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33章 满唐华彩

书名: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正兴十六年,时任秘书监、集贤院学士报刊院使的王昌龄上表致仕。

这年他高寿七十又九,自觉小半辈子埋首纸墨,而今天下文风愈昌,不该再由他这个眼昏脑沉的老头子继续主理报纸,想卸任回年少时学道的嵩山看一看。

暮春三月,太子李祚以弟子之礼为王昌龄牵马执缰,相送至灞陵。

李祚的老师众多,王昌龄虽只教他诗赋,但师徒间感情甚深。

眼看李祚依依不舍,王昌龄笑道:“殿下肩负重任,不可作小儿女情态。临别之前,老臣尚有一礼相赠殿下。”

“老师,是什么?”

“过些时日殿下自知。”

说罢,王昌龄拂去一身的世俗尘土,登上马车,沿着宽阔平坦的直道,向着朝阳而去。

~~

与此同时,少陵原,杜宅。

杜五郎敲门走进书房,只见杜有邻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镜,手里捏着一支铅笔在写着什么。

“阿爷又在写集注吗?”

“这次著的是王昌龄集。”杜有邻道。

杜五郎不由担心道:“阿爷还是量力而行,莫得罪了王公。”

这话虽不甚恭孝,但不少文人确实是嫌他阿爷诗才平庸,只是运气好才位居宰执。

果然,杜有邻当即怒叱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是王兄亲自登门,请我为他的诗集作注。”

“为何?”杜五郎颇为不解。

“自是因老夫集注写得好。”

听罢,杜五郎微微挑眉,显然不信。

杜有邻颇气恼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竟还能反过来看不起他的才华,冷哼了一声,懒得与之多言,说起了正事。

“找你来,是为殿下与阿苽的婚事。”

“婚事?”杜五郎道:“谁说阿苽要嫁殿下了?此事我可还未答应。便是当今陛下,也亲口说过此事他尊重我的意见!”

一提到这个话题他就有些激动,提高了声量,显出了他极少有的气势。

这桩儿女婚事,薛白确实曾私下问过他,被他拒绝之时就表示不会插手,让李祚自己想办法打动他。

“我答应的!”

杜有邻声音更大,道:“昌龄兄亲自来为弟子提亲,聘礼我已收下了……”

“阿爷为何把阿苽往东宫的火坑里推?”

“小儿女彼此有情,阿苽不嫁殿下还能嫁谁?”

“谁说她一定要嫁人?”杜五郎道:“便是一辈子嫁不出去,我也养得起这女儿。”

“你靠种土豆来养全家人!”

杜有邻拍案怒叱,摆出了父亲的威风,喝道:“滚出去,此事老夫作主了。”

因他这一句,杜家终究是出了一个太子妃。

而就在东宫的大礼告成之后,这年秋天,杜有邻收到了一封请帖。

“秦淮河畔,白鹭洲头,金陵诗会,稽候贵降。”

再看下面的落款,却是“右谨具呈,王昌龄札子”。

杜有邻当即重视了起来,询问了一番。

原来,王昌龄致仕归隐嵩山之后,忽然怀念起曾经在江宁任县尉的时光,遂以老迈之躯又跋涉江陵。

而时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的李白也不愿待在长安,辞官游历天下,说是要出海远洋,见识天地尽头的风光。

王昌龄与李白在金陵相遇,江南文人们认为是胜事,便以他们的名义办了一场文会。

杜有邻如今因为天子的诗写集注而在文坛颇有地位,少不得要前往。

~~

十月,金陵。

秦淮河流水潺潺,夫子庙前人影交织。

文德桥上,一对男女正在眼泪汪汪地话别。

而更多的人则是围在夫子庙前,伸长脖子看着旁边院子里正在举办的文会。

因报刊与造纸的兴起,使得本就诗文璀璨的大唐更加文风昌盛,便是没读过书的市井小民也能念几首诗,凑个热闹。

“看,‘四夔’来了。”

“那是谁?”

“寄居于江宁的四个名士,韩会、卢东美、崔造、张正则,皆是一时俊杰。”

“跟在他们后面的孩童又是谁?”

