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十一章 胡惟庸就这?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洪武十二年十二月下旬,临近年关,金陵城中总算是稍稍热闹了一点。

附近江宁、上元等县郊外的村民百姓也要进城购置点年货。

最近朝廷忽然下旨在城南郊招募百姓开荒土地,正是农闲的时候,不少劳动力踊跃报名,很快开垦出五千亩田土。

农田开垦出来后,太子圈定这里为大明皇庄。

皇庄引秦淮河水灌溉,位置便在金陵城东南,差不多在后世南京江宁区以北,一眼看去,沃野千里。

可惜明初战乱,很多地方无人打理,水利设施损坏,以至于荒废的耕地很多。

不过也正是明初战乱,导致国内蛋糕重新洗牌,原本的土地兼并问题得到了缓解,地主阶级尚未成型,让国家能够顺利进入生产阶段。

此刻太子没有动用城里的军队免费帮忙开垦土地,而是雇佣百姓,也能让百姓们过个稍微舒服一点的年。

金陵城中张灯结彩。

据闻这次太子要热热闹闹地办一次新年庆典,为正身患重病的陛下祈福。

不仅购置了大量烟花,还请了一些歌舞、打火花等表演,届时将在南城各个街道巡回演出,让金陵百姓充满了期待。

清晨时分,天色还未亮,在寒冷的冬风当中,一驾驾马车徐徐停在了宫门口,等着午门打开。

这是太子监国一个多月以来第一次开早朝,很多官员甚至都不太习惯。

无数根火把点燃,照亮了宫门。

前段时间漫天的飞雪停了,但天气依旧冰寒,宫门外地面的积雪尚未化去,结成了一层薄薄的冰。

百官们个个打着哈欠,近一个多月是他们最舒服的时候。

以前陛下在时,稍有不慎,要么被罢黜,要么被杀,像礼部因为占城使者的事件就从尚书到侍郎没剩下几人。

现在不仅不用担心忽然就被免官或者被杀的问题,还能清晨不上朝,到辰时才去各个衙门办公。

这般惬意的日子,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很快午门外聚集了大量官员,众人三三两两与相熟的人站一起,直到胡惟庸马车来时,顷刻间泾渭分明。

就看到胡惟庸一下马车,三百多名需要上朝的文官有七成以上都向着他的方向涌去。

一个个凑在他身边说着各种恭维的话。

“丞相旦夕安寝,朝夕安居,为天下庶黎操劳辛苦了。”

“是啊,今国家大事,皆需丞相承担,古之诸葛亮亦是如此。”

“陛下重病,太子年幼,还需要丞相多多担待。”

“诶,都是为了朝廷效力,为陛下和太子效力,诸位就别说这些话了。”

胡惟庸下车后嘴上虽然说着场面话,但脸上的表情却并没有那般诚惶诚恐,反倒十分轻松,仿佛理所当然。

不远处武将勋贵集团站在一起,另外还有少部分文官,约数十人聚在一个角落。

如果站在午门上方的宫墙上往下看的话,就会看到宫外除了极少数单薄的个人以外,九成以上的文武官员都自动呈现出三方势力。

势力最大的自然是以胡惟庸为首的集团。

他们通过淮西籍乡党互相举荐而来,加上其他地方官员投靠,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集体。

其次则是以李文忠为首的武将勋贵集团。

他们与文官不允许有交集,早朝列班次的时候也要各自分开,私底下更不许接触,独立于朝政之外。

最后则是浙东集团的残余势力。

以前刘伯温等人在的时候,浙东集团虽然处于劣势,但人数也不少,至少百余之众,勉强能与胡惟庸势力分庭抗礼。

可如今随着刘伯温等人病逝,很多浙东集团的官员遭到胡惟庸罢黜,势力早就大不如前。

其中职位最高的竟然只是刑部侍郎钱唐以及翰林院编修吴沉。

本来新任礼部尚书张筹也应该是浙东集团的人,他是无锡人,以前跟宋濂一起定制过宫廷礼仪,与浙东集团关系很好。

但史书记载他颇善附会,当上礼部尚书之后就对胡惟庸颇为巴结,目前虽然并非胡惟庸集团核心人员,却也已经与浙东集团走远。

所以现在浙东集团可以说是小猫两三只。

除了钱唐以外,其余人基本都在五品以下,即便是上早朝,位置也极为靠后。

“咚咚咚!”

