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516章 整合

书名: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史思明看着相州城头上那杆“安”字大旗被砍倒,眼神里的恼火之色才消了一些。

破城所花费的时间比他预料中久得太多,就在昨日他得到信报,称李隆基已归还长安,唐廷已结束了政令混乱的局面,比大燕国还更早完成了权力的交接。

这让他的心情蒙上了一层阴翳,直到一个好消息终于传来。

“报,我军攻破行宫,在北门擒下了安庆绪。”

“押来!”史思明道,“就在大营里审问这个弑君弑父的逆贼!”

负责去羁押安庆绪来的,是史思明的长子史朝义。

史朝义三十一岁,唇上蓄着短须,修剪得很漂亮,他平时喜欢打骨牌,且不拘于与谁玩,哪怕是普通士卒,只要牌品好,也可与史朝义坐在一张桌上玩。

他出手大方,每次玩得虽不大,但只要赢了就会把钱散给士卒,主要图个玩得开心。因这习惯,他人缘甚佳,燕军将士都很喜欢他。

奉命到了相州城,史朝义很快就看到安庆绪被五花大绑地带过来,样子十分狼狈。

“史朝义,忘了我阿爷待你父子的恩情吗?”安庆绪一见他就大喊道,“你们如何敢起兵谋逆?!”

“我都知道了,圣人被薛白俘虏,你安排人炸死了他。”史朝义问道:“如何下得了手的?”

“我没有。”安庆绪迅速否认。

两人是相识多年的老朋友了,他知道自己是甚德性瞒不过史朝义,遂小声道:“救救我吧,我可以把皇位让给你阿爷。”

“我也盼着往后还能与你一起打骨牌,唉,等见了阿爷,我会为你求情的。”

“多谢阿兄。”

安庆绪感激涕零,一边走一边哭,说自己一路而来有多少无可奈何。史朝义根本无法感同身受,始终摇着头,在他看来,安庆绪能落得今日这处境都是咎由自取。

到了大营,安庆绪目光看去,史思明哪还有半分当年在安禄山麾下为将时的恭顺,气势远比他这个大燕皇帝要强得多,于是他吓得连忙跪倒在地。

“罪臣安庆绪,叩见大圣周王!”

史思明不是能被轻易糊弄之人,并未因这种奉承而飘飘然,看向安庆绪的目光反而更警惕了些,认为此子能屈能伸,关键时刻还下得了狠手,绝不能留。于是,他心中杀心顿起。

“你自称罪臣,可知自己何罪?”

安庆绪被他一问,借坡下驴,道:“我身为大圣周王的臣子,治军无方,没能守住洛阳,还被唐军围困在此,大罪。所幸大王及时相助,恩深似海,我唯有忠诚相报,请大王为大燕国皇帝!”

这番话很动听,史朝义在一旁听得连连颌首,认为不需要自己求情,安庆绪已能够自救。

然而,他们都小看了史思明。

安庆绪这番话对旁人有效,史思明的志向却是天下,今日得了安庆绪的让位,他即大燕皇位轻松。可他既以“讨伐弑君弑父的逆贼”为名,如何能出尔反尔?

因安庆绪让位就高抬贵手,世人只会说“看,史思明果然就是为了夺位,别的都是借口”,言出不能践行,还如何严明军法?

想到这里,史思明忽然大怒,喝道:“安庆绪!你身为人子,弑父篡位,天地不容。我出兵是为先帝讨伐逆贼,伱欲以谄媚虚辞蒙蔽我?!”

“大王恕罪。”

安庆绪没想到史思明如此坚决,慌了心神,连忙向史朝义看去。

史朝义连忙出列,道:“阿爷,看在先帝的情份上……”

“住口。”史思明叱道:“你欲为这弑父的逆贼开脱吗?!”

这句话就实在太重了,史朝义一慌神,不敢答话。

一旁,周贽出列道:“安庆绪弑父篡位,罪大恶极,理应赐死。”

史思明正因长安的消息而着急,没工夫耽误,当即下令赐死。

有士卒拖着安庆绪出了大帐,拿绳索套在他脖子上勒紧。

“阿兄……救我……”

安庆绪眼光直直地看着史朝义,将他视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很快,他的脸就涨得通红,眼神里满是哀求。

