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 分类:军事 | 字数:0

一千两百一十八章 有用的办法

书名:寒门宰相 作者:幸福来敲门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21

大雪簌簌地落下,皇城内外一片茫茫之色。

苏轼本向章越道谢,感激他数次回护之情,没料到章越却一句提前道了一句,天下可无我章越,却不可无苏子瞻。

章越将苏轼道谢的话堵了回去。

我救你不仅仅是因为你我是朋友,是同年,而是为了天下,为了国家留一个大才。

王安石说盛世不杀贤才,话就是字面意思,但同样的话,章越说来就是另一个意思。

虽是大雪天里,苏轼心底却温暖如春。

苏轼想起当年进京时相士之言,章越真是他们苏家的贵人之语,真是一点不错。

“苏某惜此身,本想为国家再做点事,但此番启程踌躇再三,心底还是忍不住后怕。”

章越道:“子瞻,岂可轻移此志?”

苏轼摇了摇头:“我想起一个笑话,两个措大言志,一人道,我平生不足唯独吃和睡。他日得志,我当吃饱了睡,睡饱了吃。”

“另一人则道我则有一点不同,我当吃了又吃,何必要睡呢?”

“所谓人生抱负之志不过如此。”

章越笑着摇头,苏轼都到这时还不忘吐糟。

不过章越心想历史上苏轼一直在黄州待罪,一直到了元丰七年时,天子才让他改知汝州。

章越还不到元丰五年便让苏轼官复原职,岂不是如赤壁赋,承天寺游记等名篇恐怕就要……恐怕就要由我替他写了。

章越如是想到。

章越对苏轼道:“先谈公事。”

……

二人在中书厅里入坐后,苏轼坐在下首,章越坐在案上。

官员入中书奏事都是北向而坐,宰相据案面南而坐。只有两府入中书时,方才撤去桌案,宰相与之分东西宾主对坐,这叫掇案。

苏轼至中书必然遵守以此规矩。

苏轼看着章越今时今日,自知不可以以往口吻与章越轻谈了。

章越道:“由子瞻出使高丽再联络女真之事,是非你不可,权高丽国主崇仰本朝文化,你的文名早已在高丽远播,所以你前往此地再好不过。我听说之前高丽文臣金觐随同柳洪、朴寅亮出使宋朝。归国后,为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富轼”与“富辙”,倒是有意思。”

章越说笑,苏轼肃容道:“下官有一事不明,高丽必听命于契丹,终必为北虏用。契丹大军足以致其死命,而本朝则不能故也,为何高丽要听命于我,而不听命于契丹?”

“若是真的通好高丽,契丹触怒,岂非兵祸又起?”

苏轼说得很有道理,契丹与高丽大部分领土就隔着鸭绿江,而且辽国还在鸭绿江以东的保州,定州驻军,随时可以攻打高丽的西京(平壤)。而宋朝与高丽距离那么远,几乎没有什么制着高丽的手段,高丽凭着听你的。

章越道:“问得好,此事要从熙宁七年说起,当时本朝与辽国因划界之事,我身为枢密副使率军在前线与辽国对峙。”

“为了打破僵局,当时朝廷让安焘和陈睦出海使高丽,以为联络。”

“之前本朝至高丽海路,一直是由登州至高丽西海岸的翁津,但这一次,本朝则由明州(浙江宁波)至高丽礼成江的碧澜亭登陆。”

“为何改变驿路?”

“因为登州海禁,本朝禁止商人私下与辽国市易,所以这条路断了,而且从明州走而不从登州走,就是为了不触怒契丹人。”

“这条路说远也不远,依靠季风之便,五六日即可抵达,但是风险不小。之前本来要林希出使,但他听说风险较大,最后就不去了,结果吃了挂落。”

“不过明州虽远,却禁不住商人赚钱暴利之心。这些年富贵险中求的闽商从泉州港出海,照样能行往高丽。”

“故而我打算打击民间私易,允许持朝廷招牌的皇商直接从登州出海与高丽贸易。这一次我准备将贝吉布装在使船上运至高丽,以后有了商贸之巨利,何愁高丽不从。”

历史上从明州及泉州到高丽的海贸非常发达,其中利润可观,特别是南宋时,高丽为了接待南宋商人在高丽多建馆舍专门招待。如沈万三也是通过这条线路而暴富。

同高丽做生意,既可以作为财源,同时也是将对方捆绑在一起的方式。其实章越有个念头,无论攻下凉州打通西域丝绸之路,还是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才是要紧的。对辽,对党项都只是顺带的,只有贸易和商业才是重中之重。

