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二章 事了踪不见

书名: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4

距离李治苏醒过来,已经过去七天了。

这七天里,他一直把自己关在“丽政殿”里,一步也没有出去,什么人也不想见。

他还是无法接受眼前的这个现实,他,李治,一个二十一世纪某二甲医院中医科的副主任,风华正茂、前途无量的时候,居然魂穿了?

他不知道前世——姑且这么叫吧——的自己,最终是死了还是变成了植物人,魂魄到了这里,竟然夺舍了一个七岁孩子的身体?

这个孩子也叫李治,或者更准确的说,这个孩子才是真正的李治。

没错,就是那个李治,大唐的第三代君主,被后世称为唐高宗的李治。

以最弱的姿态,在惨烈的夺嫡之战中胜出,笑到了最后,却被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篡夺了李家的江山。

七天时间,他也完全吸收了这孩子残留的记忆,可惜,没有太多的内容。

似乎从生下来,他就没怎么离开过这个“丽政殿”?

跟李治知道的历史一样,这个孩子是李世民和长孙无垢的第三子,大排行老九,小名雉奴。

可是,跟他认知的历史不一样的是,这个世界上似乎真的有着神佛的存在?

人人都可以选择修文或者练武,不像后世展现的文武那样,而是真正的修炼,修炼有成者,能够以一敌万,能够飞天遁地,能够益寿长生那种。

据说,练武者可分为后天、先天二境。

后天境界有三个层次。

“明劲”,练之总以规矩不可易,身体动转要和顺而不可乖戾,手足起落要整齐而不可散乱,拳经云:“方者以正其中”即此意也。

“暗劲”,练之神气要舒展而不可拘,运用要圆通活泼而不可滞。拳经云:“圆者以应其外”即此意也。

“化劲”,练之周身四肢动转,起落、进退皆不可着力,专以神意运用之。虽是神意运用,惟形式规矩仍如前二种不可改移。

虽然周身动转不着力,亦不能全不着力,总在神意之贯通耳。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即此意义也。

后天境界之后再修炼能达先天,先天境界就相对简单一些,只分为“先天”和“通神”二者,又叫“先天武者”和“武道通神”。

据说,一个人如果到了“武道通神”的地步,真正就是能够一人成军、毁山断岳。

但凡哪个国家有一位“武道通神”的存在,就不是别的国家敢轻易觊觎的,如同后世核武器般的威慑。

人至先天,寿数百五,通神之境,延年三百。

如今的大唐朝,真正武道通神者只有一人,那就是大唐的军神,“风尘三侠”之一的三元李靖李药师。

另外还有两人,可以说是达到了“半步武道通神”的境界。

一位是有“皂袍大将”之称的尉迟恭,尉迟恭身长一丈,腰大十围,面似黑锅底,善使两条竹节鞭,有万夫不当之勇。

尉迟恭最初在定阳王刘武周处投军,刘武周封其为先锋,却是李唐的敌人。

这位日抢三关,夜夺八寨,连斩上将数十员,败程咬金,扣李世民,悍勇之势、一时无两。

归唐后,入天策府,参与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等,颇有功勋。

武德九年,参加玄武门之变,力保李世民登基为帝,受封为右武候大将军、吴国公,可以算是现在李世民手下的头号打手。

另外一位,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秦琼秦叔宝。

要说起秦琼的名声威望,在整个隋唐年间可以算是首屈一指的。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乃祖是北齐领军大将秦旭,其父是北齐武卫大将军马鸣关大帅秦彝。

神拳太保、双锏大将,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熟铜锏锏打山东三州六府半边天。

江湖中声名赫赫,官府里同样手眼通天。

其姑父是当时的北平王罗艺,其姨夫是大隋朝中的长平王邱瑞,而他所拜的义父更是大隋之柱靠山王杨林。

到了大唐朝,秦琼更是当年救过李渊一家老小的恩人,凭借自身的武艺成为大唐最耀眼的战将之一。

著名的“三鞭换两锏”,论起真功夫来,秦琼恐怕还要在那尉迟恭之上。

可惜,李世民登基之后,却逐渐疏远了秦琼。

一则秦琼此人最是忠义,秉性耿直,这样的人放在江湖,放在军旅都是不可多得的,在朝堂之上反而就是不可取的了。

再则,李世民先是诛杀了“赤发灵官”单雄信,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更是在此之后持续追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子嗣。

