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十一章 东进!东进!东进!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洪武十五年,这是大明进入高速发展的一年。

二月份,朱云峰从现代弄了一些制取设备,大明开始正式量产制取青霉素。

如今虽然印了大量《赤脚医生手册》出来,发放给各地郎中。

但以目前的条件,最多就是以牛痘来预防天花,甚至就这还不能普及,只有极少数人才能用到。

除此之外,普通疾病依旧是老办法,没有抗生素和消炎药,一场感冒都可能致死。

唯一有点用的就是《赤脚医生手册》里涉及到了解剖、生理、化学、瘟疫传播学等多方面知识,而且还有中医理论。

在古代很多中医典籍没有失传的情况下,通过对现代中医的了解,也能够加深古代中医治疗,以此做到疾病的预防和救治。

像细菌、病毒之类,就能够让古代中医对人患病产生一个具体概念,从而对病理研究更加透彻。

还有诸如阑尾炎手术,古代中医是有外科手术的,但外科手术致死率也不低,如今大家才知道什么叫无菌环境,什么叫需要抗菌消炎。

只是没有无菌环境和抗生素消炎药,拿到了《赤脚医生手册》的大夫们也就只能用开水消消毒,直接做手术。

虽然这样问题也很多,但相比于以前遇到阑尾炎的问题就束手无策,已经好了太多太多。

现在有了青霉素的制取之后,能大大缓解各种炎症疾病。

最主要的就是降低婴儿与女子死亡率。

古代女子生孩子的时候,不管大人还是小孩死亡率非常高。

即便是像老朱这样有充足医疗服务的皇室也不能完全保证每个胎儿都健康成长。

因此青霉素的出现将极大地降低女子生孩子时候遭遇的细菌感染。

当然。

目前基本也只有权贵能用到。

一来大明现在还无法生产注射器,青霉素需要用到注射器打针或者皮试,不能够缺少了这个东西,有限的注射器都是朱云峰从现代弄来。

二来现在才刚开始做,产量低,还没有产生规模化,即便量产,也仅仅只是化工厂量产而已,谈不上产量多高。

因此综合种种,青霉素依旧没有普及。

需要等朱云峰再多搞点设备,大明多搞点青霉素制取工厂,以及大明能够制作注射器的时候才能广泛进入民间。

不过也用不了多久。

因为高分子聚丙烯材料的注射器大明现在肯定搞不定,但玻璃注射器肯定没问题。

小时候农村赤脚医生都是用这种。

那时候是没有办法,家底薄,只能用玻璃注射器拿开水消毒反复用。

现在大明也不富裕,自然也靠玻璃注射器起家。

而玻璃还是比较好搞的,朱云峰早就弄来了透明玻璃制造工艺,大明已经在进行制造。

差不多等明年就能稳定供应青霉素与玻璃注射器,慢慢向民间普及。

而除了青霉素开始量产制取以外,其余各项科技发展以及工业化也在有序进行。

太子朱标于金陵城东南,原皇庄位置,设立南京工业园区,除了留守部分军队以外,兵工厂转移至东郊钟山脚下。

这里大概是后世南京灵谷寺一带,此时人迹罕至,是一片荒芜之所。

工业园区设立钢铁厂、发电厂、造币厂、化工厂、水泥厂、制造工厂以及一些研发制造机构,用于打造目前所需的火车蒸汽机车头。

研发蒸汽火车,是大明现在的主要任务之一。

至于拿蒸汽机开工厂则没必要。

因为电动力比蒸汽动力效率得多,且从现代弄来的技术也非常成熟,根本不需要再重头来过。

再加上以电弧炉炼钢,抛弃了传统转炉炼钢,炼钢效率也快,实在不用再拿老式的蒸汽机做纺织、冶炼、加工等工作。

