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812章 打就打

书名:我非痴愚实乃纯良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2

千灵山是燕京城西第一高山,登上山顶,可俯瞰京城全景。

这日天气晴朗,王笑负手立于山巅,注目远望。

西南的猫耳山,西北的白草畔、百花山,北面的阳台山、妙峰山,东北的鳞龙山、莲花山等远郊名山均清晰可见。

正是千峰竞秀,景色奇佳。

王笑于是道:“怪不得叫千灵山。”

他身边站了个和尚,是从附近另一个小山头上的戒台寺里拐来的方丈。

戒台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本名慧聚寺。

说到戒台寺,倒也有一件王笑不知道的小事。

戒台寺有一座大钟亭,挂了一个大钟,名叫幽瞑钟,钟声名满天下。

其背后三山环绕,前方东望平原,钟声经过山体震荡,因此在四十里之外的京城阜成门附近都能听得见。

如果历史没有再次被改变,也许很多年之后,一位名叫曹寅的江南织造会在这里赋诗一首,诗云“白云满山谁打钟?马首西来路不逢。据此相看如一梦,因缘还欠戒台松。”

诗是好诗,可惜,前几天王笑砍了曹振彦。

当时曹振彦之子曹玺亦随父在军中。王笑拍了拍曹玺光溜溜的脑门,问道:“生儿子了吗?”

“还……没,没……”

“可惜了。”王笑感叹了一句,觉得自己像个反派一样,于是又安慰了一下自己:“就当是为了大同百姓吧。”

戒台寺千年古刹经历战火,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的战乱也没曾将它焚毁。如今清兵入关,也不至于要毁了寺庙得罪佛祖。

王笑却不管那么多,把寺里的存粮抢了个精光,抢了许多衣物和鞋。

他确实没有太多粮食。抢和尚庙的时候,他麾下人马都已经饿了一天了。很多人鞋也磨烂了,脚底板都穿过鞋底直接踩在地面上。

好在戒台寺作为京郊名刹,还是很富裕的。

此时站在千灵山上,戒台寺的方丈明智苦着脸,深深叹了口气。

“阿弥陀佛,国公抢掳敝寺,就不怕佛祖怪罪吗?”

“佛祖怎么能怪罪呢?”王笑很是诧异,道:“我这些人都快要饿死了,到贵寺化缘,是为了避免被饿死。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方丈可以算算,这是造了几级了。”

明智双手合什,又叹了口气。

王笑只好安慰他。

“以前我家母亲到你寺里,一次也捐上几百两香银。方丈何必这么小气?出家人总计较这些俗物,可就落了下乘。”

“出家人与世无争,国公爷何必把我们牵扯到兵戈之中?”

王笑把明智掳上来却也不是为了闲聊。

在寺庙里时间匆忙,抢了粮食就得跑,他因此把人带到这山上来仔细盘问。

“我听说,那建奴主将到你庙里烧过香?”王笑问道。

他问的却不是多尔衮,而是包围了千灵山的两万镶红旗兵马的主将,此时还能远远望到那边的大旗。

明智倒也实诚,老老实实答道:“是,关外施主还布施了不少银两和吃食,道是会秋毫无犯。”

这句话颇有些委屈,言下之意大概是国公你太凶蛮,还不如人家关外施主懂礼数。

不远处唐节冷笑了一声,讥道:“拿劫掳我关内百姓的粮食布施,施主个屁!狗和尚也不是好东西。”

“阿弥陀佛……”

“少说没用的。”王笑摆了摆手,又问道:“你那施主姓甚名谁?”

他还在打探多尔衮这次是派谁来围追自己,布兵相当谨慎。

明智道:“姓爱新觉罗,名硕塞,号‘霓庵居士’。那施主自陈是关外太宗皇帝第五子。”

“哦,他竟还有字号?”