这一切行为,站在一个君主的立场上,自然无可厚非,却不是秦琼这样的人从内心里能够接受的。

又加上秦琼跟尉迟恭不同,他在一帮瓦岗旧将中的影响力甚大,即便胸怀宽广的李世民,多多少少也对此有些忌惮。

索性,秦琼就以养伤为由,逐渐地隐退了,也从原本的从一品翼国公,变成了正三品的左武卫大将军。

当然,戎马半生,秦琼多是身先士卒,也落下了一身伤病,现在彻底变成一头病老虎了。

练武如此,修文之人也同样有类似的等级划定。

此时的修文,多以儒家为尊。

对应武道的“明劲”、“暗劲”、“化劲”、“先天”和“通神”,修文的境界依次为“修身”、“德行”、“君子”、“立命”和“大儒”。

“修身”,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修持身性,载福绥仁惟造福,敬身有道在修身。

“德行”,文以致用、腹有诗书、以德行事,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君子”,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修文比练武更加难以进阶,除了日积月累,就要靠天赋和造化了,但凡能到“君子”境界的,已经无一不是一方天骄的存在了。

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

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

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

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

自然,前三者“修身”、“德行”、“君子”即为后天境界,而“立命”和“大儒”却是先天境界,文成大儒,亦可通神。

可惜,经过隋末唐初的大动荡,礼乐崩坏,文道不昌。

就连孔子的第三十一世孙孔颖达那样的人物,也只是到了“半步大儒”、或者叫“半步文道通神”的境界而已。

孔颖达,北齐后主武平五年生人,八岁就学,曾从刘焯问学,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大业初,选为“明经”,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

隋末大乱,避地虎牢。

入唐后,任国子监祭酒,奉李世民之命,编纂“五经正义”,也是李唐诸位皇子南书房的主讲之一。

可惜,如此诱人的修文练武,跟李治却毫无关系,他天生就是传说中的“天漏之体”,半点真气也无法储存。

即便是吃了灵丹妙药,或者外人强输给他的,也如过纱之水、毫无存留。

在人人修炼的时代,这是这个孩子从小就被人诟病最多的地方,也是他记忆中最深刻的东西,此时的李治却不以为然。

因为,他感受到自己的丹田之中,有两股柔柔的、暖暖的气息。

一股较弱,应当是老太监张阿难输给他的内力,一道却极强,似乎是被封在丹田之内的?

那是孙思邈给他喂的,那颗“护心丹”化成的内力,其实也是一股能量。

李治“天漏之体”,浑身诸穴窍均为开放之态,这两股内力无处可去,竟然都跑到了他的丹田里。

可是,从那孩子的记忆中,李治清楚地记得,自己的丹田也是个大漏勺的存在,怎么可能存得住内力呢?

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治就运起了他前世练过的一门打坐之法,顿时眼观鼻、鼻观口、口问心,尽量把自己的心沉静下来。

让李治更加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他居然能“看”到自己的丹田?

丹田之内,两道内力一黄、一白。

白者较粗且温顺的很,黄者虽细小却有些“霸道”,二者互不相让,似乎都想吞噬了对方?

就在此时,这一黄、一白两股内力,却突然像是感到了恐惧?

是的,恐惧,它们都“颤抖”了起来,甚至有些想逃离李治的丹田。

又是一瞬间,这两股真气却消失了,准确地说被丹田上空高悬的一物给吸走了。

那是一柄枪吗?

就算是一柄枪,也是一柄袖珍的枪,长短粗细宛若中指,却时隐时现、若有若无的,吸收了这两股真气之后,似乎更清楚了一些?

这袖珍枪的“无耻霸道”行径,让李治很是无语。

知道了这是一个能够修炼的世界,凭借着自己的“先知”,以及前世那些年的积累,李治还是很有信心去将那两股内力给炼化的。

这都不叫到嘴的鸭子,而是已经进到自己身体里的内力,却硬生生被这个袖珍枪给抢走了。

话说,这个玩意儿是从哪里来的啊?

