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 分类:军事 | 字数:0

一千两百六十六章 人才之争夺

书名: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1

“要有治法,也要有治人!”蔡确对向七,黄颜,邢恕等心腹言道。

“当今官场之上,士风败坏至极,碌碌无为,循规蹈矩之辈比比皆是,就算有一二有才干的循吏,但也是贪赃枉法之辈。”

“这些年我实痛心于此,王荆公改制迟迟不成,就是因为官场消沉疲弱,不能振作。不少人才宁可附于司马光,也不支持变法。变法派内部也是派系林立,以至于不可一心一意。”

“故让你们在太学中物色有忠直敢勇之气的太学生,日后作为吾等的臂助,只有这般才可以刷新政治,为朝局生起死回生之效!”

一旁邢恕道:“左丞所言极是,下官窃以为变法不在于如何变,而在于能否下达民情。朝廷再好的政令,都要依托官僚为之,可惜太多地方官员们对朝廷之令阳奉阴违。”

蔡确心知。

章越和自己都欲在太学生中选用官员,所以二人之冲突再所难免。

两边对人才争夺必是白热化,但选用如何的策略呢?

黄颜道:“学而优则仕,是从圣人那边就传下来的传统。”

“入太学就是要做官,咱们大可以铨举为手段。”

蔡确道:“也要对品行进行考察!”

邢恕道:“这话有理,可是官员数量就那么多。”

向七道:“如今太学已成为网罗天下人才之所,咱们要捷足先登!不可后于人一步!天下皆知蔡公将为右相,我不信有人如此不识大局所在。”

“对那些不识时务者,不向我等靠拢者,压着他一辈子便是。”

邢恕,黄颜听了欲言又止。

向七道:“压着他出不了头罢了,又不如何他?若不赏罚分明,向我等靠拢者则无好处可赏。”

黄颜则道:“会不会偏狭?”

向七看了黄颜一眼道:“当年荆公主太学时也是这般。方才说学而优则仕,我看不错。但凡以后是太学中学正,学录,斋长都要以附我者则用之。”

“不附我者则罢之。”

原先王安石在太学中,通过直讲教授这一层面,控制太学生。

连参知政事元绛为了让族孙元伯虎为内舍生,都要贿赂直讲。

之后虞蕃案中太学直讲中龚原(王安石门生),沈铢(王安石外甥),沈季长(王安石妹夫),叶涛(王安石侄女婿)都因收了太学生钱财而被罢。

熙宁年太学风气,确实令太学生争相奔竞。

之后章越为宰相后,将直讲助教举荐内舍生,上舍生的权力大大削弱了。

在品德方面,由学生中的学正,学录,斋长和直讲,助教共同推荐。同时太学内部考试严格实行,从外调官员来考核,而不是内部考核。

太学风气为之肃然。

现在向七所议得到了蔡确的赞许。

散去后,邢恕道:“连品德什么的都不考察了。不是所有人都可入,便如所有人都不入。怎有这等话?”

向七道:“先将人招揽了,再去潜移默化地更正。”

“天下的事没有好处,不去先利己再去利人,谁来为之?”

邢恕道:“章公在太学中言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之言语在太学中深入人心’。章党中太学派皆如此也。”

“一味以‘学而优则仕’来笼络读书人,会败坏了士风,如熙宁时读书人又回到奔竞之路上。”

向七大怒道:“和叔兄,你莫要忘了我们是为何来到左丞门下?”

“我得罪了沈括,你出身章公幕下,却又附和司马光,叛出门墙,你在我这里大谈什么士风!”

邢恕长叹一声,他当时见章越遭到新党和旧党围攻,就觉得章越不是成大事的料,生怕跟着对方在仕途上有所不利,故提前舍之而去,哪知道……

一步错,则步步错。

邢恕长叹一声,最后不言语了。

向七冷笑一声大步而去。

向七骑马回府一路上他想到很多事,路过汴京的码头时。

向七忽然停下将马鞭给随从一丢,然后自己坐到码头边看着这些码头上的苦力从汴河上的漕船上卸货。

他方才嘲讽别人,但自己又何尝不是呢?

当年为太学同窗时,不过将章越看作小弟,甚至家境连自己都不如。他与章越言语时,没少一副居高临下的态度,甚至说些很装的话。

但是这又有什么错了?

他向七也是寒门出身,他最明白在底层是什么日子。

在底层生活,你千万不能低调,你一旦低调就有人欺负上门来。所以不管里子如何,面子一定要护住,这是向七从小就懂得的事。他去求学,家里宁可全家饿上三天肚子,也要给他置办一身体面的衣裳。

因为爹娘告诉他,你饭吃不饱别人看不出,但衣裳破了别人一眼就看出来了。

所以很多人说向七人品不行,但他们几时了解过自己?

