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六十三章 好大一座山

书名: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4

西天灵山,大雷音寺。

「观音尊者,唐僧师徒已经悉数就位,有些事情,你也该早做准备了。」

金莲闪耀,梵音高唱,如来佛祖端坐在莲台之上。

金阶之下,左右分别站立一人,一个是西游一事的总筹划之人观音尊者,另一位则是从黄风岭赶过来的灵吉菩萨。

观音和灵吉虽然同为菩萨,二者的地位却要差了许多,没听到就连如来佛祖,都要称呼一声「观音尊者」吗?

这份殊荣,别说灵吉菩萨比不了,整个佛门也就观音菩萨那独一份。

因为除了菩萨之外,观音还有一个身份,叫做「七佛之师」。

你倒那七佛是谁?

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

而如来佛祖,也正是这七佛之一的释迦牟尼佛,因此,如来佛祖称呼观音菩萨一声「尊者」是理所当然的。

「贫僧谨遵佛祖法旨!西游队伍虽成,可贫僧的心中尚有疑虑……」

观音菩萨踌躇了一下,她不知道该不该跟如来佛祖提起,或者说她还没想清楚要怎么说。

「观音尊者,是否有何为难之事?佛法东进乃我佛门之大事,两位圣人老师对此也极为关注,我等切不可疏忽大意。」

「尊者若真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你大可一一说来,本座自会与你方略。」

西游之事,此前早已推算过无数次,如今看来,除了时间上有些出入,其他的一切都尚在计划当中。

观音菩萨作为此次西游的主要筹划及执行者,这些年来的所作所为,如来佛祖也都看在眼里,对观音菩萨的做法更是挑不出一丝一毫的毛病。

此时,见她眉头紧锁的样子,如来佛祖有些不解。

「启禀佛祖,以贫僧观之,似乎如今的取经僧众,或多或少都发生了变化。」

「唐僧没有金蝉子的记忆,原本只是一介凡僧,可上次见到之时,他居然已经开始了修炼,眼看就要完成「筑基」,一身功法更是佛门神通无疑。」

「而那猪八戒,居然改掉了「贪花好色」的本性,面对美色不为所动,却也并非是心向我佛,反而是因为眷恋他在尘世间的妻子。」

「至于孙悟空和小白龙,贫僧前去的时候,他们甚至都不在唐僧的身边,这与当初的设定相去甚远啊。」

观音菩萨口中所述这些问题,严格来讲,都算是她自己的失职。

如来听完,没有说话,而看向了另一旁的灵吉菩萨。

「佛祖,观音尊者所言,贫僧也有所察觉,黄风怪当初是贫僧有意放走的,好让他在黄风岭给取经人添上一难,如今看来贫僧也是失算了。」

在观音尊者来之前,其实灵吉菩萨已经先一步到了灵山,并且向如来佛祖禀明了黄风岭的事情。

不过,这灵吉菩萨的身份比较尴尬,他平日并不在西方大雷音寺,与四大菩萨相比,他甚至都不算是西方佛教的正式在编之人。

前者在黄风岭的失算,让佛门丧失了一部分既定的功德,灵吉菩萨也只是如实禀明,而并未自承其过。

眼见得观音尊者的过失似乎更大,灵吉菩萨才趁机也将之前的失算再次提及,也算是跟观音尊者「同仇敌忾」了。

「观音、灵吉,依你二人之见,出现这些反常的现象,真的就是因为那个人吗?」

如来佛祖高坐莲台,一双慧眼仿佛能看穿三界。

「二师兄,先用饭吧,练功也不急于一时啊。」

李治归队之后,取经队伍的伙食又好了起来。

其实,李治侍弄饭菜的

水平很是一般,不过同另外几位比起来,那就显得很是厉害了。

递到猪八戒面前的,是一整只叫花鸡,还有两斤烧酒,整个取经队伍需要按时吃饭的就只有唐僧和猪八戒。