宫门上宦官重重地敲响了大钟。

午门缓缓打开。

两侧侍卫让开道路,百官随即列好排序,自午门入宫,过金水桥,至奉天门,随即步入了奉天殿外广场。

只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此刻奉天门殿外广场下,不知道何时已经站了一百余人。

他们并没有站在玉阶下,而是站在位于玉阶右侧的位置,那里旁边就是文官们所立之处,与文官们相距大概有那么几丈远。

此时是寅时三刻,也就是早上四点钟。又是冬季,昼短夜长,天色昏黑看不清样貌,却是让人一头雾水。

直到文官们徐徐走到了玉阶下方,借着奉天殿火光,才注意到这些人里似乎有些熟面孔。

眼尖的人已经认出了那么几个。

“咦,那不是以前的礼部员外郎吴伯宗吗?他不是被罢黜谪居凤阳了吗?怎么在这儿?”

“那个人好像是韩宜可,他以前是监察御史,因为弹劾丞相被贬去西安了,怎么忽然被召回来了,莫非”

“快看,是薛祥,他居然也回来了。”

那些在旁边站着的官员达一百多人,虽然绝大多数都比较陌生,但那些熟面孔却让人心惊胆战。

因为里面有不少人都是当初被胡惟庸赶出朝堂的臣子,其中不乏有高官重臣。

比如薛祥就是工部尚书,后来因为在工部修缮宫殿、建造殿宇十分得力,被朱元璋提拔为北平布政使,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结果得罪胡惟庸,明明三年都是天下布政使的政绩第一,却遭到了罢黜,由正二品布政使降为正四品嘉兴府知府。

朝野上下很多人都知道薛祥政绩出色,为人刚正不阿,却受到这样不公正的待遇,让人十分惋惜。

但此时胡惟庸正势大,自然也无人为他伸冤。

没想到他今天也在。

看到这一幕,让胡惟庸等党羽一时间预感到了一丝不妙。

太子这是什么意思?

“太子到!”

便在这个时候,随着内使监令宦官王东一声大喊。

百官顿时鞠躬行礼:“参见太子殿下。”

朱标徐徐从奉天殿中走出,两侧朱棣和朱云峰像是保镖一样紧紧跟随。

宦官早就搬了一把黄花梨外涂金漆的龙椅放到了玉阶上。

左右玉台上,玉阶下,仪鸾卫士兵威严站立。

朱标一撩长袍下摆,坐在了龙椅上,面容肃然地俯瞰着下方。

“平身!”

“谢殿下!”

百官抬起头。

胡惟庸此时已经一万个问题想问。

他总觉得有些不对劲,但按照礼仪还没到奏事的时候,所以也只能暂时先忍耐。

便在这个时候,赞礼官大喊道:“有事早奏,无事退朝!”

“臣有奏!”

一名官员从人群当中走出,拱手说道:“臣中书省都事商暠时弹劾丞相胡惟庸,擅弄权事,任人唯亲,且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商暠时,你血口喷人!”

胡惟庸顿时坐不住了,站出来怒声呵斥。

咦?

居然亲自下场?

朱云峰站在台阶上打了个哈欠,听到胡惟庸呵斥,十分惊讶地看向下方。

这老家伙也太沉不住气了,竟然亲自下场驳斥。

换成严嵩这样老谋深算的,恐怕早就有严党小将为其冲锋陷阵了。

不过仔细一想或许也正常。

嘉靖都已经是明朝中后期了,党争算计都已经娴熟,玩弄政治出神入化,党派之争自然不会过于张扬,暴露自己的真实目的。

反观明初就简单粗暴许多,都是直接弹劾。朱元璋就找被弹劾的人问话,要是答不出来,那就死翘翘。

归根到底。

胡惟庸看似是丞相,实际上他是书吏出身,靠着贿赂李善长才一路坐火箭升到中书省丞相的位置。

早期他很得朱元璋宠信,以至于在中书省只手遮天,得罪他的都会被罢黜,巴结他的都会得到升迁,根本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

甚至说难听点,现在整个朝堂都是个草台班子。

明初科举举行的不顺利,很多官员都不是科举出身,也没有地方治理经验。

不少人前一刻只是七八品官吏,或是得到举荐被朱元璋火速提拔,或是投靠胡惟庸荣登高位,能力和政治斗争都非常差劲。

因而遭到这样在早朝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被弹劾,胡惟庸自然是沉不住气,第一个跳出来。

而随着他跳出来,他的党羽也连忙站出来呵斥。

“商暠时,你在胡说八道什么!”

“殿下,臣弹劾商暠时诬告朝廷重臣,还请殿下明察!”

“丞相日夜为朝廷政事殚精竭虑,常思报效国家,殿下切不可听信奸逆谗言啊!”

