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75章 波涛怒(求月票求订阅)

书名: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2

济南城南倚泰山山脉,地势南高北低。

城北,小清河从城北一路东流,注入渤海。

而在小清河北面五里,还有一条河与小清河平行,名“大清河”。

这日,钱怡带着王宝出了城,想要在大清河与小湖河之间买下一块地来扩大自己的生意……

钱怡如今虽然做生意赚了不少银子,但依然不认为自己是个商人。

她更喜欢当文雅人,因此前段时间花钱给王宝买了个秀才的身份,接着又买了个举人……

这事说来荒诞,但王宝如今确实是楚朝名正言顺的举人了。

之所以如此,因楚朝乡试是“分省定额制”,山东的中举名额有四十个。

山东名义上还归楚朝管辖,按理说今年八月也该在府城举行乡试,但当时正值德州之战,济南官员根本无暇理会此事。

哦,哪怕没有德州之战,也不打算开科取士。

但南京还是依例选派了两名翰林学士到济南,打算与济南府衙组织秋闱。

两位翰林一路而来,千辛万苦、百般艰险不提,到了济南一看也有些懵。

乡试肯定是办不了的,这么辛苦过来就这么白跑一趟?也白瞎了那四十个山东的中举名额啊。

干脆就卖了吧……

这事听着太荒唐,一开始生员们都不信。

但人家南京来的翰林学士身份摆在那。最后,依名次以两百两到五百两银子的价格,四十个名额还是都卖了。

两位翰林学士喜滋滋地捧着一万两银子,把中举的乙榜带回了南京。

山东这边买了名额的生员本来也就是估且一试,没想到这两个翰林学士做生意颇讲信用,回南京后竟真派人把他们的文碟送了过来。

南京朝廷认为山东果然还在治下,山东生员得了举人头衔,两位翰林学士大赚一赚,皆大欢喜。

错过这次机会的生员们懊悔不已,但再想买,也许要等到三年后下次秋闱了,也许吧……

钱怡本来打算花个五百两给王宝买个‘解元’当当,因王宝对自己的才学也有自知之明、不敢当什么解元,这才作罢。

丈夫成了举人,钱怡一开始还蛮高兴的,但后来见到王宝的舅舅崔平,崔平听闻此事却有些不以为然。

“以前世人以读书为贵,以商贾为贱,但眼下不同了啊,这举人身份在山东又不能为官,有何用处?宝儿真敢到南京考进士不成?”

钱怡笑嘻嘻地顺手拧了王宝一把,道:“舅舅这就不知了,我没想让四郎当官,只要面上有光就好,也不让别人说我们只会仗国公府的势。”

崔平依旧觉得他们是浪费银子,叹道:“山东不兴科举,公务考试重的是‘务实’二字。这举人越来越不值钱喽……依老夫看,往后山东百姓最敬重的是什么人?保家卫国的将士、务实办事的官员、再就是我们这些商贾……”

“我就不爱听人唤我是商贾。”

“不同喽,不同喽。”崔平道:“我等商贾既交了税,商税在赋税中还占了大头,今年打败建奴岂无我等功劳?这银子可不能白缴,朝廷也答应要给我们应有的体面;反观这举人身份,往后在旁人眼里也未必敬重,只怕要当成百无一用的书生……”

当时钱怡听了这话就觉得不高兴,私下对王宝抱怨道:“你舅舅真扫兴,我花银子给你买体面,他一个劲地唠什么唠?”

“是是,娘子说得不错……”

话虽如此,钱怡其实也能明白崔平的意思,也十分懊恼白花了五百两买了个没用的名头。

好在这一年银子是实实在在地赚着了,夫妻俩都已从王宅搬出来,买了趵突泉畔的宅院单独住着。

她有心再把生意扩大些,想要再城北再开一片作坊。

她已经看明白了,明后年必要北伐,之后还要西征南略,自己这军需罐头生意还大着,再不抢在别人前面怎么行?

但济南附近的地都是划好的,哪里建厂、哪里耕田、哪里建宅都是规定得明明白白……

钱怡对此深恶痛绝,不止一次痛骂:“老三管得真宽……律令严苛,与暴秦何异?!”

