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二章 五权分立,加强集权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进了书房内,屋子里蜡烛已经点上。

老朱常用的那张书桌没有人去坐,每个人自己搬了张椅子坐在到了桌案对面的茶几边。

今天还是非常重要,虽然制度设计的过程比较枯燥,但还是那句话。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如果不把生产关系弄好,那么朱云峰送再多的物资到大明去,一切也都是空谈。

所以即便是枯燥了些,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等把生产关系弄好,大明那边也算是无忧了,不敢说千年之久,搞个五六百年应该能成。’

朱云峰心里想着。

虽说没有永恒的设计,但大明时期,全世界都是未开垦的处女地,国力强盛加上制度靠谱,多开垦开垦海外,或许能续命很久。

当然。

这些形式上的例句肯定不能跟大朱棣说,说了他也听不懂。

朱云峰坐下来就开门见山道:“太祖陛下在开国初期制定的许多方针,其实是为了应对当时的窘迫。但时过境迁,他留下的规制相信你自己也能感受到吧。”

“是啊。”

大朱棣叹道:“我从北平一路打来,卫所糜烂,毫无战力。若非如此,我恐怕连大河都渡不过去。”

这倒是实话。

明初的军队架构主要有三点,一是边境军队,由边境藩王或者沐英这样老朱信得过的勋贵统率。

二是老朱给朱允炆留下的精锐京军,总人数约三十万左右,战力非常强悍。

三便是地方卫所。

明初规定,各布政司有都司执掌本布政司兵权,下面各州则有卫所。

整体有点像后世的省军区和市军分区的意思。

每卫所人数约在五千左右,全国卫所有四百多个,光卫所的官兵在当时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万。

这些卫所士兵没有工资俸禄,全靠自己种田养活自己,所以老朱夸口自己养兵百万不耗费百姓一粒米。

但在靖难当中,这所谓的百万大军那是连毛都没看见,全都眼睁睁地看着朱棣造反。

是这些卫所士兵都投降了朱棣吗?

当然不是。

是建文时期卫所就已经糜烂了。

下面的士兵已经从军队实质性变成了各卫所千户的奴隶,战斗力也从明初的百战精锐直线下降,根本无法跟正规军抗衡。

所以用脚指头都能看出来,相比于维持这些卫所的架构,让这些卫所莫名其妙地只供养上面的各卫所千户指挥使,还不如解放出来纳税。

可碍于《皇明祖训》,这种已经毫无用处,纯粹剥削和压榨卫所士兵的机构,却不得不一直维持到了明末才彻底消失。

这是连大朱棣都觉得不合理的事情。

朱云峰摇摇头道:“除了卫所以外,藩王制你觉得如何?”

“额”

大朱棣面露尴尬,想了想道:“自是不妥。”

“屁股决定脑袋了吧。”

朱云峰笑了起来:“以前当藩王的时候肯定想的是藩王权力越大越好,现在当了皇帝,那就是藩王权力越小越好没错吧。”

大朱棣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立场不同了,看待问题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了。

这就跟我真有一头牛是一个道理。

“太祖爷分封藩王,为的是边境安宁,且维护大明江山,但他老人家能压服各路藩王,不代表后面的皇帝能做到。”

朱云峰想了想道:“历朝历代,七王之乱,八王之乱,例子数不胜数。现在他老人家也知道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必须拨乱反正,解决这个忧患。”

大朱棣精神一震,说道:“太祖允许我削藩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那可都是太祖他老人家的亲儿子,他亲孙子动他儿子都被他撸了,你也想被撸?”

“额”

大朱棣就不说话了。

说到底要是太祖他老人家真没了,死后哪管什么洪水滔天,子孙们的事情自然也就管不着。

但现在他还活着,对于重视亲情的老朱来说,儿子们就是逆鳞,肯定不能坐视不理。

只是对于朱棣来说,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上,那自然就得考虑好其中的问题。

不提藩王们为非作歹的事情,单说他也是藩王造反成功,也得担心各路藩王做大会是什么结果。

所以自然要忧愁几分。

“既然父亲已经知道了藩王之祸,又该如何处置呢?”

大朱棣忙问。

“方法自然是有的。”

朱云峰竖起右手食指道:“老祖宗的意图是希望宗室能成为皇帝的助力,但历朝历代,都对宗室的管理存在严重问题。要么严加看管,要么就肆意纵容。长此以往,只会出现两个结果。一个是像唐宋那样,宗室力量不成气候。唐朝出一个武则天,宗室就被杀得几乎殆尽。宋朝宗室更是查无此人,几乎没有任何波澜。一个是像汉朝和晋朝那样,纵使有造反的能力,威胁到皇帝。”

“不错,话说回来,你叫什么?”

