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二章 那就试试父亲的刀锋利否!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阳春三月暖风吹拂,皇庄的稻田随风轻摇。

朱云峰和朱标坐在凉棚里,畅谈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遐想。

“仔细想想,后世人说的没错,父亲眼界格局确实小了些,若是不兑换宝钞,对大明百姓伤害何其之大。”

朱标用毛巾擦了擦脚上的泥巴,等伺候的宫女走开后,穿上鞋说道:“眼下虽然确实要付出许多代价,但朝廷的信誉得以保存,民心方能归附。”

“太伯爷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还是有自己的见底,这确实是寸步不让的事情,大明最重要的是保证国家信誉,不然以后寸步难行啊。”

朱云峰蛐蛐朱元璋道:“说到底老祖宗其实更适合拿刀子砍人,他一个农民懂个锤子怎么当皇帝。这种国家发展的问题,还是得交由有远见的人才行,比如太伯爷您。”

“你这话说的,还有你嘛。”

朱标嘴角含笑,虽说议论的是他父亲,但不得不说的是,对于他父亲的政策安排,确实不敢苟同。

“我就赚点小钱钱就行。”

朱云峰嬉皮笑脸地道。

说到底,这废除宝钞制度涉及到的是他的钱袋子。

金银兑换,大明这边兑得多,他才赚得多。

要是不换宝钞的话,哪还需要银币?

所以对朱云峰来说,换宝钞是一件好事。

对大明百姓来说,也是件好事。

对整个大明朝廷来说,短时间内是坏事,但长远来看更是好处无穷。

别看大量的宝钞兑换,需要老朱将所有得到的金子,以及现有的白银全部拿出去换成黄金,兑成银币回来。

再把这些银币换成跟废纸没什么区别的宝钞,导致国库在很长一段时间将严重缺钱。

然而宝钞换成银币之后,通货膨胀就会迅速消弭。

民间贸易热忱也极速高涨。

换来的是商品流通,经济发展,之后丝绸、瓷器、茶叶等传统产业会很快恢复。

虽然这个时期欧洲正处于鼠疫大爆发时期,航海时代尚未开始,往欧洲去做贸易并不是一个好选择。

但本身明初商品经济还未恢复,内循环自己都不足,何况亚洲地区,日本、朝鲜、东南亚,都是可以贸易的好地方,产金区多的是。

所以现在换宝钞对朝廷的国库确实会造成很大影响。

可十几年,二十几年后,大明的经济发展将会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因而目光如果放长远点,那就是功在十年后的大好制度。

“那你认为我们什么时候可以兑换?”

朱标又问。

“现在肯定不行,我的产能没那么大,将近十亿的兑换量太恐怖了,老爷子真是,这么疯狂印钱。”

朱云峰摇摇头道:“我算了一下,以现在的工业能力,搞大点每个月几千吨,甚至几万吨都能做,但你知道我们国家一年的白银产量是多少吗?”

“多少?”

“根据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前年是1.63万吨,大前年是2.68万吨。”

“这算是多还是少?”

朱标对这个东西没什么太大的概念。

他不清楚别的国家产量。

“算多的了,现在白银主要用于电子、化工和医药等行业,首饰方面渐渐被珠宝、钻石、黄金取代,消耗的白银很少,所以白银储备再大,也很少有人会主动去开采,往往都是冶炼其它矿产时候分离出来的副产品。”

朱云峰说道:“我们作为工业大国,本国的白银产量完全足够,所以每年都会大量出口白银,即便是进口也是进口白银粉,通过加工变成高纯度白银产品出口出去,这意味着什么你知道吗?”

“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我国目前的白银完全满足不了大明的需求。”

朱云峰说道:“我们一年进出口才几千吨白银,4000吨白银相当于大明1.07亿两,要想弥补老祖宗大量印钞带来的后遗症,至少得要个5-6亿两吧,那就得2万吨以上。

“我们那么大体量的国家一年产能才那么点呢,大部分白银都要用于工业,如果把那么多白银都弄过来,我国就会出现白银缺口。”

他指出关键问题道:“而且一克7块钱,一吨就要700多万,4000吨白银,相当于280亿我们那的钱,这么恐怖的贸易量,一定会引起国家的关注。”

