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 分类:武侠 | 字数:0

第439章 西守东稳

书名:修仙,从长生不死开始 作者:明月共举杯 字数:5.1千字 更新时间:03-04 14:11

寒冬彻骨,北风凛冽。

初冬的雪降临,白色笼罩了天地。

在要人命的寒冷之下,所有人都尽可能的减少了外出,而是缩在了家中,靠着炉子取暖。

原本梁人因为楚国移民到来,自己利益被侵占的那点躁动,也在这寒冷之下,被冻的缩了回去。

“今年冬天,城内要冻死不少人了。”

皇宫正阳门上,陆渊负手而立,看着那茫茫白色中的大梁城,开口说道。

今年一场围城,大梁城内的各种物资都短缺。等楚军打下了此城后,虽然也开了城,各项物资送了不少进来。

但那短短月余时间,又能送几多东西?

而且还有大量楚国移民到来,这些自己人自然要优先照顾,在物资分配上,便多得了不少好处。

于是被克扣了的梁人,在粮食、衣物、柴火等等救命物资上,都或多或少的出现了短缺。

今年一个寒冬,没了足够御寒物资的他们,得不到救助,肯定是要被冻死、饿死不少人的。

粗略估算,怎么也要死个三五万人。

“寒冬凛冽,风雪漫天,从四十年前天变开始,这九州十域之内,所有人就已经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了。

梁人在这场争夺中输了,此时只是冻死一些人,已经算是幸运了。

放到极北草原,哪个冬天不死几十万人,那才是真的残酷。”

在旁边,一个穿着三品绯红官袍的中年人,听到皇帝感慨,出言说道。

“是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陆渊笑了笑,回过头来,对着这人说道:“高卿,这次让你去关内郡赴任,为的也就是这点。我要你在明年之内,就将关内郡的大部百姓,迁移至河南郡,进行妥善安置。

至于关内郡,留下百万民众,分别安置在各座重城,让他们在城池周边进行屯垦,耕种粮食,弥补关内大军之军需即可。

做好此事,你回来后,就是户部右侍郎。”

眼前这中年人,名叫高明韬,是新近提拔的关内郡守,楚国的正三品封疆大吏。

“臣知晓,必不负陛下所望。”

高明韬听到陆渊的话,连忙点头回应。

他先前不过是户部移民司主事,虽然掌管移民事务,但一司主事,官爵不过从三品而已。

而主事再往上,这就是左右侍郎,再上就是一部尚书。

这次他被陆渊看中,为的就是他处理移民事务娴熟,能妥善做好交代的事情。

因此才提拔一级,升任一郡之守。

而且这还不是极限。

只要自己去关内郡后,能把差事办妥贴了。

那么还能再升一级,成为一部尚书的两名副手之一,可以说半步迈进帝国高层了。

踏出这一步,可谓前途广大,日后入阁拜相,也是大有机会的。

如此前景摆在面前,高明韬心中怎能不激动。

“你知道就好,我是相信你的能力的,定能处理好关内事务,不让我失望。”陆渊满意点头。

在今年北伐大胜,扫平了雍、青、豫三州之后,楚国的形势,也前所未有的好起来了。

于此基础上,陆渊自然也要抓住机会,开始先前一直想着的裁军减耗的计划了。

而想要完成这点,那么对于如今的战略,就不得不做出一些调整了。

因此,仔细思考后,他制定了西守东稳,中间突破的战略。

即,西边雍州方向,也就是关内郡这里,采取防守策略。

不再继续进攻,而是转向防御,重点防备北边的魏国残部,以及西边的西域异族。

整个关内郡都将化为一个堡垒,打造成一个巨大的防线,用于屏蔽楚国西境,保护后面的河内、南阳二郡。

为此,对于关内郡的性质,也需要进行改变了。

楚国需要迁移关内郡百姓,把关内郡变成一个类似于河陇的空旷军塞,以此隔绝北边的魏人和西边的西域异族。

以后,这里将只有军人和农人,只有杀人的和种地的。

军人负责御敌,农人负责种粮。

整条防线自产自销,将能极大的减轻楚国的后勤压力。

而且借助关内郡中,以前魏国修建的,以长安为核心,辐射开来的各个重城据点,楚军只要稍稍改造一下,就是一个现成的防线堡垒,根本不用耗费太多力气修建。

直接就能拿来用了,这又是一个极大的便利。

靠着堡垒,陆渊只需在这里屯驻八十万左右的兵马,安插十个左右的先天宗师,便可将整个国境西部,打造成铜墙铁壁。

纵然敌人百万大军来攻,也将撞得头破血流,赚不到任何便宜。

同时这里安置了百万民众,有这些人在,足可开垦千万亩良田。

以关内郡之富庶,经历了周魏两朝上千年的经营,早就有了极好的农业基础。

有了这些民众屯田,出产的粮食,足够百万大军所需了。

届时楚国腹地后方,除了需要提供一些箭矢弓弩、刀枪盔甲等军资外,其它的补给之物,本地就能提供。

一下减轻了后勤九成以上的压力,可谓便利至极。

如此好的一件事情,试问陆渊怎么可能不上心?

