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1500章.一网打尽(七).

书名: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6:39

……

……

近年来,随着年纪愈发老迈,周尚景的行事风格也愈发的低调隐忍,好似已经磨平了棱角、失去了锋芒,他的野心与他的精力已经一同消退了,任何事情都是不争不抢,面对德庆皇帝的咄咄逼人、以及赵俊臣的迅速崛起,也经常是不为所动、毫无反应,

但实际上,周尚景固然是年纪老迈了、精力不济了,但他的野心与锋芒却是从未有过任何衰减,甚至还有愈发高涨之势,只不过周尚景把这些锋芒与野心皆是彻底隐藏了起来。

而这一次,利用南京局势的种种变化,周尚景更是图谋极大、野心勃勃,

阻挡朱和坚的上位、维持大明江山的长治久安,固然是周尚景的大局为重与主要任务,但也只是目标之一罢了!

与此同时,随着“联合船行”的出现,宋家与粮帮的走私生意收益大减,让“周党”之财力也迅速出现了枯竭迹象,若是这般情况持续下去,“周党”极有可能将会逐渐衰败,所以周尚景必须寻到解决之策;

除此之外,随着“赵党”势力愈发壮大,各项改革政策或多或少皆是动摇了明朝缙绅阶层的利益根据,而“周党”本质上就是缙绅阶层的利益代言人,双方迟早会展开一场不死不休的决战,所以周尚景就需要提前动员江南境内的缙绅阶层,再次稳固“周党”对于缙绅阶层的领导地位,而不能任由赵俊臣利用“联合船行”以及霍正源所负责的远洋计划,逐渐分化与削弱缙绅阶层,进而是在双方决战之前就把“周党”釜底抽薪。

再然后,“周党”本身还存在一个重大隐忧,那就是周尚景的接班人、吏部尚书宋启文至今还没有升入内阁,德庆皇帝一直在拖延此事,原因也是不言自明,就是想要拖到周尚景因为身体缘故而致仕退位之后,宋启文受限于自身地位的不足,再也无法如臂使指的统率“周党”,而“周党”对于内阁决策的影响力也将会大幅减弱,所以周尚景就必须想办法创造一个机会,迫使德庆皇帝同意宋启文的入阁之事;

这些目标,不仅是林林总总、纷繁复杂,而且落实之际也皆是难度极大、阻碍重重。

但周尚景则是想要利用南京局势,同时实现全部目标,毕其功于一役!

而南京局势发展至今,虽然变故无数、波折频频,但大致方向依然没有脱离周尚景的掌控,南京城内的各方势力与各家权贵也依然没有跳出周尚景的棋盘,所以周尚景依然是胸有成竹。

在周尚景的计划之中,于今天晌午之前,所有事情皆将是尘埃落定,而“周党”也一定会是最终赢家!

*

朱和坚自然是不明白周尚景的图谋远大,因为周尚景这段时间以来的称病不出在一定程度上麻痹了他,误以为周尚景根本没有余力顾及其它,只是全心全意的针对自己,所以朱和坚在全力防范周尚景之余,也就逐渐忽视了某些更为关键的事情。

这个时候,朱和坚更是心中羞恼至极、对周尚景愈发忌惮不已。

他刻意抽出时间来见周尚景,原本是为了试探周尚景的真实意图,结果不仅是没有任何收获,反而是让周尚景绵里藏针的训斥与威胁了一番,最后还受到周尚景的误导、决策之际严重失误,简直是被周尚景玩弄于股掌之间。

这样一来,朱和坚自然是恨极了周尚景,但周尚景的权势太大、资历太深、威望太高,朱和坚即便是心中再恨,表面上也完全不敢展现出来。

最终,朱和坚沉默片刻后,也转头向吕德再次吩咐道:“关于南京学子的事情,就依照我刚才的吩咐来办,一切就拜托于吕公子了!”

看到朱和坚终究是没有机会扭转局面,吕德表情严肃的轻轻点头,抬眼窥视了一眼朱和坚与周尚景二人之后,很快就转身离开了。

而朱和坚支走了吕德之后,却依然不打算离开,依旧缠着周尚景不断闲聊,话里话外既有暗示、也有试探。

只可惜,周尚景已经给了朱和坚最后一次机会,看到朱和坚还是顽冥不灵之后,也就不再回应朱和坚的任何暗示与试探,只是言笑晏晏的打着太极,看向朱和坚的眼神也不再有任何情绪波动,既无敌视、也无戒备。

但这种无比平静的目光,反而是让朱和坚愈发的如芒在背。

就这样,双方没话找话的强行闲聊了大约一炷香时间之后,吕德则是去而复返,再次进入了这间小书房内,向朱和坚与周尚景二人禀报了最新消息。

经过吕德的劝说之后,终于说服了那些赶来夫子庙的南京学子们,让他们接受了朱和坚的提议,选出八十人作为代表进入夫子庙内旁观见证,而绝大多数南京学子则是只能留在夫子庙外等待结果。

