧好?

还想与我大楚订立盟约,真以为本王与你主一样,自甘自贱,喜欢向别人摇尾乞怜吗?”

既然南海国已经将事情做成如今境地,陆渊也懒得与对方做表面功夫了,此时直接就讥讽开骂。

一个已经投靠敌国的叛徒,还想得到尊重,真的是想多了。

“你……”

南海国使者看陆渊如此辱骂自己君主,顿时气得脸色涨红,刚想骂回去,但对上陆渊那杀气满满的眼神,顿时又噎住了。

这却是想起眼前的乃是楚王,是战绩辉煌的军神,是实力强大的先天宗师。

面对这等人物,哪怕心中再是屈辱,南海国使者也是不敢露出半点不敬之语的。

因为对方有着强大实力依仗,自然可以说这些话,没人敢去为难追究对方。

但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使臣,甚至就连背后靠着的南海国也只是个小国。

弱国无外交,自己乱说话,是真的会死的。

深深吸了一口气,强压住这股屈辱,南海国使者勉强露出一丝笑容道:“大王误会我王了,我南海国并无背盟之意。只是因为连年向大楚输送钱粮,国中百姓实在疲惫。

加上今年先王薨逝,又花费了大量银钱来办理后事,国中府库实在贵乏,这才没能及时履行盟约,供应钱粮。

待今年夏税收足,我国立刻就会输送钱粮至楚,分毫都不会差。

至于向宁国称臣,实在是对方逼迫太过。

此前先王病逝,宁国趁着我国中混乱空虚的机会,派遣使臣前来威胁。说我南海国如果不愿臣服,那便派三十万大军前来征讨。

彼时在建安郡内,宁国十万兵马已经集结。

面临敌兵临境,灭国之危,不得已之下,我王才同意对方条件,向宁国称臣屈服。

但大王明鉴,我南海虽然屈服宁国,但心中向着的,却还是楚国、苏国。

如今臣服不过一时之计,日后等我王稳固国内,积蓄甲兵,实力充足之后,自会脱离宁国,与楚、苏两国一起,同进同退。”

说实在的,对于这个当初长沙、南海、宁海三国建立之时,所订立下的盟约,南海国内直到此时,也是有着诸多声音的。

毕竟十年以来,靠着这份盟约,南海国才得以在这个乱世之中,享受了长久的和平与安定。

而能借着这一份盟约,南海国也稳定了国中北、西两个方向的边境,使自己不用担忧后方的安全。

可以将所有力量专心向东,只需防备宁国威胁就可以了。

而这诸多好处的代价,也就是南海国每年需要付出三百万两银子,二百万石粮食罢了。

虽说这些钱确实很多,甚至占到了南海国一年收入的三分之一。

可与获得的好处相比,这点代价,也就算不得什么了。

毕竟若无这份盟约,与之相反的,南海国就要面对北、东、西三个方向的强敌,面对三个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对外扩张的国家。

到时仅是为了抵御住这些豺狼虎豹,南海国怕就是要常年维持十数万大军,每时每刻都胆战心惊的防备周边,生怕一个不慎,就有敌国打过来,将自己灭亡了。

这种情况下,南海国一年所需花的军费,怕是要直逼千万两银子之巨,远胜过如今的三百万两银子。

而以南海国的国力,这种情况也根本维持不了太久。

苏国的前车之鉴,可还没过去两年呢?

那等惨状,此时依旧历历在目,南海国内的人怎么可能不心有余季。

所以支持履行盟约的人,在南海国中,其实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

毕竟,陆渊每年批给鸿胪寺和皇城司的经费,那可一直都是笔巨款,从未短缺过。而楚国国内那些出生南海的官员,这些年也一直没少过写信回家,帮着宣传楚国。

这长久的经营积累下来,早已在南海国内收拢了一大批亲楚派的人。

甚至是南海国朝堂中,亲楚派相当大的一股政治势力,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南海的政策走向。

但有亲楚派,自然也有亲宁派。

近些年来,随着楚国国力日益攀升,渐渐拉开了与苏、南海两国的差距,使得三国国力渐渐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这种力量上的转变,已经引起了南海国内,很多有识之士的不安。

