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 分类:仙侠 | 字数:0

第五十九章 巧言斗观音

书名:修仙大唐之问鼎沧溟 作者:徒己 字数:0 更新时间:01-07 00:24

“阿弥陀佛,贫僧唐三藏拜见观音菩萨——”

外边那么大的阵仗,唐僧也终于在帐篷里坐不住了,亲眼目睹了飞剑的出现,以及又诡异地消失了。

再后来,看到来了一位邋遢的乞丐,貌似跟自己的二徒弟猪八戒甚是相熟。

然后,观音菩萨带着惠岸行者,也驾云来到了流沙河畔。

“弟子沙悟净,拜见观音菩萨——”

唐僧刚刚拜下,流沙河中一阵喧响,浪起河开,那位长相凶恶的河妖再次来到了岸上。

手中没有了那根“降妖真宝杖”,来到观音菩萨近前,躬身施礼、向上叩拜。

“唐三藏,这流沙河中的妖怪,原本是天庭的卷帘大将,因触犯了天规,被贬落凡间在此受罚。”

“贫僧见他可怜,你西天取经又需要人护持,故而让他在此候你,也给你做一个徒弟,保你一路西行。”

观音菩萨,庄严宝相,一出场就带着几分佛家的威严,不仅仅是唐僧和那河妖,即便是孙悟空、猪八戒、小白龙,以及恰逢其会的铁拐李,也纷纷躬身施礼。

如此一来,李治站在那里就显得有些尴尬。

他不是佛门中人,先前在长安城“生化寺”的水陆大会上,又跟惠岸行者起了冲突,如今再次见面,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行事。

“沙悟净,你师父就在面前,因何不过去见礼吗?”

也许是看到那河妖半天待在那里无动于衷,观音菩萨不禁催促道。

“菩萨,非是在下不知好歹,实在是他们已经到这里五六天了,绝口没提取经的事情。”

“这些天来,那头猪和那条龙整日过来捣乱,若非在下还有把子力气,恐怕就要被他们所伤了。”

那河妖看了看岸上这几人,从内心里有些抵触的情绪,禁不住吐槽道。

“这位就是大唐圣僧唐三藏,也就是你的师父,那位是你大师兄孙悟空,也就是五百年前的齐天大圣,想必你也听过他的大名。”

“与你交手的,一位是曾经的天蓬元帅二师兄猪悟能,一位是西海龙宫三太子敖烈,他们都是唐三藏的徒弟,护持大唐圣僧西天取经的。”

“你等也算是不打不相识,过去见个礼,从此同为唐三藏弟子,当相互扶持、同证西天——”

观音菩萨耐着性子,一一将岸上众人做了介绍,唯独没有提到李治,或许在观音菩萨的心目中,李治即便同行,却也并非是她佛门中人吧?

“弟子沙悟净,拜见师父——”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那河妖要再僵着,就有些不知好歹了,毕竟是观音菩萨给了他一次重新开始,再修正果的机会。

“快快免礼,你们还真是天定的师兄弟,大师兄名为孙悟空,为师给他取了一个‘行者’的别号;二师兄猪悟能,为师也给他一个‘八戒’的别名。”

“既然你的名字叫沙悟净,那么为师再给你一个别号,就叫做‘沙和尚’如何?”

李治在旁边心中暗笑,这唐僧什么时候好这一口了?每个徒弟都要给人家起一个名字啊?

想想也是,这三个徒弟,在后世闻名天下的时候,除了孙悟空是本名之外,其他二位还真是唐僧取得名字叫的更响一些,一如猪八戒,一如沙和尚。

“多谢师父赐名,小弟见过大师兄、见过二师兄……”

沙和尚看着小白龙和李治,有些愣住了,不知道该如何称呼。

“悟净,这位小白龙敖烈,你就叫做师弟吧,至于九郎并非我佛门中人,乃是贫僧的一个族侄,你也可以‘小师弟’称之——”

倒是唐僧善解人意,及时化解了沙和尚的尴尬。

小白龙一拉李治,二人主动来到沙和尚面前见礼。

按唐僧的意图,人家沙和尚是做师兄的,总不能让当师兄的,过来给他们两个小师弟见礼吧?

