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 分类:玄幻 | 字数:0

第六百八十七章.我现在就要见他.

书名:摄政大明 作者:虫豸 字数:0 更新时间:01-08 16:39

第六百八十七章我现在要见他

德庆皇帝轻轻一叹,表情满是为难,缓缓说道:“辅臣你刚刚回到京城,并不知道朝廷枢的难处,国库的钱粮如今确实是稍稍充裕了一些,但也只是最近两三年的事情,国库过往一直是长期亏空,欠账实在是太多了,总是需要补去拿官俸与兵饷来说,前些年或多或少都欠了一些,是不是要逐步补各衙门许多年没有修缮,大都是破败残缺,是不是也要拨银子翻新往年户部没银子,许多事情都拖延了,如今皆是要逐渐补,这林林总总的支出加起来,余银也不多了

此外,国库的银子还算是勉强够用,国库的存粮却还要更加窘迫,眼见着陕甘、山西、河南等地陆续发生灾情,朝廷还需要留着粮食应急,哪里还有余粮这些天赵俊臣一直是为了民间农耕的事情与百官们争吵不休,显然也是被粮食的事情逼急了”

德庆皇帝解释之际,却是隐瞒了许多事情,如户部原本还留有一笔银子,但德庆皇帝为了修建皇家林园的事情,早已经盯这部分银子,自然是不希望这笔银子用于别处。

梁辅臣毕竟不了解国库详情,听到德庆皇帝的解释之后,也点头表示了认同。

然后,梁辅臣又问道:“陛下,据臣所知,黄有容前往南直隶之后,查抄了许多贪官与走私商人的家产,总计收获了四五百万两银子,难道这笔银子也不能动用”

这笔银子,德庆皇帝同样是盯着,还指望这笔银子最终能够进入自己的内帑,自然也不希望挪用于别处,再次摇头道:“这笔银子目前还留在南直隶,需要进一步的整理与登记,许多财物还要陆续变卖,还要等一段时间才可以运入京城,并且这笔银子各大衙门都盯着,不仅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也很难挪用于陕甘三边。”

见德庆皇帝再次摇头,梁辅臣终于是轻轻皱眉,稍稍犹豫之后,又问了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道:“那么,陛下的内帑是否还有余银”

听到这个问题,德庆皇帝眼猛然间闪过了一丝警惕

明朝几百年来,皇权与臣权的屡屡争锋,很大程度体现于内帑与国库的银粮每当皇权衰落、臣权强盛的时候,大臣们会盯内帑的银子,千方百计的想要把内帑的银子挪到国库;每当臣权衰落、皇权强盛的时候,皇帝们也会盯国库的银子,同样是费尽心机的想要把国库的银子搬到内帑

所以,见梁辅臣将主意打到内帑面,德庆皇帝自然是心警惕。

因为,一旦开了先例,百官们会纷纷盯内帑的银子,到了那个时候,内帑有再多的银子也不够用

内帑自然是有银子,并且是数目极为庞大

算是赵俊臣还未接手内承运库的时候,内帑的银子也只是入不敷出而已,但底蕴尚在,依然还有两百余万两银子的库存等到赵俊臣接手内承运库之后,入不敷出的状况很快得到了扭转,并且还增加了胰子专卖的财源,再加每年朝廷税入的分成、皇庄的收入、还有温观良、黄有容进贡的一生积蓄如今内帑的银子至少有千万之巨

而且,内帑账目的银子也只是皇帝私银的一部分从某方面而言,明朝皇帝与民间土财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都喜欢窖藏银子养心殿后面窖藏着三百余万两金银,而且这笔银子并没有记在内帑的账。

这还是德庆皇帝有了银子大肆挥霍的结果近两年来,宫的开支足足增加了三倍有余,若是德庆皇帝稍稍节俭一些,内帑的银子至少还能增加几百万两

然而,内帑的银子用于皇家的挥霍穷奢自然是毫无问题,但用于朝廷的事情,却是绝不可行

对于这种事情,明朝皇帝们一向是公私分明,德庆皇帝同样也是如此

所以,听到梁辅臣的询问之后,德庆皇帝马断然拒绝道:“内帑的银子不行内帑已经没银子了”