章越顿了顿道:“当然最要紧的据职方司如今高丽与辽国关系并不和睦。”

“辽国一直试图在鸭绿江设置辽丽两国相互交易的榷场,但权高丽国主的意思是只要辽朝不退出保州等城,就不同意开设榷场。两家边境都有些摩擦,否则高丽也不会主动示好。”

“此外高丽一直还有吞并部分女真之心,但苦于辽国阻碍,尚不敢轻举妄动。当然最要紧的还是通过高丽,联络上女真人。”

苏轼听说后道:“下官明白了。”

章越又与苏轼说了一些细节方才了了。

之后苏轼便起身告辞了,章越起身相送,苏轼道:“丞相,这一次我至江宁拜见王荆公,他与我说了一些话。”

当下苏轼将王安石的话与章越说了,并言期望章越能够化解以后的党祸。

“王荆公当时的言语就是这般的。对丞相可谓是期许深重啊!”苏轼说完看着章越的表情。

章越望着窗外大雪出神了,苏轼和王安石都看到了,北宋有亡于党祸之忧。

北宋与明的历史上有些相似,都经过小宗入大宗,然后有大礼议和濮议,这种朝臣的大站队。最后在末年都爆发了严重的党争,最后党祸成了亡国的诱因。

片刻章越道:“荆公言重了。此党争党祸怕是我止不住的。”

苏轼道:“丞相,下官以为除了免役法外,其余新法可以尽废。此外似吕惠卿这等小人,当永不录用。”

章越道:“若悉数罢免其余新法,朝廷财入必是匮乏。”

苏轼道:“当量入为出,削去冗官冗兵,减少任子。同时治理好黄河,解民生之疾苦。”

章越道:“我在位能收拾凉州灵州,成就半功便不错了。何谈收复兴州,遏制党祸这等全功呢?”

苏轼一愣,寻机苦笑问道:“丞相,收复兴州灵州,比党祸亡国还要紧?当初苏某说得头上安头,并非是此意啊!攻下凉州,再给陛下上尊号,最后还要封禅泰山,这些都只是饮鸩止渴之道,不能最后消弭党祸啊!”

章越看向苏轼苦涩地笑道:“子瞻兄,我问你在当今新党和旧党之中,似你与荆国公这般能够先不问立场,而先言对错的能有几人?”

“又更有几人希望大家能够心平气和坐下来,消弭争论,最后求同存异的?”

“谁能看到党祸亡国之危?就算有有识之士,也只知道借助党争之事争权夺利,私心自用!”

苏轼被章越几句话说得一愣。

章越看了苏轼一眼道:“子瞻兄,通往正确的目的,不一定要有正确的手段。韩非子有言,为政犹沐也,虽有弃发,必为之。”

“爱弃发之费而忘长发之利,为不知权者也。”

韩非子说,治国就像是洗头发,就算掉了一些头发,也要将头发洗干净。你要是爱惜头发,却忘了头发还会生长出来,这就是不知道权变的人。”

章越说到这里,想到电视剧里,孙提出要上下服从党魁一人,但黄兴反对认为这事不对的。孙也是无奈,当时从上到下一盘散沙,必须通过这个方式来加强凝聚力。

苏轼当然坚决反对章越通过给天子攻伐党项,上尊号,封禅泰山等方式来作为以后消弭党祸的办法。

可是苏轼也不仔细想想,为何这一次王安石对章越他有所改观?口风上出现松动。

还不是因为朝廷这一次攻下了凉州,打通了河西走廊。

事实摆在眼前,比说道理强一百倍。现在除了部分犹自嘴硬,新党之中大多也服之。

这是让所有人都服你的办法。你要我‘以德服人’,用其他的办法让新旧两党心服口服,抱歉,这个我真不会。

苏轼犹自道:“此番争凉州,川蜀米价腾贵,丞相虽再三免除百姓税役,但仍有士人上疏。若收复兴灵,则花费更倍于兴州灵州!”

“这些年我在书信中见家乡父老如此,实是心痛如绞。此官为之,不能匡扶天下,解民倒悬,这官着实没甚意思。”

章越道:“子瞻兄,你这么说,实太对不起我等一番辛苦了。”

“你不愿意支配别人,也不愿意被人支配。眼中所见众生平等,这便是读书人的风骨。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保你之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苏轼品着章越这话,对于不如自己的人,他可以卑微下来,但对高于自己的人,则丝毫不假以辞色。

苏轼道:“丞相,这话极好,但苏某愧不敢受。”

章越笑道:“什么受不受的,等你从高丽回来,其他话你我再慢慢说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3606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