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 分类:军事 | 字数:0

一千两百五十六章 大风!大风!(两更合一更)

书名: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1

听了王珪之言,章越忙道:“老师,岂敢如此。当初学生就说过,老师是中书令,学生如何敢窃据中书之责呢?”

王珪笑道:“你这一声老师可是有些时日没叫了。”

“还记得你入相第一日,我便与你说官场是个讲人情的地方,不近人情的人是走不远的。”

章越道:“老师之言,学生终生铭记。”

确实如王珪所言,不讲人情之人,就算一时身居高位,但也坐不了太久。

人情味三字,今日被不少年轻人嗤之以鼻,却是王珪这一辈官僚最看重的。

“学生还一直记得,学生为相第一日,老师便拿出堂簿共论之。”

王珪欣然地道:“度之,皇太后也是以‘人情’二字来治理天下。”

章越道:“可是要改制便不可太讲人情,要太讲人情就不可改制。”

“学生另一位老师欧阳文忠也曾说过,道理自人情而出,就看其中如何取舍。”

王珪道:“是极,是极。”

“上一次朝野反对与辽国媾和,便是太学生引起的舆论。如此太学上议论政策之声颇多,实令仆担忧啊!”

章越道:“舆论舆论,舆人之论,非肉食者之论。

“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刍荛有可录之事,负薪有廊庙之语故也。”

“本朝乃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太学生者,士也,日后之士大夫,听一听也是无妨。”

王珪道:“听闻蔡卞上疏,要改革武学,不再以士为武学生,而是以武夫为士?”

章越道:“战国时言武士武士,武夫亦为士也。”

王珪问道:“那么蔡京所议,以后各州各县设立官立州学县学,以县学举士入州学,州学举士入太学可乎?”

章越故作不知道:“这几日我在病中不知此事,有何不妥吗?”

王珪道:“担心以后士之难操也!”

章越道:“学生是这么想,州学县学之中一半取之寒门,即三代以上无官身者,只要是寒门,料想无碍!”

顿了顿章越道:“如今士风甚慰,横渠先生的四句之教,天下读书人口诵言传,只要读书人各个效仿如此,何愁吾辈之后,天下后继无人?”

王珪道:“士风都是如此,固然是佳。但如此激昂之下,朝廷如何能与辽议和?”

其实自庆历兴学起,朝廷鼓励甚至强制地方设立州学县学,范仲淹就意识到要用学生这个阶层,来打破政堂上闷闷守旧的风气。

而王安石熙宁兴学,改革太学学制将太学生扩招至两千四百人,再到另一个时空历史上蔡京的崇宁兴学,都有这个打算。

章越也是这般。

设立太学,州学,县学三级体系,这也是崇宁兴学的内容,蔡京通过章越,提前地拿出这个方案,将原先州学生县学生的阶层,都纳入太学生的体系来。

县学生优异者入州学,州学生优异者入太学生。

其中一半的名额必须三代以上无官身的寒门。

除此之外,章越还开辟了一条,武将入士的途径。

以后的武学,不再是士出为武将,而是武将入士,作为后世军校一般的存在。

因此隐晦就有一条线,就是太学生中的武学生出仕为武将,再通过武将身份再进入武学,最后跻身高官。

这两个手段都可以壮大‘士’这个阶层。

加上钱乙所办的医学生,章越还打算从商人,工匠,农人中选‘士’。

王珪从中看到了担心,章越则从中看到了希望,这是二人角度不同的缘故。

而‘士’这个阶层是,永远是社会中最有理想,最有抱负,最有献身精神的阶层。

历史上的六贼,就是太学生陈东上疏被打倒的。最后陈东也杀身成仁。

一个组织要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注入,才能继续革新进步。。

之前太学生们大举反对对辽国议和,不惜血谏,连天子和皇太后也动容改变了初衷。这一次王珪担心与辽国议和,太学生再次出来捣乱。

王珪认为是章越本人是幕后推手,拿出中书侍郎的筹码,让他配合。

不过这舆论之事,章越也只能因势利导,根本无法逆转。

王珪道:“度之,老夫读范文正公的《南京书院题名记》及王荆公的《慈溪县学记》,皆言明天下政教之法,当以导引归流为先。”