她这后半句也是和别的同行们学来的,因为三个月前有人占了耕地建厂最后被官府重罚了。

在山东做生意其实很不容易,乱七八糟的条例很多,比如什么‘最低工钱’之类的就很不像话,明明一个月六钱银子也愿意干活的流民很多,官府非要逼着给他们不得少于八钱,这不是扯淡吗?

生意人平时聚在一起偷偷骂王笑的也有许多。钱怡和王宝为了加入进去,时常乔装打扮,混在其中跟着骂一骂。

钱怡本想找王珰想想办法给自己弄块大点的什么‘工业用地’,但王珰上次回来躲着她。

这次听说城北那边到处在迁移百姓,想必空出很多土地,钱怡就动了心思。

“我找我爹打听了,之所以要迁移百姓,是怕黄河淹过来,但我爹说黄河应该是守住了……总之黄河淹不淹的我不管,这次之后肯定有空出来的地方,我们必须得去买下来。”

王宝愣道:“怎么买?”

“先去看看我们要哪块地,等王珰回来,你再去找他一次。他不是也想搬出去住吗?你帮他劝劝二叔。”

“真要去,不是不让出城吗?”

“怕什么?我们这身份谁敢拦我们啊?”钱怡道。

王宝有些怕,道:“那不是违禁了?”

“上次只拿了那么小一块地,你还不长教训吗?!要不是我消息灵通,你有现在的好日子吗?还在家里挨爹打骂呢,快,让人套马,快人一步才能多赚银子!”

于是,夫妻二人这日从北城出了济南……

~~

“那个宋兰儿也学人组织学社,开了一个‘巾帼社’,上次还跑来叫我也加入。”

钱怡躺在马车上,枕着王宝的腿,仰着脸说着,问道:“你知道她打什么主意吗?”

“她贪娘子你的银子。”

“聪明。”钱怡抚掌道,接着眉头一皱,又道:“我真是看见她就烦。”

她眉头越皱越紧,似在算计着什么,过了一会又道:“没几日就过年了,等过了年……算了,到时再说吧。”

王宝低头一看,钱怡长得本就不好看,这样仰着拿鼻孔对着自己就更难看了……

他不由心想,其实钱承运也算是相貌堂堂,只是有些阴鸷之态,文氏相貌普通,五官有些粗大而已。钱怡却是即有文氏的五官,又有钱承运的阴鸷……唉。

自己如今有了举人的功名,又有银子,若能离开这里,去江南游玩一番该有多好……

——算了吧,这辈子有父兄、有娘子顾着自己,只要少生些事端,一生富贵无忧,还想那么多做什么?

马车出城行了三四里,路过一片村庄,里面是空无人烟,村口有个元代张文忠公张养浩的祭祠,祠堂旁树林森林,十分清幽。

王宝这举人虽然是买的,好歹也读过书,看到张养浩的古迹,开口便吟道:“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后面的他忘了,倒只记得最后一句。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钱怡对这种吟诗作对之事其实没有自己以前认为的那么感兴趣,不停驱车夫快点赶马。

又行了一里地,前面便是小清河,夫妻二人下了马车,钱怡指着对岸,道:“看,那边的百姓都被迁走了,正好我们建作坊……”

王宝目光看去,只见隔着小清河,对岸除了一群正在拆卸木料造船的工匠和士卒,并没有多少人。

夫妻俩找了一会,发现小清河上的桥也被人拆了,居然不能到北岸去。

对面又有士卒大喝道:“你们什么人?!此处乃是禁地,速速离开!”

钱怡向随从一扬下巴,那随从当即向对岸大喊道:“虢国公之弟、王家四公子在此,速把船支撑过来,放我们过河……”

“贵人要过河?可有公文?”

“过个河到对岸看看,要什么公什么文,问问他哪拉将军麾下的,这片地有多大……”

钱怡话到这里,忽觉天有些黑下来,隐隐有奇怪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抬头望去,只见天上一大片黑压压的云飘过来……

不对,那不是云,那是惊鸟,正发着凄鸣,由西向东飞快掠去。

钱怡和王宝都有些发愣,这样的异象他们都没怎么见过……

被迁空的村庄里,狗吠声传来,老鼠不再怕人,倒处乱窜……

虽不知道发生什么了,钱怡也感受到了动物身上的惊恐。

有快马在远处狂奔,马上的人喊叫着什么,太远了让人听不清。

“那是什么?”钱怡喃喃道。

王宝顺着她的视线看去,只见天际出现一条黑线,远处的树林摇摇晃晃……

“那是什么?那边在喊什么?”

