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七章 朱标定政,朱棣废了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朱标最近看朱棣越看越不顺眼。

主要是感觉这家伙快废了。

虽说作为太子,看到自己的兄弟废了,对自己没威胁,应该是件值得高兴的事。

但朱标可不是普通太子,他是史上地位最稳的太子。

只要马皇后以及他背后的淮西勋贵集团在,即便是强势如老朱也不可能废了他。

所以在确定以后可以来现代治病,不会英年早逝的情况下,朱标从来都没有在这些弟弟们身上感受到威胁。

哪怕老四后来做了永乐大帝。

因而做为地位稳如泰山的太子,朱标并不希望看到弟弟们颓废。

如果这些弟弟能有所作为,将来立下不世之勋,对于朱标这个哥哥来说,亦是件好事。

毕竟作为开国皇帝的儿子,他们都要进行军事化训练。

跑步、刺枪、骑马那都是基础课程。

长时间的基础训练,让朱家二代不仅拥有很高的军事素养,体能也很强大。

朱标虽然从未出过手,但事实上作为朱家老大,从小军事训练,他的战斗力也很猛,是真正的等闲三五个人近不了身。

以前朱棣也这么厉害,后来历史上更厉害,继续这样下去实在是太可惜了。

要明白朱标可是已经知道了未来朱棣的战绩。

堂堂永乐大帝却如此度日。

每天吃了睡睡了吃,要不就是打游戏看视频。

人都胖了至少十多斤。

这样下去还得了?

不过老四说得没错,确实没办法。

是父皇让他来的。

只是有些浪费人才了。

只能希望老四自己注意点。

军事能力先不谈,至少也要把身体搞好,别这么继续胖下去了。

朱标心里想着,自己则走到了沙发边坐下,把手中的一个笔记本放上去说道:“云峰,过来帮我看看,”

“怎么,已经深思熟虑好了?”

朱云峰凑了过去。

“嗯,你之前说做制度改革要有规划和反复磋商,而且还要有调查,这是我研究了古代很多改革措施之后,制定好的政策。”

朱标把笔记本摊开道:“你帮我分析分析。”

朱云峰拿来看了看,朱棣则百无聊赖地坐在一边扣手指头缝的泥垢。

初时朱云峰还以为这只是改革大纲。

但随手翻开,这笔记本是A4规格,差不多一百页左右,上面居然密密麻麻写了至少得有八十多页,占满了大半。

看来朱标改革的热忱还是很高啊。

而且都做了分类与规划,显然是有备而来,要对大明整个体制进行全方面的改革。

第一页就是税务改革,对全国赋额裁减,特别是江南地区,旧额每亩交七斗五升至四斗四升的,减十分之四;四斗三升至三斗六升的俱只征三斗;三斗五升以下征两斗。

历史上老朱也是做过对江南地区的赋额裁减,但即便如此,比起其他省府,赋额仍然极重。朱标这次裁减比老朱的力度要大一倍,看来是决定轻徭役减赋税了。

“我通过网络以及现实当中实地核查发现,父亲对于税务制度的制定是相当完美的,至少对于我大明初年来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

朱标见朱云峰正在看他的税务计划,就说道:“大明初年南方富庶北方贫瘠,因而北方赋税少,而丁役多。南方赋税多,丁役少。十分契合目前南北发展不平衡的现状。”

“我想在这方面革新,却发现并没有革新的地方。因而只能在税务方向上下手。为此我制定了一些策略,比如这第一便是轻徭役减赋税,与民休息。”

他继续说道:“二是全国无论贵贱、王公、勋贵、士绅、官员,俱要一体纳粮。三是减少南方官田数量,在北方开荒,准备推广红薯、玉米、土豆等作物。四是征收商税,五是加大监管力度,如淋尖踢斛、多收斛面者上下级一律承担责任,再改不知者不坐的说法,改为责任制度,只要出事,就得担责。六是取消儒学生员一切优待,徭役也要参加。”

朱云峰认真地看着,发现朱标还是做了很多功课,微微点头道:“嗯,你这个方向是对的,老祖宗早期制定的政策确实是完美契合目前局势的策略,想要大幅度改动怕是不行,只能在细节之处动刀。”

“但也就这几十年吧。”

朱标叹道:“你说的没错,父亲的政策也就大明初期这几十年有用,到了老四的永乐时期,基本就成了祸害大明江山的策略,老四也是,真是蠢笨,见父亲的政策已有贻害的情况,为什么不改改呢?”

啊?

旁边朱棣一脸茫然。

我是谁。

我在哪?

我怎么改?

TM的。

我都不是永乐大帝了,我改个毛哦。

“也怪不到老四,他是造反当的皇帝,要是推翻了父亲的政策,那不是否认了自己的正统性吗?”