一时间马上就有二十余位朝廷大员上奏。

“咚咚!”

王东敲响放在一旁的铜锣,高声道:“肃静!”

“唔”

朱标长吐了一口气,站起来双手背负在身后,故作惊讶道:“商暠时,胡相可是大明支柱,岂能随意弹劾?你有证据吗?”

商暠时冷笑道:“臣有证据。”

说话间从怀里取出奏折,双手托举,弯腰说道:“这是臣在中书省记录的最近数年胡惟庸擅自做主的上封事,还有其辄匿的奏径,皆一一登记在案,殿下可以让通政司对照!”

“曾秉正何在?”

“臣在。”

“对照一番。”

“是。”

曾秉正随即走过去把那奏折拿了过来翻阅。

此时场上静谧无比。

胡惟庸党羽一时间个个都汗流浃背,不断擦着额头的虚汗。

商暠时之前是正二品御史中丞,因为得罪了胡惟庸,被胡惟庸罢黜,成为了正七品中书省都事。

不得不说,明初升官和降官落差就是这么大。

完全不按官场规则升迁或贬谪。

有的时候被朱元璋或者胡惟庸看重,就可能自正七品直升正三品乃至正二品。

可一旦被朱元璋和胡惟庸厌恶,那么自正二品降到七品也是常有的事情。

因而此刻所有人都以为这是商暠时在报复胡惟庸。

唯有胡惟庸心中感到不妙。

毕竟曾秉正再怎么博闻强记,一年下来送往通政司与中书省的奏折达少则六七千,多则上万件,他怎么可能全记下来。

这背后必然有阴谋。

果然。

很快曾秉正对照完后上报道:“殿下,对照无误,最近五年内,胡相擅自做主的奏事达一千六百余件,辄匿的奏书也达到了三百三十七件。”

“胡相是否要给本宫一个解释?”

朱标双手背负在身后,站在玉阶上居高临下,目光凿凿地看向胡惟庸。

这是第一个发难点。

胡惟庸额头冷汗直冒,连忙说道:“殿下,臣只是觉得一些小事,没必要麻烦陛下和殿下。其中很多奏折都是临近散值才过来,即将封宫,事急之下,又非大事,不想再叨扰陛下,因而才擅自做主,还请殿下宽恕。”

“呵。”

商暠时冷笑道:“江南旱情严重是小事,陛下直到数日后才知晓。调动六部尚书也是小事,稍不合你心意便擅自罢黜,连陛下都不知道,我都不知大明朝堂是陛下的朝堂,还是你胡相的朝堂!”

“你!”

胡惟庸怒目而视,破口大骂道:“你这构陷本相的无耻小人!”

“殿下,臣也弹劾胡惟庸卖官鬻爵,收受贿赂。”

毛骧忽然站出来拱手说道。

“可有证据?”

朱标问。

“这是账本及最近两年来的记录,其中最近一月最为清晰,记载了朝堂多名官员向胡惟庸贿赂的事。”

毛骧从怀里取出账本和奏折,然后瞥了胡惟庸一眼道:“胡惟庸家奴仆孙喜与臣有旧,这些都是孙喜暗中记录,时间地点人员账目皆有数!不仅是他们贿赂的金额,还包括他们之间的对话,在私底下将朝廷政事定论的言语,以及哪些人进出了胡府,哪些人在妄议朝政都记载下来。除此之外,一些大臣府邸的奴仆也与臣有联系,他们之间的记录都有可查,可一一对照!”

胡惟庸瞪大了眼睛,浑身颤抖起来。

身后诸多党羽,亦是汗流浃背,一个个脸上纷纷露出惶恐的表情。

没想到自己家里竟出了内贼。

他们干的所有事情,全都被毛骧抓住了把柄,恐怕太子殿下所知道的事情,远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多!

朱标怒视下方道:“哪些人卖官鬻爵而来,哪些人妄自决断朝政,自己站出来还能免死,若是报出名字,那就休怪本宫无情了。”

“臣有罪,臣向胡相贿赂过一百两金。”

“臣也有罪,臣向胡相贿赂过一千二百匹绢帛。”

“臣”

霎时间就有十多名官员站出来颤颤巍巍地跪倒在地上磕头哀嚎。

而随着他们站出来,又有大批官员纷纷跪倒,哭嚎不止。

看着下方这片胡党官员。

玉阶上朱云峰边伸懒腰边打哈欠。

太没意思了。

还以为是场酣畅淋漓的大战呢。

结果胡惟庸就这?

无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3330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