“想必是四夔之中某人的儿子吧……”

熙熙攘攘中,七岁的韩愈时不时仰着脖子好奇地张望着。

韩愈自幼丧父,乃是由兄长韩会抚养长大。他喜读诗书,今日随兄长前来增些见识。

当听到韩会与友人见礼寒暄,聊及“今日颜公是否会来”的话题,韩愈不由眼睛发亮,满是期待。

他最喜欢由天子托名为“韩愈”、颜真卿手书的那篇《马说》,觉得那文章与自己有缘,觉得今日若能见到颜公一面就太好了,于是在心里把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诗又默诵了两遍,想要在颜真卿面前好好表现。

到了会场,韩会遂让韩愈在一旁坐下,交代道:“你便在此观看,不要走动。”

“是,兄长。”

韩愈应了,盘膝坐下,四下打量,发现旁边坐着两个妇人,各自都怀抱着三四岁大的孩子。

那两个孩子互相闹了一会,转过头来,目光灵动,都十分好奇地打量他这个大哥哥。

“你们叫什么名字呀?”韩愈逗问道。

“我乳名‘阿谁’哩。”

“大名呢?”

“居易。”那奶声奶气的声音答道:“白居易。”

韩愈遂向另一个孩子问道:“你哩?”

“我是十九郎啊。”

那孩子伸出两只小手,想比划出十九又不知怎么比,很是为难。

白居易已用那糯糯的声音抢答道:“他叫刘禹锡哩。”

“我还没说,我来说我名字。”刘禹锡大急,偏是说话还不如白居易利索。

韩愈不由好笑,问道:“你这么小就来参加文会吗?”

白居易把头一偏,道:“可你也不大呀。”

正说着,门外忽然传来一阵欢呼声。

韩愈扭头看去,顿时也兴奋起来,因为来的是《新思报》的主编姚汝能。

若论诗词歌赋,此间有太多名家都远比姚汝能强得多。但报纸的兴盛给了他一个展示的舞台,百姓极爱看他的纪实故事,诸如《安禄山实录》、《杨国忠实录》,而这些年他转而揭露权贵的恶行,在民间已享有极大的声誉。

“姚公,远洋船队已经归来了,你对此事怎么说?”

“这次远洋船队真的回来,这是好事,但我依然认为此前朝廷隐瞒了真相……”

“姚公,敢问顾炎武先生今日能露面否?”忽有人这般问了一句,引得一阵骚动。

“好教诸君知晓,连我也未曾见过顾先生其人。”姚汝能答道。

众人皆感失望,一阵唏嘘。

姚汝能遂笑了笑,又道:“不过,今日的文会,顾先生也作了一首诗,介时诸君自当听到。”

又有人问道:“棠戊先生能来吗?”

听得“棠戊先生”四字,就连韩愈也站了起来,瞪大了眼,满是期待。

他年纪尚小,看不懂顾炎武的文章,却常听他兄长说顾先生是个旷世之才。

至于棠戊先生,则是常往《新思报》投稿的另一位奇人,其文章大巧不工,平实中有大智慧,更容易被现在的韩愈接受。

坐在上首的杜有邻则是微微皱眉,他凡事都站在天子这边,对姚汝能的文章自然不满。

另外,《新思报》上的一些内容,杜有邻也颇为排斥,这些年隐居少陵原,他几乎是看都不看这份报纸。

随着姚汝能到场,时间也到了隅中,可文会还没有开始,场馆渐渐安静下来,有人低声议论起来。

“怎还不开始。”

“李太白还没到。”

“怕不是醉了,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今日该是‘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啊。”

“秦淮河聚会怎么少得了李太白。旁的不说,就是这门前的文德桥,就是因他曾在此饮酒观月,遂有了‘太白醉卧捞月处’之说……”

正议论着,一人大步而来,朗声道:“王公、杜公,以及诸君勿怪,我来得迟了。”

杜有邻并不认得这人,还是王昌龄俯过身来,低声道:“这便是崔洞了。”