当然,就如预料一般,留在夫子庙外的那些南京学子虽然勉强同意了此事,但皆是大为不满,很容易就会受到别有用心之人的挑拨与利用。

与此同时,吕德还禀报了另外一项消息――就在朱和坚与周尚景二人闲聊期间,随着缙绅势力与皇庄势力的公开辩论即将开始,受邀前来旁观见证的南京各界贤达,也已经陆续赶到了夫子庙内。

南京徐家家主徐敬先、太子太师王保仁、南京贡院掌院何廉、栖霞寺住持道源大师、“联合船行”南京大掌柜钱莱……

这些观众,皆是身份贵重、举足轻重,朱和坚自然不敢怠慢,必须亲自现身相迎,也顾不上继续试探周尚景了,当即就要起身离开,还邀请周尚景一同前往辩论现场、迎接众位贵宾。

而周尚景眼看这场辩论即将开始,也就同意了朱和坚的提议,在朱和坚的搀扶之下离开了小书房,并肩走向了夫子庙的大成殿方向。

当朱和坚与周尚景二人抵达大成殿外之后,却发现这里已是热闹非凡。

在朱和坚的安排之下,大成殿外已经搭建起了四间遮阳棚,皆是呈长方形,相互间紧密靠拢、相隔仅有半丈距离,总体布局就像是一个“山”字,一间遮阳棚位于中央位置,受到了另外三间遮阳棚的半包围。

其中,中间位置的遮阳棚面积较小,内部有两排座椅分列左右,缙绅势力与皇庄势力所安排的出场代表,就将在这间遮阳棚内进行公开辩论。

而外围的三间遮阳棚,也同样布置了大量桌椅,但所有桌椅皆是朝向中央,乃是南京各界贤达旁观见证之际的落座之处。

当朱和坚与周尚景二人赶到现场之后,自然是与南京各界贤达相互寒暄问候,好一阵客套。

好不容易结束了应酬,朱和坚就搀着周尚景落于最内侧的前排旁观位置,周围几人皆是南京城内身份最为贵重的大人物,太子太师王保仁就坐在周尚景的左手边,而徐家家主徐敬先则是坐在周尚景的右手边。

待周尚景落座之后,朱和坚又与周围的众位贵宾问候闲聊了几句,但眼看着时间已经不早,他很快就告辞离开,转身进入了中央处的遮阳棚,准备亲自主持这场公开辩论。

看着朱和坚快步离去的背影,周尚景依然是态度从容、神色平静,只是转头看向自己右手边的徐敬先,问道:“徐家主,你对这场公开辩论有何看法?”

徐敬先虽然没有朝廷公职,本人也没有出众才能,但他终究是徐家南京分支的现任家主,他的兄长乃是现任的魏国公徐遵先,但因为徐遵先受德庆皇帝看重、多年以来一直留在京城中枢兼掌五军都督府,所以南京城内的徐家势力就以徐敬先为主,即便是南京守备徐盛英也只是徐敬先的子侄辈。

所以,周尚景认为自己在正式行动之前,应该再次确认一下徐敬先的态度。

徐敬先完美继承了徐家的低调家风,他本人虽然没有兄长徐遵先、侄儿徐盛英一般的能力手段,却是极有自知之明、也深谙藏拙之道,向来不会展现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于周尚景这种老谋深算的权臣,也一向是敬而远之。

此时,听到周尚景的询问之后,徐敬先的态度依然是模棱两可,微笑道:“没有任何看法!我虽然是徐家家主,但一向只管族内的事情,至于徐家以外的各种是非,一向是尽数交由侄儿盛英处置!他迟早要继承魏国公的,所以我也不会仗着辈分干涉他的判断!”

听到徐敬先的这般说法,周尚景满意点头。

只要徐家依然没有明确立场,周尚景就再无更多顾忌了。

另一边,王保仁看到周尚景没有理会自己之后,却是忍不住眉头一皱,插话道:“依我看,这一场公开辩论,缙绅那边恐怕是麻烦不小!”

周尚景终于转头看向王保仁,问道:“王太师何出此言?”

王保仁抬手一指中央遮阳棚内的双方出场代表,冷笑道:“周首辅何必明知故问?你看缙绅那边安排的出场辩论之人,一个个皆是当世大儒,看似是名气大、地位高,但实际上……所谓‘江南大儒’,究竟是怎样的情况,周首辅应该比我更加清楚!”

随后,王保仁话锋一转,又提醒道:“对了,周首辅是否还记得你我二人昨天凌晨的那场打赌?”

……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028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