严格来说,我国白银产量并不算低,在全世界能排在第一。

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矿业开采量,每年约4000-6000吨左右。

另外一份则是工业副产品。

得益于我国夸张的工业能力,通过铝、铜、铅等矿产冶炼,一年光白银副产品都能达到一万多吨。

基本上一年产出,两万多吨,相当于7亿多两白银。

而据说清朝从明朝那继承了大量白银,又继续贸易,到晚晴的时候全国白银储备为4.9万吨,差不多是13亿两左右。

刚好是清朝各种条约赔出去的银子总和。

也就是说,我国现代的两年的白银产量就超过了整个明清六百年的白银储备。

即便算漏了,那就再多加一年产量。

放到古代这三年产量,随便扔给中华五千年任何一个皇帝,够他挥霍十辈子都花不完。

但老朱太坑孙子了。

同体量的情况下,老美都不敢这么印钞。

毕竟老美虽然衰弱了,可本身还是有一定工业以及金融加上美元霸权吸血全球兜底。

考虑到狂印钞会无限降低美元信誉,老美也只能一步步来。

可老朱才不管你这些。

一年敢印几千万贯宝钞,甚至历史上洪武二十三年他印了9500万贯,接近一个亿。

离谱。

听到朱云峰的话,朱标也意识到自己老爹又坑儿子坑孙子了,皱眉说道:“那怎么办?”

朱云峰想了想道:“慢慢来吧。我估计每个月能生产个几十吨就不错了,不过有个好消息是可以两手准备,产银币加白银直接输送。一个月就算只搞二十吨来,一年下来也有个240吨,差不多等于900万两白银。”

“你这帐算得不对吧。”

朱标挠挠头道:“240吨,不应该相当于640万两吗?”

“忘记了我说银币是合金了吗?”

朱云峰笑道:“一枚银币能省下30%以上的银,240吨就能省下70多吨,这70多吨还能造银币呢。”

之所以要造银币而不能是钢镚子,就在于古代百姓只认金银。

他们自己有检验金银的办法,你拿钢镚子出去,在国家信誉不太好的时候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因而最好的办法还是以金银铜为信誉货币,把国家信誉拉满,之后再用纸币,而且还得要有金银作为锚定物,控制发行才能稳定经济。

否则后果依旧是百姓对国家信誉怀疑,钢镚子拿出去不认。就跟朱云峰他们县里一样,一元硬币是不流通的。

“原来如此。”

朱标恍然大悟,随后欣喜道:“那一年就能送来900多万枚银币吗?”

“嗯,以后再慢慢想办法扩大产能吧。”

朱云峰点点头道:“说实话,这点产能在金属加工行业毛毛雨都不算,那些炼钢厂、矿业集团,铁矿、铜矿、铝金属、炼钢厂,每年产能都几百万上千万吨,但在白银行业,每年几百吨都有点扎眼了。所以只能一步步来,没什么办法。不过大明本身就有一定的白银,可以银币与白银共用,等恢复一定经济能力,去日本抢”

“额”

他迟疑了一下,还是决定文明一点说道:“买金银矿,作为商业大国,在海外买点矿产也是应该的事情。而且为了治安,在那里驻点士兵也很正常,你说对吧,太伯爷。”

“不错。”

朱标笑眯眯地道:“现在要灭了日本确实有很大难度,但如果拥有海军,威慑日本却是简单。”

“那就一起努力吧。”

朱云峰笑了笑,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晌午。

春风拂面,东面不知道何时飘来一些灰色的云彩,让原本光明的天地暗淡了几分。

这是要下春雨了呀。

朱云峰忽然说道:“对了,这次来除了聊白银加工厂的事,还有件事。”

“什么?”

朱标问。

“你们要想在大明全方面推广高产水稻,化肥也少不了,现代化肥运不过来,就得大量成立土法炼肥工厂。”

朱云峰说道:“土法炼肥我看了一下,原材料是腐烂的草木树叶、人猪牛羊鸟等粪便、熟石灰、动物骨灰、大豆、酵母、菜叶、粗砂等等,古代虽然也有堆肥的方法,但以粪便为主,方式也不科学,按我看的土法炼肥,弄出来的都是固体土壤肥料,不像粪肥一样弄成粪水不方便运输,我打算在这边成立公司,搞私营土法炼肥工坊,在太湖和洞庭湖周边府县大量开设。”

“一定要私营吗?”

朱标皱眉道:“是否能官营?这想来也能扩充一下国库。”

“不是我想赚这点钱,弄起来经营的利润都给你们也无所谓,最主要的是,你弄成官营,贪不死你?”