崔洞一到,众人纷纷侧目,因知如今他已是富甲天下了。

投入海政的名门世家很多,但持有最多股券的个人就是崔洞,当年被人弃之如敝履的券书,每一份都成了能源源不绝开垦的金矿。

他算是当今大唐海商的代表。也是从世家大地主到海商的转变的第一人。

今日这场文会虽是以王昌龄的名义办的,但出钱的却是崔洞,他才是真正的东道主。

在场的都是文人,一向看不起商人,但崔洞并不是完全的商人,他的诗才胜过了在场的绝大多数人,属于有钱之后依然还爱好诗文。

“杜公,久仰了。”

崔洞对杜有邻十分敬重。

这种敬重来源于他对当今天子的崇拜。

说来荒唐,博陵崔氏嫡支的公子与以狠辣手段打压世家的皇帝本该水火不相容,如今却是目标一致,思想共鸣。

崔洞不仅坚信大唐的未来,对天子的诗词文章思想,乃至一言一行都无比信奉。

当然,世人更爱的还是李太白。

连杜有邻也是先问道:“太白先生未与你一道前来吗?”

“是啊,太白先生怎还没来。”

提起李白,众人都伸长了脖子,满是期待地看着门外。今日不少人都是为了李白来的。

韩愈也是握紧了拳头,眼睛发亮,心里不停地有个声音在呼唤。

“李太白,李太白!”

然而,崔洞却是团团一揖,道:“诸君,抱歉,太白先生本是要来的,只是……”

王昌龄听到这里已是苦笑,心知以李白的性格,今日只怕是不会来了,但不知去了哪里。

“方才在长江边遇到了一群白鱀,太白先生兴致上来,乘舟与它们一起遨游长江去了。”

换作任何一个人,都不会为了这样的理由抛下那么多的名士文客。换作任何一个人,众人也都不会原谅他的任性妄为。

也只有李白,人们喜爱他,喜爱的就是他的自由与不羁。

韩愈的目光望过场上的所有“俗人”,仿佛能幻想到浩瀚长江之上,李白与白鱀们一同逐浪戏水的情形。

文会开场,诸人拿出诗作请王昌龄点评,其中不乏佳作。

韩愈初时还只是旁观,听了许多诗句之后渐渐兴奋起来,眼中渐渐泛着跃跃欲试的光,遂高举起了手。

他本有些怯场,但“老眼昏花”的王昌龄竟是看到了他,笑道:“这位小友可是也有诗作?”

“有。”

韩愈初生牛犊不怕虎,脆生生应道:“小子也写了一首诗。”

王昌龄年纪大了,就喜欢小孩子,抚须笑道:“好好好,念来给诸贤听听。”

那边,韩会转头瞪了韩愈一眼,韩愈却已走到场中,有模有样地执了一礼。

“小子方才来时,见到文德桥有一对离人,听他们互诉衷肠,一时兴起,作了一首诗。”

韩愈说罢,开口便吟了起来。

“青青水中蒲,下有一双鱼。”

“君今上陇去,我在与谁居?”

一诗念毕,引得堂中不少文人惭愧自己竟不如一个七岁孩童。

王昌龄连连点头,夸赞勉励了韩愈。

此时桥上那对男女还未走远,便有好事者追上他们,将韩愈这首小诗相赠,并引他们入场向其告谢。

杜有邻便问起他们为何要离散,那女子泣泪称她家中父母嫌男方家境贫寒,不许他们的婚事,那男子便决定往长安贩货。

“岂还有这种门第之见?”杜有邻摇头感慨,向那女子道:“让你爷娘前来,老夫代你与他们说。”

他原本是个拘于礼法的古板之人,能这么说,是因这些年来世人观念的渐渐改变,已出现了些打破门第界限的声音。

“杜公稍待,只怕强扭的瓜不甜。”崔洞开口提醒了一句。

众人正觉得这个世家子是看不起贫寒子弟,他却接着说道:“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看小娘子戴的首饰质地不凡,当属高门,令尊想必看不上贩夫走卒之辈,你这小郎若想配得上她这世家千金,我教你两条路,一是随我做远洋贸易,二可往安西从军,三五年内安身立业不难。”