大朱棣连连点头赞同,觉得对方言简意赅,简直是把话说到人心坎里去了。

“朱云峰。”

“那我就叫你云峰,方法是什么呢?”

“很简单,依旧保留藩王的权力地位,让他们继续呆在封地。”

朱云峰笑道。

大朱棣皱起眉头:“这算什么主意?”

“别急,先听我说完。”

朱云峰说道:“北方现在民力尚未完全恢复,还有大量的荒地无人耕作是不是。”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他久在北方,自然知道北方情况。

从南北朝开始,北方就长期受到战乱影响,到唐朝和北宋时期虽然得到了一定恢复,可到了南宋,就又被打回原形。

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北方金人和蒙古人轮番蹂躏,以至于大量北方汉人遭到屠杀,加上各种天灾、瘟疫袭扰,到了元末的时候,人口十不存一。

根据洪武年间人口普查,当时全国人口在6000万左右,而整个北方,也就是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等汉人传统地区,人口也就1000万出头。

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不断迁徙人口,数量才涨到1500万。可见这个时候的北方凋零有多严重,称千里无鸡鸣也不为过。

“其实就是按照太祖爷的意愿,把藩王往北方封,并且让他们从南方带大量人口粮食前往,封赏他们大量田地,让他们开垦荒田。”

朱云峰说道:“一个亲王封个三四万亩,带个几千上万人,但田不归属于他,而是归属于王府。亲王没有处理自己田地的权力,由王府机构管理,大部分田地收入归耕作的百姓,其中十分之一作为王府开支,再抽取十分之一为税,但这笔税不入国库,而是进入皇室内帑,之后内帑进行投资,赚到的利润由各亲王出资的比例进行分红。”

大朱棣眉头一皱,一听这个方案就不靠谱。

他说道:“你是想利用藩王让北方民生迅速恢复吧,想法是很好,可你有没有想过。不提眼下北方需要修建大量水利设施才能开垦荒地,即便是成功了,那王府才是主事,其中贪腐该如何解决?且这内帑进行何种投资?所谓官不与民争利,特别是皇室参与民间经营,这权势很容易逼迫到百姓,届时又该如何是好?”

“你想的是对的,但我可没说这是个长久政策。”

朱云峰笑道:“说直白点就是宗室目前就是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挣块封地和福利,顺便帮助北方快速恢复生产,同时也可以在北方驻兵防备蒙古。明代经济情况比宋代差很多,然而现在正是开海禁的好机会。而且皇室的投资可不是投资进什么普通商业,而是钢铁行业,贪腐的问题就更好解决,扩大十三道御史职责范围,与当地官府进行共同查账监督。”

“我都被你说糊涂了。”

大朱棣一头雾水。

朱云峰随后解释了一下。

简单来说,朱云峰这个宗室政策其实是个几十年内的临时政策。

先把藩王全都往北方分封,迅速恢复北方民生和生产力,并且跟蒙古打仗对峙。

接着利用产出作为启动资金,投资钢铁行业,搞第一次工业革命。

等北方民生恢复,第一次工业革命搞起来之后,藩王在国内的利用价值就榨干了,开始往国外分封。

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大明估计已经处于火器加铁甲舰时代,不说称霸全球,在亚洲基本上已经没有任何对手。