朱云峰挠挠头道:“说句实话,这算是个烂摊子,我宁愿自己不来搞,我现代公司那边还一堆事呢,给你们去搞就行,但你们能搞定吗?”

官营炼肥工厂,可以参考大宋的官营茶叶榷场。

大宋官营茶叶,官府从茶农那几文钱一两的价格大肆收购,转手卖几十文一两,其中的利润与朝廷三七分成。

朝廷七成?

错了。

七成是官员们的。

朝廷能得三成也得看他们的脸色。

到时候大明拿了各种土法炼肥的配方,自己官营生产肥料。

很大概率他们低价从农民手里收来粪便、骨灰、石灰、植物残渣之类的原材料,做成肥料再高价卖出去,然后做假账在里面大赚特赚。

而且这算很低级的操作方式了,更厉害的比如明明收集了一千吨原材料,但他们却只报五百吨。

剩下五百吨他们自己做成肥料自己卖,那赚得钱更多还不容易查到。

除此之外,做好的肥料农民配额怎么分?

搞不好他们根本不会卖给普通农民,而是转手低价卖给跟他们勾结的商人和地主,再由商人和地主剥削农民,他们再在其中分账。

所以在古代搞官营贪腐的可能非常高。

私营就不同了。

虽然其中同样有风险,比如下面的掌柜、伙计搞事。

但不怕啊。

他是吴王殿下。

官营榷场官官相护,官员们手中有很大的权力以及下面的人办事,想查的难度很高。

私营小作坊查起来还不容易?

那群掌柜、伙计一没后台,二没那么大能量。想从中牟利,直接送他们去坐牢。

毕竟这些东西可是吴王殿下的私产,官员、作坊的工人、店铺掌柜、伙计手敢伸进来,朱云峰就有理由处置他们。

所以在这一点上,私营其实比官营更方便。

而且这也其实相当于皇室私产,半官营半私营的性质。

朱标听了先是微微皱眉,片刻后舒缓下来道:“你说的有理,那这件事云峰就拜托给你了。”

“唉,有的时候想想,这官当到多大才算大啊。我都吴王了,还得惦记着下面的人贪赃枉法,就是不知道明年春耕之后,又得掀起多大风浪哦。”

朱云峰站起身来,学着朱元璋负手而立的模样,远眺南方一望无际的田野。

“怕粮食多了,贪腐横行吗?”

朱标问。

“是啊,这粮食产量提升上来了,地主们可不高兴了,地主们不高兴了,官老爷能高兴得起来吗?”

“嗯?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我不明白,难道粮食多了不好吗?”

“当然不好,地主们可盼着天灾人祸呢。天灾多了,百姓就只能廉价卖地,地主们手里的地就多了。粮食产量上来了,百姓不用卖地,地主们会高兴吗?”

“这其中居然有这般门道?”

“或许是我想多了吧,可能也就只有大地主能看到这些,对于小地主来说,粮食多了能多赚钱肯定是高兴的。但大地主嘛”

朱云峰摇摇头:“这大明,终究不是我们后世。”

后世哪还有什么地主?

耕地跟打工比起来,收益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可大明却不行,耕地是当时绝大多数百姓唯一能够生存下去的办法。

因而地主阶级成为了当时最大的一股势力。

别的不说,就说朱云峰家。

当年他们祖上号称“陈半山”,名下有蓝沙镇大半的田亩,半个镇子的人都给他们家打工。

那地怎么来的?

还不是灾荒年月,自耕农过不下去,甚至小地主都被迫卖地。

而老朱家有祖上逃难带出来的金银,也就有抗风险能力,灾荒年月融了金银低价把地买过来,渐渐的到了清末成了拥有数万亩田地的大地主。

要是蓝沙镇风调雨顺,家家户户有余粮,就不存在卖地的情况,再有钱人家田地不卖你也没什么办法。

所以大地主阶级不会因为粮食产量提高,多赚到钱而高兴。

只会盼着天灾人祸多发生点,让地价便宜,他们可以像疯狗一样从老百姓手中把土地抢过来。

听到朱云峰的话,朱标眼眸中杀意迸发。

“若是如此,那就试试父亲的刀锋利否!”

这可是明初洪武朝。

不是嘉靖、万历、天启、崇祯朝。

地主搞事。

那就怪不得老朱挥起手中的屠刀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039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