那一双男女没能听出他这番话的价值,依旧垂泪,不知如何选择,反而是姚汝能提醒道:“还不谢过崔公。”

姚汝能很清楚如今是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让贫寒出身的子弟能够在几年之内跃迁到与高门贵胄相配的地步,这放在以前,崔洞是提都不会提的。

《新思报》的主编在民间年轻男女中颇有信服力,那男子这才请求追随崔洞,之后与那女子千恩万谢地退了下去。

这算是为韩愈的诗增添了一桩小小的佳话。

之后的文会虽也有数首传世诗词问世,终究是没能弥补李白的缺席带来的遗憾。

于是姚汝能不紧不慢地从怀中掏出两张纸来,道:“那我便念一念顾炎武先生往蔽社投稿的诗句。”

“好。”

场面登时安静下来,人们都想听听那个一向只喜欢议论国事的顾先生能写出怎样的诗来。

此时已是黄昏,姚汝能转头看去,不知何时夕阳已在门外铺了一层金辉。

他自然而然地吟出那诗来。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寥寥几句勾勒出了秋日黄昏的气氛,这是一首藏而不露,颇具韵味的诗,不少人很快领悟到了那荣华富贵过眼烟云的沧桑感。

再联想到顾先生昔日的文章中对世家大族的态度,便能感受到世家衰败的时代变迁。

崔洞若有所思。

他如今虽是巨富,却曾亲眼见证了整个家族的分崩离析,而除了崔家,这些年因变法而衰败的高门世家不胜枚举。

身处洪流之中,他尤其能感受到那大势所趋非个人所能抗衡。

“旧时王谢堂前燕啊。”崔洞感慨道,自怜身世。

那边,三岁的刘禹锡抬起头来。

他听得众人都在念这首诗,忍不住张开嘴也参与了进来。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

这是好几年前就有的儿歌,白居易也会唱,忍不住跟着哼哼唧唧地唱了两句。

崔洞听了歌声,脑中忽然泛起一个想法。

那位神秘的顾炎武文章风格其实总让他觉得熟悉,且还会作诗。

“顾先生莫非用的是化名,他文章诗赋与陛下……”

因太过激动,崔洞没忍住便直接问了出来。

话到一半,他意识到不对,立即住嘴。

但人们已经听到了,且早有人像他这般有所察觉,遂全都滞愣住了。

论诗文造诣,恐怕当今天子才是大唐第一人。只是天子久不作诗,没想到竟是以这样的方式参与到今日的文会中来。

李白缺席的遗憾这才得以弥补,文人墨客们方觉不虚此行。

文会这便到了结束之时,七岁小儿赋诗成佳话,再加上疑似天子化名的顾先生千里寄诗述世事变迁,也只是为当今大唐的文华璀璨再添一缕光彩而已。

忽然,有人问道:“姚公,你拿了两张稿子,还有一张是什么?”

正要散场往抱月楼用饭的人们于是停下脚步,以期待的目光看向姚汝能。

“还有诗吗?”

“是什么诗?姚公快念来!”

姚汝能只好摆摆手,道:“这不是诗,棠戊先生往蔽社投稿的一份菜谱。”

“《新思报》竟还刊菜谱,往日却未见到。”

“往后便有了,朝廷鼓励种新作物,但这些果蔬如何吃、如何能好吃,其中大有文章。棠戊先生可谓是这方面的第一人,今日我不仅带了菜谱,还请崔公备了食材,稍后的宴上,诸君都能吃到。”

“好!好诗好酒配好菜,我等今日有口福了。”

“……”

长江浩瀚,夕阳在波浪上点缀出点点黄金,分外壮丽。

一叶扁舟随波逐流。

李白散着长发,立于舟上饮酒,任风吹动他的长袍。他已有三分醉态,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不远处的江面上,不时能看到白鱀跃出,仿佛是他的朋友一般。

“太白先生!”

后方忽有一艘小船驶来,船上有人高喊不已,打扰了李白的兴致。

“太白先生,天色已晚,文会也结束了,阿郎邀你到抱月楼赴宴。”

“不去,不去。”

李白带着醉意摆手,悠悠然道:“我宁与白鱀共逐月。”

“可今夜的宴上有棠戊先生的新菜。”

“哦?棠戊?可是在报上那位杂家棠戊?”

