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八十九章 新种子与水稻技术在大明推广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大明洪武十三年夏五月,皇庄内,朱标看着那沃野数千亩的金黄稻穗,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心情。

因为今天上午已经割了数十亩田,而根据反馈,平均亩产约有9石。

朱云峰跟他说过,明代一石等于现代180斤,这就意味着他们的亩产达到了1620斤左右。

而在他们这边成熟可以收割的时候,现代那边已经到了阳历六月,同样已经到了收割的季节,比他们还提前几天收。

根据朱云峰的说法,他在镇上的五千亩地,亩产基本维持在1400-1500斤之间。

这大大出乎了朱标的意料。

毕竟朱云峰一开始可是跟他们说,常规水稻一季度亩产也就800斤左右,但现在不仅翻倍,甚至比后世产量还高,着实令人意外。

不过如今朱标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小白了,在与朱云峰的交谈当中,也慢慢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之前在朱云峰之所以说亩产800斤,是他在网上查询到的资料。

但后来才晓得,这是不科学的结果。

真正从事种田行业的农业大户,在不用杂交水稻,而是高产常规水稻的情况下,基本上能达到亩产1200-1300斤。

而很多亩产800斤的情况,是因为农民用的种子都是自留种,农药和化肥使用也不科学,甚至干脆就不怎么用农药,耕作手段也非常原始,造成产量相对低下。

那些农业大户则完全不同。

朱云峰后来在B站上搜过,有一些种田大户UP主进行过科普。

基本上只要进行科学管理,合理地进行农药化肥使用,买高产的水稻种子,规划田间管理,一季度亩产1100-1300斤之间还是轻轻松松。

而朱云峰则是找了专业团队,不仅买了高产常规水稻,优选良种,并且农药、化肥以及田间管理都是严格按照科学标准进行,产量自然比那些B站种田大户门的有所提升。

那为什么一样的操作,大明这边的亩产要比现代那边高呢?

原因也很简单。

朱标开垦的地是秦淮河边的冲积扇平原地,河边有不少淤泥修建的田亩。

加之这边的气候和生长条件优于山里。

古代化肥又没有滥用现象,地力没有被透支,以及古代害虫对现代农药没有抗性,一触就死等等因素。

自然造成同样的操作,山里常年用化肥的田产量比不上河边淤泥地不用化肥的产量。

所以朱标也明白。

基本上可能也就前面几次产出会这么高,而且由于现代化肥不能供应全大明,因而这五千亩只能算是特例。

等到将来推广到全大明的时候,没有了现代化肥,单独依靠土法炼制的农家肥,产量想要达到这个程度,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即便如此,朱标也已经十分满意了。

毕竟在此之前,大明的单季度亩产最高也就500多斤,平均亩产往往在300-400斤左右。

现在提升了4-5倍。

哪怕后面降产量,从1620斤降到每亩800斤,那也比现在的大明高了一倍产出。

以后再在北方推广红薯、土豆、玉米等应急粮食,还有其余蔬菜、辣椒、瓜果等产物,何愁大明的粮食不能丰沛起来?

“你们觉得如何?”

朱标站在田头,负手而立,身后有一些德高望重的老人。

更远的地方则乌压压有无数农民打扮的汉子。

这些农民就是朱元璋从苏州、常州、湖州等太湖流域传统农业区找来的农业代表,一般是各乡里长、甲首。

他们每个人再带几个人当作见证,过来的开支由朝廷负担,亲眼看看稻田的产量。

此刻很多农民都站在田埂边,激动地摸索着那饱满的稻穗。

站在朱标身边的老人在古代称为乡老,现在也是一个个目瞪口呆,激动不已。

“殿下,这这这.”

“亩产9石.亩产9石,老天爷啊,草民这辈子都没见过这盛世。”

“以前倒也偶尔有过上好的田地亩产6-7石,但这亩产9石,而且还是那么多田全都亩产9石。”

“殿下,我们那边的田也能如此吗?”

周边乡老很多都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因为亩产9石,在他们眼中已经是神迹。

朱标笑道:“这亩产9石已经是难得的事情,但你们若是好好耕种,亩产6-7石应当还是可以。”

“殿下,为何只能产6-7石?”