朱云峰为朱棣说了句话。

老朱在明初制定的税收制度其实是很合理的,这一点没得黑。

南方富裕就多征收,北方贫穷就少征收。

除了南方征收得过狠,比可持续竭泽而渔还狠,以至于早期年年定额的税都收不上来以外,其它倒没什么太大问题。

他甚至为了防止下面官吏多收粮食搞贪腐,在这方面都细致入微。

如在他制定的《明律·户律·多收税粮斛面》中就有:“踢斛淋尖,多收斛面者,杖一百”的规定。

但没什么用。

明初官员工资虽然比不上宋朝,也比不上唐朝,可维持基本生活是没什么问题,只是不算特别富裕。

然而宝钞滥发,手上的钱越来越不是钱,生活就愈发贫困,像海瑞这样完全不贪不占的官员,哪怕已经做到了正二品,也是穷困潦倒。

结果就是他做的规定全成为废纸,有明一朝东南官员拼命想办法减免赋税,下面底层官吏踢斛淋尖,多收斛面可劲盘剥。

至弘治中兴时,明朝朝廷可以征收的赋税从明初850万顷地,缩减到了400多万倾,减少了将近一半。

这就在于明朝特有的士绅集团可以免税的制度。

事实上朱元璋只是规定了“俱照儒学生员事例,一体优免本身杂泛差役。”也就是免除徭役,以激励读书人。

但就像是在大网上开了个口子,历代明朝官员就拼命将这个网口子撕大。

到了最后原本只是免除徭役的规定,就变成了免除赋税,并且即便有赋税,也能通过各种办法转嫁给百姓。

以至于只要考上举人,顷刻间就有无数人来拿着土地投献免税,从而有了穷秀才富举人之说。

范进就是典型的例子。

朱标显然已经从这一点上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而开始给老朱打补丁。

朱云峰翻了翻朱标制定的所有政策,发现特别大幅度的改动没有,几乎全是打补丁。

比如在藩王的规定上,藩王的财政不再由中央朝廷支付,而是由归属于王府的田土供应,并且要纳税。

在卫所制定上,取消世袭制度,核定满五年转为民籍,计划在未来他掌权的时候,渐渐把卫所全面裁撤,转为募兵制度。

只能说在现有的基础上,朱标想大刀阔斧还是不现实,这不符合明初的现状。

不过即便如此,他做得也不错了。

就像里面除了在税务方面进行多方面的细节补充,以减少民间的负担以外,还对官员有各种限制、福利、KPI考核等措施。

考核方面是学张居正考成法,以六科与内阁进行制度监察,加强地方管理。

限制方面就是权力限制,朱标想扩大御史台的监管范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在全国增设都察官员。

老朱之后肯定会把仪鸾司与亲军都尉府合并为锦衣卫,一个暗中刺探,一个明面督查,从而全方面对地方官员进行有效监督。

福利方面提高了工资待遇,明初官员工资基本上只能养家糊口,一品官员一千石粮食加300贯纸钞,相当于1300石。

不提宋朝官员那夸张的工资待遇,唐朝的一品官员是七百石粮食加职田12顷,永业田60顷。

注意是顷不是亩。

以唐朝每顷50亩来算,就是3600亩,即便每亩只产3石,那也是一万多石的工资水平。

而九品官员明朝是65石加30贯宝钞,相当于95石粮食。

唐朝则是30石,职田二顷,永业田二顷,相当于一年工资600多石粮食。

关键这就算了。

宝钞还要贬值啊,根本达不到一贯等于一石粮食的购买力。

其中差距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朱标也马上做了改动,在粮食方面,一品改成了一千石粮食,加300银元,加官田12顷。

至于官田怎么来的倒也简单。

现在北方像河北、河南等宋朝以前,中原传统的农业大省人丁凋零,荒田荒地非常多。

他打算趁着现在每年能有额外1000多万贯银元的时期,在北方进行以工代赈,以现金形式投入受赈济地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北方又穷又破人丁又少,粮食产出也低,服劳役的话负担太沉重了。

因此最好的办法还是通过朝廷花钱,对北方河南、河北地区大搞水利、道路等建设,一来刺激经济,二来增长农业,三来也是吸引人口。

并且规定像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国家都必须花钱,而徭役则只需要负责相对轻松一点的运输、修补、维护等工作。

比如朝廷要修一座水利设施,这个要花钱出银子,雇佣百姓来做。但水利设施出了点问题,要修补维护,那就通过徭役来解决。

如此也能大大减少百姓的负担。

“嗯,从制度的设计和修补方面,是非常合理的。”

朱云峰看完了所有的制度设计,点点头道:“只是我想告诉太伯爷你的是,这世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能用的制度,一项政策经过30年基本上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根本问题不是制度好坏而是要有改变的能力。现在这些制度比较合理,不代表以后合理,所以我认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很有必要。”