说来也奇怪,孙悟空也好,李治也好,有时也吃也喝,不过都是馋了那份口舌之欲,并不是真的腹中饥饿所需。

偏偏这个猪八戒是个另类,明显妥妥的金仙中期的修为,却要靠这些凡俗的食物来充饥。

「多谢小师弟,你这个蒲团甚是好用,俺老猪觉得,最多三个月时间,我就能将境界恢复到金仙后期。」

自从「莫家庄」一事之后,猪八戒暂时变得沉默寡言了许多,修炼倒是更加勤勉了起来。

猪八戒是一个,孙悟空又是一个。

在李治看来,就他们两个现在的状态,根本就不合适去西天取经,反而是最好找个地方闭关数年。

「二师兄客气了,这个蒲团呢,索性就送你吧。」

从黑风山得到的两个蒲团,一个落到了唐僧的手里,如今干脆把另外一个送给猪八戒好了。

最近几日,李治好生地盘算了一下自己目前的「家当」。

「沧溟诀」看来是他的根本,可惜,也才修炼到第三层。

「破妄金瞳」,倒是跟着修为一同升级的,随着「沧溟诀」的晋升,拥有足够的法力就能催发更高级别的「破妄金瞳」。

「天地剑诀」是随着「沧溟诀」一同出现的,可惜它的要求太高,只有突破到「天仙」境才能开始修炼。

而李治目前还是「渡劫」后期,正在积蓄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天仙劫做准备。

听大师兄讲,像他这样一步一步修炼上来的,想要达到「天仙」境界,就要面临着「天仙」劫,这同孙悟空和猪八戒他们还不一样,他们只是在恢复修为。

当然,今后的「真仙」、「玄仙」、「金仙」等等,每一个大境界的突破,都会降下相应的雷劫。

能够平安渡过雷劫,才算晋升成功,否则就会死于雷劫之下,身死道消。

而想顺利渡过雷劫,最好有一件像样的宝贝,如此一来,在渡劫的时候也能借着一下外力。

当然,也有硬撼雷劫的,比如当年的孙悟空。

因此,李治为了稳固起见,自从到了「渡劫」后期之后,他就一直压制着自己的进度,让「沧溟诀」在第三层更加稳固一些。

「太阳真火」,李治却一直还没来得及修炼,只是将它存放在「丹田」里温养着。

最新得的一样,就是那滴硕大的烛龙精血了。

孙悟空建议他不可贪多,慢慢地炼化这滴精血,却最好不要用烛龙精血中蕴含的能量来提升修为,反而要去锻造肉身。

要知道,龙族的肉身是何等的强横,尤其烛龙的肉身,那可是盘古大神所化啊,完全不逊于当年的十二祖巫。

虽然只是一滴烛龙精血,如果李治能够将它完全炼化到自己的肉身上,恐怕金仙强者,甚至寻常太乙境都未必有他的肉身强大。

剩下的,就是高高悬浮在识海中那两位大爷了,一个是钉子户大黑枪,一个是从黑风山寻来的「破碎片」。

深思熟虑之后,李治觉得与其好高骛远,不如还是给自己的小命多点保障为好,就决定先去炼化烛龙精血。

都不用达到什么金仙层次,就算是到了玄仙、真仙的肉体,都能让他应对「天仙」雷劫更轻松一些。

没错,李治已经想好了,到时候他也打算像大师兄一样,凭借着肉身去硬撼雷劫。

虽然,他也觉得识海中那把大黑枪应该不是凡物,却也不敢将渡劫的希望寄托在

那柄枪上。

自己无法控制的东西,即便是再好,关键时刻还是不能作为依仗的。

行行复行行,冬去春来、春暖花开,这已经是唐僧和李治,离开长安的第三个年头了。

「大师兄,都说这西牛贺洲妖怪多,咱们进入西牛贺洲也走出几千里了,怎么连个妖怪的影子都没看到?」

猪八戒终于缓了过来,虽然较以往还是多了丝沉稳,却好过前些日子那样的失魂落魄。

孙悟空依然走在最前边开路,沙和尚殿后,不过现在不用再挑着行李了,都打包好了放在白龙马上。

是的,小白龙从流沙河回来之后,再次变成了白龙马,孙悟空和李治却都知道,他已经开始了「九转神龙诀」的修炼。

白龙马又恢复了原状,唐僧却依然坚持着步行。

