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41章 分化之策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大梁,皇宫。

“所以说,梁国新帝都咸安兵变,原本夺嫡之中,最不受重视的六皇子梁明玉,在杀了三个兄弟后,便胁迫逃到咸安的梁国重臣,已经准备登基称帝了?”

陆渊看着下方,赶来汇报的皇城外司的指挥使郭益寿,皱眉问道。

郭益寿乃是他的弟子出身,原本一直在皇城司的体系中历练,只不过因为修为不高,所以一直在中高层混,没能登顶。

但后来陆渊陆续消灭了宁国、西凉国,还有收服了蕃人、西南、岭南等国,借此机会,就收集到了大量神血灵丹。

然后看皇城司一直没什么高端战力震慑,便抽出了一批,培养了些弟子心腹,将其中两位突破了先天的人,安插到了皇城内外二司的指挥使位置上面。

郭益寿便是其中一个幸运儿。

“回陛下,事情的经过确实就是这样了。”

郭益寿面对自家皇上兼师尊的询问,认真回道:“现在梁国睿王梁明玉,已经控制了整个咸安城,而且东莱郡都尉,也是由睿王一党的周国残部控制。

此外胶东郡的七十万梁军,也被睿王半控制着。

再加上贺拔元掌握的三十万兵变大军,睿王手中控制的兵马,最少也有百万之众。

论起实力,已是梁国境内最强。”

陆渊听到这里,眼眸微动,然后问道:“那除了咸安、东莱、胶东等城郡外,梁国其它地方的人,怎么看待这次兵变?”

如今的梁国,经过不断的打击,领土范围大大缩减。

直至此时,只剩下了东莱、胶东、营陵,以及胶西四郡之地了。

那位睿王虽然控制了新帝都,但以此辐射出去的地盘,顶多也就两郡之地而已,才只是梁国现有地盘的一半。

掌控了咸安,虽然说明了他有称帝的资格,而且在一众皇子中,优势最大。

但也不能保证说,对方就真的掌控大局了。

最起码,要是另外两郡的地方,不认他这位睿王,并且想推出另一位皇子,或者皇叔来继承大统的话。

那梁明玉就没有丝毫办法。

他能控制的,也就两郡之地,以及百万兵马而已。

剩下两郡的梁国势力,论起实力,可丝毫不比他这位睿王要差。

甚至合起来的话,实力可能隐隐还要强上那么一些。

所以要是有人不服的话,本就凄惨落魄的梁国,可能就要迎来一场惨烈的内战了。

这内战要是打起来,可不就给了其它势力干涉的机会吗?

陆渊此时这么问,就是动了心思。

想着能不能分化拉拢,睿王一系之外的梁国派系。

不管是让他们引狼入室,还是干脆借机收复,都能让他明年准备发起的,攻灭梁国的第三次北伐进度,变的顺利许多。

这要是承诺的话,最少也能节省两三月时间,以及减少数十万人的死伤。

此等惠而不费的事情,当然让人心动了。

郭益寿也知道自家陛下想的是什么,可面对询问,只能苦笑摇头:“回陛下,除了睿王派系之外,梁国之中,还存在着两大势力。

其中一个,就是梁国名将燕云庆,掌控的原南方边军。

这些边军,原本是驻扎在山阳、任城一线,人数有一百三四十万人。

只不过后来梁军在任城郡被打的大败,山阳郡后面也被我军攻陷了,里面的梁国大军损失惨重,最终只逃回了四十余万人,算是被彻底打残了。

但后来,燕云庆又陆续接收了一些从梁郡、山阳、任城等地,逃过来的梁国流民,把他们收拢治理,男丁收编为军,后面又拉到了十几万人。

再在驻扎的胶西郡征兵,又得了三十万人。

所以如今燕云庆控制的胶西郡边军,兵马数量已经恢复到了七十万众。

不过这七十万人中,十五以下,六十以上的老弱,就占去了五十万人。

剩下二十万人中,强征的民夫,又占去了十万人。

胶西郡的梁军,真正能打的,也就十万精锐而已。

除了这些大军外,胶西郡梁军,还有燕云庆这位名将,以及五位先天宗师。

以上这些,就是该地梁军的主要力量了。

虽然算强,但实力依旧不如睿王,最重要的后勤粮草,更是被咸安城拿在手中。

他们想要和睿王相抗,成功的希望不大。

而且燕云庆和睿王手下的大将贺拔元,在去年东莱郡抗击唐军的战争中,有过配合,一起并肩作战过。

听闻大战期间,因为贺拔元屡立战功,所以极得燕云庆赏识,贺拔元能够发迹,也有燕云庆的出力。

两人关系,算是亦师亦友,亦父亦子。

凭着这份香火情,再加上睿王已经掌控大局,只要燕云庆不想梁国覆灭,就肯定不会起兵反抗。

估计现在收到消息,可能就已经派遣使者,前往咸安城表达忠心了。”

郭益寿说到这里,不由叹息。

其实,对于燕云庆这个梁国最后一员名将,他作为主管外国事务的外司指挥使,怎么可能不上心?

