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章 大明的问题在于内斗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接下来的几日,朱云峰找厂家定了几台水力发电机组,又定了不少电动机和新的冲压机、车床之类。

之前不定,不是说没钱,而是必须要有正当的理由。

工厂没有,有工业电的情况下,再忽然买一台水力发电机过来,本身就容易惹人怀疑。

现在不一样。

朱云峰下半年又要开设几个加工厂,地址在蓝沙镇到吉祥镇之间的山沟里。

深山老林加上本地电站老旧,经常要检修,自己买一台水力发电机,利用当地山里的水资源发电也合情合理。

最主要的是在尚峰山南面刚好有条河,原来就有个水电站,叫铜山坝水电站,是70年代设计建造,但前些年遭遇特大山洪导致发电机损坏,最终拆除。

这意味着他们当地是有建造水电站的基础,工厂用电规模非常大,在有造水电站的基础以及有这方面需求的情况下,自然不会让人怀疑。

数日功夫,朱标发布的新政迅速席卷江浙地区,在减免赋税政策下,江浙百姓一时间欣喜若狂,民间开始纷纷称赞太子仁德。

而就在新政发酵的时候,朱云峰找的一些历史系教授,也都已经把他们的设计方案交了过来。

六月十八日。

这天朱云峰在自己家中,他刚才在网上搜了一下,找那种无线电台。

之前他对这玩意儿不是很懂,最近在网上查阅穿越资料,有人说可以手搓无线电台,这才想起来还有这种玩意儿。

搜了一下,发现这种东西网上还真就能买到。

一万多可以买到短波电台,覆盖距离超过一千公里,除此之外还有那种20公里以上的短程车载电台,价格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如果要想增加通信范围的话,再花几千块钱买个中转站,这样覆盖距离就可以超过一百公里。

朱云峰对这种东西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没有信号基站的情况下,这种无线电台放在古代到底有没有用处。

但并不妨碍他下单购买,反正有钱就先买了再说。

在网上下了一堆单,光各种电台、对讲机之类的东西就买了十多万。

只是短波电台就只能通过收音机来沟通。

也就是两个电台在超远距离情况下,各自发送指令,通过收音机接收,电台发送的形式,不能直接通过对讲机交流。

因为短波电台对讲机属于管制品,需要无线电台执照才可以买到。

不过这应该足够了。

如果在皇宫里装一个电台,一个中转站,再把一些对讲机放在军营里,那么朱标如果想集结军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而再在皇宫装个短波电台,朱元璋打仗的时候再带一个,双方就能通过收音机来千里传音。

‘要是老朱在打仗的时候,两边已经摆好阵型,我在皇宫给让他那边的刀盾手阵地向左移十米,那就有意思了。’

下完单后,朱云峰心里乐滋滋地想着。

“在干嘛呢?”

正在这个时候,朱棣伸着懒腰从房间里走出来。

此时已经是下午,他才刚睡醒。

而隔壁季赫的房间还在鼾声如雷,震得整个房间都像是在抖动。

昨晚上他们搞到今天早上,运了几十吨各种物资过去。

包括行军干粮、手电筒、药品、绷带之类。

这些东西可不好弄,手电筒还好,主要是行军干粮和药品,买太多引人注目,只能慢慢买。

看他出来,朱云峰一边打开QQ,一边随口说道:“刚下单买点无线电台。”

QQ打开后,立即就有不少邮件发过来。

“那是干嘛的?”

朱棣不解。

这方面知识朱云峰都不知道,更别说他了。

“可以进行远程通信。”

“跟手机一样?”

“想多了,最多就是交流,想跟手机一样得有通信基站。”

“能建基站吗?”

“想得美。”

朱云峰白了他一眼,随即眼睛一亮道:“老四,你有活干了。”

“什么东西哦?”