明智感慨道:“不仅有字号,他为人彬彬有礼,精通佛法,擅长书画,无世俗之气……”

唐节听了又是冷笑,抬脚便要踹那和尚。

“吃里扒外的狗屁和尚,想当汉奸老子现在就送你下山。”

明智和尚有些惊恐。

王笑却是拦了拦唐节,又向和尚问道:“那你观三殿下如何?”

“唐施主身上杀戮之气过盛,若要得善终,可在敝寺修行,以佛法化解杀戮……”

眼看唐节擦了擦手中的槊,王笑却是笑了笑。

“都是皇子,你是第二代,人家却是第三代,比你文明一点怎么了?”

当然,看唐节这德性,硕塞大概不只是文明了“一点”。

王笑又问明智:“你观我又是如何?”

“国公秀润天成,但亦有戾气……”明智说到这里,看了看王笑腰上的火铳,改口道:“但,这……国公尘缘未了,就不用修行了。”

不用修行就好。王笑拍了拍明智和尚,继续打听着硕塞在戒台寺的言行。

虽然还未交战,他已经感觉到硕塞比瓦克达难对付得多。

王笑不怕清兵来追。

在这群山之间,他手下的泥腿子跑得比兔子还快。

清兵如果不追,这仗就变得难打起来。

他没有粮草辎重,在山里风餐露宿也不是办法,总得想办法抢粮食。

可是硕塞十分重视粮草的运送,同时还死死扼住通往京城的道路。王笑知道再这样下去,不被围死也要变成野人了。

但他没有变成野人的资格,清兵势大,可以输一次、两次。他却必须保证每一次都赢,输一次就是万劫不复……

~~

京城以西。

永定河自北向南缓缓流淌。在宛平府境内,把西面的山区和京畿平原分隔开来。

永定河古称治水河、卢沟河、无定河。上游流经黄土高原,因此有“小黄河”“浑河”之称,迁徙不定,故旧称“无定河”。

有楚一代,洪水愈趋严重,改道频繁。楚朝曾大规模疏浚筑堤束水,河身开始稳定。

如今硕塞就驻兵永定河畔,兵围千灵山。

帐中,一张地图摊开着,硕塞正在仔细看着地图。

他今年十八岁,是皇太极诸皇子中最文武双全的一个。

但硕塞从未想过皇位,皇太极殡天后,也没人想过要推举他即位。

因为大清是由部落而来,极看重母族的势力。子凭母贵不是一句虚言,福临能即位不是因为个人有什么能耐,而是因为他额娘来自科尔沁。思路手机端最快/l/z/w//o/m

连豪格这样战功赫赫的亲王都争不过,何况硕塞?他连入场的资格都没有。

硕塞的额娘叶赫那拉氏,是叶赫部首领的女儿,算起来是皇太极的表妹。叶赫那拉氏先是嫁了乌拉部的贝勒。乌拉部被努尔哈赤灭了之后,叶赫那拉氏就改嫁皇太极,生下了硕塞之后,皇太极把她送给了下属占土谢图。占土谢图死后,她又被送去嫁给了哈达部……