“这些学生则既是能明道理,亦不明道理。如今天下官少而士多,虽说学而优则仕,但为士之人日增,朝廷已不足以养士。而这些多余的读书人又不甘于下流,日后必为朝廷之乱。”

章越道:“老师,乱即是治,治即是乱。”

“小乱则生大治,小治则生大乱,其中不可不辨明。”

“老师说学生既明道理,又不明道理,这话不错。但偏偏不少事都是他们做成的。”

“其实庙堂上所言所谋都是高明事,高明话,但不免离得百姓太远了。”

“而士者能上能下,办事虽不免激进,但百姓也不甚高明,由他们对百姓说些糊涂话,反而走到高明的路上。”

顿了顿章越道:“学生又听说有官员要禁茶馆说书,民间小报。”

“甚至又将科举文字,弄得诘屈聱牙,故作高深,这些都不利于寒门取士。”

王珪道:“那么到了这一步,那只有指望沈存中在平夏城打赢这一仗了。”

“否则就算与辽议和成功,也难逃千夫所指。这是否是度之所期望的局面呢?”

章越道:“老师,学生心底只有改制一事,除此之外,别无私心。”

王珪点点头,二人结束了对话。

章越将王珪送至卧房门口道:“老师栽培之恩,学生无一日忘之。若是老师能垂手御事,学生立即将权位之事一切相让,回乡躬耕,又有何妨?”

王珪道:“度之如此顾念旧情,仆心中甚慰。”

“但国事危难,边事急切,天下非仰赖度之不可。”

说完王珪告辞。

章越目送王珪背影,一旁陈瓘走到章越身旁对章越道:“老师,天下之事不在于位,而在于势。”

“可惜昭文相公不懂这个道理。”

章越道:“但有权才有势,也是古今亦然。”

陈瓘问道:“老师何日复出?”

章越道:“待沈存中赢了这一战再说!”

陈瓘讶然,王珪上门来请本是章越复出最好时机,为何非要沈括赢了这一战再说呢?

但他知道章越如此必有他的考量在内。他就不妄自揣测了。

王珪从章越府中出门,他坐马车行于汴京街道,看到街道旁有一社戏引得无数百姓旁观。

王珪问道:“这是什么社戏?”

随从道:“好教丞相晓得,此乃讲本朝杨家将的袍带书?”

王珪问道:“不是都是说三分,讲五代,何时也讲到本朝了?”

随从道:“回禀丞相,说得是本朝杨继业,杨延朗,杨文广三代。如今都讲到杨家六郎在仁宗时候,大破辽国天门阵了。”

“辽人迷信说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故有杨家六郎之说。”

王珪闻言感叹。

杨文广他是知道的,在治平年时,在秦凤路修筑筚篥城,也就是如今的甘谷城。

可是杨文广在熙宁宋辽划界谈判时已病逝了。杨家子孙中也没有什么出色,更何况在仁宗时,就大破辽国的天门阵了。

不过既是社戏就是杜撰了,按将没有的事安排在已有的人身上。

但偏偏这样的社戏在民间百姓中却很是盛行。

老百姓都盼着出一个杨家将带着大宋灭了辽国嚣张的气焰了。

王珪闻言感叹,想起方才章越之言,不由令他感慨对方对民心舆论之把握,了然局势洞若观火,谋事论事处处有先见之明。

看着百姓们群情激昂,幡然声叫好不绝。

王珪对随从吩咐道:“今晚请这些作社戏的府上,仆要与请人观戏。”

