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十九章 大哥,AK47

书名:地窖里的朱元璋 作者:玩蛇怪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0:18

洪武十三年的金秋九月末,对于大明的百姓来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

此刻杭州府,昌化县,县衙当中。

伍县令坐在县衙中庭的大厅里,他抬起头看了眼破败的县衙府邸,摇摇头,手中毛笔不断誊写。

最近一段时间,全国各地的官员俸禄涨了不少,这是件好事,让伍县令终于有了点余钱,可以请一个代笔师爷帮忙誊写朝廷发下来的公文。

但也就是这段时间开始,太子监国,要求各地官员不仅要给百姓发送大量通知,必须通知到家,而且还要州府计数考核。

通知也没什么。

然而内容却是要求全县百姓更换稻种,用于明年春耕,下个月就会把稻种送到县衙,让百姓来县衙领取。

这不是胡闹吗?

“我虽听说那新稻种能季产八九石,一年下来,一亩地能产十余石粮,但我们昌化县.唉。”

伍县令唉声叹气道:“穷乡僻壤,全靠那几亩地撑着。他们常州、湖州何其富庶,纵使没种出粮来,也不会饿死人,我们这儿出点差错,是真的要死人的。”

一侧同样在誊写公文的师爷笑道:“东家会不会杞人忧天了,既然是朝廷的旨意,就说明并非无的放矢。许是经过验证,何况太子稳重,应当不会轻易做此举祸国殃民之事。”

“我家世代种地为生,只听说过有良田能偶尔一季产五六石,可从未听说过有良种能一季产八九石,这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了些。”

伍县令不知道自己犯了经验主义,说道:“我也是怕太子被人蒙骗了,若是假的,恐怕.”

明初识字率低。

整个县衙里就只有县丞、主簿以及老书吏识字。

也是昌化县穷,县衙破破烂烂也没钱修理,雇不起人,纵使县令自己也两袖清风,涨了薪水才能雇个师爷。

因此在今天刚好县丞去府衙送公文,主簿下乡处理治安问题的时候,伍县令也只能带着师爷和书吏抄写通知——这些通知要下放到每一个村,得抄不少。

旁边还有两个吏员,三人每抄完一份,他们就把一张还未书写,但上面却盖了官印的纸张递过去。

“应当不是假的吧。”

老书吏咧嘴一笑,露出缺了一角的门牙,说道:“听说太子在皇庄种了五千亩,请了湖州、常州许多甲保里正过去,那些人确认过了,这才开始在两州各县推广种植。”

“是啊县尊,况且典农卫也已经入驻,正在到处收集各腐叶、骨粉、粪便。”

师爷也劝道:“别的东西咱们没有,这腐叶和骨粉多的是,让猎户们打了猎,剩下的骨头送到县衙就行,东家安心就是了。”

“唉,确实有些患得患失,毕竟咱们昌化可赌不起。”

伍县令苦笑着摇摇头。

昌化县可以说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代表,全县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土地都是山林。

唯一的农田就是沿紫溪两岸的极少部分农田,就这点田得养活全县百姓已经非常艰难,很多百姓到了冬天没有余粮,还得上山打猎、挖野菜过日子。

所以对于新农作物的出现,他非常谨慎。

毕竟昌化县维持现状都已经十分艰难,偶尔遇到点小灾荒年月都要饿死不少百姓。

一旦遇到大灾荒时期,大半个县的人都可能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哪怕这新稻种确实很厉害,可以达到亩产很高的地步,但水土不服这个东西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万一那新稻种在别的地方确实产量高,可到了他们这里就长不出水稻了怎么办?

