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629章 城府

书名:满唐华彩 作者:怪诞的表哥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50

大明宫外。

一名禁军入内通禀之后重新回到建福门,对待杜五郎的态度就显得冷峻了许多。

“五郎请回吧,陛下并不想见你。”

“能否再……”

“不能。”

杜五郎还想再争取一下,遭到了直接的拒绝。

他转身打算离开,可想到已有许久没有见到薛白了,心中不免愈发担心,遂停下脚步,道:“那我干脆就在宫门外等着吧,直到陛下见我为止。”

那个禁军没搭理他,小声地嘟囔自语了一句“到了现在还不称臣,真当自己是个人物”。

杜五郎虽没听清,却意识到自从杨玉环死后,薛白似乎迁怒并疏远于他。

往日他是长安城炙手可热的人物,谁见了他都会奉承几句。可这天官员们从宫门来来往往,却都像没瞧见他一般。

待到暮鼓声起,天渐渐黑下去,一轮明月悄然爬上高高的宫墙,守卫宫门的禁军换了一批,杜五郎饿得肚子咕噜作响。

他原本是个做任何事都没太大毅力的人,换作旁的事早打退堂鼓了,可这次越来越受罪却依旧没被召见,他越来越害怕,反而不敢离开了。

艰难地熬了一夜,四更天时,渐渐有官员到了,始在宫门外列队准备上朝。

杜五郎见状,干脆凑了过去,试图跟在他们后面排队,理所当然被拦了下来。

“我也是官员,准备上朝,这是我的鱼符。”

依唐制,五品以上官员才有鱼符,但杜五郎并没有五品,他的鱼符是薛白另外赐下的。

因此,他竟是被赶出了队列,难得地体会到官位太低的痛苦。

“早知如此,平日里还是该上进些。”

他心里其实已经很焦急了,站在一边却还嘟囔着些无聊的话打趣自己,正在此时,有人拍了拍他的背。

转头一看,是个小道童。

“是你?”杜五郎认出这是李泌身边的人,“闲云,对吧?李泌还能来上朝?”

“五郎请随我来。”

杜五郎知这是李泌要见自己,很不情愿。

闲云走了几步,见他不跟来,只好停下脚步,问道:“怎么了?”

杜五郎附在他耳边小声道:“如今局势敏感,我与李泌单独说话,不太合宜吧?”

“五郎未免高看自己了,无妨的,请随我来吧。”

闲云年岁虽小,私下里完全是孩童心性,有时却能表现出世外高人的镇定气质。

杜五郎遂快步跟上,不一会儿,就见李泌在一辆马车里休息。

“咦,一段时日未见,你憔悴了好多。”

李泌已没了原先那种与世无争的淡泊气质,那张原本气血感极佳的脸庞上也布满了深深的忧虑。

他眉头皱着,皱纹间夹满了世俗的琐事。

就像是一块洁白的玉落在泥尘里滚了一圈,像是一朵高远的白云被水汽压成了沉重的乌云。

同样作为宰相,元载任相时就显得志得意满,神彩飞扬。

“有几桩事想问问五郎。”

“好。”杜五郎道,“但你上朝来得及吗?”

“很快。”李泌道,“自陛下城外归来,五郎可曾觐见过?”

“没有,我昨日从午时等到现在,陛下也不曾见我。”

“你觉得这是为何?”

杜五郎道:“杨娘子是我帮陛下安顿,出了这样的事,陛下心里怪我。”

李泌道:“陛下既将此事托付于你,必早知瞒不过杜二娘,故而错必不在你,陛下是通达之人,岂会因此迁怒?”

“你虽然不懂,而且反对,但陛下与杨娘子就是情深意笃。听过《白蛇》的故事吧?我今日在宫外想了很久,才懂了这故事,白素贞为何是蛇妖,指的是她过去的贵妃身份,至于法海,指的便是阻碍他们在一起的世俗礼法,他早便料到会有人要拆散他们,写的是个和尚,却没想到是个道士,唉,造化弄人……总之,陛下对杨娘子的深意都埋在这些细微之处,旁人难以体察。”

李泌没想到杜五郎如此多愁善感,还挺能感慨,这让他上朝的时间有点赶了。

他不得不打断杜五郎,道:“听五郎话里的意思,认为杨氏果真是死了?”

“你问我?我还能比你更清楚吗?”

“只说你的直觉。”

“死了。”杜五郎想了想,叹息着下了结论,又道:“陛下并非是迁怒,而是心中难过,因此不愿见我。”

李泌喃喃道:“那便没有挽回的余地了。”

“你刺杀时没想到吗?”