——

平夏城攻至第十四日。

党项兵马日夜攻打,平夏城危如累卵。

党项兵马打造了无数攻城器械,推至平夏城左右。

壕沟里都填满了无甲的部落兵的尸体,这些部落兵都是攻城时的炮灰,手持一根长矛便迎着宋军的坚城攻去,最后大多都填了壕沟。

党项也曾纵兵劫掠,但这一次宋军坚壁清野甚好,所抄掠来的粮食支撑不了大军三日,现在只好食些携来的辎重粮草。

而辎重粮草多在其他围攻平夏城周围数寨的大营之中,党项只好作分兵之用。

一旦党项分兵之时,折可适等数将都出动出击袭击,党项兵马分散在平夏城周边各寨的兵马,双方虽是小打小闹,但宋军却屡屡获胜。

现在到了围攻平夏城的十四日夜里。

梁乙逋已是感到对平夏城的攻势虽是猛烈,但已是大不如开头数日,分兵的后果已是显现了,士卒们不似头几日那般竭力,反而城内宋军顶过了三板斧后,倒是防守越来越稳健。

“不能这么打下去了。”

梁乙逋已是一眼看到这场战事的结尾。

随着宋军防御战的屡屡胜利,信心是越来越足。而党项不能久持,是江河日下。

梁乙逋知道差不多是要劝国主退兵了,可他却不能。因为他知道他的意见即便是说了,国主李秉常也是不听。

他如今已是完全被排斥在中枢决策之外了。

“万一这一次兵败平夏将会如何?”

梁乙逋揣测着。

若回到国内,那么李秉常必然会声望大损,那么到时候之前反对进兵的梁乙逋自己,不但不会得到封赏,反而会被盛怒之下的李秉常所杀。

梁乙逋已是预料到了,若此番平夏城获胜,那么他梁乙逋还有一线生路,可若是兵败,那么他梁乙逋绝无生路。

那么下面要怎么办呢?

梁乙逋需为自己谋一条生路,那么唯一的选择就是投宋。

这个荒谬的念头在他脑中一闪而过,但随即想到不可,他父亲梁乙埋就是死在宋人的手中。

宋朝与他有杀父之仇!

但是……但是,比起梁家的存亡这又算得什么。

他听说辽国宰相耶律乙辛在宋朝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呢。

现在御史中丞仁多楚清已是投宋,若是自己也投宋……

宋主心怀雄心壮志,铁了心要灭夏,对他肯定会接纳的。晚投宋不如早投宋,横竖不过是一死。

“说实话我虽恨宋,但更恨嵬名家!”

梁乙逋自言自语着,这个心态是从什么起的?是从他妹妹被李秉常赐死,梁氏一族被剥夺兵权之后。

梁乙逋想到这里,已是重新坐定,忽然他见到狂风四起。

为何会忽起大风?

这并不奇怪,作为葫芦川河谷的萧关道本就在峡谷之中。平夏城就建在没烟峡之下,故峡谷之中本就多大风。

但是这一夜的风,刮得异常骇人!