南洋、澳大利亚、东南亚,乃至朝鲜日本,多的是地方去。

以后宗室全往海外塞,每往海外分封一个藩王,就带一批汉人过去扎根,估计一百年之内,整个亚洲全是大明的地盘。

如果说朱云峰是魂穿古代,这就有点做梦了。

除非是理工科,且掌握权力和资源,能够迅速把完善的蒸汽机造出来,不然至少几十年内就别想。

但朱云峰有穿梭门啊。

蒸汽机都不用,可劲送发电机组过来就行,电动力可比蒸汽机动力简单实惠得多。

直接学我国建设工业初期,跳过蒸汽机炼钢时代,进入电气化炼钢时代,各种技术和操作方式,也都能送来。

可以说除了实操人才以外,什么设备技术都有,只要培养出一批熟练工人,那么大明的第一次工业革命速度会非常快,绝对不会超过五年。

到时候宗室有了去处,不留在国内,随便他们在国外折腾,基本上就能彻底解决宗室藩王的问题。

当然。

这套说辞肯定要换成他们会送来能操纵雷电驱使力量的仙器。

听到朱云峰他们会送来仙器让大明钢铁产量一跃增加百倍千倍万倍,又是惊掉大朱棣下巴。

不得不说。

至少在认知这方面,不管是让粮食产量翻三四倍,还是那种操纵雷电,以及让大明钢铁产量翻几千几万倍的东西,都可以说是神仙手段。

哪怕大朱棣再如何心中怀疑,胸有城府,在这样恐怖的生产力面前,也会打消任何疑虑。

毕竟在古人看来,这已经是神迹了。

看到大朱棣惊讶的表情,朱云峰心里忽然想起如果那种喷气背包飞行器能买到,那就真能成仙了。

可惜那种玩意儿不仅飞行高度很低,只能离地几米,而且根本买不到。

唯一能买到的飞行器叫做动力伞,还是降落伞的一种,身后挂个风扇发动机,可以长时间待在天空续航飞行。

朱云峰他们县城就经常能看到有人在天上飞来飞去,用于做商家广告推广。

“如果真能像你说的那样,或许确实能解决藩王弊端。”

大朱棣想了想。

“把藩王往海外赶,这是一举多得的好事。除此之外,文官也得分权,以此防止他们做大共同对抗皇帝。”

“哦?说说看。”

“文官掌握的其实是行政权、财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审判权、监督权,可以说除了军权都被他们控制,把他们放在一个系统里,很容易造成他们势力庞大,所以古时候就多会分权,但最多就是把监督权拿出来放在御史台,行政权审判权和立法权都握在他们手里。”

朱云峰说道:“要想解决这个弊端,就得把行政权单独拿出来,由内阁统领六部,内阁向皇帝负责,各部门实施本方向和专业的政策实施,然后司法权和审判权单独成立一个部门,监督权、财政权再成立一个部门,并且职责细分,由上层至县,则可以极大避免贪腐、滥用职权等行为,还能让文官集团无法团结,因为大家都不是一个系统。”

这就是五权分立了,把行政、财政、司法、监督以及军队各安排一个独立系统,每个系统只单独向皇帝负责,而互不统属。

皇帝是国家元首,内阁首辅是国家总理。

内阁负责的是国家治理以及发展改革,财政负责每年各方预算,司法和监督就不用多说。

这样由于财政部门要向皇帝负责,那么其它各个部门想要批准财政预算,就必须皇帝首肯,从这个方面就极大地加强了皇帝对其它部门的掌控。

但这个制度也有弊端,那就是皇权会史无前例地大。

因为以前的文官集团把持着行政财政司法监督等等,除军权外什么都控制,就意味着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相权力量很强。

而细分之后,相权遭到了分权,最终财政预算权又捏在皇帝手里,各部门就得看皇帝的脸色行事。

而皇权变大了会怎么样呢?

当然是遇到强的君主,国家就强。遇到弱的君主,国家就弱。

由于分权出去之后,上下级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都有细纲来做,会让行政效率会变得非常快。

比如本部门只负责本部门的事务,专心搞发展。

但也因此一旦需要各部门协作的时候,就需要皇帝来进行资源和权力调配。

碰到英明的君主这肯定没问题。

碰到个不管事的傻蛋君主,双方系统独立,不能彼此协作的情况下,很快会出现混乱,以至于党争现象。

因此这套体制很考验君主的能力。

然而这也确实是朱云峰认为在明初时候最好的设计。

毕竟朱元璋和朱棣都是明君。

以这套设计的话,就能加快行政效率,迅速把国家发展起来。

等将来他们要挂的时候,再考虑到以后君主可能存在的弱智问题,就慢慢把皇权让出去一些,加大文官集团自主权力,防止碰到蠢蛋君主乱搞而加速国家灭亡。

只能说,孙教授说的对,确实没有最完美的制度设计,只有对当时来说最好的设计。

“唔,听起来是不错。”

大朱棣自然能够察觉到如果用这套体系的话,皇权会极大增强。

但他又摇摇头道:“恐怕难以实现啊。”

“我知道原因,是因为治理成本,把所有的权力一股脑放在一个官员身上,在他治理地方的时候,就能够迅速解决。”