一个乡老忙问。

朱标解释道:“因这田地是朝廷精心照料所致,你们想达到这点,相当不容易。不过好好按朝廷的旨意做,高产当无碍。”

说罢他又道:“这些产出的种子,都会送往江浙,之后由农庄的田户们指导你们做。朝廷也会在那边开设肥料站,用于制作专门的肥料,由当地典农卫统一进行管理。”

这是朱标考虑好的事情,下半年这些二代自留种要全部在太湖流域种植,现代化肥肯定无法大规模运输,那就只能自己自己做土法堆肥。

不过农药倒是可以运不少来,因为农药是可以进行稀释的,以现代农药的威力,对付古代害虫轻轻松松。

他打算在那边设立专门的典农卫进行管理。

那些在皇庄培养好的有经验田户一律都授予典农卫小旗的职务,让他们带领当地农民进行规范化种植。

这样目前产的5000亩水稻就能迅速在太湖流域生长壮大。

等到三年左右,种了五六代,种子开始退化的时候,再让朱云峰那边运种子过来就行。

如此长期下来,有了太湖流域的先进经验,自然也就能在整个南方推广水稻种植技术,大大提高粮食产量。

“好好好。”

周围乡老们听了连连点头,欣喜不已。

这事对于大地主们来说或许不是好事,但对于中小地主以及普通自耕农来说,那就是天大的喜讯。

毕竟大地主需要的是土地兼并,而中小地主和自耕农是没有资本大量进行兼并的,粮食产出越多对他们越有利,因此亲眼看到这盛况,没有人不会欣喜。

至于大地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会不会搞事,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搞事老老实实听话最好,要是搞事的话。

朱标眼眸闪烁过一缕寒芒。

他爹可是朱元璋!

当下,朱标下令,将这些水稻尽数收割。

由皇庄农户重新进行筛选优质稻种,然后用麻袋装车,押赴苏州、常州、湖州等地,准备今年下半年种植。

下午朱标回到了乾清宫。

朱元璋正在书房办公,他现在批阅奏折,都是用水性笔,比毛笔方便很多,批阅速度也快。

听到脚步声,朱元璋抬起头,平静中压抑了一抹激动道:“收割了?”

“收割了。”

“一亩多少?”

“九石,比云峰那边还多一石左右。”

朱标笑逐颜开道:“父亲,我大明的田,能亩产九石了。”

朱元璋的笔尖一抖,差点刺在奏折上。

好在水性笔不会滴墨,不然肯定要坏了这本奏折。

“嗯,我知道了。”

朱元璋脸上依旧保持着云淡风轻道:“意料之中的事情,那些乡民看了怎么说?”

“一个个都很高兴,下半年都愿意在苏湖地区种植。”

“嗯,这件事是重中之重,关乎到我大明将来的立国之本,你要放在心上。正好发布诏书,传告天下,告诉大家这个喜讯,内容由你来写吧。”

“是。”

朱标从书架上找来御折,写上诏书,随后按了玉玺,说道:“父亲,诏书写好了,我马上去发往通政司。”

大明的通政司负责收发文书,以前都是通政司把文书送到中书省,中书省批阅后再交由皇帝,皇帝看了觉得没问题,再发至通政司来实施。

如今没有了中书省,直接做决定的人就是皇帝了,基本上盖上了玉玺,诏书就可以发送出去。

而现在的大明朝,也就只有两个人可以代替朱元璋发诏书。

一个是马皇后,一个是朱标。

只是马皇后轻易不会动用这个权力,甚至基本不会动用,要想达成她要做的事,只会以劝诫的方式让朱元璋帮忙。

朱标以前则是没有这个权力,现在则可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老朱对大朱的认可。

“嗯,去吧。”

朱元璋点点头。

朱标就往通政司去了。

看着儿子离去的背影,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自己的儿子长大了呀,做出了成绩。

心里想着,他又看向书桌上朱标给他的那个笔记本。

里面的内容就是朱标新政的内容。

说句实话,朱元璋看完之后,并没有多大反感。

因为这个新政没有推翻他的所有政策,只是进行了大幅度修改和补充,以防止出现纰漏。

即便以后要取消里面某些政策,那也是很多年后的事情。

当然。

除了朝廷不供给藩王这一条让朱元璋颇有微词以外。

毕竟儿子们都是他的心头肉。

他这个做大哥的,怎么能如此薄待弟弟们?