高明韬就是他精挑细选出来,专门去做这件事情的,做完回来升官。

给出了如此的重赏,为的自然就是让这人能尽心竭力,配合黄欣刚刚重组的雍州行营,给自己办好此事了。

目前看来,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这个手下的能吏,已经被激起了斗志信心,有着这些加持,想来很快就能办好此事了。

‘现在只需等明年到来,雍州防线就能进行组建了。’

提点过后,让高明韬退下,陆渊心中这般想着。

不过,很快他的精力,就从这方面转移了。

雍州的事情,已经有黄欣在负责,自己还给他配了一个能吏辅佐,只要不自己犯错,基本不可能出问题了。

而楚国这边,如今正式踏入中州争霸之势,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可不仅仅只有一个雍州。

整个九州,都是楚国的目标。

西守战略,差不多就这么定了。

于是陆渊的注意力,又放到了东稳战略之上。

相较于只需构筑防线,进行屯垦驻兵,一味防守的西线。

楚国在豫州的东线战场,无疑就要复杂许多了。

东稳、东稳,只看名称就知道,东边是以稳定现有局面为主。

那么豫州的现有局面是什么?

楚军占据豫州南部四郡,唐国大军大举南下,正和郑晋二国打的火热,旁边许国蠢蠢欲动,似乎有加入这场大战的苗头。

整个豫州,除了楚国控制的区域,暂时安稳之外,已经打成了一锅乱粥。

从目前的战局来看,唐国积攒休养了一年之后,实力还是很强大的。

以它国中三千万的人口,两百万的大军,对上如今已经落魄的郑国和一个残了的晋国,那也是丝毫不怂,甚至还占据了优势上风。

毕竟郑晋二国加起来,人口总数也不过一千六七百万,现在兵马看起来很多,比唐国还要多上几十万人,但那是郑国拼命拉壮丁的缘故。

也就是看起来声势浩大而已。

实际上,和真正的强军碰一碰,那底子就漏了。

面对唐国精锐的百万南征大军,郑晋二国虽然组建了两百万兵马抵抗,可在正面战场上,却依旧被打的节节败退。

老牌霸国和小霸国之间的底蕴差距,在这一刻,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不过在郑晋背后,还有一个许国在撑着。

许国的国力,虽然比起唐国弱了点,但也算是同一个梯次的老牌大国,实力方面还是不差的。

如果郑晋两国真的撑不下去了,许国肯定是不会袖手旁观,必然是会出兵救援的。

到时面对三国围攻,唐国最后的结局如何,还真的很难预料。

说不定,就要迎来又一次的惨败。

这要是唐国败了,对楚国而言,便就不是一个美事了。

没了唐国牵制,那么现有的豫州许、晋、郑三国,可就能腾出手来,全力应付已经将手插进了豫州,并且野心勃勃,时刻想着扩张的楚国了。

甚至唐国被击败后,也有可能沦为许国附庸,如那郑晋二国一样,成为许国小弟。

那时一个以许国为首的联盟,就将在豫州的土地上出现。

曾经魏国领头,带着赵徐二国一起打梁国的局面,也将再度上演。

只不过其中的主角,从魏赵徐三国,换成了许唐郑晋四国。

针对的对象,也从梁国换成了楚国罢了。

一口气面对四个大小霸国针对,陆渊也是有些吃力头疼的。

因此,这种局面,能不上演,自然就不让它上演。

唐国不能败,或者说不能败的那么惨,让它沦为许国附庸,这算是底线了。

同时,唐国也不能赢。

因为唐国赢了,便就是席卷豫州之势。

到时出现的,就不是以许国为首的联盟,而是唐国裹挟另外豫州三国,牵头来打楚国的联盟了。

不论哪边胜了,对楚国都不是好事。

最好的局面,就是两边互相僵持,彼此消耗,打的精疲力尽,两败俱伤了。

是想要实现这一点,可没那么容易。

这其中需要极高超的平衡手段,外交手段,还有及时广泛的信息渠道,对时局的敏锐判断,以及强大的军事干涉力……等一系列的本事。

哪怕是陆渊,也不敢说能十全十美的做到这些。

故而,对于豫州的事情,他也只能尽力去做,然后一切看运气了。

不过虽然讲运气,但该有的实力配备,还是要有的。

正好东郡战场上,黄林刚刚取得了大胜,一口气歼灭的两百余万赵军,彻底将赵国打残了。

今后赵国十年之内,甚至说河北冀州十年内,都将不会有任何势力,能威胁到河南之地了。

紧挨冀州的河南郡、东郡,所面临的边境军事压力,也大为缓解。

原本在这两郡屯驻的大量兵马,自然也成了并非必要,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裁减了。