李白来了兴趣,这才肯让对方把船撑过来。

他自然也看报纸,知道有个化名“棠戊”之人时不时会投些文章,各类都有,有时谈论如何让鸡生出更多的蛋,有时研究如何把鸡蛋作出螃蟹的味道,有时也会说些离经叛道的荒唐言论。

李白却觉得这人十分有见地,且挥洒自如,不拘一格,是他愿意结交的人。

“棠戊先生虽没来,但寄了菜谱,有好几样新菜,香辣干锅、沸腾鱼片、红烧土豆……”

“走!”

李白潇洒地一拂衣袖,径直答应了前往赴宴。

待到了抱月楼,众人听闻他来,皆感惊喜。

王昌龄自觉年岁已高,与好友是见一次少一次,听李白终于肯来,欣慰地连连抚须;韩愈更是两眼放光,目光锁在李白身上再也不肯移开;就连年纪尚小的白居易、刘禹锡也知诗仙的大名,咿咿呀呀地念叨着“是诗仙啊”。

李白先是与王昌龄打了招呼,之后就与杜有邻见礼。

他以前也讨好过权贵,如今高官重臣当过了,再回过头看那些往事,忽有种“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感。

此时面对杜有邻这位功成身退的宰相,李白竟是率性地说道:“杜公为陛下诗词写集注,可惜未能体会陛下诗中意境啊。”

杜有邻一愣,脸上便有些挂不住了。

旁人这么说也就罢了,李白却算是最懂天子诗句的人。

场面难免有些尴尬。

“杜公学问高深,是太白先生要求过高了。”崔洞一句话缓解了尴尬,又道:“太白先生可知棠戊先生是谁?”

“哦?”

李白闻言,看了杜有邻一眼,不认为他有那般见地。

崔洞道:“若我猜得不错,‘棠’为‘杜’,‘戊’为天干中的第五位,‘棠戊’可解为‘杜五’,想必便是杜家五郎了。”

杜有邻虽不看《新思报》,却认定杜五郎不学无术,定然不会在报上发文章,遂摇了摇手,准备否定。

“还真是杜五郎?”李白已是哑然失笑,道:“想来也是,唯有五郎能成为这杂学大家啊。”

王昌龄亦是点头不已,感慨道:“能不为仕途所困,潜心学问,杜五郎当得起太白这‘杂学大家’四字。”

李白道:“我平生志在匡扶天下,可惜只留下几篇诗文,主持了几场科举,论对百姓做的益事,远逊杜五郎啊。”

杜有邻没想到李白能给出这样的评价,甚感惊讶,忙道:“太白过谦了。”

崔洞朗笑,招呼众人道:“诸君且尝尝棠戊先生的新菜……”

唯有杜有邻还在看着这觥筹交错的情形,感到难以置信。

他做梦都没想到,那个天资最差、没上进心还懒惰的杜五郎,反而成了杜家诸人之中最有出息的一个。

~~

正兴二十七年,丙寅虎年。

如今天下有两个最有威望的“杜公”,一个是杜甫,以一己之力提振河北学政,近二十年间河北的进士、举人多出自他门下,被称为“杜范阳”、“杜文公”;另一个便是杜五郎了,因闲居于少陵原,遂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樊川”、“棠戊先生”。

“阿嚏。”

这日,杜五郎重重打了个喷嚏,正想着是谁在念叨自己,便得知李祚与杜菁带着孩子们又回少陵原了。

见了女儿与外孙们,杜五郎心中欢喜,到菜园中摘了新鲜蔬果,又做了几道新菜。

才坐下,李祚就说了一个坏消息。

“丈翁,高仙芝上了表,请伐大食,以震慑西域诸国,迫使他们孤立吐蕃。此战,我欲往安西挂帅……”

“不可。”

杜五郎不等李祚说完便摇头反对,道:“这仗,高仙芝自然能打,哪需你指手划脚。”

从多年前开始,薛白就在安西建了新的军工场,生产火器,之后又在安西大力军屯,让士卒们种植高产作物,通过这种种迹象,有心人早就意识到早晚要西征。

如今,前期准备已颇获成效,大唐国力鼎盛,粮草充沛,兵强马壮,正是对西域用兵之时。

但杜五郎却没想到需要太子为统帅。

李祚道:“我自当不干涉高仙芝指挥,挂帅一则为了历练,二则示诸将士父皇支持西征之决心,使高仙芝无后顾之忧。”

“你已是太子,岂差这点军功?”杜五郎道,“这是你的主意还是李泌的主意?”