如果真是如此,县里的百姓都会没有活路。

‘希望那新稻种确实有用,若是种在湖州常州的稻种都有如此产量,应该就无碍了吧。’

伍县令心里想着。

湖常二州加起来种了一百多万亩。

那么大基数就应该能证明这些新稻种跟以前的稻种一样,哪里都能适应。

如此他也好给百姓一个交代。

“县尊。”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快步走进来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穿着绿袍,属于八品小官。

昌化县只是个下县,知县也就从七品,来人自然是正八品的县丞。

见到他回来,伍县令忙问道:“明诚,此去州府,有没有探听到什么消息?上面什么时候分发稻种,湖州和常州那边新稻是否顺利产出?”

字明诚的县丞却不慌不忙,走到桌案边倒了杯茶,不急不缓地饮了两口,笑眯眯地看着脸上急得像热锅蚂蚁的县令。

“哎呀,明诚,你倒是说话啊。”

伍县令急道。

见他如此着急,县丞放下茶杯,笑道:“回禀县尊,消息传回来了,湖常二州种下的一百余万亩,亩产多则九石,少则七石,均在八石之间。”

“八石?”

师爷脸上露出愕然的表情,叹道:“我这一辈子都未见过有田亩能产八石,以前也只听说皇庄能产那么多,现在也算是真正见识到了。”

老书吏笑道:“太子深谋远虑,不会无的放矢。这次常湖二州的试种大获成功,或许早就在太子的意料之中,因而这才让我们这些日子先誊写公告,以便于百姓换种。”

“好好好。”

伍县令大喜过望,连连点头,随后又想了一会儿,一边指着外面,一边回头走向书桌道:“快,把公告重新换一次,把消息也加上去。”

“是。”

众人喜笑颜开。

虽说换公告肯定会麻烦点,但再麻烦又怎么比得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全县百姓呢?

九月末,是第二季水稻成熟的日子。

湖州长兴县,晚秋时节,江浙地区依旧艳阳高照,温度适宜,令人舒畅。

在长兴县靠近太湖一侧,一眼看过去,金黄的稻子随风轻摇。

由于稻少田多,朝廷在太湖沿岸选了十多个县,每个县分数万亩稻种,使用化肥掺杂农家肥,由典农卫进行集中耕作。

这些典农卫除了少部分士兵以外,其余全是朱标当初在皇庄征召的农户,由他们对其余农户进行指导种植。

此刻在长兴县东面,太湖沿岸的田野当中,不知道多少百姓聚集在他们的田野附近。

长兴县令派人敲锣打鼓,喊附近乡邻过来围观。

今日是收稻的日子。

“前几日已经看过一次,但今天看,还是让我觉得有些像是在做梦一样。”

“是啊,这辈子都没见过如此硕大饱满的稻子。”

“你们看那边,那是隔壁王庄的田,那稻子多小,现在王庄的人怕是已经悔死了吧。”

“之前县府本来是选的他们那边的地来耕作,但他们村里人怕毁了今年秋耕,结果这好事落到了李家村头上。”

远处田埂边人山人海。

长兴县这次有四万多亩的指标,原本县里是打算全放在太湖边上的好田。

但有些村却不愿意,反对声音很大,因此县里就只好东一块西一块安排,其中多数都放在了县西北方向的顾渚山脚。

其余的则分散在县东太湖周边。

此刻李家村的田地里的稻子都长得到人腰高,饱满的稻穗垂下来,每一株都至少有拳头大小。

长兴县令站在田埂边,喜气洋洋地说道:“承陛下洪福,仰赖太子殿下庇佑,今年新稻丰收,亩产均八石,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我宣布,收稻!”

一声令下,站在田边的诸多提着镰刀的百姓纷纷兴奋地冲向了田里,挥舞着镰刀,手脚麻利地把稻子割下来,放入积禾车中。

岸上百姓有的激动,有的艳羡,还有的双手背负在身后,心事重重地往家的方向而去。

今年在太湖周边,很多县甚至举起了盛大的庆典来欢庆大丰收。

毕竟在古代社会,人们并不关注工业、金融、上班、读书、考试、996。对于绝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只在意一件事——今年的庄稼能不能顺利长好。