向七及第后急着攀附了一门好亲事,对他来说是改头换面了,但成亲后这么多年,他的岳家和妻子从来没打心眼里看得起他向七过。

那些年太学同窗有事,自己也忙前忙后没少张罗,但又有几个人将他向七的好放在心底里。

同窗都只知道章越,黄履,韩忠彦,因为他们官位高,反而自己官位低微,即便待人再好,别人也不会将你放在心上,反而觉得你在巴结他或对他有所图。

向七热脸贴到冷屁股上大伤自尊,所以他深恨这些,他也恨章越,韩忠彦他们。

韩忠彦也罢了,他韩家是名门,有个宰相父亲,你章越算得什么?他记得章越拜国公之日,他亲自登门道贺,但章越对他有所怠慢。

他也知道太多人上门,章越一时接待不过。但他生气的是当日在场的官员有几个知道,他向七曾是章越的同窗,还是曾经的同舍!富贵荣华之后,你章越就这般看不起人吗?

向七看着这些码头上的苦力歇息时吹牛聊天,连连冷笑起身挖苦道:“几个苦大力有什么好言语的。”

“说得这些官差好似认识你们一般。”

“以为恰巧和他们隔着几张桌子吃上个饭,便算认识了?还称兄道弟,你们也配?也不撒尿看看自己算是个什么东西?”

几名苦力闻言大怒,又敢怒不敢言。

向七骂道:“看什么看!将这些人打一顿!”

说完向七左右上前拿起棍棒将这些苦力一顿好打。

见打得这么些人全部在地上打滚求饶后,向七才出了一口胸中恶气。

……

此刻在梁园里。

韩忠彦和黄履二人正吃着一大锅羊肉,左右有人温酒,有人添柴加火。

大冷天中的庭院里,吃上这么一锅羊肉,真是人间乐事。

二人说说笑笑。

韩忠彦吃了一大块肥美鲜嫩的羊肉后,又将一碗温得微微发烫的老酒下肚,无比惬意地打了个嗝。

韩忠彦道:“度之既决定以义治国,而非以人治国后。”

“总算是走到了正轨上,知道倚重咱们这般弟兄了。”

黄履道:“当初范文正公变法,就是仓促上阵。等想到要在民间攫取支持变法的官员士子时已是晚了。”

“后来的庆历兴学,就是退而结网之举。”

“之后朝廷在全国各地大力办学,兴办县学州学,就是用从民间选才的手段,打破地方豪强对人才的垄断。想想那时候,我和度之都是受益于此,才进了县学,太学读书,日后才有了这么一席之地。”

“说得好!”韩忠彦举杯与黄履相碰道,“托范文正公之功,我们兄弟几人方才在太学里同窗数年。”

黄履道:“之后王荆公变法,也是熙宁兴学,太学生增至两千四百人。他自撰三经新义,为变法之指导,从此太学中只讲三经新义中的周礼以及字说。”

“到了章公的元丰之政后,删了《字说》,对三经新义仍保留《周礼新义》,同时辅以《太学》,《中庸》,同时将《孟子》升格为兼经。以此打造新材。”

“但是我担心,既是决定以‘义’治国,那么这对朝堂上‘章党’肯定是不好的,因为此举等于是派系中有派系。这会造成咱们内部的分化,甚至于瓦解。”

韩忠彦道:“分化瓦解就分化瓦解,我看没什么,咱们既是要办大事就要宁缺毋滥地选取人才。”

“最后一切都是为了改制来办。”

“王荆公的不算,度之的改制到了这里才起了第一步,没有好的人才助,怎么能成大事?”

黄履道:“我明白,可是庙堂上对改制还是反对的人不少,下面官员阳奉阴违的更多。”

“大家都认为已是要灭了党项了,解了朝堂上的燃眉之急了,国库现在也还算充盈,为何还要继续改制?现在再说改制,怕是人心不服啊!”

韩忠彦喝了一大碗羊汤,笑着道:“这有什么费解。”

“我与你说一个道理,咱们有钱时才能借钱,身体康健时,更要爱惜身体。”

“不要等到山穷水尽了再来。”

“改制之事就如同家常便饭般,平日多折腾自己,才能不大折腾。”

“要治未病,治大乱于未萌。”

“似那等重病之后,再请个神医来妙手回春的,救过来也只剩半条命了,这就和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是一个道理。”

黄履闻言又是惊讶,又是佩服对韩忠彦道:“可以啊,师朴,今日的话令我对你刮目相看啊!”

“为何以往不见你说出这么有真知灼见的话来!”

韩忠彦面无表情地夹起一块羊肉道:“那时候我爹爹还在,太多话不能向外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682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