说完之后,德庆皇帝才发现自己的语气有些激烈,于是稍稍放缓了语气,摆出一幅为难的模样,解释道:“辅臣你别看朕乃是九五之尊,但朕也没有多余的银子啊,宫里的开支、大臣的赏赐、前朝的贴补,这些银子都不是小数目此外还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处处需要银子,哪里还有余银留下以今年为例,南巡的事情虽然大都是用了国库的银子,但内帑的采办也同样耗费了近二十万两银子之多然后,赵俊臣要整顿商税,创办了联合船行,朕为了表示支持,也同样投入了一百万两银子,此外,朕打算仿造江南园林再建一个皇家园林,这件事更是需要耗费三百万两银子以这林林总总的算下来,内帑不仅没有余银,反倒是亏空了许多,哪里还有多余的银子补贴陕甘三边”

梁辅臣并不清楚内帑的实际状况,所以德庆皇帝哭穷的时候自然是面不改色、泰然自若。

但梁辅臣听到德庆皇帝的解释之后,心却是有些发寒。

梁辅臣固然是不了解内帑的实际情况,但他毕竟是一位实干能臣,又哪里看不出蹊跷之处

为了南巡,德庆皇帝可以从内帑拿出二十万两银子为了赚取更多的银子,德庆皇帝同样是财大气粗,直接向“联合船行”投入了百万两银子为了修建皇家园林,德庆皇帝更是大手笔,一口气拿出了三百万两银子,并且这笔银子还只是初步投入

梁辅臣尚还记得,十年前的紫禁城因为缺少银子维护,已是有了一些破败迹象,但如今的紫禁城却已是焕然一新,还新添了许多殿宇阁楼,这显然也是内帑的开支,同样是需要数十万两银子

但眼看着陕甘三边出现了极大隐患,不仅是百姓们早已经是无以为继,边防也出现了许多纰漏,随时都会酿成大祸,这些事情皆是紧要至极,与江山百姓的安危息息相关,正是最需要银粮支持的时候,德庆皇帝却是突然宣称内帑没银子了

这样的态度,自然是让人心寒

于是,梁辅臣沉默良久,并没有答话。

见到梁辅臣这般态度,德庆皇帝不由有些心虚。

事实,德庆皇帝也不希望陕甘三边的局势糜烂,这并不利于江山稳定,若是不损害自身利益的话,德庆皇帝还是愿意付出一些心血、设法扭转局势的。

所以,德庆皇帝沉吟片刻后,却是提出了新的建议:“再过一段时间,朝廷要征收秋税,赵俊臣的商税整顿也会初现成果,到时候国库的钱粮也会充裕一些,朝廷也有了余力,自然是可以支援陕甘三边,所以辅臣你不必太过心急,只是稍稍拖延一段时日,想来不会有大碍。”

梁辅臣则是缓缓摇头,表情严肃的说道:“陛下,朝廷征收秋税乃是秋收之后的事情,但每年的火筛入寇则是秋收之前的事情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若是等到朝廷征收秋税之后再去支援陕甘三边,恐怕朝廷兵马抵达陕甘三边要拖延到明年了,早已是耽误了时机。”

见梁辅臣直接否定了自己的建议,德庆皇帝不由有些气恼,但也知道梁辅臣所说有理,只好另想办法。

但德庆皇帝本身并不擅长钱粮的经营周转,所以他才会倚重赵俊臣,如今又如何能想到办法

思索良久之后,德庆皇帝索性放弃了,摇头说道:“陕甘三边的隐患,确实是不能坐视不理,但朝廷也有朝廷的难处,朕一时间也想不到解决办法这样吧,辅臣你去寻找赵俊臣,朝廷的钱粮事情一向是由他负责,他也擅长此道,或许可以找到解决之策。”

在钱粮的事情,德庆皇帝的原则一向是“只要别动朕内帑的银子,一切好说,有困难让赵俊臣去解决”