“并非我刺杀的,是杜二娘。”李泌道:“但我料错了,没想到陛下会处死杀手,坐实和政郡主的罪证。”

“你这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啊。”杜五郎也不知从何处学来的戏词,过了会又问道:“那也就是说,陛下知道和政郡主是冤枉的了?”

“嗯。”李泌道,“他若不杀和政郡主,便得杀杜二娘。”

杜五郎一愣。

他此时才想到这关节,如此说来,最不能替李月菟求情的人反而是他了。

想来想去,脑子里乱成了一锅粥,他不由道:“我真不懂你们这些人,好好地过日子不好吗?非要勾心斗角,旁人也便罢了,你不是世外高人吗?怎也看不透。”

“见过斗鸡吗?下了场的斗鸡岂有不斗的。”

“道士也会斗鸡?”

宫鼓已响,马上要早朝了,李泌懒得再和杜五郎掰扯没用的,问道:“之前,陛下从郑州微服回洛阳,先是见了你?”

“是,你问这个做什么?这都是很早之前的事了。”

“我问,你答。”李泌道,“当时陛下与你见面的情形细细说来。”

杜五郎道:“你不说缘由,我为何告诉你?你便是宰相,我也不是你手下的官。”

李泌看了眼宫门处早朝的队伍,无奈之下,只好低声说道:“我需要探明白,陛下对杜二娘假装遇刺之事知道多少。”

“为何要探明白?”

“如此,才有可能救杜二娘。”

“我看你是要害我二姐。”

杜五郎是好说话,却不傻,一听李泌这话,怎么也不愿如实相告了。

此时宫门已开,早朝开始了,李泌只好先去上朝,表示之后再找杜五郎详谈。

杜五郎想了想,判断李泌问那些,必然是要找到更多陷害杜妗的证据。

他看着百官进入大明宫的情形,四下一看,往大理寺赶去。

赶到大理寺时,天光已然大亮。

杜五郎没有直接入内,而是拿了一块布蒙着脸,在衙门外面张望。

他在大理寺狱坐过好几次牢,因此颇有些熟人,不一会儿便招手冲一个小吏道:“刘典狱,你过来一下。”

“咦,可是五郎?”

这些小人物不像那些官员们势力眼,又或许是消息不灵通,不知杜五郎已失了圣眷,因此见了面还是十分欢喜。

“刘典狱,我问你,大理寺是否新任了一个司直,本是原武县尉,名叫刘介。”

“是哩,与我是同姓,三百年前是一家,刘司直是个健谈的。”

“你帮我唤他出来见我。”

“五郎里面请呗,你许久没到我们狱里坐坐了。”

“不坐了,我就在外面见他。”

很快,刘介就出来了,看着年岁颇大,精神却很好,神采奕奕的。他虽品级不够,还没上朝的资格,但在县尉任上数十年,骤升为京官,还是十分兴奋。

旁人不知刘介是从哪跑来的小人物,杜五郎却知道这是随陛下从郑州一起回到洛阳的人,算是有过与陛下一起餐风饮露的交情。

“刘司直,我有桩事想问问你。”

“五郎太客气了,只管吩咐。”

杜五郎吸了一口气,问道:“你与陛下一同回洛阳之后,直接来找了我吗?”

刘介当即起了戒备,赔笑着反问道:“五郎问此事做什么?”

杜五郎惯与这些低阶官吏打交道,到了关键时候倒也有些急智。

“不瞒你,有个机密消息在当时走漏了,但我知道,绝不是我走漏的。思来想去,会不会是陛下当时还见了别的人。”

刘介眼中精光闪动,手抚着那稀疏的胡须,也不知在想什么,却就是不回答这句话。

杜五郎眼睛里马上就显出了诚恳之态,道:“此事关乎我的性命,你若能告诉我,可就是帮了我大忙了。”

刘介思忖着,时不时偷瞥他一眼,似乎在考量着帮他的回报与风险。

末了,他终于是开了口。

“此事我告诉五郎,可是冒着性命之危啊。”

“我绝不忘刘公之恩义。”

“其实陛下进洛阳城以后,先见了另一人,那人如今可是朝野最让人胆颤心惊的……”

~~

一场朝会结束,宗卿又有十数人被赐死、流放。

明面上的罪名有,且证据确凿,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群臣心里清楚,天子这么做无非是因为和群政主派人杀掉了杨妃。