“是快走?快走……快走啊!快,掉头走!”

两人也顾不得河对岸的士卒,上了马车便向南面狂奔。

天空已响起闷雷般的轰隆声,车轱辘也盖不住,掀开帘子看去,却不是大雷,而是西面一条黄龙正奔腾而来。

钱怡一瞬间看得呆了。

只见一排排的树木被折断,那水势见时远,来时却快……

“天!快跑啊……”

前方,能看到那个张养浩的祭祠了。

黄龙腾啸已而来,已能看到巨浪之上还起伏着树木、屋顶、死马……以及尸体……

太快了,怎么会这么快……

“快跳!”钱怡喊道,一把拉住王宝将他从马车里拽出来。

“娘子……”

“快啊,跳!”

“轰!”

马车一瞬间被击碎……

钱怡眼前什么也看不到,但她的手已握到了一根树枝……

“咳咳……”

好不容易从树枝上翻上高处,钱怡努力睁开眼,发现自己左首边是那个张养浩的祠堂,正是因为这祠堂挡着,自己所在的这棵树才没被洪水推倒。

再转头向北面一看,她瞪大了眼,犹有些不敢相信。

一片汪洋如海,放眼望不见尽头……

“四郎,你看这……四郎……四郎?你在哪啊?”

钱怡努力用目光寻找着,期望在哪棵树上再找到王宝,但天地浩淼无涯,到处都是黄水涛涛,哪还有他的影子?

她想到就在小半个时辰前,他还就在这里念那记都记不清的《山坡羊》。

波涛如怒……波涛如怒……兴亡百姓苦,但四郎又不是百姓……为什么?为什么?

——那四百六十两大概是彻底白花了……

~~

一天后,齐河县城头。

“嘉兴陈京辅,你现在高兴了?!”

“下官……下官只想见左老大人一面,求上差通禀……”

“老大人没空见你!”说话的亲卫将领怒目又瞪了陈京辅一眼,甩开他拉着自己的手。

“走开……”

陈京辅急道:“上差,下官真的有要事禀奏啊……”

“有什么要事比得上老大人救济百姓?国公把你从嘉兴接来重用,这种时候,你还不快去尽心做事,在这里胡言乱语,当我不敢按冲撞上官罪把你拿下吗?”

此时从城看看去,只见南面到处都是黄流,北面县城中出只能看到一个个屋顶和半面墙垣,士卒们正划着船,把落水的百姓一个个拉到城头。

到处都有人在呼喊、哭嚎……

陈京辅见此情景也是悲从中来,拉着那亲卫将领又求道:“不能见左大人,能不能让我见见王大人?或是秦将军也行……”

“走开啊,老子没空理你……”

陈京辅被他一推,跌落在湿漉漉的城头上,转头看去,见那边王珠正快步而来,一边走还在对一个将领大发雷霆。

“……我不管这些,马上派船就各个村庄再巡视一圈!”

“王大人!下官有要事禀奏……”

陈京辅冲上前,一把拉住王珠,语速飞快道:“眼下最适合的河道是大清河,但比黄河河道三倍与大清河,须尽快开挖河道,稳固黄河……”

“胡言乱言!”王珠一把甩开陈京辅,道:“我已派人堵住上游缺口,引黄河回归故道。你若不愿给堵口方案,就去救治灾民,休在这到处晃荡。”

“大人,请听下官一言,求大人听下官一言……如此走势,上游必是铜瓦厢溃堤了,如此水势,只怕缺口八十丈不止,如何迅速堵住?”

王珠皱了皱眉,不再疾步而走,站定身子听陈京辅说。

“就算我们堵住缺口,山东水势是能止住,但黄河回归徐淮故道如何是好事啊?南边河床高悬,两岸堤坝破旧,明年春夏必又在南边溃决,又是数百万户百姓受灾!水既已到山东,何不稳固黄河,使……”

“陈京辅,你知道你在说什么吗?!南河河床高悬?山河却是连河道都没有!你要看这大水到处肆虐不成?”