硕塞就是这样在没有额娘的情况下长大的。

为了讨好皇太极,他努力练习弓马,也努力学习汉学。结果没等到他成年,皇太极就翘了辫子。

但这一身才学总是有用的。

硕塞很珍惜自己承泽郡王的爵位,在大清,宗室子弟多如蚂蚁,唯有建功才能立爵。

这次入关,他终于得到了机会。

瓦克达一死,多尔衮终于不在顾忌硕塞的身份,让他来围堵王笑。有人说这是为了消耗镶红旗。

但硕塞明白,多尔衮并非不顾全大局的人。用自己,只因为派别人很难牵置王笑了。

他谨慎,再谨慎。

驻军永定畔,他甚至想过王笑会不会决了永定河,放洪水淹自己的兵马。

他不会因为这是在关内就认为王笑做不出这种事,仔细探查过,相信河水无法淹没大军,这才安营扎寨。

接着,守好粮仓、扼守道路、散布探马,一桩桩一件件他都亲自安排。

他不许士卒落单,并时刻关注千灵山的动向,却不率兵轻易进攻,不给王笑任何一个反击的机会。

硕塞知道。眼下王笑能做的选择已经不多了,他的粮草最多再让他吃三天。

一是率部东进,试图进入燕京。于是硕塞死死扼守住卢沟桥,雷打不动,同时探马散布了永定河。王笑若想进京,必须正面决战一场。

二是西撤进入更广袤的山区。硕塞不会去追,他不是瓦克达那种蠢材,他不贪功。王笑要走,他就让王笑走,三天的粮草吃完,那些泥腿子不战自溃。实际上,王笑已经两次撤进了千灵山以西的草柏岭,见硕塞不来追,自己又悻悻地回来。

王笑的第三个选择是北上,进入门头沟,再由门头沟绕到香山,从城北进京。

硕塞认为,这是王笑最有可能的选择。

而王笑若是做出这第三个选择,硕塞本可以与京城北面的蔡家祯部一起合围他。当然,不用蔡家祯合围,硕塞也不惧与王笑堂堂正正决战。

现在,蔡家祯已经在对付那一万余关宁铁骑。

战势已经进入了最微妙的时候。

散布在整个京畿大地上,唐中元、王笑、秦山湖、多尔衮、豪格、蔡家祯……包括硕塞自己,每部人马处在不同的位置,一进一退的时机都需要权衡考虑。早一天晚一天,结果都可能天翻地覆。

硕塞的指尖有些颤抖,划过地图上一个个地方。

千灵山、永定河、卢沟桥、门头沟、香山、京西古道……

“王笑,你时间不多了,会去门头沟吧?”他喃喃自语道。

下一刻,军帐外传来一声急报。

“报!楚军动了,向北起行了。”

硕塞倏然站起,出了大帐,盔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

他走上战台,拿起千里镜望着山上那移动人影,皱眉思忖起来。

“传我军令,卢沟桥守军不可妄动……”

“探马继续打探楚军情报,随时报来……”

“其余人,拔营,向北!”

~~

京城西面之山,统称西山。北接上谷,南通涿易,西望代地,东瞰燕蓟。

从黄帝建都于阿,披山通道于西山开始,西山之间的古道屡经修整,日久年深,便成了“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并非平整的康庄大道,而是蜿蜒盘旋在群山之间的小小石阶。数千年来,商旅、军队、猎户、采药人、采香人通行其间……

王笑已经在西山之间辗转了很久。

他的游击战法已经渐渐不灵了,京城破在眉睫,也没有时间给他继续腾挪练兵。

于是他开始率部向门头沟进发。

没有人知道他要做什么,民壮们只知道听令,唐节则是皱眉思索,到最后还是想不明白。

牵着马走在京西古道间本就不是易事,而为了更快地行军,很多地方是连道路都没有的。

民壮们满是荆棘的草丛中穿过,爬过峭壁,一向北上。

他们从山巅望下去,能看到清兵缓缓行走在永定河边。

两股兵马平行着一路向北,却因群山阻隔不在交战……

行军自然是一件很苦的事,磨灭掉了人性中的许多东西。

二顺却没有觉得很苦,比起从小吃过的苦,他不觉得这算什么。

他脚下蹬着一双崭新的僧鞋。因为之前从建奴身上剥下来的军靴又磨破了。

他也不觉得饿,出发前已经吃饱了。

但连着在山里走了两天,他身上带的干粮只剩下一天的额份。

二顺有些担心,这剩下的口粮吃完了怎么办。

但转念一想,管他呢?跟着国公爷,哪还怕饿死啊。等吃完了再打场胜仗呗。自从当了兵,自己还没打过败仗呢。

把这点念头抛开,二顺也不在乎脚下的蔓草割人,他抬头看着天,又想到自己的老娘和妻儿应该已经到济南了,住着有瓦遮头的屋,吃着饱饭,还有新衣服穿。

“太想去看看他们了啊。”