“是父皇的安排。”李祚道。

杜五郎闻言,不做声了。

薛白登上皇位之后,曾以一人之心,抗天下人之心,他所决定的事情,岂是杜五郎所能反对的。

“阿爷,你便支持殿下吧。”杜菁开了口,倒更像是为了给杜五郎一个台阶下。

他们来,本就不是为了请求他同意的,而是为了告知他一声。

待次日,李祚与杜菁离开之后,杜五郎思来想去,却是决定亲往长安请求觐见。

这是他归隐以来,第一次再前往大明宫。

大明宫没什么变化,依旧是那巍峨壮阔的样子。

可杜五郎到了宣政殿,见礼之后第一句话却是:“陛下当年说的自来水、马桶那些,我在少陵原家中都安上了,宫城里竟还没有。”

薛白没好气地看了杜五郎一眼,意外地发现他气色愈发好了,遂道:“近来保养得不错。”

“闲时打打陛下教的八段锦。”

“你是为了太子挂帅西征一事来的?”

“陛下怎知晓?”杜五郎奇道,“真乃神机妙算。”

他有心拍几句马屁,但也没有很认真,显得有些敷衍。

薛白也不在意,道:“除此之外,还有何事能让你来觐见?此事你不必多言,他若连这场战事都镇不住,朕如何将天下交给他?”

杜五郎道:“陛下如此,群臣又要不安了。”

“不安便不安。”薛白从不畏惧艰难与反对,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杜五郎不知怎么才能劝他收回成命,不由神色黯然,心中后悔把女儿嫁入东宫。

那个杜家出不了皇后的谶语又浮上心头来,他心想万一李祚在西域有个三长两短,杜家恐怕又要再次卷入不幸了。

“儿女长大了,总归要放手。”

薛白似乎看穿了杜五郎的担忧,道:“朕既然让太子娶了你家阿苽,便是对他有信心……待他从西域归来,朕打算开始将天下将给他。”

“陛下?”

杜五郎大感诧异。

在他印象里,薛白是那个永远上进、孜孜不倦要掌握并利用好权力的人,竟也会萌生这样的念头。

等他抬头看去,看到薛白头上的白发,才意识到时光流逝,他们都已经老了。

“朕不放心撒手人寰之后,将这天下交给一个从未治国的太子,宁愿先看看他能否继承朕的志向,若他能不负朕望……其实这些年,朕也羡慕你的生活。”

薛白说着,深邃的眼眸中终于泛出些许笑意来。

这一笑,他仿佛能看到自己卸下了肩上的重担的那一天。

可其实西域之战一打便是整整四年。

待到李祚归朝,已是正兴三十一年之后的事情了……

~~

柜门被打开,一件叠得整整齐齐的道袍正摆在柜子最下方。

须发皆白的老者见了它,微微一愣,俯身,用苍老的手抚摸着那陈旧的布料出神,直到有人在身后唤了他一声。

“右相。”

李泌回过头,见是闲云来了,当年的小道童如今也成了蓄了须的中年人。

他微微眯了眯眼,想到闲云已有二十多年没再叫自己“道长”了。

“老夫在找礼服。”

“知右相今日要迎殿下回京,昨日已将礼服拿去晒了。”

“嗯。”

李泌再看了那道袍一眼,合上柜门,离开了这间堆放杂物的屋子。

“走吧,去见见殿下……”

长安城外已是车水马龙。

围观献俘队伍的百姓把宽阔的直道挤得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所有人都在议论着西域的战事。