“山东有河道,有的,有的……只要开挖大清河,下官确定……”

“说得轻巧。”王珠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见有士卒正从船上爬云梯上了城头,对王珠低语了几句,王珠脸色一变,竟是直接翻下云梯跃到那小船。

陈京辅还想再追赶上去,王珠身后一名壮汉一把拦住他,轻轻一推,把他放倒在地。

陈京辅摔得却也不痛,只是起身看去,王珠已带着那壮汉乘船南下了。

有一名年轻官员脚步匆匆路过,伸出手在陈京辅面前,道:“陈大人起来吧?”

陈京辅定眼一看,却是今早从北面禹城赶来的夏向维。

他心知夏向维乃国公心腹,忙又道:“夏大人请听下官一言……”

“陈大人要说什么我知道,我还要去给左大人奏报,边走边说吧。”夏向维在他肩上一拍,脚下不停,又道:“陈大人可想过把黄河稳固在山东是不是真能做到?”

“只要大清河……”

“我说的不是这个,而是钱粮、人力、时间、民愿。”夏向维道:“陈大人不能以自己的眼光看这件事,你知道黄河曾走山东,普通百姓知道吗?黄河夺淮入海近六百年,山东百姓可不认为这条祸河该走山东……陈大人可又想过,挖掘大清河固道要多少钱粮、人力?当天偌大楚朝尚且承受不起,山东偏隅之地如何拿得出来?”

“今次,我们若听了你的,一则山东民怨沸腾;二则耗尽钱粮尚且不足;三则失去了休养生息的宝贵时间……明岁建奴又攻来如何是好?又有大灾如抵御?你只要治河,我们却是要治整个翼鲁之地……”

陈京辅道:“但堵住溃堤容易,下次再要治理黄河就更难了啊!”

夏向维又道:“别再找几位大人说了,自从你上次提出引黄河归山东,各级文武官员对你皆有怒气。你说的道理我都明白,但你换位而想,如果今天你安坐家中,别人要把它家那只会咬人的饿狼赶到你家里,并说‘这本就是你家的’,或说‘你肉厚,让狼咬你比较好’,你做何感受?”

“可是黄河并不只是饿狼,还可灌溉农田……”

“以黄河泥沙之多,治理它需花费几何?灌溉农田才得几何?”

“但黄河南流,每年也需要治理,整个楚朝的花费是一样的啊!”

夏向维道:“还不明白吗?如若眼前天下太平,我必赞同陈大人之提议。但如今是何情况?虏寇正虎视眈眈!陈大人认为国公该挪出明年征伐建虏之军需来治理黄河?

我再问陈大人,每年死于屠戮的人多还是被黄河淹死的人多?事有轻重缓急,先保家国不亡,再求海晏河清。肺腑重病之人,陈大人认为该先治其风寒不成?”

“夏大人,但从长远而言,黄河改道山东势在必行,今次就算不改,五年、十年、哪怕百年,每年都将花费大笔钱粮固堤,而稍有不慎,必将再次溃决,又是生黎涂炭。”

“那便等五年、十年,至少等社稷安稳再提。”夏向维叹道:“别再找左大人、王大人说了,我是为你好。”

“下官要奏禀国公。”

“我说了,山东没有这么多钱粮、人力。”

“下官要奏禀国公。”

夏向维停下脚步,深深看了陈京辅一眼,问道:“你还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陈京辅抱拳道:“看眼前,下官是错的……但看百年,下官是对的。此事,国公必能分辩。”

“百年?谁能知百年之事?你何等荒谬?”

“观史可知百年、千年,下官欲效王景,还黄河八百年安流稳固。”

“倘若因你所言,国公失山东人心、失军需钱粮、失休养之机,坏了天下大局又如何?还有你的百年、八百年吗?”

“下官只知治河,不知天下大局。”

“你一定要奏禀?国公还在徐州。”

“哪怕游到徐州。”

“你知道如果今天站在你面前的是个本地官员,你会是什么下场吗?”

“下官只知治河……”

“好吧……来人,陈大人病了,请他到我帐中休息几天……”

“夏大人……夏大人……你知道的对吧?国公是会同意下官所言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5377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