于是趁着这个机会,陆渊直接罢废了西路行营,将黄林麾下的兵马,以及包括他本人在内的众多先天宗师,重新收回了手中。

不仅是西路行营,青云子掌控的河阳行营,同样也被顺势罢废。

行营中的兵马先天,都收入了中路行营麾下。

至于两个行营罢废之后,河南、南阳、东郡的防备治安,则交给了同步筹建的地方郡府郡兵负责。

此外,因为河南郡、东郡算是边疆,还地方兵马外,各自额外增派了二十万大军,五位先天,设立了一个北路行营,让黄林当总管,用来警戒河北之敌。

虽然确认了河北已无威胁,但秉持着小心无大错的想法,陆渊还是加强了这两郡的防御。

反正对他来说,四十万大军,十位先天,也只是一个零头罢了。

相对于整个北伐大军来说,根本就不值一提。

而且这两郡刚刚平定,现在又进行大举移民,地方上正是骚乱不断的时候,也确实需要大军进行强力镇压。

这样想想,也就没什么了。

河阳、西路两路行营罢废,陆渊手中,一下就多出了一百五十万的兵力。

再加上裁减过后的雍州行营,也多出了一百万左右的兵力。

这加起来,就是二百五十万人了。

对于这些人,陆渊进行了一次整编,保留下来了一百万的常备战兵,剩下一百五十万人都是民夫,全被他放了回去。

在大胜赵国和魏国后,于东郡和关内郡的战场上,楚国又抓到了一百七十万左右的降卒俘虏,手中的炮灰数量,瞬间又富裕了起来。

这种情况下,自然没必要留着,那些已经征战了一两年的民夫,对着自己子民,可劲祸害了。

不仅是西边的三个行营,进行罢废整编,陆渊直领的中路行营,也进行了整编。

中路行营,原有三百万兵马,其中战兵、民夫、俘虏都有。

整编过后,陆渊留下了一百五十万战兵,五十万俘虏。

还有一百万民夫,则被放回了家乡。

东面已经会师的东路行营和阳夏行营,也被重整为了新的南路行营,行营总管为黄玄,兵马则是一百五十万战兵,二十万俘虏。

另外有一百万左右的民夫,被裁撤放了回去。

豫州行营也进行了整编,所有的民夫在拣选了精锐补充兵马后,剩下一些老弱都匆匆撤走,最后留下了五十万左右的战兵。

这点兵力,肯定是无法完成,陆渊制定的东稳战略了。

因此,在对豫州行营进行整编后,陆渊就任命刚刚被裁撤的河阳行营总管青云子,出任新的豫州行营总管。

然后领着河阳、西路行营,刚刚整编出的一百万战兵,前往豫州赴任了。

这样补充之后,加强了的豫州行营,就将拥有一百五十万战兵,实力不弱于任何一个老牌霸国,足以对豫州战局进行干涉了。

而两路罢废行营,留下的一百七十万俘虏,则补充到了中路行营。

如此,经过一番整编过后,楚国就剩下了五路行营。

分别是雍州行营,总管为黄欣,有八十万战兵,十位先天。

北路行营,总管为黄林,有四十万战兵,十位先天。

南路行营,总管为黄玄,有一百五十万战兵,二十万降卒,先天三十人。

豫州行营,总管为青云子,有一百五十万战兵,先天二十人。

中路行营,统帅为陆渊,有一百五十万战兵,二百二十万俘虏,有先天三十人。

此外楚国北伐收获的中州地方各郡,也都分别安排了三万的郡府县兵,以及一位先天宗师作为地方都尉,负责治安。

这些地方兵马加起来,也有四十八万大军,十六位先天。

以上合计常备兵马六百一十八万,二百四十万俘虏,先天宗师一百一十六人,就是楚国在整个江北中州之地,所有的军事力量了。

同时在江南扬州的老家,楚国还有两百万新训练出来的府县兵,以及二十一位先天宗师。

可以说,哪怕经过一番裁撤整编,楚国剩下的军事实力,也依旧是傲视天下,为诸国之最了。

经过这一番精简裁撤,虽然楚军的兵马总数,从原先的一千八百万,直接减少了一千万人。

但楚军的战力,却并没有减少,反而提升了许多。

就如分开的手指变成了紧握的拳头,不仅力量提升许多,也变得更加坚固可怕了。

反倒是楚国的敌人,经过两次北伐的惨重打击,实力变得远不如北伐之前,个个都变得残血虚弱,好几个甚至都到了亡国边缘。

以这种姿态,一拳挥下去,可不就是人仰马翻,一片哀鸿了。

此时陆渊回顾四周,颇有种拳打敬老院,脚踢幼儿园,无敌寂寞之感。

当然,这只是一闪而逝的念头。

虽然已经取得了极大优势,但稳重性格起见,面对这些已经衰落的敌人,他还是会拿出最大的重视,给予对方最强的残酷打击的。

“现在西守东稳已成,我的中路、南路行营大军,也已经在积蓄力量,明年就要作为主战场,进行中间突破了。

不错不错,还有继续努力。”

陆渊看着摊开的九州舆图,看着上面一个个已经布局好的棋子,不由满意点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