史朝义被他看着,像是一颗心被揪住了般的难受,可又不敢再次开口求情。于是,倒巴不得安庆绪快死。

从小就相识的两人,就这样,一個就看着另一个逐渐被缢死,感受着他的恐惧、无助,甚至是诅咒。

终于,安庆绪断了气,脸已经完全成了紫黑色,士卒一松手,被缢断的脖子支撑不住他的头,当即歪倒在一边,怪异而又病态,唯有那瞪圆了的死鱼般的眼神还在盯着史朝义看。

史朝义被看得毛骨悚然,转过身去,依旧感到有人在盯着自己的背,趁着史思明忙着缢死安庆绪的兄弟,他连忙让人把安庆绪的眼皮合上。

两人之间这段因权力而起又因权力而终的友谊,终于是结束了。

~~

缢死了安庆绪,史思明方才进入相州城,清洗了城中安庆绪的余部,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称帝了。

严庄是抢着第一个劝进之人。

他原本被派去了魏州,但经受住了试探,得以再回到史思明的身边。

“唐廷昏君当道,气数已尽,先帝遂率范阳之士驱逐昏君,奈何功业未成而遇弑。此,天命大王匡济生灵,承大燕之业,臣请大王即皇帝位。”

周贽、耿仁智等人在史思明身边更久,资历更深。好不容易辅佐史思明成事了,没想到在劝进时被人抢先一步,心中大急,只能跟着劝进。

依着习俗,史思明简单推让了两次,也就不再磨叽。他是武夫,更关注的是一些实际的问题,比如称帝之后对燕军将领们的封赏。

另外,严庄认为该返回范阳登基,范阳是大燕的根基所在,此前燕军们抢掠到的财富、人口悉数都运回了范阳,才有了史思明如今的声势,再加上洛阳丢了,自然是该以范阳为燕京。

对此,史思明心里是认同的。但这样一来一回至少要四五个月,反观唐廷那边,新继位的皇帝正在迅速地稳定朝局,收拢人心。

再拖下去,他只怕唐廷会比他预想中更快地完成平叛的准备。

“不。”

史思明不像安氏父子那般自私短鄙,他不为外物所惑,十分坚决地要完成他的战略目标。

“就在相州登基,告诉士卒,待拿下洛阳,朕当犒赏三军!”

自称“朕”时,他顿了顿,还有些不习惯,可紧接着就感到了畅快。

很快,史思明设祭坛登基称帝,自称大燕应天皇帝,改元“顺天”,立其妻辛氏为皇后。

但他却没有立史朝义为太子,只是封其为怀王。

十一月,河北大雪纷飞。大燕皇帝史思明终于扫除了内部的纷乱,率军南下,准备在年节之前收复洛阳。

他将兵马分为五路,亲率中军主力走蒲津度,攻打驻在河阳的李光弼;命大将蔡希德驻于壶口,防止上党的郭子仪出河东,杜绝了后顾之忧;遣令狐彰率五千人由黎阳渡黄河,取河南的滑州;命史朝义走白皋渡;命周贽走胡良渡。

除了阻拦郭子仪的蔡希德部,其它四路兵马约定将在渡过黄河后于汴州会师。

~~

大雪之中,黄河已有结冰的趋势。

有人顶着烈烈朔风,走在黄河南岸,极目望向北方,眼神中忧心忡忡。

他不过四十多岁年纪,却已满头白发,十分瘦削,两颊深深地凹陷下去,颧骨如铁一般。

风吹乱了他的胡子,却没能吹动他眼神里的坚定神色。

此人正是唐廷新任命的汴州刺史,张巡。

“使君!”

有骑士从风雪中赶来,不等马停就利落地翻身下马,把一件厚袄披在张巡身上。

“使君怎穿得这么单薄就出来巡河?”

南霁云说话时,嘴中不断冒出白气。

他一腔热血,气息自然也热,呵出的白气都比旁人的更大、更浓。

“有好消息,朝廷的公文到了,汴州抗敌,一应粮草朝廷已令南边从运河送来。”南霁云道,“执此文书,贺兰进明再想扣留我们的粮草便是大罪。”

张巡素来知贺兰进明为人,担心他还会找别的借口拖延,道:“你令一队人再往宁陵一趟,催促粮草与援兵。”

“喏!”

南雯云又掏出一封信,道:“使君,这是雍王的来信。”

这封信上是何内容,他却不甚知晓了。

张巡接过信,看了一遍,眼神透出些思虑之色。

薛白在信上向他询问了他对一个人的看法,那是如今朝廷在河南道官职最高,权力最大之人,李祗。

李祗是宗室重臣,唐太宗之曾孙、吴王李恪之孙,神龙年间被册封为嗣吴王。天宝年间,他出任东平太守,因安禄山造反,李隆基便授他陈留太守、河南节度使,另加封为太仆卿、宗正卿,让他主持河南道的形势。

当时,郑州、洛阳相继失守,李祗一直待在东平,一度还避到泰山一带,与朝廷隔绝开来,又不像张巡等人直面叛军,鏖战不止,声势并不高。

但他的地位摆在那里,且山东一带不是主要战场,还算安宁。李祗作为节度使,实力颇大,是河南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

在李亨投降李琮之前,李祗得了太上皇的诏书,也曾举旗要讨伐薛逆。

如今,薛白来信问张巡对李祗的看法,既可能是防着李祗趁史思明作乱时对他不利,又或是借机对付李祗。

一边是雍王,一边是嗣吴王,张巡看着这封信,不由露出了为难之色。

~~

“吁!”