朱棣凑了过来。

就看到朱云峰的邮箱里已经有七八封邮件。

点开第一封,这是认证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孙副教授的回信。

打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有各种制度设计和改良。

孙副教授认为,明初时期,朱元璋设计的政治制度其实已经算是相当完善。

但完善不代表完美。

也就是在他与朱棣时期,设计的失败的三权平衡政策,导致后面大明处于严重的内斗内耗之中。

最初朱元璋废除丞相,兼并了相权,从而让百官成为摆设。

不是事实上的摆设,而是只听从命令的执行者。

所有的命令和决策都由他一个人解决,百官只负责提出问题,而不负责解决问题。

这样不是不行,但需要的是一个绝对英明,且精力充沛的君主。

朱元璋能够做到,不代表他的继任者能够做到。

事实上大明到了第二代就出了严重问题,如果不是朱元璋早期做了分封制度,让儿子在边境统兵的话,恐怕大明只有两个结局。

一是朱允炆乱折腾,以至内乱四起,大明二世而亡。

二是朱允炆的权力全被文官集团分走,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文官集团傀儡。

而到了朱棣时期,朱棣没有他父亲那样的精力,就只能启用内阁,内阁有参政的权力,成为了相权的替代品。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引入与之抗衡的集团,于是宦官集团和以锦衣卫、东厂为代表的特务集团迅速壮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皇帝与相权斗争的结果。

自此内斗激烈程度也逐步上升。

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的权力都来自于皇帝,皇帝从台前隐于幕后,让文官集团与宦官和锦衣卫做对抗。

双方展开拉锯。

皇权强大的时候杀百官如屠猪狗。

相权强大的时候,百官能在殿上锤杀锦衣卫指挥使和宦官首领。

这都来源于从明初一直延伸到明末的皇权与相权斗争。

而朱元璋和朱棣早期大肆杀戮文官集团,又加剧了文官集团对皇权的不信任,从而就算是被挺杖打死也要争权。

所以如果要想在明初进行一套制度设计的话,就必须解决这样的内斗问题。

孙副教授的想法很简单,可以学宋朝。

让文官集团内斗。

宋代的文官集团远没有明代的文官集团团结。

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权力交叠,文官与文官之间权力存在交叠性,各自分管并不明细,具体事务全靠差遣而不靠本职官位,造成官员之间能互相插手对方衙署事务,使得双方必须斗法夺权。

二是分权制衡,宋代把财、政、军分别归属于三司、政事堂以及枢密院,而最终的决策权又归属于皇帝,造成文官集团必须依赖于皇帝才能有施政权。

通过这两种办法,就能让相权依附于皇权,同时文官集团还得互相内斗来争权夺利,就不存在文官集团抱团对抗皇权的问题。

当然。

这样也会衍生出新的弊端。

那就是党争严重,并且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明代也有党争。

但其实依旧可以看作皇权与相权争斗。

比如严党和清流。

那是严党和清流吗?

那是站在严党身后的嘉靖与清流抗衡。

严党只是嘉靖推出来的黑手套而已。

所以当这个黑手套贪的银子已经远远超过嘉靖的底线的时候,那也就是严党的死期。

还有阉党和东林党。

阉党身后是天启帝,只是以文官投靠宦官的形势表现出来而已。

所以真正文官内部斗争,还得是宋代。

而孙副教授觉得可以采取第二个分权制衡的办法。

同时引入责任机制。

这样能加大皇权的同时,也能减少第一条权力交代导致的,互相推诿、上下职责不明、行政效率低下的情况。

但党争就无法避免。

在文章中孙副教授也列出了他设计的整体政权思路,并且也讲了弊端在哪里,明确表示这世上没有完美的制度,只有合适的制度。

他设计的政体可以解决皇权与相权内斗斗争,但却解决不了党争,只能说减少内耗,加大皇权。

看完了人家的思路,朱云峰不得不感叹,要不人家是历史系教授呢。

从明初内耗到明末这个东西他还真没注意到。

光就注意到制度僵化的问题了。

果然。

看问题还是得透过现象看本质。

仔细想想,人家说得还真没错,有明一朝,可不就是在内斗或者内斗的路上吗?