而这种不安,随着神武四年,楚国征伐西南夷,并且迅速取得大胜,为楚国在开拓了一个黔中郡后,更是达到了顶峰。

因为所有人都看得清楚,原先楚、苏、南海的三国同盟,本质上就是三家抱团,一起对抗宁国和周国的军事同盟。

不管是宁国,还是周国,那都是天下霸主或者一州霸主,实力远远的超过了三国的层次。

他们任意一国,楚、苏、南海都无法单独对抗,唯有相互合作抱团,才能与这两国有一战之力。

所以基于这种强大的外部压力和现实需求,三国才结成了同盟,达成了一致对外的合作。

可随着楚国的不断壮大,一路成长为了如今聚拥四郡万里国土,拥兵数十万,先天宗师有着三尊的庞然大物。

现在靠着楚国一家之力,都能单独对抗周、梁、宁任意一国,能在这三国的威胁下保存自身。

这种情况之下,南海国和苏国的价值,自然也不断削减。

既然不需要他们二国帮着抵御外敌,而楚国实力也渐渐拉开了与他们的差距。

换做你是楚国,心中不会生出什么心思吗?

正常思维下,谁都会选择直接吞并这两个弱小的盟友,然后整合所有实力,再与宁国争锋吧。

苏国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苏玄歌哪怕拼着国内叛乱的风险,也要使劲的压榨民力,为宁国维持着一支规模庞大的常备军。

南海国同样也看到了这一点。

甚至他们的情况,比苏国还要更糟糕。

因为苏国还有一位先天宗师坐镇,而南海国那边,在严望秋死后,却已经没了宗师庇护。

不仅没了宗师庇护,就连常规军力,建国发展了十年,南海国依旧只有两万府县兵和两万禁军,共计四万常备兵马。

这点实力对比周边诸国,简直可以说微不足道了。

顶层战力没有,底层兵马也贵乏,两个盟友又都是野心勃勃,积极寻求对外扩张的家伙。

换做你是南海,你心中怎么可能不怕?

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南海国内,渐渐就出现了第二种声音。

那就是在三国同盟之外,再引来另一个强大的外部势力,以此来制衡威胁性日益增长的两个同盟。

纵观周边,符合这个条件的也只剩下宁国了。

引入宁国,防备日后两个同盟对南海心生不轨时,南海国还有一定的反制之力,或者说退路。

没错,就是退路。

对于南海国的未来,南海国内诸多高官公卿,其实是颇为悲观的。

他们深知,在这个大争之世,国内没有一个先天宗师守护,自家就等于成了别人眼中的肥羊,最后多半逃不过灭亡的结局。

而既然都是灭亡,那把南海国卖给宁国,怎么看都比卖给楚国或者苏国要好吧?

毕竟占据了江东四郡的宁国,在扬州、甚至在天下人眼中,依旧是扬州正统,是继承了金陵天子之位的霸主。

宁国的实力,也远胜过楚国、苏国。

自己做一个宁国人,怎么看都比做一个楚国、苏国人要好上许多。

一个是霸主国之民,一个是小国之民,两者的身份地位、未来前途,能一样吗?

当然,以上这些,都是最后的不得已选择。

若是南海国能够继续在乱世中维持下去的话,那它国内的那些公卿贵族们,自然乐得在这岭南之地,继续享受富贵,而不是去给宁国上赶着做个小臣。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这个道理都是相通的,放在南海国也一样。

引楚、苏以制宁,引宁以制楚、苏。

以上两条,便是如今南海国亲楚派与亲宁派争斗之后,所达成的共识国策。

不得不说,这在两个强国之间左右摇摆,来回横跳的策略,的确很符合南海国身为小国、弱国的身份。

而最终的成效嘛。

在南海国向宁国称臣,并答应每年输送一百万两银子的贡赋之后,原先聚在宁国建安郡的十万兵马,如今已经解散了去。

南海国东边的边境威胁,已经解除。

而北边的楚国……

陆渊深深的看了一眼,底下的那个南海国使者,沉默良久之后,声音低沉道:“可以,如果今年七月,南海国能补足原先答应的钱粮贡赋,并且以后每年依旧如此的话。

那么这次南海国的背盟之罪,孤可以不追究,不兴师讨伐。

楚国与南海国的边境,依旧可以安宁。

不过签订盟约就算了。

你我既已分属敌国,就已非一路之人。

如今不过是你国,拿钱买安宁罢了。既是生意,便别谈什么感情了。”