“阿弥陀佛,菩萨容禀,这流沙河水流湍急,浪高盈丈,且又有弱水之威,贫僧肉体凡胎实在是无法过去啊。”

既然收下了沙和尚,那么下一步就是要渡河了,放着观音菩萨在此,唐僧就主动提出了求援。

观音菩萨没有马上答复,倒是聊有兴致地打量着面前的唐僧。

“唐三藏,以贫僧观之,你可是修行了什么功法?”

观音菩萨问话的时候,眉头微微紧皱,没人知道她在想什么。

事实上,此刻的观音菩萨很是为难。

唐僧原本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转世,又是十世修行的好人,这一世本就该西行灵山,修成正果的。

金蝉子当年被罚入轮回,就是因为他的佛理同如来之间起了冲突,才引发了这十世的曲折。

当然,要被贬下凡,总得给出一个能服众的说法,给金蝉子的判词就是“轻慢佛法”。

至于是如何一个“轻慢”法,就不足与外人道哉。

“阿弥陀佛,贫僧路过浮屠山时,曾经遇到我佛门大能乌巢禅师,蒙乌巢禅师不弃,传了贫僧一卷‘多心经’。”

“贫僧日日诵来,只觉得心智沉稳、身轻体健,有此体魄方能更好地完成取经大业,不辜负菩萨的教诲。”

唐僧并没有说谎,可是,观音菩萨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唐三藏,经不可轻传,你当以凡人之躯,历经诸多磨难方能取得真经,如果成为仙佛之体,岂不有违取经之意?”

似乎觉得委婉的说法,不足以点醒唐僧,观音菩萨进一步挑明道。

“阿弥陀佛,贫僧亦知西行灵山当历磨难,如今贫僧已经舍弃了脚力,完全步行前往灵山,就是为了证明一颗向佛之心。”

“如果菩萨觉得贫僧修行‘多心经’有何不妥,还望菩萨另传经文,唐三藏必定专心潜修,不枉顾他人经卷。”

唐僧跟观音菩萨这一对一答的,李治暗中给他伸了个大拇指。

李治不禁在想,是不是跟自己接触久了,怎么唐僧现在的思维会这么活跃?

很多观点或者说辞,都像是出自他李治的口吻啊。

观音菩萨也是一愣,仔细看了看眼前这低眉顺眼的唐僧,没错,这还是一年半以前那位大唐的玄奘法师,怎么感觉似乎变化了很多?

“唐三藏,你向佛之心贫僧自然明了,不过我大雷音寺的佛法,需得你证道灵山之后方能相传。”

“也罢,贫僧相信你对我佛的笃定,还是先助你们过了流沙河再说吧。”

观音菩萨也很是无奈。

你说人家唐僧是一个和尚,和尚念经那是天经地义的。

你现在如果不让人家去念那些经文,那你就得给他一些新的经文,问题是如果现在就给了唐僧大雷音寺的经文,那还需要辛辛苦苦地跑到西天灵山去做什么?

观音菩萨慧眼如炬,她当然能够看出,如今的唐僧已经算是真正的修行中人,眼看着马上就要完成筑基了。

问题是,唐僧修炼的还真就是纯正的佛门功法,这让观音菩萨很是郁闷。

是阻止他修炼呢,还是直接废了他?

“惠岸,你与悟净去搭造一艘法船吧。”

观音菩萨从袖中取出一个红色的葫芦,递给了跟在身后的惠岸行者,惠岸躬身领过,自行前去与沙和尚配合。

......

“晋王殿下,别来无恙?咱们又见面了——”

观音菩萨的到来,本就有些出乎李治的预料。

原本过流沙河的事情,只是来一个惠岸行者就能搞定的,李治也不明白哪里出了问题,观音菩萨居然亲自来了。

不过,他自己想不到让唐僧渡过流沙河的办法,既然观音菩萨愿意出手相助,那再好不过。

因此,自从观音菩萨露面开始,李治就极力压制着自己,不发一言、不行一步。

就那么静静地在那里看着,完全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局外人,或者,他本就是一个局外人罢了。

原本想着等唐僧他们过去了,自己再施展“化虹之术”跟上就好,没想到他没有说话,观音菩萨却主动找上了他。

“有劳观音尊者挂念,小子吃得好、睡得好,能够再次见到尊者,小子也倍感荣幸!”