明初朱元璋,皇权灭相权。

朱棣加大锦衣卫的权力,又设立东厂,以皇权制衡相权。

延伸到叫门天子朱祁镇,由于王振和马顺的骚操作,文官集团代表的相权终于压过了皇权。

之后成化帝时期,又建立西厂再来制衡文官。

如此反复。

到了明中后期。

内阁、司礼监、锦衣卫、东厂、西厂、阉党、东林党等等乱七八糟的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

若是再加上士绅矛盾、土地兼并问题、官吏民矛盾以及卫所士兵和上级之间的抗争,甚至可以说整个大明都在斗来斗去。

而孙副教授在进行其它政治设计的时候,整体的思路就是解决大明内斗的问题。

他把皇权从内斗当中摘出去,通过制度分裂文官集团。

再做精妙的税收制度,对于田亩数量过多的大地主,进行高额赋税。

对田亩数量少的农民,减轻赋税,倒逼大地主减少土地数量,增加中小地主数量。

接着取消卫所,减少宦官和锦衣卫的权力,如此就能缓解皇权与官员、士绅、百姓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化解各阶级内耗。

并且这样分裂文官集团也有好处。

明朝由于文官集团整体利益问题,导致他们后面的士绅集团能够从中获利,在文官集团的庇护下可以不用纳税,还能把税务转嫁给百姓,让百姓苦不堪言。

文官集团内斗之下,为了迅速获得皇权的支持,就不得不不断让步。

包括税权便是如此。

宋代的时候官员工资很高,但那是依托于宋代高机制的税务管理,没有任何一个文官敢在这方面和皇帝斗争,因为那是在与整个文官集团对抗。

如此只需要再设计别的制度,缓解土地兼并,处理卫所的遗留问题,就能极大地缓解明朝的内耗。

“这个厉害。”

朱云峰看完后夸赞道:“虽然我觉得还可以再改改,不过真的牛逼。”

朱棣挠挠头道:“你是想用这套制度放在永乐朝?”

“并没有。”

“你不是说这个很厉害吗?”

“怎么说呢?”

朱云峰摇摇头:“这个思路其实是不错的,而且参考了宋朝的设计,还尽量剔除了宋朝设计的弊端,但这非常考验皇帝的英明程度,在文官内斗剧烈的情况下,皇帝要是菜,那大明就得完蛋。”

说完之后,他又沉思道:“不过仔细想想,大明的皇帝基本上都不算特别菜,所以如果其它的设计没什么特别出色的地方,或许可以拿这套去试试水。”

孙副教授的思路出色点就在于把大内斗缩减成小内斗,再引入责任制度的话就相当于给了一个拍板机制。

这样文官内部斗争,谁拍板做决定,谁承担责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像我们这边书记和县长之间的情况,双方都得斗争才能拥有施政权,但书记也有拍板的权力。

只不过这样做会不会造成大明出现宋代那种遗留问题也难说。

毕竟宋代的吏治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以还是得商榷一二。

接着朱云峰又看起了其它教授的设计思路。

很快一连看了五个。

不得不说,能当上大学历史系教授自然都是有水平的。

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有的看到了内斗本质,有的看到了松散结构,还有的看到了随着明朝越往后,官僚组织承担了越来越多的治理功能,不堪重负,朝廷却没有解决,需要“纠偏”机制等等。

虽然也有相同的制度设计,但在一些问题上还是有不同的看法,而且都拿出了解决方案,还是非常不错。

直到看到第六个,朱云峰皱起了眉头。

“权力使人腐化,绝对权力使人绝对腐化,从三权分立看如何为大明设计制度!”

啥意思?

这位教授是西方狂信徒?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25681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