说来,杨妃与当今天子的私情已成了李氏宗庙的耻辱,和政郡主有魄力、有能力将这个污点抹掉,可谓是女中丈夫,值得敬佩。

听说如今她已经被捕归案了,却不知天子要如何处置。

而还有一些人私心里认为,其实就连和政郡主刺杀杨妃一事都是借口,天子就是想要颠覆大唐。

究其原因,三庶人案使得李倩从小长于贱隶之中,如今虽居于尊位,实则已被熏成了贱骨头。

在压抑的气氛中散了朝。

李泌近来都没有去政事堂,而是将文书印信都带回家中。

上一个这么做的宰相还是李林甫。

因此,对李泌指指点点的人也不在少数,怎么戳心就怎么冷嘲热讽。

“看样子,大唐宗庙要葬送在李泌的妙计中喽。”

面对这些风言风语,李泌始终不作理会。

他回到家中,径直进了书房。

很快有人进来,禀道:“查到了。”

“说。”

“与圣人一起回东都的官员叫刘介,那几日圣人是用了的他的信印行事。”

李泌喃喃道:“怪不得始终查不到。”

“我们已经在向刘介套话了,想必很快便有结果。”

“莫被圣人察觉了。”

“喏。”

那人退了下去,接着,闲云过来道:“道长,你要见的人来了。”

“请他进来吧。”

一个戴着斗笠的健壮男子便进了书房,却是郭子仪之子郭晞。

李泌抬头看向郭晞,先是寒暄了几句。

“郭公还好吧?”

“赋闲在家,自在得很。”

“让人心生羡慕啊。”

郭晞轻哂一声,只当李泌是在说风凉话。

可他这次来之前,郭子仪却千叮咛万嘱咐地告诉他“你不可怪罪李泌,他是把老夫没能办成之事担起来了啊”。

郭晞也听了近来发生之事,不愿废话,开门见山道:“你若是想怂恿我等再起兵,趁早死心。”

说来,以前李泌助李亨争位之时,郭子仪却倒向了薛白;此前郭子仪起兵,李泌却又出手镇压了下来。彼此还从未同步过。

他们这些李唐的忠臣,就是被这般时而拉拢、时而打压而分化了,难以同心协力。

“放心吧。”李泌道:“天下好不容易安稳下来,我断不会使之再起兵祸。”

郭晞道:“陛下饶了郭氏一门,我对陛下重恩唯有感念,绝不背叛陛下。”

这番话未必是真心,有可能是不信任李泌,但话说得很死,不给任何说服他的希望。

何况郭子仪已被罢官去职,赋闲在家,手中并无兵权。

李泌遂干脆有话直说,道:“郭公与和政郡主可有往来?”

这才是他请郭晞来的原因,既然李月菟曾私下拜访过仆固怀恩,那么,郭子仪当时起兵反对薛白或许也有她的怂恿。

果然,郭晞脸色一变,不再像方才那般傲慢了。

“这次的事,会牵扯到郭家?”

“说吧。”李泌道,“与郡主有几次往来?商议了什么?”

“当时我阿爷不是因为郡主才起兵的,完全是因陛下不肯承认李氏子孙的身份……还有就是,和政群主为了向阿爷证明此事,告诉阿爷,她与陛下有私情。”

“何意?”

“就是字面上的意思。”

李泌道:“与其让陛下查到郭家牵扯到了和政郡主一案,倒不如让郭公主动向陛下交代。你回去之后,请郭公上书一封,详叙因由如何?”

“交代什么?我阿爷已无权无职,该付出的代价全都已经付过了。”

“你可知今日又有几人被抄斩流放?!”李泌拿出宰相的威风叱道,“郭家也想落得这等下场吗?!”

郭晞并不想听李泌的,但他不如李泌聪明,很快便被吓到了,几句话之后,还是答应会向郭子仪传话。

可他不知,李泌这么做,是为了让郭子仪出面平息事态。

之前,郭子仪牵扯到谋反大案,可薛白并没有杀他,为何?

不是薛白宽仁,而是因为郭子仪在朔方军中的威望太大了。薛白也忌惮引起边军巨变,于是息事宁人,只将郭子仪圈禁在长安。

换言之,郭子仪依旧是李泌手上一个极有份量的筹码,让郭子仪求情可以让薛白慎重考虑还要不要把案子扩大化。

李泌的布置远不仅于此。

他还写信给了李光弼、封常清、颜杲卿等封疆大吏,以及闲居在家乡的颜真卿,请他们上奏规劝天子。

目的是让薛白知道,支持李唐的势力依旧很强大。

他这边接连布置,很快,薛白也一一有了应对。

先是郭晞。

就在郭子仪上表的次日,有两人拜访了郭晞,递给了他一封帖子。

“讲武堂?这是什么?”

“大唐军官学堂。郭将军若想重返沙场,继承父辈荣勋,只需要在讲武堂就学两年,诸试都能通过,则可官复原职,重新掌兵。”

说话的是岑参,穿的是一身军袍,显得雄壮英武,让郭晞不由心生羡慕。

可他还是不太相信,道:“真的?像我这等铸下大错之人……”

“这是圣旨,天子之言,岂有假的?”