如今,德庆皇帝也同样是这样的态度。

听到德庆皇帝的推搪,梁辅臣心隐隐有些失望,只觉得德庆皇帝身为天下共主,却是公私太过分明,一心只想着保护内帑私银,又太过沉溺于帝王心术,眼里面只盯着庙堂枢,反倒是忽视了朝廷大局。

自从梁辅臣觐见了德庆皇帝之后,德庆皇帝一直是强调着周尚景的威胁、赵俊臣的隐患、内阁的阳奉阴违等等,但他对于陕甘三边的隐患与危机,却是看似重视、实则敷衍,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梁辅臣多年以来镇守陕甘三边,对于朝廷的种种隐患与弊端,早已经看得分明,很清楚朝廷必须要进行改变,否则迟早会酿成大祸,他愿意回京入阁辅政,也是想要有所作为,但德庆皇帝这样的态度,却是让梁辅臣有些心寒。

不过,梁辅臣确实是一位忠臣,不论德庆皇帝给予的支持有多少,他都会尽力办事,从不会有任何的抱怨。

所以,沉默片刻之后,梁辅臣终究没有将自己的不满表现出来,只是答道:“既然如此,臣会尽快寻找赵大人商议对策,若是最终有了解决之策,还望陛下能够支持。”

见梁辅臣不再盯着内帑,德庆皇帝的表情也重新和煦了起来,连连点头说道:“朕早已经说过了,会全力支持于你,辅臣你如今忧心于陕甘三边的局势,朕自然是不会袖手旁观,一定会全力支持,你不必有任何顾忌。”

然后,德庆皇帝又再次强调了自己对梁辅臣的器重,以及自己对江山百姓的重视,但梁辅臣心已是不再相信了。

留在宫与德庆皇帝共进午膳之后,眼见着德庆皇帝有了疲态,梁辅臣也及时告退离宫了。

出了午门之后,一名身穿千户服饰的俊雅男子快步走到了梁辅臣的身前。

这名男子年纪大约三十出头,身材高大壮硕、相貌俊朗、双目明亮,举手抬举之间充满了干练之气,但又有一丝儒雅的气质,给人一种统兵儒将的感觉。

见到梁辅臣的面色严肃,似乎是心情有些抑郁,这名男子关切的问道:“阁老,难道是觐见陛下的时候不顺利”

此人名叫戚斌,乃是梁辅臣的得力臂助,擅于统兵之术,梁辅臣原本是打算将他留在陕甘三边应对火筛入寇,但出于某种考虑,最终还是将他带到了京城。

梁辅臣看了戚斌一眼,却是不愿意说出自己对德庆皇帝的不满,依然想要维护德庆皇帝的形象,缓缓摇头道:“没有,觐见陛下还算是顺利,陛下对我的器重与信任依然没变,陕甘三边的事情也会全力支持,只是具体的操办有些麻烦,需要耗费一些心思。”

见梁辅臣这般模样,戚斌则是若有所思他很了解梁辅臣,知道事情绝不是这么简单。

然而,不待戚斌深思下去,梁辅臣已经是开口问道:“戚斌,可是有什么事情”

听到梁辅臣的询问之后,戚斌也回过神来,从怀抽出两份名帖交给梁辅臣,说道:“阁老觐见陛下的时候,周尚景与赵俊臣的人先后送来了名帖,皆是想要与阁老见面。其,周尚景想要尽快与阁老见面相谈,最好是今天晚,而赵俊臣则是约在了明天早朝结束之后。”

伸手接过两份名帖之后,梁辅臣略略沉吟了一下,却是忽略了周尚景的名帖,开口吩咐道:“如今晌午刚过,赵俊臣应该还未去户部衙门办公咱们先去赵府,不必等到明天了,我现在要见赵俊臣”

对于梁辅臣这般雷厉风行的办事风格,戚斌显然是早已经习惯了,并没有任何意外,只是点头答应之后,转身去安排了。

而梁辅臣则是转头看了一眼紫禁城,眼神隐隐有些波动,然后又轻轻摇头,转身向着自己的轿子位置走去。

本书来自 book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2627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