好吧,必须得说,南海国的这次背刺,挑了一个好的时间。

楚国现在深陷西南夷和西川郡两处战场,十几万兵马填了进去,根本抽不脱身来。

甚至就算结束了这两场战争,但想要消化战果,最少也要十年时间。

在短期之内,楚国是无力,也不能再对外发动战争了。

所以哪怕陆渊已经派了两万兵马,兵临南海国北境,可眼前的南海国使者,依旧不慌,此时还在慢慢的和楚国讲条件。

因为他知道,楚国拿不出更多的力量,来惩戒南海国。

甚至就算拿出了足够力量,能够来惩戒南海国。

但若是没有足够与宁国正面一战的实力之前,楚国也没法动已经是宁国藩属的南海国。

因为在南海称臣之后,打南海国,就等于打宁国。

宁国是绝对不会放任楚国对自己的藩属动手,在自己眼皮底下扩张实力,反过来针对自己的。

而同样的。

如果宁国想要吞并南海国,若是苏国与楚国不想自己背后再出现一个威胁,那哪怕心中再是不满,也得捏着鼻子来援助。

帮着南海国抵御宁国。

此时的南海国,身份已经类似于前越北伐周国之前,原先三国同盟的身份地位了。

周国来打,那就投靠越国。越国来打,那就投靠周国。

两边左右横跳,捞了无数好处,赚的可谓钵满盆满。

‘不过当初我三家,可以玩这个左右逢源的游戏。

背后的依仗是我们三家联手,足可与周、越任何一家,在正面相抗,最少也是有一战之力。

可现在的南海国,别说是我大楚和宁国了,就算是面对苏国,也已经不是对手。

实力如此之孱弱,还想玩这种两边平衡的手段,这是太过自信,高估了自己的实力。

还是看轻了我楚、宁两家,觉得能把我们玩于股掌之间呢?’

陆渊对于南海国这自以为聪明的手段,心中是嗤之以鼻,蔑视无比的。

他当初玩这套手段,靠的是三家联合起来后,能拿出的四位先天宗师,近八十万兵马。

可现在南海国有什么?

先天宗师一个都没有,国内兵马就算大肆征发民夫,撑死也就凑个三十万人。

但如今南海国面对的,是已经决定在未来三年内,扩军到三十七万八千常备兵的楚国。和已经拥兵五十万,并且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会继续扩张到八十万大军的宁国。

仅以实力来计算,如今楚宁两国相加,实力就已经超过了之前的周越两国,在北伐一战中投入的全部力量。

面临的形势比以前恶劣,自身的实力却比三国同盟弱小,陆渊实在是不知道南海国的那些家伙哪来的自信,觉得自己能玩好这个平衡手段的。

‘这些蠢货,日后必要灭之。南海国,早晚是我楚国的囊中之物。不过现在嘛……’

陆渊扫了眼已经接受了自己条件,出了大殿,正向外离去的南海国使者,心中冷笑:‘还是留着这只肥羊,让他们每年给我大楚输血,壮大我楚国的力量。

等我楚国积蓄够的实力,再来让他们知道知道,什么叫做强者的游戏吧。’

这个在强者面前左右横跳的蠢货,已经被他下了死期。

只是自己这边因为抽不开手来,决定暂时留着南海国,留待日后解决。

宁国那边现在可没什么拖累,随时都可以出手吞下南海国这只肥羊的。

“还是得想个办法,拖住宁国手脚,防着它独自对南海国动手。”

陆渊皱眉思索,好一阵后,才发了信回巴陵,让那边准备使者,出使梁国。

南海国的操作给了他些许启发。

既然这个小国都能左右横跳,借外力来制衡楚国、苏国。

那楚国这边,面对宁国的强大压力,自然可以借助外力,来制衡这个扬州霸主。

“向来作为老对头的梁国,也不想看到继承了金陵天子之位的宁国,逐渐扫平扬州内部,一统江南。

让自己南方再度出现一个庞然大物,威胁自己边境安全吧。”

陆渊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相对于面对一个统一了扬州,据拥十郡的南方大国。

他相信,梁国更愿意面对一个只有四郡之地的宁国。

有着这点基础在,不用担心梁国不配合。

唯一所需忧虑的,是梁国会借着这机会,跟楚国索要多少好处就是了。

不过相比于牵制住宁国,付出些许代价,陆渊还是可以接受的。

前提是梁国的胃口,别超出他的心理预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