梁乙逋心烦意乱,初时不觉得有异,走出营帐看去。

但见深夜之中,左右山峦重重,上面还耸立着宋军所建一座座烽火台。而山峦之中的峡谷正是党项大军的大本营所在。

却见狂风一起,火燎被风吹的齐往一处斜,士卒们都被吹得七倒八歪的,人马一时都站立不住。

同样的是大风,对于平夏城完全没有影响,但对于平夏城外驻扎的党项兵马而言,可就麻烦了。

顷刻之间,营帐都被吹翻了好几个。

此时此刻,高大的攻城器械被大风吹得摇晃,随即噼里啪啦的声音响起。

平夏城的城楼都有三丈高,所以党项的高车都建在三丈以上,以方便士卒登城。

因为建的仓促,所以一辆辆用于攀城的高车都建得是瘦瘦高高的。

因此大风袭来时,几个杂木所筑的高车已是经不住大风,开始斜斜地摔落,在高车附近的党项兵马,见此一幕着急地四处逃散。

哗啦啦地,一时之间高车崩塌,瞬间压倒了数名来不及逃走得党项兵,以及一匹战马。

随此党项建了多日几十辆高车,都在大风之下纷纷倒散。

深夜之中,士卒于营帐之中惊慌失措地奔逃,几十万大军扎营,最忌讳的就是士卒乱走。

不明就里的党项兵马还以为城中宋军来袭,就这么炸营了。

多日攻城的疲惫,以及伤亡的惨重,令党项兵马数营就这么崩溃,连国主的金帐之处也是这般遭到了乱军的冲击。

“将军,将军,还请你整顿兵马!”

一名亲卒牵过马来到了梁乙逋面前请他主持,梁乙逋则是冷笑着,对这一幕视若无睹。

“终于……终于盼到了这一日!”

狂风之中,梁乙逋突然疾笑起来,面色狰狞。

随着狂风一起,峡谷中党项兵马大乱,而山峦间宋军的烽火台也升起了明火。

在黑夜之中,这些烽火台仿佛镶嵌在天边,宋军所设的每个烽火台都是隔山相立。此刻烽火台上所燃起的大火,明亮得好似一束一束的火炬一样耀眼,给埋伏在四面纱谷中的宋军通风报信。

党项国主李秉常从帐中被乱军惊醒时,看到的就是这么兵马崩溃的一幕。

李秉常骇然不敢相信,大军就是这么崩溃炸营了。

他提起长剑杀了几名慌乱的军卒,走到梁太后帐内。

梁太后跪坐在蒲团上,手捏着一串檀珠,念念有词。

“母后我们走吧!”

梁太后抬起头看了李秉常一眼道:“这是报应啊!报应啊!”

李秉常不明白梁太后所言问道:“母后,这是何意?什么报应?”

梁太后苦笑道:“你忘了此次是何处了?这是没藏家的兴起之处,这是没藏家对我们嵬名家的报应。”

没烟峡是宋人所称,党项人则称没口峡,之所以得名,是因没藏氏世代居住于此而得名。

没藏氏为党项出了一位皇后,党项前国主李谅祚,就是没藏皇后之子。

说来也是与天都山的缘分。

没藏皇后本是党项镇守天都山的大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李元昊杀野利遇乞后,就霸占了没藏氏。

当年李元昊舍弃野利皇后,多次与没藏氏在天都山的行宫中私会。

没藏氏生子李谅祚于二人幽会之处。天都山下的两岔河正是李谅祚名字的音译。

没藏皇后之兄没藏讹庞为党项权臣,李元昊死后,兄妹二人掌握国政八年。李谅祚渐渐长大,对没藏家插手政事生不满之心。

最后没藏全族包括没藏兄妹在内都被李谅祚所杀。

没藏氏就这么衰落了。

故而这狂风起时,梁太后言这是没藏氏对党项皇族的报复。

就在这没烟峡之地。

这不免令所有人都心生一等宿命之感。

“我梁氏如今何尝不似当初的没藏氏!”梁太后悲泣道。

李秉常心烦意乱道:“母后我们走吧!”

梁太后摇头道:“我不走了,我就这里,等宋军追上杀了吧!这样能使你免去弑亲的名声。”

李秉常哪里肯,当即命服侍梁太后的侍女强行将梁太后架走。

党项兵马当即从平夏城下溃退,而平夏城中宋军守将郭成见状,却没有贸然开城袭击。

次日平夏城城下的党项兵马败退十余里,正当李秉常要重整兵马时,峡谷四面埋伏的宋军兵马,以及在古壕口对峙的宋军杀来!

而此刻西夏国舅梁乙逋已是率领几十名心腹先一步地投降了宋军!

宋军主将刘昌祚从梁乙逋口中得知党项兵马军心溃散后,当即下令泾原路,环庆路,秦凤路,熙河路之宋军全面出击,与党项决一死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4303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