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九章 君郎何年少

书名: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4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

一曲青玉案,满朝文武惊。

当李世民亲自诵读完毕之后,“含元殿”内但凡粗通文末之人,都对这首“青玉案”赞不绝口。

“孔卿,这首诗余你到底从何而来?”

李世民的一声高问,让之前有些乱糟糟的朝堂顿时安静了下来,群臣这才感到方才自己的失态,谁让那首诗余写得如此之好呢!

“陛下,老臣也不知道这是何人所作,不过我想怀德坊的程府和秦府上的几位公子,应当知道那位小才子的姓名。”

“可惜了,陛下手中的文稿,只是我们一位太学博士手录下来的,而那位小才子的原稿却不翼而飞了。”

“据两位太学博士所述,原稿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实不在钟、王之下也,可惜、可惜啊——”

孔颖达就把他听到两位太学博士回去的描述,一五一十地当着李世民和文武百官的面,讲了个清清楚楚。

“孔祭酒,这……这可能啊?”

一旁的魏征,问出了众人心中的疑问。

当然,所有人都不会认为这首诗余是抄袭的,虽然说世界之大,但是如果真有一首这样的诗余存在,不可能在朝的这帮大佬没有一个人听说过。

只是据孔颖达所说,写出如此荡气回肠“青玉案”的,居然是一位年龄未满十岁的孩童?

这怎么可能啊?

诗余中所包含的细腻的情感,和此诗余的写作视角,怎么可能是一个未满十岁的孩童应该有的?

再说了,就算是有这样一位惊才艳艳的才子,又怎么可能会是程府和秦府的朋友呢?

就在群臣疑惑不解的时候,高坐在龙椅之上的李世民,心中却有了一丝明悟。

会是你吗?

新年的第一次大朝会,没有什么具体的事务安排,君臣在“含元殿”闲扯了一个多时辰后,李世民就宣告结束了。

……

“立政殿”内,皇后娘娘长孙无垢,正扶着最小的女儿新城公主在练走路。

这小丫头生下来体质就弱,这都一岁四个多月了,居然还不能正常的走路。

“观音婢,雉奴来过了吗?”

李世民知道李治昨夜出去了,说是同秦府的两位公子一同去赏花灯,李世民也没有在意。

这半年来,随着李治有事没事总往秦府跑,连同李世民跟秦琼之间多年的心结都逐渐解开了。

借着李治的手,也没少往秦府捎带东西,年货李治都狠狠拉过去了三大车,这算是减轻了秦府的不小负担。

秦琼为人耿直,虽然多年在军旅之中,别人吃空饷的本事他却是学不来的,反而逢年过节的,还会资助一些伤残的老兄弟。

这样一来,仅靠着秦琼的那点儿俸禄,维持现在这个秦府的正常开支,就有些紧巴了。

一开始,李治只是从皇宫里带一些药材和补品过来,这也是经过长孙无垢默许的。

后来,秦琼的伤势彻底被李治“治好”之后,李治就开始从皇宫带绢布或铜钱过来了。

就算秦琼跟他没有师徒之名,好歹自己得把伙食费和住宿费给交上吧?

“二哥,雉奴出什么事了吗?他现在应该还在秦府吧。”

李世民刚进“立政殿”,就向自己询问李治的事情,长孙无垢的心中不免一凛。

李治不是她最小的孩子,却莫名其妙地最受长孙无垢的牵挂,尤其是半年前出了那样的事情。

即便李世民最终什么也没明说,聪明的长孙无垢,隐约也能猜到一些,恐怕与另外几个儿子有关。

“这个朕现在也说不准,要等见到那小子方能知道事情的真相。观音婢,你且来看一下这首诗余写的如何?”

长孙无垢那也是大家闺秀出身,虽然年幼时的经历坎坷了一些,但并不妨碍她骨子里也是一名才女的特质。

“好一首‘青玉案’,没想到诗余也能写得这样大气磅礴,却又能表达如此细腻、炙热的情感。”

“二哥,这是哪位儒家俊贤的新作?单凭此一首‘青玉案’,都值得点他一个翰林。”

翰林是李世民的首创,当年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就曾设下文学馆,招揽天下俊才为自己所用。

这些人对他帮助极大,从打天下到玄武门之变,都是很好的帮手。

后来当上皇帝后,李世民继续招揽那些有才学的人,留在自己身边,被称为“翰林侍诏”。

负责给皇帝讲学,供皇帝文娱消遣,提供一些建议,偶尔负责起草一些不太重要的诏书。

“翰林嘛,还是再说吧,恐怕人家是看不上那份差事的……”

李世民的心中充满了疑惑,短短的半年时间,难道那小子就能从一个文武全废之人,蜕变成了一个文武皆能的全才吗?