不过考虑到朱云峰说过,朝廷供应藩王的后遗症太大,让国库支出无度,最终也就只能妥协。

反正国库支出是一回事,他私人赏赐又是另外一回事。

朝廷不供应,他自己供应就是了。

因而对于朱标的努力,朱元璋都看在眼里,对他的能力也是愈发地认可。

或许,也确实要给他治理天下的权力了。

老朱心想着。

下午时分,通政司接到了诏书,随即迅速传遍天下。

当然。

所谓的天下其实就是发到各布政司衙门,由布政司衙门再通传至各府、县,在府城、县城以及各交通要道张贴榜文。

明初时期识字率不高,加之南方地区宗族力量强大,想让皇权下乡难度还是太大了点。

但老朱通过黄册、鱼鳞册以及在乡间任命里长、甲首等制度,对于控制乡村、监视地方还是很有帮助。

一旦有外乡人经过,就会被这些里长、甲首监视。

如果没有路引就完蛋了,会被抓起来。

只是这样做造成了村子封闭,里长、甲首以及地方士绅权力很大。

也算是加深了地方的排外性。

很快。

数日后,江浙地区各府、县迅速张贴榜文。

湖州府,归安县,作为湖州府城之一,归安县与乌程县被运河分割。

府城东西南北,河流众多,城内城外,俱是河流与湖泊。

但也正是得益于水系发达,加上城外平原无数,造就了湖州沃野千里,也诞生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美名。

此刻城中府衙告示牌,以及各交通要道,衙役们纷纷贴上了榜文。

爱看热闹的民众迅速围了上来。

江南地区读书风气甚重,识字率高,立即就有人念道:“朝廷新制稻米优种,制育田肥料,亩产9石,昭告天下。不日将稻种运至江浙,广为推行。种植方法及稻种、肥料由典农军教导使用,各地百姓当悉心听从朝廷典农卫授学,以提高亩产。”

“亩产9石?真的假的?”

“朝廷都有公告了,想来应该是真的,而且我听说前段时间朝廷召很多乡里里长、甲首前往金陵观稻。”

“我们村的甲首回来了,他们说这是真的,亲眼看到那沃野千里的皇庄,一亩多则10石,少则8石,大多都在9石左右。”

“苍天保佑,若是能亩产9石,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得赶紧回去问问我们村的里长,朝廷的种子什么时候拨下来,这要是种了今年就不用愁了。”

乡民们一时间有的震惊,有的狂喜,还有的连忙跑回去,要马上回村里去询问新的种子和肥料什么时候运过来。

因为如今已经是五月底,正所谓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江南地区水稻种植采取的是两季稻,春夏一季,秋冬一季,眼下刚刚收了春粮,马上就要种秋粮,一刻都不能耽误。

当下消息迅速广为传播。

到了六月初,朝廷把新收割的粮食重新进行了优质筛选,将大批种子运往江南。

要知道亩产1600斤,5000亩,光种子就有800万斤。

而通过专家技术团队的操作,每亩要用种子约4斤,也就是5000亩产出,能种200万亩地。

当然。

肯定要优选优种,把个大饱满的稻种挑出来留作种子,小一点的稻种就吃掉,并且打乱种植,不能同一亩地的种子留下来再种一亩,以此交替繁衍。

最后经过筛选,留了一半种子发往江南。

但即便如此也是狼多肉少。

宋代开始,太湖地区就已经开发出了上千万亩土地,到明朝时期土地更多。

这里水系发达,浇灌不缺水,以至于粮食产量丰厚。

现有的种子只能满足100万亩。

朝廷典农卫随即于六月份勘探土地,最终确定在无锡、吴县、宜兴、长兴、归安、吴江等太湖沿岸县城选出优质田地进行耕种。

同时他们在这里建立化肥站,由吴王殿下成立的化肥商行经营,在当地收购粪便、腐叶、骨粉、石灰进行土法堆肥,产出的肥料用麻袋装着送往各地种植的新田。

一时间苏湖地区热火朝天,在亩产1600斤的刺激下,到了七月份,大量水稻开始种植,从育种开始,这些都是以前农民们从未接触到的新知识。

唯一的问题就是闷苗没法进行。

因为闷苗需要大量的塑料薄膜,大明皇庄五千亩朱云峰还能提供,但这100万亩就实在没办法了,因而只能省去这个步骤。

但即便如此,多了其余步骤以及各类田间管理,也能大大提升产量,造福一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6332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