纺织有电纺纱机、电针织机、电印染机以及电染色机,直接从现代购置设备来就行。

冶炼则用高炉炼铁和电弧炉,朱云峰购置了一些高炉除尘器,高炉鼓风机,高炉热风炉等设备,都是电力产品,跟蒸汽机也没什么关系。

加工更不用多说。

所以目前大明的科技属于跳跃式进步,除了火车动力用蒸汽机以外,其余动力都是电动。

三月份,朱标下令,在苏州、常州、杭州、南昌等多地设立新式教育学堂,教授数理化知识,并且提倡科学发展观。

在教育出版方面,他从现代购入大量的打字复印机,令一些学者以现代中小学课本为蓝本,编纂属于大明自己的教科书,在南方几个大城市推广。

倒不是大明没有全国推广的能力。

事实上这两年粮食产量太丰厚了,粮价跌得不行,朝廷大量低价收购粮食,在粮食存储方面大明非常多。

再加上大明已经有自己生产银币的能力,有钱有粮的情况下,能做很多事情。

但考虑到大明目前的教育状况,国内95%以上的人甚至连字都不认识,就算招到了学生还得先从认字开始,自然就不存在往全国推广的可能。

而浙江与江西从宋朝开始,就是读书人聚集地,也是后来江浙士绅的主要诞生地,识字率非常高,民间至少在20%以上。

所以先在这边推广的话,效果会好很多。

等以后读书人多起来,再马不停蹄开展扫盲运动,提高识字率,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国民教育水平。

至于如何吸引读书人进行现代化教育也简单,把这项硬性规定纳入科举就行。

朱标研究过很多现代国家的改革,包括日本的明治维新,清朝的洋务运动,以及西方革命等等,他在其中最大的认识就是观念认识。

要先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改变人的思想,从而影响时代的进步。

在古人传统观念当中,读书确实改变命运。

但读的不是数理化,而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传统的儒家四书五经。

朱标自己就读这些。

正因此朱标才意识到这样下去是不行的,必须要做出改变。

而把数理化加入到科举当中,让人意识到只有学习这些才能当官,才能出人头地,那自然学的人会非常多。

只是把儒学一刀切也不行。

现在读书人本来就少,直接一刀切,新知识体系还没建立,旧知识体系就马上崩塌,对大明的教育事业会造成很大打击。

所以朱标打算一步步来,对传统的知识没有打压,而去采取并行制度,从而解决教育问题。

四月份,红薯、土豆、玉米等作物也在北方大量推广。

朱标在南方招募人丁,朝廷愿意出路费以及一年资粮,送南方无地百姓前往北方开垦。

耕作前三年免税,三年到五年税收减半,第五年土地归属于开垦者。

要是以前,这样的条件肯定会吸引很多人。

奈何现在粮食产量暴涨,南方很多百姓自己都慢慢减少了土地耕作。

比如原来耕作二十亩,现在改为十五亩,劳动力则外出务工,或应朝廷征召前去参与国家工程建设,或改稻为桑转经济作物。

这是粮食产量巨幅增加带来的后遗症。

家里的粮食太多了,粮价又太低,卖不出去什么价格,外出务工或者参与建设收益显著高于种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户五口成员,减少耕作,分出一两人外出打工是最好的选择。