……

崇仁坊,在皇城的东侧,北边是永兴坊,南边紧挨着平康坊,而东南角正是著名的“东市”。

崇仁坊内住的都是朝中的一些文臣显贵,而中书令、赵国公长孙无忌的府邸,足足占了崇仁坊的一小半。

这样的权势,在贞观一朝那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即便很多皇子、公主的住所,也比不上长孙无忌的府邸。

“大公子起床了没有?”

长孙无忌下朝回到家中,刚刚在书房坐稳,就向伺候在一旁的管家问道。

“启禀老爷,大公子一早就起来了,虽然昨夜回来的晚,一大早的晨课是不会耽误的。”

对于长孙冲的教育,无论文武,长孙无忌最是上心不过,这个长子是他将来的接班人,更是他的一个门面,这些年来也没有让他在人前失望过。

可是,今日大朝会上,别人都沉浸在那首旷世之作中,长孙无忌却从孔颖达的叙述里,听到了自己儿子的名字。

这是给那位小才子当了背景了吗?

听到儿子没有耽误晨课,长孙无忌心中还是很欣慰的,这要是放在平时,说不准就随手赏赐下去了。

可是,想起今日在“含元殿”上的情景,长孙无忌的心里就有点儿堵得慌。

别看那么多人都在赞赏那首诗余,长孙无忌却相信,无论是魏征还是房玄龄,也一定听出来孔颖达的讲述中,关于自己儿子的描述。

他也相信孔颖达不会添油加醋,再加上那两名太学博士是儿子自己请过去的,恐怕孔颖达讲述的就是实情了。

长孙冲出去夜游的事情他是知道的,就连那五十两黄金都是他一手安排的。

儿子能够夺魁,自然可以再挣点儿名声,即便是别的高人得到了,长孙无忌也可以趁机往自己的门下拉拢一些人才。

只是到现在为止,儿子都没有将此事给自己一个结论,反倒是让他在“含元殿”的大朝会上,从别人那里听闻了此事。

“去把大公子叫到我的书房来——”

长孙无忌想了想,还是觉得应该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的更清楚一点为好。

他想不明白,为何李世民没有在“含元殿”上刨根问底,按照李世民一贯的性子和做事风格,遇到如此大才之人,岂能轻易放过?

“爹爹,您找我?——”

时间不大,长孙冲从外边走了进来。

未出正月,长安的天气还是有些冷,长孙冲却只穿了一件夹衣,挺拔的身材,仿佛在诉说着他练功的勤勉。

“冲儿,到为父这里坐——”

即便心中有太多的疑问,长孙无忌也没有在表面上露出来。

这是一个不太喜欢暴露自己内心情感的人,无论是在朝堂之上,还是在自己的家中。

也许,只有在幼年时,面对相依为命的胞妹长孙无垢,那时的长孙无忌才是最真的自己。

“冲儿,你来看看,可曾见过这首诗余?”

趁着管家去找长孙冲的空档,长孙无忌已经将在大朝会上,李世民诵读的那首“青玉案”给默写了出来。

“这……爹爹,这首诗余您从何而来?”

长孙冲当然能认出这是自己爹爹的笔迹。

可是,这首诗余的内容,从昨夜到现在,就一直在长孙冲的脑海中闪现,一刻也不曾停歇。

原本昨夜他们是打算通宵达旦的,又遇到了那位美艳不可方物的“三小姐”,即便不能一亲芳泽,长孙冲也希望能跟她在一起多待一会儿。

因为候选了驸马,指定的又是李世民最疼爱的长乐公主,长孙冲被爹爹严令禁止同其他女子有密切的关系。

比他还小一岁多的二弟长孙涣,连孩子都生两个了,已经十七岁的长孙冲,到现在却还是个童子身。

看到儿子这样的反应,长孙无忌顿时就明白,恐怕孔颖达讲述的真的就是事实了。

“冲儿,告诉为父,你可认识那名写出这首‘青玉案’的小才子?”