尤其是他修炼了李治传授的「五禽戏」,不到一年的时间,整个人都发生了质的变化,终于「筑基」成功了。

放到大唐的国度,这就算是「武道通神」的存在。

从一介凡僧,到如今的筑基成功,前后无非才花费了一年多的时间而已,连李治都不得不感叹唐僧的根骨和天赋。

或者说,还是金蝉子厉害,毕竟是天地间第一只「六翼金蝉」啊。

猪八戒喜欢走在前边,美其名曰牵马,却总爱与孙悟空拌嘴,其后才是唐僧和李治。

「呆子,你还想着抓个妖怪来吃掉吗?吞噬妖怪的肉身的确能够提升自己的修为,你却不能一味如此蛮干。」

「你现在虽然长着一颗猪头,却不是真正的妖怪,要真细论起来,俺老孙才算是正儿八经的妖怪呢。」

孙悟空一眼就看穿了猪八戒那点儿小心思,这个呆子最近练功的勤奋程度,让孙悟空都有些嫉妒,有时候都担心他走火入魔了。

「悟空、八戒,前面是座大山吗?」

一路行来,以山岭居多,却基本上都是偏矮的小山,多数类似于大唐南部的丘陵。

而在西行的正前方,影影约约能看到一座大山的轮廓。

这真是一座山吗?

「师父好眼力,不过那座山离得还远呢,以咱们的速度至少还要再走上三天。」

前边的确是一座大山,孙悟空一眼望去,那山距离脚下至少还有五百余里。

他们一行人都是徒步,除了必要的休息之外,每日还能保持着一百多里地的速度。

倒不是不能走的更远,关键是,现在这个取经的队伍,各自的勤修苦练是排第一的,而西天取经嘛……这不一直在走这吗?

其实,像猪八戒那样心思的人却不在少数,平日里除了自己修炼,就是偶然师兄弟之间的切磋。

李治也终于跟沙和尚过了过招,两百招是他的极限,就这样,李治还觉得是那大块头留手了。

沙和尚跟孙悟空和猪八戒不一样,他更多的就是硬碰硬的来,这一点儿正中李治的下怀,他如今正在一点一滴地炼化那烛龙精血呢。ap.

一连十数日,烛龙精血才炼化了百分之一左右,李治就觉得自己的肉身已经超越了修为的境界。

也就是说,他如今还是「渡劫」后期,而肉身的强硬程度,已经先一步进入了「天仙」境,他也勉强算是没被认证的「半步天仙」了。

尤其是在李治使用特性「大力」的时候,那真是力大无穷,连孙悟空和沙和尚都不敢小觑。

只是,师兄弟之间的切磋,总是会留些余地。

而这几位都意在突破自身桎梏,如今这样的切磋,除了李治其他人都收效甚微。

因此,众人都希望最好碰到一窝子妖怪,打也

好杀也好,或者真的能让二师兄给吃了,才能过过瘾不是?

「好一座大山啊——」

「好一座大山啊——」

「好一座大山啊——」

李治斜楞了一眼他那三位师兄,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和尚,有一个算一个,你们就这么没有文化吗?

还是说你们也懂得后世的那个「梗」,「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三日之后,取经队伍终于走到了那座大山脚下,才引得唐僧的三位高徒齐声赞叹。

只见眼前这座大山,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

又见——

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

幽鸟乱啼青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

「九郎,我等一路西来,贫僧还从未见过如此样的大山,若非知道距离西天尚远,贫僧都以为到了灵山胜境啊。」

也许唐僧也被那三位徒弟的「文采」给吓住了,就没敢同他们去讨论,反而是冲着一旁的李治说道。

李治心中一阵苦笑,原来到了此处啊?