既然观音菩萨都说话了,李治自然也不好失礼,开口之时甚至还双手抱拳,行了一礼。

“我观晋王殿下气息沉稳、目光隽永、神华内敛,却不知殿下修为到了何等境界?好一个‘天漏之体’,倒是能够蒙蔽不少人的眼睛啊。”

唐僧的状况,让观音菩萨有些头疼,而面前这个李治,更是让这尊佛门的大能有些不知所措。

按理说,这个李治她应该了解才对,这其实是他们佛门已经暗中选定之人。

为了在中土弘扬佛教,可不仅仅走了西天取经这一步棋。

要知道,如今的大唐,那依旧是道门的天下,尽管跟道门的圣人有过约定,此次量劫佛教当大兴。

可是,如果想在东土弘扬佛教,总是不能绕过李唐政权的。

因此,在唐皇李世民的一众儿子中,佛门暗中选定的就是这位九皇子李治。

并且行动已经展开了,他们的另一个棋子已经在秘密训练,三五年后就会趁机将那位送往长安的皇宫之中。

可是,李治这个他们内定的主角,如今却跟着取经人跑到流沙河来了,这又让观音菩萨很是为难。

“尊者谬赞了,您也看到了,小子‘天漏之体’终难成大器,此次西行不过想跟着族叔到处走走看看。”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如今这将近两万里路走下来,小子自觉受益匪浅啊。”

既然观音菩萨都看不透他的虚实,李治自然不会傻到自己去揭秘自己的修为,他都有些感谢自己的“天漏之体”了。

“阿弥陀佛,晋王殿下何必拒人于千里之外呢?自长安一别,不想在这里再次相遇,足以证明殿下与我佛有缘。”

“如果贫僧想收殿下做一个亲传弟子,不知晋王殿下可否考虑?”

无论观音菩萨口中的言辞如何变换,那语调和面部几乎不曾有过异动,似乎天地间就没什么事情,值得这位菩萨或喜或嗔的?

“多谢尊者的厚爱,尊者也是小子异常尊敬的佛门大能,能得尊者青睐那是小子的福分。”

“可惜小子终是大唐皇室中人,身负着为我李唐开枝散叶的重任,而且小子原本也是个贪恋红尘之辈。”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尊者不负卿。”

好嘛,此情此景,李治连后世的仓央嘉措也没放过。

他甚至有些期待,观音菩萨能跟他继续聊下去,好歹脑子里还真记了不少那位佛门情圣的私货。

“阿弥陀佛,既然如此,贫僧就只好作罢了。不过,唐僧师徒名额已满,殿下再跟着一道西行,是否有些不妥?”

收徒不成,那就直接撵人吧,如果收徒成功了,就更有理由将李治带走。

观音菩萨算是看出来了,取经队伍之所以一个个变成现在这样,也许这位大唐九皇子是“功不可没”啊。

“哎,尊者可能还不知道小子的苦衷,如今小子我是有国难投,有家难回啊!”

“父皇不知听了何人的谗言,早已明旨天下,将李治发配到西域蛮荒之地,三年之内无诏不得回去。”

“如今才过去一年半而已,如果此时小子就回去,于公是无视朝廷法度,藐视皇家权威。于私,就是违背了家父的意愿。”

“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小子既是臣又是子,更何况这还不是让我去死,只是一个流放而已,如果连这我都不能遵守,小子与禽兽何异?”

李治在那里说得声情并茂,恨不得挤出几滴眼泪来配合一下如此美妙的气氛,观音菩萨却惊呆了。

“不行,必须要将此子跟唐三藏分开,这两个人的‘狡辩’,简直就如出一辙啊——”

“阿弥陀佛,晋王殿下所言也不无道理,左右也就剩下了一年半的时间,希望殿下好自为之吧。”

观音菩萨说完,再次意味深长地看了一眼李治,转身踏云离去了。

……

此时,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都已经在惠岸行者的帮助下,搭造好了法船,向西横渡流沙河而去。

那位从天庭下来查看的铁拐李,却不知何时也悄然离去了。

铁拐李是一个心思缜密之人,自己没发现什么端倪,对方又是一干佛门中人在此行事,他也不便多待,还是赶紧回“兜率宫”复命为好。

留在东岸边的,就只剩下了大师兄孙悟空和小白龙敖烈。

孙悟空那是在担心李治的安危,跟惠岸行者之间那点儿龌龊,李治也曾经跟孙悟空讲过。

虽然明知道观音菩萨是一尊惹不起的强者,孙悟空也不能眼看着李治吃亏,就默默地守在一旁。

至于小白龙敖烈,却还在心心念念他所谓的“机缘”。

一来到流沙河畔,小白龙心中就有些奇异的念想,总觉得这流沙河里,有自己突破到金仙的机缘。

这种事情,是无法用言语说明白的,好在大家都是修行中人,能够理解他这种超乎意识的行为。

“大师兄,敖师兄,你们怎么还没走?族叔他们都过去了吧?”