南霁云在一座高大的城池前勒住了缰绳。

他连呼吸都冒着白气,抬头看去,透过漫天的雪花,能看到城门上的“宁陵”二字。

而去年他前来请贺兰进明出兵救薛白不成,愤而射在城墙上的那支箭已经不在了。

他对贺兰进明的怨气也可以就此消弭,毕竟眼下国家多难,齐心平乱,使百姓安居乐业才是要紧的……前提是,贺兰进明愿意配合。

递了牌符执着公文,领着二十人进了城。南霁云却没有见到贺兰进明,只被安排着在驿馆住下。

“这是紧急军情。”

南霁云晃了晃手中的文书,道:“我要立即见贺兰太守,否则耽误了平叛大事,你们担待得起吗?”

“太守得了朝廷旨意,正忙筹措粮草送往汴州,还请将军稍待两日。”

得了这回答,南霁云才无话可说,按捺着性子在驿馆等着。

另一边,府署中依旧轻歌曼舞。

贺兰进明一如往年般的风雅,端坐在主位上,只是眉宇间多了些思虑之色。

他正在与几个幕僚们宴饮,谈着朝中的局势变化。

“前几日,我得了太上皇的恩旨,内容你们也都知晓了,无非是让我等忠于长安天子。其中,对于薛逆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

有幕僚应道:“当是薛逆挟持太上皇,发的矫诏。”

又有人沉吟道:“也许是太上皇与圣人以大局为重,认下了废太子瑛之子。今太子已立,储位已定,不过是多一个亲王封爵罢了,于国事无碍。”

“不。”贺兰进明皱起了眉,道:“我在河北之时,圣人曾发秘旨于我。薛逆假冒皇孙、勾结安禄山,掀起天下大乱。今此逆贼不除,反高居庙堂之上,岂是社稷之幸事?”

他又想到了兄弟的事,以及与薛白的仇怨。如今薛白掌了权,暂时没动他,那是因为史思明的叛乱未平,薛白选择了先安抚他。可等到薛白抽出手来,又怎可能放过他?

“明公,可眼下太上皇、圣人皆不言薛逆之罪,只凭我们,恐怕是难济大事啊。”

“太上皇与圣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如今局势动荡,并非问罪薛白的时机。”贺兰进明道,“可早晚会有诏书命我等入京勤王,铲除这逆贼。”

说到这里他终于吐露出了他的想法,道:“故而,万不能奉此矫诏,被薛逆消耗了我等钱粮、兵士。如今该积蓄实力,待往后奉诏翦除逆贼。”

若没有前面的一番铺垫,贺兰进明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想要阳奉阴违,积蓄自身实力,待以后起兵清君侧。

可他此前在河北之时,确有李隆基的秘旨,此时拿出来证明了太上皇曾经定过薛白的大罪,便显得他十分的忠诚,苦心孤诣。

很快,众人都领悟了贺兰进明的想法,唯有淮南将领王仲昇有些疑虑,问道:“明公,可如今史思明发兵南下,若不助张巡守城,万一汴州让叛军攻破了。”

贺兰进明道,“史思明早不南下,晚不南下,偏偏在此时节南下,必是与薛逆勾结。太上皇早有察觉,你还不明白吗?”

“末将明白了!”

王仲昇遂拱手应喏,不敢再多说。

站在王仲昇背后的还有一员将领,名叫刘展,也跟着王仲昇低下了头,可他看着这一幕,眼神中却浮起一丝讥笑,似看穿了这些人的小心思。

众人又议论了几句,有幕僚提醒贺兰进明,为避免被朝廷责怪,或者说是避免被薛逆除掉,当联络河南节度使、嗣吴王李祗,达成共识。

贺兰进明早与李祗有频繁的书信往来,当即又修书一封,言辞切切,说了自己的苦衷与忧虑,请李祗与自己一起防备薛逆。

……

南霁云在宁陵城中等了两日,特意到运河码头上看过,发现宁陵守军根本就没有把仓库中的粮草装船。

他便意识到自己被贺兰进明骗了。

盛怒之下,南霁云便有心再去质问贺兰进明,才握住刀柄,他就看到了自己断掉的那根手指。

上次他在贺兰进明的宴上别无它法,只好断指才能离开。这次又能怎么办呢?他是个船夫出身,其实想不出太多想法。

于是,他竟还是去求见了贺兰进明。

与上次一样,府署中还在设宴,还是那样的笙歌曼舞。虽然是雪天,依旧有舞姬在歌舞,肤肌在轻纱下若隐若现。

“南将军又来了,且再稍待几日。”贺兰进明道“朝廷的行文我已收到,正在捉紧安排,不日粮草辎重与援兵就将抵达汴州。”

“贺兰太守当末将是三岁小孩。”南霁云皱眉道,“运河上一艘粮船也无,这便是你所言的不日送抵吗?!”