所以种地向来都是封建社会的头等大事,哪怕是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这样的混乱年代,汉人百姓依旧要耕种自己的土地,养活着自己一家。

数日后,大片农田收割,今年一百多万亩,收割了八九百万石,也就是16亿现代斤,相当于大明所有农田总产量的九十五分之一了。

这意味着如果新稻种推广到一亿亩,就能达到原来大明七八亿亩田的产量,这产量何止翻了一倍?简直是翻了七八倍。

不过对于朱云峰他们来说,其实他们也知道这只是短时间内的现象。

一来朱云峰搞了大量化肥,混合农家肥,加上稀释后的农药以及耕种技术才勉强让这一百多万亩土地达到亩产八石的水平。

二来稻种现在才算是第二代,还没有退化。等到第五代至第六七代的时候,出现退化问题是迟早的事情。

三来古代农田还没有经历过化肥透支地力的情况,产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也很正常。

而推广到全国,化肥跟不上,只靠农家肥的话,产量会减少很多。

另外就是耕作技术也难以迅速推广到全国,即便推广到太湖周边地区都是在以国家级别的力量完成,推广到全国需要的时间非常多。

因此综合种种,这一次产量大爆发之后,搞到全国范围内,产量必然没有眼下这样的爆炸性情况。

或许明年大明全国的粮食也就亩产六石左右。

但即便如此,相比于以前亩产二至三石,这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提升,只要明年顺利的话,那大明社会上的粮食将会呈现夸张的产量。

十月初,太湖地区的消息传到了乾清宫,太子朱标看着手中的公文,急急忙忙向皇庄的方向而去。

前段时间由于成功地把发电设备、机械制造设备运到大明来,三小只累得够呛,便想休息休息几天。

季赫于是提议去长沙洗脚。

这个建议得到了朱云峰和朱棣的赞同。

朱标也想去.

但他去不了,所以只能眼巴巴地在处理了国事之后,跑到尚峰山朱家坪的朱云峰家里,通过视频看看朱云峰他们在长沙怎么个浪法。

玩了十多天后,该玩的也差不多玩完了,反正朱棣已经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三个人便又从长沙回来。

从前几天开始,朱棣就去了工匠作坊,鼓捣起了他的AK计划。

这几天由于一直处理国事,朱标都没过来看看进度,今天恰好收到了新公文,就赶紧来看看情况。

当朱标骑着马匹,在数十名卫士的跟随下,一路来到皇庄,进入作坊车间的时候,朱云峰跟季赫正在车床边围观。

就看到朱棣手中拿着一柄充满金属质感的黑色长枪,手里的锤子放下后,爱不释手地摸索着。

做这把AK可不容易,因为很多制作枪支的冲压件在我们国家是买不到的。

所以得先通过其它机械加工出冲压件才行。

为此朱棣听着奥德彪小曲和AI解说,看了几天的巴基斯坦白沙瓦枪械作坊视频,才做出了一些枪支冲压小件。

但光有小件还不行,还得有具体构造图。

虽然小刘之前画了AK的设计图过来,但朱棣又没有理工科知识,纯看图难度还是有点大。

为此不得已。

他之后又在B站上看了半天AK构造图,AK扳机组原理等等,加上小刘之前画的设计图,基本上算是搞清楚了AK的内部构造和射击原理。

接着经历了切割、打磨、抛光、挤压、冲切、钻孔、组装.等等打造流程,这才把这玩意儿搞出来。

也就是弹簧、钢索现代就能买到,其余钢管、钢板、木板等等原材料也不缺。

现在朱云峰的仓库里还有一大堆。

不然的话即便是有那么多机械工具,想完成也非常困难。

“这是.”

朱标走进去,看到朱棣正在欣赏打量着自己手中的枪,一时间呆在那里。

朱棣见到朱标过来,高兴地举起手中的枪道:“大哥,AK47!”

那闪烁着金属光泽的枪械,正是后世大名鼎鼎的AK。

甚至连上面的木板枪托都一模一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015910s