“是啊,我之前研究政策,网上都说政策具有滞后性,往往不是提前发现情况就改,而是出了问题,再想方案研究,最后层层调查,可能要好几年后才能对制度进行重新改变。”

朱标亦是说道:“想要对任何政策进行及时更正实在是太难了,不过也幸好我们能看到未来的事情,能够及时进行调整修改,不然父亲的制度确实会对以后造成很大的影响,不过也多亏了你。”

说罢朱标笑道:“若不是云峰你能想办法弄到钱来,这些制度很多都没办法推行的。”

“说到底任何朝代都缺钱.嗯,除了宋朝。不过宋朝属于中央留存多,地方留存少的情况,对民间持续盘剥导致。但宋朝也有它的优点。”

朱云峰想到了赵骏,就说道:“在商业税上宋朝是有可圈可点的地方,并且宋朝大力推广商品经济的发展,结算方式也比较先进。明朝收不到商税是个败笔,明朝后期的商业繁荣程度不比宋朝差,教科书上甚至说明朝后期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然而却是民间留存多而中央留存少,大大肥的只是民间士绅与富商,这也是制度缺失造成的弊端。”

“唔,等今年六月水稻收割,明年把新水稻、土法堆肥制度推广到全国,全国粮食产量暴增之后,我就会大力推广商业繁荣。”

朱标点点头,这是个趋势,只有农业革命了,粮食丰盛,才能加大商品经济发展。

商品经济发展了,朝廷才有钱搞工业革命。

“那就做个计划嘛。”

朱云峰笑道:“搞个五年或者八年计划之类,每几年搞一次这样的发展大方向,以后定个基调,每任皇帝都要如此推行,朝着定下的目标进发。如果达不到,那中间肯定出了问题,就去找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就能够顺理成章,每过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改革,也就不至于出现制度僵化,乃至各个阶层都对大明失去信心的地步。”

“好,那你觉得这些措施还有要修改的地方吗?”

朱标又问。

“基本上已经做得很完善了。”

朱云峰摇摇头,表示他已经没有可以帮忙修改之处。

毕竟朱标做这些内容可不是靠在现代想象。

而是结合现代观历史,在历史中找到的老朱留下的弊端,再亲自调研。

这段时间朱标也是研究朝廷内部官员制度、地方百姓生活情况、江南士绅占有田亩的情况以做出的应对。

在整体上主要以加强中央集权,加强行政效率,缓解土地兼并,减轻百姓负担为主。

如果在原来历史上,朱标要做这样的改革很难。

螺蛳壳里做道场。

就那么大点盘子和实力,你减轻了百姓负担,那朝廷收入就减少,还是得引发一个郭桓案来弥补亏空。

但朱云峰的出现给了朱标极大的帮助,银元弥补了朝廷亏空,每年一千多万贯,相当于目前朝廷财政的三分之一,是一笔巨大的收入。

等以后经济发展起来,向海外出口,或是直接掠夺都没什么问题。

所以关键在于现有的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以及下层发展。

朱标这段时间的研究没有白费,已经做得相当好。

朱云峰自然没有可以指摘的地方。

毕竟他连藩王制度都已经进行了约束和改变,以目前的情况下,藩王制度不能取消,那如此就已经做到了极致。

“既然如此,那就这样。”

朱标站起来,信心满满地说道:“待到今年七月,我就正式发行规定这些制度,务必要明年推广至全国,落实这些政策。”

“嗯,明年基本上就是大明的繁荣年月了,在这一点上太伯爷功不可没啊。”

朱云峰吹捧了一句。

“我先走了。”

朱标拿着笔记本说道:“届时还得与父亲好好商议之后才行得通。”

“我送送您。”

朱云峰跟了过去。

朱棣也站了起来,老老实实站到旁边。

朱标随即要走,路过朱棣身侧,又看到他,想了想,便叮嘱道:“四弟。”

“大哥。”

“切记不可疏懒,不管是军事还是政治,都要在现代好好学。”

“我明白的大哥。”

“之前看你常在打游戏,这么下去可不行,人就要废掉了,以后纵使不能当皇帝,我也要派你去征伐它国,海外建土。”

“是。”

朱棣连连应下。

“嗯。”

朱标随后下了楼。

朱云峰带着皮皮下楼送了送,一直送到地窖口。

他俩一走,朱棣随即就像是放假期间,父母终于去上班的孩子,激动地又坐在了电脑前。

“嘿嘿嘿,我的黑马喽。”

朱棣沉迷其中,旁边盘在电脑桌上的蛋蛋猫斜视地看了他一眼,又继续睡觉了。

等朱云峰上来的时候,就看到朱棣正噼里啪啦一顿操作猛如虎,然后就被虎先锋一拳打死。

“焯!”

朱棣气死了,说道:“已经死了三百多次了,还是过不去。”

朱云峰翻起了白眼。

自家这祖宗。

这是要真废了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2194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