时隔多年之后,老将高仙芝再次率军与大食军相遇怛罗斯,这次,唐军以碾压之势,粉碎了大食的先锋,之后铁骑长驱直入,兵锋直指巴格达。

“碾压”二字就写在高仙芝的战报上,若非极大的胜利,想必他也不至于用如此不谦虚的词。

经此一战,西域诸国震动,纷纷归附,大唐拓地数千里。

这对大唐与吐蕃的局势也有巨大的影响,川西的奏折也送到了,认为大唐下一步便该吞并吐蕃,并提出“和战并用”的策略。

此番大军归朝献俘,前来朝拜天子的使臣队伍络绎不绝。

“万胜!”

欢呼声中,献俘的队伍缓缓到了长安城外。

并肩行在前方的正是李祚与高仙芝。

李祚原本英武的脸庞变得黝黑,左颊上多了一道长长的疤痕,可目光却更为沉稳、深邃。

高仙芝已是须发纯白,年轻时的俊俏面容早年在潼关就已经毁掉了。

他抬头看向长安城,忽有浊泪从他发红的眼眶涌出,在那盘虬的伤疤上起起伏伏地流下。

当年忍辱负重、隐姓埋名,他并非为了惜身保命才让麾下士卒代自己去死,为的正是洗刷耻辱,恢复荣光。

而在他成为张光晟之后,是三十余年的默默坚持、数万里疆场的金戈铁马,只为证明他当年一腔报国热血。

他做到了。

待队伍终于行到大明宫前,这位昔日骁勇无比的大将,竟是颤颤巍巍地,得由李祚扶着才能下马。

“陛下。”

待高仙芝见到久违的薛白,腿一抖,几乎要站不住。

薛白遂上前扶住他。

四手相握,高仙芝嘴唇抖动,并不是禀呈自己的功绩,而是悲从中来,恸声道:“老臣此番归京,再回不去安西了。”

他已老了,这次离开了辽阔的西域,已做好了埋骨长安的心理准备。

而在薛白身后,李泌与朝臣们都在纷纷注目着李祚,眼神里满是欣慰。

“咚!咚!”

鼓乐声起。

薛白松开高仙芝的手,登上丹凤门城楼。

他看到大唐将士气势如虹,看到那一百零八坊排列得整整齐齐,看到长安城成为了世界的中心。

使臣与俘虏们列队拜倒,山呼万岁。

可薛白听到的不是“万岁”,而是一个长安城像是一颗强大国家的心脏,正在有力地跳动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

李祚的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一场场的盛大典礼使得他兴奋地无法入睡,匆匆见过妻子儿女之后,便赶到政事堂见李泌、张巡、崔祐甫、元结等重臣。

“殿下。”

李泌少有失态的时候,这次却是上前打量着李祚,关切问道:“一切还好吗?”

“先生放心,学生很好。”李祚道:“学生经受住了西域的风沙。”

“好,好。”李泌道,“高仙芝老矣,此战殿下绝非纯粹依赖于他,臣民们都看在眼里。”

李祚很谦逊,道:“我不敢居功。”

李泌点了点头,回过头,与张巡对视了一眼,显得有些紧张。

接着,他才看向李祚的双眼,问道:“殿下愿代陛下祭告太庙吗?”

李祚一愣,问道:“我岂敢……”

“陛下答应了。”李泌眼神中饱含期待,问道:“殿下愿去祭告大唐列祖列宗吗?”

此事颇有深意。

薛白不以李氏子孙自居,一向不祭祀太庙的。如今答应松口让太子代为祭祀,一方面是有了传位之意,另一方面也是不干涉李祚认历代李唐皇帝为先祖。

或许有几个知情人认为这是李隆基当年给李祚赐名的功劳,真正了解薛白之人却知道这是包括颜真卿、李泌等心系社稷黎民者努力了数十年的心血。

“好。”

李祚点了点头。

李泌长舒了一口气,欣慰地笑了笑,安排官员们准备祭祀。

私下里,李祚道:“我在西域,见到了姑姑。”

“殿下是说……和政郡主?”