“放肆,本官行事自有分寸,军务岂是你能窥探的?!”

南霁云举起公文,质问道:“叛军渡河在即,贺兰太守抗旨不遵,是勾结史思明,要造反吗?!”

他用一根手指点着公文上的字,一字一句地念道:“敢贻误军机者,以谋逆罪论处。”

贺兰进明目光落在他拿公文的那只手上,看到了他缺的那个中指,后悔上一次被他震住,放走了他,同样的错误不能犯第二次。

“来人,南霁云窥探机要,拿下!”

“谁敢动我?!”

若说这次来与上一次有何不同?南霁云认为是名义不同了,他是奉朝廷文书而来,背后站的是汴州刺史,是雍王,是大义。

上次贺兰进明拒绝他的求援,是便宜行事,这次则是违命,是抗旨。

南霁云凛然不惧,转头看向那些要上前的士卒,朗声道:“你们从北海郡一路南下,就不顾念自己的父母妻儿吗?为何不想早日平定叛乱,荣归故里?!”

“这是朝廷的公文,扫平贼寇就在此一举,贺兰进明敢抗旨不遵,必问罪罢官,你们要跟着他一起受辱,还是随汴州张刺史一起取富贵?!”

抬出张巡的名头,诸士卒不由停下了脚步。

如今河淮一带,谁不知张巡抵挡住了叛军南下,又把安庆绪从洛阳逐出去?张巡从县令一跃为刺史,显然马上还要升迁,跟随张巡的士卒们也是人人都有赏赐,比他们跟着贺兰进明要好的多。

其中,还有一些北海郡兵曾随着薛白在平原与叛军鏖战过,知薛太守已成了雍王,早就后悔不已了。

于是,众人面面相觑,不再去捉拿南霁云。

南霁云大步便向贺兰进明走去,面色冷峻威势慑人。

此时此刻,他想起了他曾立下的誓言——

“今日留箭明志,待我破贼归来,必杀贺兰进明!”

感受到那股杀气,贺兰进明惊呆了,连忙喝令身边的亲卫去拦。

“拦住他!”

“噗。”

南霁云扑上去,抢过一把佩刀便斩杀了一人。血溅当场的同时,宴上的众人吓得纷纷尖叫,四下逃窜。

贺兰进明也不敢逗留,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不停下令。

“你们愣着做什么?拿下这凶徒!”

奔到院中,正好遇到王仲昇、刘展等人披甲而来,贺兰进明大喜,连连呼救。

南霁云提刀追在后面,怒叱道:“贺兰进明抗旨不遵,贻误军机,谁敢拦我拿人?!”

贺兰进明遂又从袖子中掏出他那份旧旨,喊道:“我没有抗旨不遵,我这才是……”

说话间忽然有人撞了他一下。

是刘展,他奔向贺兰进明,许是太着急了,竟是一下撞倒贺兰进明。

“噗。”

贺兰进明手中的旧旨还没展开,人已经向后跌倒。

南霁云顺势把手里的刀一送,捅进贺兰进明的后心,白刃进、红刃出。

杀了这所谓的河北招讨使,他根本没什么好怕的,他早就得了交代。

“贻误军情者,斩!”

南霁云一脚踢倒贺兰进明的尸体,丢开手中带血的刀,再次扬起公文,喝道:“谁还敢不遵朝廷号令?!”

~~

驿马加急,将一封公文送到了长安,递到了中书门下省。

“贺兰进明死了?”

颜真卿看过,将文书递给了对面的薛白,道:“你安排的?”

若是别人发问,薛白肯定会否认此事,说这事是桩意外,朝廷都没能提前安排新的官员接替贺兰进明。

可事实上,他确实早就知道南霁云与贺兰进明有仇怨,打算让张巡暂时统筹汴、宋之地,兵马钱粮不受掣肘,以应对史思明的进攻。

斟酌着如何回答,薛白缓缓应道:“我可以容得下贺兰进明,但不容许有任何人敢耽误平叛。洛阳不能再丢了,这次,我们要把叛乱的影响压到最小,那就得有强权。不听调遣的刺头得除掉,且是以最快的速度除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909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