朱云峰说道:“但如果开新的系统,就会导致本来一个官能搞定的事情,要出现七八个官。宋代冗官情况严重就来源于此,我说得对吧。”

“不错。”

大朱棣点点头。

北宋是非常分官员权力的,二府三司制,皇帝牢牢把控财政权和兵权,把相权给分得七零八落,所以哪怕文官权力再大,也出不了权臣。

然而分权就意味着要把官员数量搞多,结果就是冗官严重,官员数量数倍于唐朝和明朝。

“可你有没有想过,虽然官员数量增多了,可行政效率也加快了,只要皇权集中起来,我们再通过各种办法让大明强盛,那么大明的人口也会更加多。”

朱云峰侃侃而谈道:“这三万亩的田,按照我们的方法,明年可以推广至数百万亩,后年能遍布整个太湖和洞庭湖流域,让大明的粮食增长二三倍之多,届时再用各种政策鼓励生育,几年后大明会迎来一波婴儿潮,人口在十年后突破上亿也是正常的事情。到时候丁口多了,治理也需要多起来,官员数量是不是也得增加?这个时候是不是体现了未雨绸缪?”

“这”

大朱棣看了看小朱棣和季赫,说道:“好像有点道理啊。”

“那肯定的。”

朱云峰笑道:“我把这套制度称为一阁两院三司制,一阁就是内阁,两院就是刑部加大理寺组成的法院,还有御史台改成的督察院,三司就是户部改成的盐铁、度支、户部三司。这样再加上五军都督府,那么权力五分,全都由皇帝管辖,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但我说句实话。”

末了他又道:“官员其实并没有施政纲领,我认为还得提出另外一个思想主义。”

“思想主义?”

“是的。”

朱云峰说道:“儒家其实提供了这个思想纲领,提倡了很多东西,包括个人修养、社会秩序、政治理念、教育理念、文化理念等等,但却被帝王们着重于忠君思想,以此强化和维护统治。可事实上大部分地方官员连皇帝的面都没见过,忠君怎么个忠君法呢?我认为忠君就是要爱民,把民本主义纳入到主流思想当中去,在施政过程当中,以民众利益优先作为考量。”

“民生、教育、地方发展,应该成为官员们考虑的问题,督察院的职责应该分为两种,与法院共同组成审核、复议的形式,维持三法司制。”

“第二种就是负责中央和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行为规范。看看他们治理得怎么样,发展得好不好,对待民生问题有没有看重等等。”

“这样官员就以民生为优先权,再通过严格的避籍制度,只要有品级官员,就不许待在本地任职,再改良吏员制度,那么官员以后就有了指导方针。”

“他们要想升官,就必须更看重本地的发展,如此对于治理地方,就会有很大的帮助。”

这一点是朱云峰深思熟虑过的。

古代官员最被提倡的是忠君思想,爱民思想自然是有,但被夹杂在其它思想当中。

如此一个地方官员,就没有主观能动性去考虑本地老百姓生存问题。

好官顺手就治理一下,要是遇到贪官污吏,不祸害当地就不错了,根本不可能满脑子都去考虑本地百姓过得好不好。

而如果朝廷提倡民本思想,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和政绩,那么就能极大提高官员主观能动性。

长此以往,对百姓来说不是坏事。

更重要的是也能提升官员治理地方水平,等到工业革命过后,新的时代到来,那就不是以前那样,只关注农桑就能解决百姓生存问题那么简单。

还得县城发展,百姓就业,提高经济收入等等。

加强这方面的思想主义,增加官员主观能动性,就能让他们多动动脑子,也就不至于像以前那样,得过且过,什么事都被动接受。

“嗯。”

大朱棣听了觉得还行。

就是给下面的地方官员进行治理方向的指导方针,这确实没什么问题。

“还有卫所制度、固定户籍制度、知丁法,也得取消。”

“不过锦衣卫倒是可以保留,除了督察院的监督以外,锦衣卫可以看做是皇权的监督。”

“太祖陛下制定这些法规的时候,是非常时期用非常办法,到了你这个时候,国家已经渐渐安稳下来,就不能再如此。”

“现在的当务之急,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由朝廷的意志去办大事。”

“以后大明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太祖陛下留了很多后遗症都要马上处理干净,从而让大明可以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呈现出来。”

朱云峰口若悬河地说着。

这些制度参考了古代的先进制度,以及后世的改良。

包括五权分立,与我国目前的一府两院一委制度设计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如此效率增加了,才能够马上发展起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559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