与岑参同来的另一人名叫武就,一脸的络腮胡,看着是个凶猛大汉,却有着沉稳多智的眼神。

郭晞不知此事代表着什么,不敢当即答应下来。

正犹豫间,岑参问道:“你可知我此间在何处任职?”

“何处?”

“曾在西域数年,归京后在鸿胪寺,负责打探诸国情报。”岑参道,“你可知这些年我大唐国力蒸蒸日上,而吐蕃内讧,就在两日前,陛下已放吐蕃赞普赤松德赞归国了。”

郭晞眼神一变。

他明白此事的意义,事实上,他还知道吐蕃公主在长安生下了一儿一女,虽从没说过孩子的生父是谁,他却有所猜测。

“赤松德赞这一去,西边必有变局。”武就道。

“不妨再告诉你一事。”岑参道,“正兴元年,有一支商队向西出发,同时给西域诸国带去了圣人登基的消息,可惜,西域的商路已被人控制,他们成了俘虏,被押往底格里斯河之后,发现那里建起了一个媲美长安的大城,名为巴格达,你可知它属于谁?”

“谁?”

“曾击败过高仙芝的大食人。”武就道,“安西都护府已上奏,整兵秣马,早晚要一雪前耻!”

岑参拍了拍郭晞的肩,声音激昂起来,道:“来讲武堂吧,待你重归沙场之日,多的是男儿建功立业之机!”

“可是……”

“没什么可是的,功名祗向马上取,方是英雄一丈夫!”

“不错,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郭将军难道没想过有朝一日功业胜于乃父吗?!”

岑参、武就不擅长花言巧语,但慷慨激昂最能打动郭晞。

经历了一场大变乱之后,大唐似乎开始从低迷中走了出来,渐渐恢复当初的豪迈之气。

“好!”郭晞终是大声应道:“我去!”

很快,他便在讲武堂中与世隔绝,也使郭家与朝堂上的纷争隔绝开来。

~~

李泌得知薛白把赤松德赞放回了吐蕃,便知让李光弼威慑薛白的想法落空了。

果不其然,就在郭晞进入讲武堂的当天,薛白下诏把剑南道节度使之职一分为四,像对待其它诸道一样把兵、民、财、法之权分开,加强了朝廷的掌控力。

紧接着,又在姚州设置重镇,任命了一人为姚州安抚使,在削了李光弼的民、财、法之权后,还减了他一部分的兵权。

新任的姚州安抚使名叫王天运,正是当年随薛白攻南诏的将领。

面对这一系列的改变,李光弼没有表现出不满的情绪。

李泌猜想,原因一方面或是出于薛白对吐蕃、南诏的影响力,另一方面该是薛白早已私下与李光弼沟通过了,许以了大功业,比如,往后讨伐吐蕃的元帅之职。

总之,李泌不得不承认,他很难与当今天子抗衡。

紧接着,他便感受到了薛白的反击。

和政郡主一案还没有结案,还在继续牵扯到公卿贵胄之际,这日朝会,一封奏折打了个李泌措手不及。

“大理司直刘介禀奏,现查到安西副都护张光晟身份不实,怀疑他实为玄宗皇帝下诏赐死之罪臣高仙芝,恳请陛下明查!”

“……”

李泌一听,当即就明白这不是要加罪于张光晟,而是天子要给高仙芝洗冤正名了。

此事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当今天子要否定玄宗皇帝问罪高仙芝的诏书。

那必然还要否定玄宗皇帝在洛阳、潼关一战的战略决策,继而否定玄宗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否定玄宗的功绩。

一个处理不好,这或许会是薛白代唐的开端。

但李泌却不知该怎么反对。

阻挠此事,他便是阻挠高仙芝平反,得罪了这样一个西域大将,又如何再守护李氏宗庙?

最可怕是,李泌意识到薛白是早有预谋,让他难以招架。

~~

“难道真如那些人所讥讽我的,李氏宗庙因我而毁?”

连着几日想不到破解之法,李泌眼神中渐渐失去了光彩。

是夜,他正坐在书房中焦头烂额,忽有人悄然进来。

“阿郎,查到了。”

“查到什么?”

李泌起身问他,近来他在查的事太多,一时竟是想不起这是哪一桩。

“查到圣人回到东都先见了谁,是达奚盈盈……”

“是吗?”

李泌若有所思地缓缓坐下,喃喃道:“如此说来,他果然全都知道啊。”

为此,他有些失神,似乎感到了绝望。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42408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