“是,我听闻西域有个小国的女王曾是大唐公主,便向封将军打听此事,封将军便将一切都告诉我了,父皇待宗室还是有所包容的,他也没有违背对封将军的诺言。”李祚道:“父皇从来没想过篡夺李唐,他从来只想让大唐一直强盛下去。”

李泌感觉李祚已意识到了薛白并非李氏子孙,不免担心李祚不再认李氏,直到李祚开始祭告太庙,在诸帝牌位面前以“子孙”自称,他才安下心来。

那么多年在李祚心里树立的认同感不会轻易消失。

~~

“朕若将皇位传给太子,长源兄就不必再忧心忡忡了吧?”

次年,一个平常日子里的宣政殿对奏时,薛白忽然向李泌问了一句。

李泌一愣,心知这话答了,那便是“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的大罪,连忙站起身否认。

“敢问陛下,是何人在污蔑臣?”

“没有人中伤你。”薛白道,“朕是真心打算退位了。”

李泌在权力场上沉浮了一辈子,自是不信,一点也不敢表露出要扶持太子的样子。

薛白懒得与他勾心斗角,道:“腾空子一直想到王屋山修道,皇后与诸嫔妃也厌倦了这宫城生活,因此,朕打算退位修道,颐养天年。”

听得“修道”二字,李泌恍惚了一下。

他终于不再与薛白斗心眼,而是讶然道:“修道?陛下从来只谈‘格物致知’,何时对道家起了兴趣?”

“怎么?只许你李长源修道?天下名山是你家的?”

薛白语气轻松,与其说想要修道,倒更像是想去游山玩水。

他拍了拍李泌的肩,又莞尔道:“如你所言,‘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朕决心采纳你这个谏言。”

这句玩笑话让李泌有些失神。

可等他反应过来,薛白已走掉了,身影不再像过往三十多年间那般威严而沉重,显出些仙风道骨的潇洒。

不知为何,李泌怅然若失。

当年他受颜真卿之托出山,本以为数月便可归隐,没想到,在朝中一待就待了一辈子。

昔年在山间手植的柿树也许已亭亭如盖,打坐的石台或许已布满青苔……他再没能回去看一眼。

可那位搅动了天下风云的陛下,却要一走了之了?

不论如何,李泌终于是守护住了李唐宗社。

接替颜真卿之后,又付出了三十多年的心血,他终于把李祚培养成了李氏子孙,扶上了皇位。

这或许便是他平生要修的道。

~~

永延元年。

李泌站在群臣之首,看着御榻上英姿勃发的李氏天子,觉得自己一生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经过太上皇三十余年的治理,大唐已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

东边,巨轮远航于大洋之上,西边,朝廷计划着在二十年内修成前往巴格达的直道,这横跨两万里的疆土上,百姓富足,文化灿烂,日新月异。

李泌知足了,且萌生了功成身退之心。

待到永延二年,朝局稳定下来,他授意官员上书请立太子,自己则在书房中写下了一封告老致仕的折子,次日亲自呈于李祚。

这次觐见,李泌心里颇为轻松,入宫前便让闲云将道袍挂起来晒了。

然而,

“陛下说什么?”李泌回过神来,问道:“何谓‘改制’?”

“朕时常在想,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往后若子孙不肖,如何治理得了这数万里的疆域……”

李泌对这些话十分耳熟,知道是《新思报》上那些文人的言论,不由深深皱起了眉。

他好不容易让当今天子认同了李氏子孙的身份,可没想到一转头,这个年轻的李氏天子又不认同帝王的身份了。

“陛下!”李泌不得不提高音量,打断了李祚的荒唐言论。

他心里的清风白云在这一刻渐渐远去。

于他而言,守卫李唐宗庙的斗争又开始了。

~~

风吹过山林,鹤发松姿的老者在树下打了一套拳,气定神闲地收了势,拿起一封报纸在躺椅上看了起来。

他依旧关注着天下事。

但他已学会了改变世事不一定要靠权力,也可以靠思想。

这是更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如同种下一颗颗种子,然后静待花开。

良久,他放下了那份报纸离开。

衣袖一挥,像是洒下了满唐的华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306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