似乎、好像,在之前那孩子的记忆中,根本就没有这袖珍枪的任何痕迹啊?

正在李治懊恼的时候,那柄袖珍枪尾端排出一丝浓浓的灰气,逐渐散满李治的丹田,然后逐渐顺着李治的十二正经游走,继而奇经八脉。

前世是学中医出身,又杂七杂八的练了那么多年的各类功法,李治当然对人体内的经络和穴窍小有研究。

随着那丝灰气在体内游走的面积越大,颜色也逐渐淡了下来,由一开始的深灰,变成了后来的浅灰。

这算什么啊?

它抢吃了那两股内力,这算是它的排泄物吗?

李治没来由的冒出这样的想法。

而那高悬在他丹田之中的袖珍枪,似乎能够感应到李治的心意,竟然在那里微微晃荡了起来。

似乎不是在搞破坏,而是在幸灾乐祸吗?

李治的心情可以说是非常的不爽,不仅仅是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这个地方,更是觉得自己被丹田之内,那柄袖珍枪给侮辱了。

可惜,这两者都是他无能为力的。

在外人眼里,他依然还是原来那个“天漏之体”,而事实上,他体内的经络和穴窍,已经彻底得到了改造。

只是,李治不知道罢了。

他更加不知道的是,体力游走的那丝灰色气体,被他误认为袖珍枪排泄物的,更是全天下人都梦寐以求的,很多人修炼一辈子都未必能够拥有的东西。

……

“阿难,雉奴还是不肯出门吗?”

“立政殿”的书房内,李世民揉了揉有些肿胀的太阳穴。

他也是先天境界的强者,只是当了皇帝之后,练功方面就难免懈怠了。

都过去十多年了,李世民依然停留在先天初阶,比起旁边的张阿难,差的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陛下,晋王这几日一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过身体应当是好了,食量还增大了不少,这两天,御膳房都是送过去原来两倍的饭菜。”

张阿难如实地回答到,他心里清楚,即便自己不说这些,李世民也会知道的。

在李世民的手中,有一支特殊的力量,名为“丽竞门”。

没有人知道“丽竞门”究竟有多少人,也没有人知道“丽竞门”里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只是到了一定级别的人,却都深信不疑,那才是李世民真正依仗的力量,能够帮他处理一些满朝文武都处理不了的事情。

“事情查清楚了吗?到底雉奴为何要到武库去?雉奴身边小太监招供的那柄生锈大铁枪,怎么就踪迹不见了?”

李世民的桌子上,已经放了一本折子,封面上没有署名,张阿难却知道那是他这个太监总管也不能碰触的东西。

那是“丽竞门”给李世民的奏报,内容就是关于李治受伤前后的全过程,只是唯独没能说清楚,那生锈的大铁枪到底去了哪里?

这样的结果,自从“丽竞门”成立以来,也没有发生过几次。

如果非要记个数的话,可能是两次,而李治这次事件,就算是第三次了。

“陛下,晋王身边的小太监,是魏王殿下推荐的,不过这个小太监的亲哥哥却在太子府听差,而且……而且听人说这个小太监在事发前一天,还到过蜀王殿下的府上。”

即便知道犯着忌讳,张阿难也只能硬着头皮,如实地说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因为他很清楚,这些事情,“丽竞门”的人也一定能查的到。

只可惜,那名小太监已经死了,事发后的第三天死掉的,就在他自己住的房间里。

仵作给出的结论是——自缢,完美的自缢现场,没有发现任何他杀的蛛丝马迹。

“那么,那柄生锈的大铁枪呢?”

李世民冷冷地追问道,似乎自动忽略了,张阿难所提到的,他的三个宝贝儿子。

“老奴无能,没有查到那大铁枪的去向——”

听到李世民冰冷的质问,张阿难吓得连忙跪倒在地。

而李世民却释然了。

跟“丽竞门”上报的结果一般无二,甚至连请罪的言语都相差无几。

“臣等无能,没有查到那大铁枪的去向——”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6611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