「族叔,大师兄、二师兄、三师兄,这座山可非同小可!此处也不比别处,这是真正大能的居所,比我们一路以来遇到的所有仙佛都要厉害!」

既然已经改变了这么多,李治也不在乎多提点众人一句。

到目前为止,取经队伍遇到的麻烦不算很多,过来帮忙的大能却还是有的,比如老熟人观音菩萨,比如传授给唐僧「多心经」的那位乌巢禅师。

李治却说,眼前这座大山中住着的大能,超过了之前遇到的所有仙佛,孙悟空的眼睛就是一亮。

「小师弟,这里到底住着哪位啊?」

猴急可以理解,却也聪明。

他自己既想知道,又不愿意给李治带来麻烦,就偷偷地用神识交流道。

「大师兄,上山后遇事无需问我,你只管率性而为就行。我只能告诉你,此间这位的能耐,应当不次于你那位授业恩师,甚至更高。」

李治也用神识回答道。

他却没说的更加清楚,毕竟李治心里明白,就算是把那人的名字告诉了孙悟空,猴子同样也不认识的。

孙悟空却怔住了,不是因为李治卖了个关子,而是,这小师弟怎么会知道俺老孙的授业恩师是谁?

其他那几位也没刨根问底,尤其是猪八戒。

早听到有钟鸣之声,就知道此间不是有寺庙就是有道观,而听小师弟的口气就绝对是洞天福地了,除了能饱餐一顿,岂不是到了一个修炼的好场所?

众人兴致勃勃地往山里走,李治却有意无意地跟唐僧走在一起。

「族叔,到了山上无论遇到什么怪异之事,切记不要慌张……如果有人给你送礼,无论他送了什么,您都要淡定地如数收下。」

李治想到了此间即将发生的事情,在另一时空里,就是因为唐僧的无知,白白地浪费了两个好宝贝。

孙悟空他们是这方天地认定的主角,他们怎么闹腾都是在情理之中的,可李治却不可以,尤其现在他的实力还相当的弱小。

那么,他就只能在夹缝里寻求机会,也许这个便宜族叔,就能帮上自己这个忙。

唐僧闻言很是不解,但还是郑重地点了点头。

他同李治也相处了两年多,眼见这位十六岁的晋王殿下,不仅个头慢慢追上了自己,整个人更是变得沉稳睿智,唐僧对他莫名地充满了信任。

那么,取经队伍到底到了何处?

眼前这座大山,叫做「万寿山」,山上有座道观,叫做「五庄观」,「五庄观」的观

主非是旁人,正是被称为「地仙之祖」的镇元子。

此君生于盘古大神开天辟地之时,也是当年「紫霄宫」听道的三千客之一,修炼了亿万年,早已是准圣之境,奈何差了些机缘,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圣人。

如今三界势弱,圣人不能真身进入,准圣就是这三界的天花板。

发迹于洪荒的镇元子,生来不好与人争斗,但若真的比划起来,整个三界能跟他交交手的,也不过一手之数。

「清风、明月,为师将要带着你其他师兄前往上清天「弥罗宫」,你二人要守好山门,莫生事端。」

「两日后,将有唐朝去往西天取经的和尚路过此处,那唐僧昔日与为师有旧,你们可打下两枚人参果与他。」

「唐僧手下还有三……四个徒弟,你们切勿去撩拨他们,切记、切记……」

告诫完毕,镇元子就带着其他四十六名弟子,升上了云端。

回首再望一眼自己的「五庄观」,镇元子感慨万千。

「时也、运也、命也?此次尚能借着西游之劫渡过自身的劫难,那下一个万年呢?」

镇元子默默地哀叹,最终还是狠狠心,到上清天去了。

「师父,原来是一座道观啊,小师弟说「天下僧道是一家」,又说「佛本是道」,到了这道观咱们也算是到了自己家了吧?」

好嘛,李治一头的黑线。

李治发现,他这位二师兄很有意思,但凡自己说过调侃的的语句,或者「离经叛道」的话,猪八戒都会记得清清楚楚。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够准确地使用出来,如果猪八戒每次说的时候,不在前边加一句「小师弟说」,李治肯定会好受很多。