长孙无忌没有责备儿子的意思,毕竟天下之大,奇人异士多不胜数,谁又敢保证自己就一定能高人一等呢?

这个已经直达圣听的小才子,他相信李世民一定不会轻易放过。

多年的习惯让长孙无忌觉得,但凡是李世民重视的,他就一定得考虑在前边。

“爹爹,当时夜色有些昏暗,而且人头攒动的,儿子看的也不是很真切,那孩子长得很像是……很像是雉奴……”

虽然不想承认,但是,长孙冲却还没有敢在老爹面前撒谎的勇气。

“什么?你说写出这‘青玉案’的小才子,竟然是年仅八岁的晋王殿下?——”

任凭长孙无忌想破了头,也想不到那个震惊了“含元殿”的小才子,竟然会是那个最不起眼的晋王李治?

“冲儿,此事事关重大,你肯定那人确实是晋王殿下?”

要知道,晋王李治虽然也是李世民的嫡子,却是“天漏之体”,天生的文武皆废。

这样的人,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做一个逍遥王爷罢了。

长孙无忌身份特殊,他是皇后长孙无垢的亲哥哥,又是李世民最为信赖之人,一举一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这两年来,他也看到朝中有人已经开始站队了,不过敏感的长孙无忌,却嗅到其中有那么一丝丝阴谋的味道。

李世民的三位嫡子,都是长孙无忌的亲外甥,按理说将来无论是谁坐到了那个位置,他长孙家都会福泽绵长的。

不过,长孙无忌追求的,似乎还要更多一些。

“爹爹,当时儿子只是觉得他有些眼熟,不过也有一段时间没见到雉奴了,他这个年龄长得也快,就没敢上前相认。”

“回来后仔细回想了一下,昨夜跟在他身边的是程家和秦家的几个兄弟,听闻最近半年,雉奴就一直在秦府学艺,所以……”

说到这里,已经不用长孙冲再说下去了。

长孙无忌似乎也明白了,为何在“含元殿”上,李世民固然震惊、固然欣喜,却没有揪着这小才子的身份盘问下去。

“冲儿,此事你自己心里清楚就行,暂时不要跟任何人提起,尤其是那小才子的真实身份。如果有人问起,你就说不认识就行了。”

长孙无忌淡淡地说道,两只眼睛却在飞快地转悠着,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盘算些什么。

……

李治他们昨夜回来的很晚,准确地说,应该是今日凌晨才回到秦府的。

那五十两黄金,最终还是被分做了三份,程家兄弟拿走了二十两,也给了秦家兄弟二十两,而李治自己却只留了十两。

等回到秦府的时候,李治转手又把自己的十两黄金给了秦怀道。

“晋王殿下,您这是?”

李治没有辩解,只是先强塞给了秦怀道。

“怀道兄,这黄金你就拿着吧,反正我几乎天天到秦府来,吃的喝的有你们供应着就行了。”

李治的心里很清楚,秦府是万不能跟程府相比的,如今程府的当家主母,那是清河崔氏出身,正经的“五姓七望”之家。

当李治还在秦府的客房呼呼大睡的时候,他的那首“青玉案”,却已经传遍了整个长安城。

先是有太学的两位博士,再有下朝后的文武百官,顿时长安城的街头巷尾、茶馆酒肆谁都能吟诵两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而文末那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却成为无数少男少女、红男绿女、痴男怨女挂在嘴边的感慨之词。

而“平康坊”里那些莺莺燕燕,更是为这首“青玉案”痴迷,纷纷拿出浑身解数,或弹唱吟诵、或编练歌舞。

“平康坊”的三大头牌竟然扬言出去,但凡做此“青玉案”的才子能够登门,她们愿意自荐枕席,且分文不取。

……

“三小姐,你说昨夜那个孩子,怎么就能够写出这么动人的诗余呢?可惜了,他还只是一个孩子……”

华山西峰,又称莲花峰,峰顶处有一处宫殿,两名女子正在欣赏着一副文稿。

太华万余重,岧峣只此峰。当秋倚寥泬,入望似芙蓉。

“是啊,他还是个孩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云儿,你说他这写的是谁呢?”

三小姐痴痴地问道,眼神中充满了羞涩,似乎还有一丝期许。

而在三小姐的右手边,放有一灯,灯高九寸,通体洁白,宛如冰雪。

其形作宝莲盛开,大有海碗,莲心即是灯心,若明若灭,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090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