李治向流沙河中观瞧,果然,已经望不见那法船的踪迹。

流沙河是一条由西北向东南的大河,东西宽有八百里地,南北就不知其远了。

“俺老孙在等你,小白龙却是想到这流沙河里去转转,要不咱们一起走一趟吧?”

唐僧他们先行离去,有猪八戒和沙和尚护卫着,应该出不了事,何况孙悟空还留了一丝神念在唐僧身上。

如果唐僧真发生了危险,孙悟空也能在须臾之间赶到。

“哈哈,敖师兄还是惦记着他那份‘机缘’吧?不过这流沙河中乃是弱水,小弟恐怕是无福消受的。”

要说这水中的本领,李治确实要差很多,更不要说到弱水中去。

“如果小师弟愿意陪某家走一趟,这颗‘避水珠’小兄就赠与你了——”

突然,小白龙从腰间摸出一物,却是一粒水蓝色的珠子,比鸡子略小。

“这就是‘避水珠’吗?你们龙族还真是宝贝多。”

孙悟空一把抢了过去,拿在手中把玩,阳光之下,流光溢彩,好似一颗有灵性的琉璃世界?

“大……大师兄,这是送给小师弟的,龙宫就算再有宝贝,这东西也不多,东西南北四海,一家也仅有一个而已。”

看到孙悟空将“避水珠”抢了去,小白龙很是无奈,却也不好贸然上前夺回。

“嘿嘿,瞧你那小家子气?难道俺老孙还会抢自己兄弟的东西不成?拿着——”

一扬手,孙悟空将“避水珠”扔给了李治,吓得李治赶忙用双手接住。

“多谢敖师兄,不过,这珠子该如何使用?”

“避水珠”在手,李治感觉到浓浓的水灵气,他曾听说这东西是龙鱼之辈的眼睛所化,不知真假更加地好奇。

“无需施法,佩戴在身上就行,可以在滔天大浪中辟开一条旱路,在水中行走如履平地一般。”

李治会意,直接将“避水珠”收在识海之中,反正那地方已经有不少东西了,再多摆放一件,想必也乱不到哪里去。

“多谢敖师兄,这算是小弟欠你的一个人情,改日必当有报——”

李治真的有些感动,这“避水珠”可是件好东西啊,至少对目前的他就非常的实用。

他也没想到敖烈会这样大方,平日里二人貌似也没多少交情啊?

“哈哈,此物也就单一的避水功能,放在小兄这里实无大用,小师弟得用就好。”

敖烈见李治如此郑重地跟自己道谢,心中稍稍安定。

原来,闲暇之余,李治已经详细跟小白龙讲述了“鹰愁涧”中事情的始末原由。

对于自己的堂妹敖凌,小白龙自然知之甚详,她能最终得到那份机缘,在小白龙看来,完全就是李治帮忙的结果。

这跟能力不能力的还没太大关系,关键就在于“福泽”二字,李治就是那颗福星。

到了流沙河畔,小白龙心有所动不假,但他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去得到那份虚无缥缈的“机缘”。

化身为白龙马的小白龙,从马的视角有时候更方便观察众人,李治跟孙悟空的很多举动都被他看在眼里。

谁没事会去提防一匹马呢?

孙悟空对李治的看重,孙悟空对李治的呵护,小白龙真真的都看在眼里。

甚至他都相信,一旦取经队伍真的遇到危难了,孙悟空第一个解救的,一定会是李治,而不是师父唐僧。

因此,交好李治,就相当于交好了大师兄孙悟空。

小白龙出身西海,在龙宫又是行三,要不是天赋异禀,也不会受到西海龙王的重视。

即便如此,在西海一众龙子中,他也不是排名最靠前的那一个。

众龙子之间的明争暗斗,不亚于长安城里的夺嫡之争,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小白龙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下,一直成长了几百年,虽然他生性并不喜欢那些勾心斗角,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偶尔牛刀小试却也能收到奇效。

比如,眼前这赠李治“避水珠”一事,既有真心实意,又送的恰到好处。

李治却没想那么多,不过,无形中也将小白龙列为自己人之一,排在孙悟空、唐僧之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499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