若不是中国人传统思想根深蒂固,认为再如何发达家中的田地不能弃,恐怕已经有大规模弃耕的情况发生。

因此朱标的政策积极性其实不是很高。

不过即便如此还是陆陆续续吸引了一些百姓前往河南河北等地开垦田地。

毕竟明初人口主要聚集在南方,而南方平原地本来就少,给地主打工的无地佃户也多,朝廷的政令对他们也很有吸引力。

上半年时间,朱标推行了大量新政。

比如废除贱籍制度。

大明是没有奴籍的,早在洪武五年,朱元璋就严厉打击奴隶制,不允许任何奴仆存在。

所以明朝家丁奴仆只能认男女主人为爹娘而不敢自称奴仆、奴婢。

但贱籍制度却存在,如乐户、丐户、疍民等等。

朱标废除贱籍,把大明子民的户籍进行整理,只归两类,一类是农业人口,一类是非农业人口。

包括皇室、官员、商人,只要不从事农业生产,就是非农业人口。

同时重新登记人口,制定户籍政策。

朱标从现代购入大量拍立得照相机、朔封机和小型打印机,让户部人员前往全国各县,制作身份证。

大明第一批身份证是纸质件。

先用手写登记户籍资料,然后在打印机里扫描,打印出来,再拍张照片,贴在身份证上,接着用朔封机过塑一下,就成了一张比后世二代身份证大一倍的证件。

制作其实不麻烦。

因为现代科技下,这种照相机、朔封机和打印机体型都很小,一只手就能拿着走,用的也都是电池,多带点电池就行。

关键在于登记很麻烦,人口少又分散。

但再麻烦也得做。

在户部的主持下,全国各县、州府衙门今年首要任务,就是做户籍身份登记。

而除了这些以外,朱标还鼓励生育、发展商业、打击地主,不允许任何奴仆佃户行为,签的一切卖身契作废,改为雇佣和同。

并且改革法律,下达《刑法》《民法》《劳动法》《经济法》等数十部法律。

这些法律自然不是直接照抄照搬,而是将现代法律挪移过来之后,由大明刑部进行研究讨论,进行古代化与符合目前国情的变革。

经过长达两年的研究制定,陆陆续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也是让各县衙门对于各种问题处理有法可依,有迹可循。

如此多管齐下,大量佃户从地主阶级手中解放出来,劳动力迅速充沛,也能多开垦田地,或者多搞一些国家级工程,进行快速的现代化建设。

到下半年的时候,朱标又以优厚条件,吸引了五千户河北、燕云等地百姓,迁徙至东北定居,建立大量的伐木工厂。

他甚至带了一万多把电锯,以及几台小功率的水利发电机亲临沈阳,鼓励百姓对东北开荒。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大明下半年制定了第一条铁路规划。

从沈阳到北平再到南京。

有现代技术的情况下,蒸汽机其实根本不算什么技术难题,铁路建设也完全不成问题。

朱标如果想动的话,去年就可以直接开始建铁路了。

但却拖到了今年,就在于铁路的路线规划、车站建设、无线电台搭建以及一些小细节方面的考量。

毕竟他们只有技术,没有相关的铁路建设工人,自然需要谨慎一点。

不过铺铁轨本身也不是什么技术活,把握好轨道距离就行,因此在做了充足准备之后,朱标就正式于下半年启动铁路建设。

到了洪武十五年九月,朱标从沈阳回来。

正是晚秋,南方的气温却还是那么热,暖阳高照,这一日在金陵西北的草鞋峡江岸边,南京造船厂内,一件喜讯传入皇宫。

铁甲舰造出来了。

得知这个消息,朱标第一时间跑到现代把正在家里打游戏的朱云峰季赫朱棣三人叫了过来一起去看。

一行人匆匆赶到南京造船厂,监造的带领下,来到了江岸内湖处。

这是人工开挖的一个湖泊,与外面的长江相连,平时都用于试验新船只的建造。

此刻在湖泊上停着一艘长四十多米,宽十米的高大铁甲舰。

它的整体外形狰狞,由钢板焊接而成,没有后世海军那种高射舰炮,攻击方式主要由两侧船舱的炮口来放置火炮。

发动机是季赫从网上买来的货船发动机,用的是柴油,朱云峰可以搞到柴油提炼设备,但我国却不产石油,因此船舱内必须存放大量从现代搞来的柴油才能远航。

但即便缺点再多,这也是大明第一艘铁甲舰。

朱标、朱棣、朱云峰、季赫四个人抬起头看着这艘高大的军舰,季赫忽然说道:“你们知道草鞋峡是什么地方吗?”

他们三个人其实知道,因为去现代南京的时候去过,但朱标还是装作不知道地问道:“是什么地方?”

“是草鞋峡大屠杀地,小鬼子在这儿杀了5.7万中国人。”

季赫说道。

“那就让大明的军舰从这里出发,驶向东海!”

朱棣平静地说道。

该东进了。

日本欠大明的债,也该还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395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