若是有机会的话,自然想策反对方。

但燕云庆能有如今成就,全靠梁国培养,是梁国付出了无数资源,给了许多机会,燕云庆才能爬到现在的地位。

这种情况下,此人怎么可能背叛梁国?

所以在尝试了接触,遭到了对方严厉拒绝,甚至打击针对后,皇城司就断了拉拢对方的念想了。

同时也借由此,确认了对方对咸安睿王的态度。

而有此人在,梁国八成以上的兵马,就都向睿王效忠了。

四郡之地中,也有三郡投向了睿王。

掌控了国中大半力量,那位睿王只要登基称帝,那么有了大义名分后,控制整个梁国也就顺理成章了。

原本梁国皇帝死去后,给对方带来的混乱期,也即将结束。

这自然让人叹息。

陆渊皱了皱眉:“那营陵郡呢?”

郭益寿道:“营陵郡的情况,倒是好许多。当地如今主要有两股力量,一股是梁国四皇子安王梁明章,此人先前一直支持大皇子,曾经打压过六皇子梁明玉,算是结下了仇怨。

现在梁明玉突然崛起,还一口气杀了好几位皇子,可谓手上满是兄弟的血腥。

他这位安王见自己其他兄弟惨状,早就吓的魂飞魄散,提心吊胆了。

所以近些日子,听闻此人一直在收拢手中兵权,拉拢军中大将,现在领着一位先天,十万兵马,盘踞在营陵西部一带。

并且发声谴责梁明玉的兵变行为,拒不承认对方称帝的合法性,算是和其公开决裂了。

另外一股,则是以营陵郡守为主的地方大族派系。

这些营陵郡的地方士族,扶持了营陵郡守,并通过盘根错节的关系,控制了郡内的地方郡府县兵以及民团乡勇。

加起来,也有一位先天,以及十万兵马。

这些地方大族,对于咸安兵变的消息,倒是没有激烈反对,但也没有表明支持态度。

他们更关心的是,谁能保证他们在地方上的利益。

现在我大楚南路行营,在营陵郡磨刀霍霍,时刻准备着北上侵吞对方。

生死危亡之下,这些地方大族都已经朝不保夕了,哪还顾得上头顶上的皇帝是谁坐?

所以若是咸安的睿王,能答应他们,自己即位之后,派兵南下,协防营陵,那么这些人应该就会倒向睿王。

当然,若是我大楚能接纳他们,并保证这些人在地方上的利益,这些人,也会毫不犹豫的倒向我大楚。

毕竟,大楚和梁国,该选择谁,那些墙头草比我们更清楚。

只是这么一来,在营陵郡的地方上,就免不了要留点隐患了。

未来进行治理,可能会多出不少掣肘和波折。”

郭益寿分析着利弊。

“些许隐患,不值一提。”

陆渊听了,却是摆了摆手,毫不在意道:“只要能消灭梁国,统一青州,那么就这点地方势力,相比我大楚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到时周边大敌全都没了,附近都是我楚国之土,想要收拾他们,那还不简单。

你可以试着去和这些人接触,不过也不要太过退让,态度强硬点。

现在是我楚国占据优势,想要拉拢他们,也就是减少点时间和损耗而已。

告诉他们,只要投降,朕可以保证他们在地方上的财产,但他们必须交出梁郡的权力,接受我大楚的管理,成为楚国良民。

今后如果想做官,也可以通过从军和科举的路途,和我大楚贤才竞争。

朕乃天下之主,普天之下,都为大楚之民。

朕不会歧视他们。

你把这条件和他们说说,如果能接受的话,那就收下他们。如果不能,顶多也就费点功夫,将他们铲平了。

其它各国各郡的世家大族,也可以按照这个例子,去接触接触。

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话,总归是好过强攻城池的。

还有那个安王那边,也可以去接触接触。

这家伙已经自绝于梁国,正是惶恐时候,我大楚这个时候抛出橄榄枝,就是最后的救命稻草了。

此人要是不想军败家亡,那就唯有投降一途。

你告诉他,我可以扶他为梁国之主,让他成为新的梁国皇帝,帮他打进咸安。

这样等消灭了睿王后,他把梁国交出来,我可保他一个公侯之位,日后也算富贵无忧了。”

怎么说,营陵郡那边,也有两位先天,二十万兵了。

若是能全都收服的话,也能增强一下楚军这边的实力,并且减少损失。

尤其是那个安王,作为四皇子,在梁帝死亡,梁国皇位空缺的情况下,更是奇货可居。

楚国完全可以打着扶他上位的名号,让这个梁国皇子引狼入室,跟着对方杀进梁国去。

到那时候,这就不是外敌入侵,而是内战了。

虽然,其他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楚国并不是帮安王,而是想借着扶持之名,行吞并之事。

可天下聪明人虽多,但相比其整个人口大基数来说,那就少之又少了。

有安王顶在前面,底层一些人,哪怕有上层解释,面对安王的大军,总归是会在心里打几分嘀咕的。

你们兄弟争位,我们打死打活,这是为哪般?