他在心里念叨了一句,又四下扫了一眼。

他如今也是百户了,手底下管了一百个民壮,行路途中时不时要留意一下有没有人掉队。

走到傍晚时分,队伍前面的国公爷停下了脚步,抬起手下达了军令。

“原地休整,就食……”

二顺和同袍们一起坐下来,把干粮拿出来。又侧头看了看手底下几个队正,等到队正看了一圈,一百个民壮都拿出了干粮,大家才一起吃。

二顺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麻烦,每次都要一起吃饭。另外国公还有很多奇怪的规据。比如行路的时候不能说话,但休整的时候又要让每个百户围坐在一起聊天唱歌……

管他呢,反正国公怎么说,自己就怎么做就是了。

近五千人就这般安安静静地坐在地上吃饭,整齐划一,连喝水的时间都差不多。

生嚼干粮自然说不上好吃,也就是抵个饱。但众人有同甘共苦的袍泽,做什么都是一起,也已生出了巨大的归属感,不觉得这样的苦日子难挨。

一顿饭吃完,他们携带的干粮就只剩最后一顿。

二顺知道,明天又要去打仗了。

他有些期待起来。

果然,这天夜里,国公爷没有再让他们操练阵线,只派了小股人马下山去骚扰建奴,其余人早早就睡下。

他们没有营帐,就睡在树下,好在这段时间不常下雨。

睡到寅时三刻,天还未亮,二顺被人推醒。一睁眼,却见是牛老二。

“去,把弟兄们都叫起来,准备再干一仗。国公说了,干完这一仗,带你们往回去,到山东见见你们的家人。”

二顺一个激灵,脑子瞬间就清醒了。

他连忙跑过去把自己手底下的一个个队正都推醒来。

“干完这一仗,我们回去见家人……”

很快,近五千人全都醒过来,安安静静地开始下山。

等到山脚下,国公又下令把最后一顿干粮吃了。

二顺嚼着干粮,目光跃过人群,看着队伍最前面跨上战马的国公。

他很崇敬国公,但其实没和国公交谈过几句话。倒是有好几次都是大家围在火堆旁边,听国公说话。

说山东是什么样子、迁过去的家小在那边会是什么生活,说打仗是为了什么……

二顺觉得国公说的比孙先生说的更容易懂,他知道自己是在保护家人也是在保护这个国,他感到骄傲,也感到希望。

毕竟如今也是个百户了!

至于当逃兵?那是不可能的。逃了,这段时间的辛苦就全白费了。哪怕战死,还能换家人一辈子的安乐,值。手机端 一秒記住『思路中文网→』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二顺还知道自己手底下这一百个人,个个都不会逃。

自己这些泥腿子,也是能打硬仗的。

而吃完手里的干粮,硬战就开始了。

山上突然有火光亮起,在夜色中极是显眼……

二顺听着命令,拿出火铳,装填、上膛。

接着,一声命下,近五千泥脚子向东面的清军营帐奔过去。

“今日,唯死战!”

这一次只有这一个命令,没有别的各种乱七八糟的安排。

二顺却只觉得轻松。

终于不用记壕沟要挖多深、冲锋要跑几步停下来、要怎么要佯败……终于可以认认真真的杀敌了。

他知道,建奴很想和自己这些人真刀真枪干一仗。

但其实,自己也很想跟建奴真刀真枪干一仗。

“来啊!打就打啊!”

二顺想喊出来,但却紧紧抿着嘴,把激荡化作手掌中的气力……

~~

五千人沉默得像是一支无声无息刺出的长矛。

东面,朝阳从远处的城墩后面一点点升起,渐渐要亮照这世间……

~~

“开铳!”

这个清晨,伴随着这一声令下,开始了新的一天。

火铳声回荡在清兵的营外。

一个个清军将领求而不得的、正面与王笑决战的机会,就这样突然摆到了硕塞的面前。

他倏然翻身而起,惊愕地听着远处不停响起的“砰砰”声。

“王笑是疯了吗?五千泥腿子冲营?是跑来找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226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