「万寿山福地,五庄观洞天」。

山门之侧立有一石碑,石碑上镌刻着十个大字。

「徒弟们,原来此山叫做「万寿山」,而这座观宇叫「五庄观」啊——」

众人拾级而上,来到大门前才停身站住。

「长生不老神仙府,与天同寿道人家。」

「这个?……」

众人很是惊奇,孙悟空刚想出言嘲讽时,猛然想起李治的告诫,回头看向李治的方向。

「当得——」

李治冲着大师兄微微点头,惜墨如金地吐出两个字。

「敢问来者可是大唐圣僧?——」

就在这时,大门洞开,从里边走出两名道童来。

骨清神爽容颜丽,顶结丫髻短发戟。

道服自然襟绕雾,羽衣偏是袖飘风。

「阿弥陀佛,贫僧唐三藏,正是从东土大唐而来,不知两位仙童如何知我?」

唐僧很是诧异,条件反射地向后退了一步。

「长老莫怪,小道清风,这是我师弟明月。前日我师父曾言,有唐朝来的圣僧会到我观里来,命我二人在此恭候,圣僧还请观内叙话——」

验明正身之后,清风、明月齐齐躬身施礼,将唐僧一行五人让进了「五庄观」。

一番款待自不细说,李治也见到了「五庄观」大殿内的布置,尤其是正当中那「天地」二字。

如今的孙悟空,已经不是原来的「火眼金睛」,而是变成了更高级的「破妄金瞳」,他更是修到了「绿色」级。

当孙悟空看到「天地」二字的时候,顿时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是先天灵宝吗?」

李治的神识中,听到了孙悟空传来的声音。

「大师兄,收敛心神,这不是你我能够沾手的……」

李治当然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天地」二字,其

实就是「天地宝鉴」,更通俗点儿来讲,也可以叫做「地书」。

「天书」化为封神榜在天庭,「人书」化为生死簿在地府,「地书」正是这个「天地宝鉴」,一直就在镇元子的手里。

孙悟空急忙深吸了一口气,冲着「天地」二字规规矩矩地行了一礼。

走了一天的路,简单用过饭菜之后,各自安排歇息。

李治就有意跟唐僧住在了一起,他们两人住了一个独立的跨院,各占一间静室。

此处的灵气还真是浓郁,李治从来就没见过比这里更好的修炼场所,与这里相比,长安的「晋王府」,河水的「河伯府」,都显得寒酸无比。

甚至就连浮屠山上那个「乌巢」,都要差上几个等级。

李治却没有利用这浓郁的灵气去修炼「沧溟诀」,而是在房间里盘膝坐好,例行公事地继续炼化那滴烛龙精血。

「邦邦邦——」

已到了掌灯时刻,因为李治忙于炼化烛龙精血,并没有掌灯,门外却响起了敲门声。

「九郎,快开门——」

是唐僧的声音,而且听起来很是急切,更有一股异香来传来,莫非?……

「吱呀」一声,李治打开了房门。

「族叔,现在这个时辰,您应该开始诵经打坐了吧?更何况这里如此浓郁的灵气,您可不能白白辜负了。」

李治心中隐约猜到了唐僧前来的目的,却明知故问道。

「你啊,还跟族叔来这一套吗?」

唐僧双手小心翼翼地端着一个托盘,托盘上盖着一方丝帕,进到屋子里来,顺便用脚将房门带上。

就方才这个动作,就惹得李治一阵好笑。

他何曾见过如此「轻佻」的唐三藏?居然用脚去关门啊。

「九郎,你来看,这是什么?」

李治的房间里没有掌灯,虽然不影响他视物,周围却是漆黑一片。

但是,当唐僧将托盘上的丝帕揭开之时,那股异香更浓了,黑洞洞的房间里,竟然泛起了皎洁的白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40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