又不是国破家亡了。

甚至就算国破,只要自己家不亡,底层百姓其实也是不怎么在乎的。

所以有这么一张牌,梁国底层士卒的军心士气,就能凭空削去那么两三成。

而那些中层的将官和地方大族,有这么一个名义遮掩,再看到营陵郡地方大族的例子,见到有另一条路子可走,那么对于楚国的敌视,自然大大缓解了。

现在的梁国就是艘破船,所有人都知晓,等明年楚国第三次北伐,这艘船就说不定要沉了。

这种时候,梁明玉还来个兵变,还杀了自己那么多兄弟。

这种雷霆手段,虽然效果极好,一举控制了帝都和半个梁国。

但对于其他既有利益者来说,那就是赤裸裸的,从自己手中抢走利益了。

尤其是那几个死去皇子背后,还代表了梁国原先高层,方方面面的利益。

现在这些高层,也被梁明玉杀了许多,剩下一些,被死亡威胁裹挟着,不得不进行屈从。

但心中要说,没有对那位睿王的不满,那也是假的。

尤其是在睿王梁明玉,重用他手下的周国系大臣,控制了中枢及地方许多重要位置,直接将梁国本地势力排挤在外后,这种不满就更大了。

‘你个外来要饭的,凭什么压我本地人一头?’

很多梁人,心中都这么想。

所以现在的梁国高层,那是面和心不合,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和底下的大臣公卿们,都是各怀鬼胎,人心不齐。

这种情况下,只要打出安王的旗,给这些人另一个选择,那么梁国都不用楚国动手,自己就要先内部瓦解了。

等他们斗得差不多了,楚国再大军北上,梁国将不废吹毫之力,轻松就被拿下。

这可比硬磕对方近两百万大军,耗费数月,死伤百万的代价,要简单多了。

也正是因此,所以陆渊在分析形势后,立刻就选择做出一些妥协,以换取更大收益。

至于说,这种妥协后带来的隐患。

还是先前的话,只要梁国没了,青州一统,甚至中州一统。

那么以那时,膨胀到不知什么程度的楚国,想收拾这些地方上的家伙,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吗?

当初他为了快速统一扬州,连封邦建国这种事情,都能做得出来。

此时不过是出让一点地方利益,那就更不值一提了。

只要拿下了九州,收拢气运,那么对于这个统一,是名义上的,还是实质上的,是完整的,还是不完整的,陆渊其实并不在乎。

反正只要统一了,能用大义名分,聚拢所有气运,不耽搁自己修仙。

那么一切隐患,大可等百年过后,等其它所有势力的先天都被熬死了,再慢慢收拾。

那个时候,可就是自己六十四具分身镇压天下,以先天之威压服中州的盛世了。

掌握了独有的最强武力,剩下那些地方势力,再怎么盘根错节,在无法反抗的情况下,那还不是任由自己揉捏搓扁吗?

在活得足够久的情况下,陆渊有信心熬下去。

‘不只是梁国,像郑许晋赵魏徐等国,以后若是机会合适的话,其实也不是不可以用藩国的名义,先将他们收编了。

只要这些人能认服,归入楚国朝贡体系之下,大不了花个上百年时间,再来慢慢削藩。

反正有我这个开国大帝镇着,想拿捏这些藩国,那还不是轻松惬意。

就算弄出了一个六国之乱,我也能直接镇压下去,不会出现什么无法解决的问题。’

陆渊被打开的思路,心思一下活络起来。

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种一边打击,一边收服的手段,确实是利益最大化的方案了。

只要推行下去,一两年统一九州,都没什么问题。

后续原本估计,可能要达千万的死伤,也能减少到二三百万之间。

这无疑能为楚国,减少大量的损耗和时间,是相当值得买卖。

“不过我想用这个方案,收服其它各国,可他们却不一定愿意接受啊。

作威作福久了,谁愿意自己头上有一个爹。

而且我这软刀子杀人的计划,其他各国,应该也能看得出来。

不是逼急了,恐怕没几个人愿意接受。

而等他们愿意接受的时候,我可能也就不稀罕他们的投靠了。”

陆渊想到那种,可能也有些头痛,最后无奈叹息:“算了,先让人去试着做一做,最后能不能成,具体看情况吧。”

他按着这个思路,对郭益寿耳提面命,说了许多细则后。

便挥挥手,让这个弟子退下了。

该做的努力和方案,他已经做了。

最后能有几分成效,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希望那些旧世界的残党,能识趣一点。

不然自己也就只能像这两次北伐一样,再次举起屠刀,在这九州之地,杀个人头滚滚,血流成海了。

这种局面,陆渊是真不希望见到。

他本质上,并不是一个嗜杀的人。

能够和平的话,自然是愿意和平的。

可惜时局逼迫,大道在前,令他也不得不以剑护道,杀戮众生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